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4.38 KB
- 文档页数:3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目录CONTENTS•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概述•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预防•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护理•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预后01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概述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是指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定义与特点定义心肺复苏过程中,器官组织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时会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内环境紊乱心肺复苏后,机体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炎症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
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啰音等。
如心功能不全、胃肠道出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其他表现02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详细描述急性肾损伤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无尿、血尿等症状,同时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治疗上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总结词VS总结词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详细描述急性肝损伤也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肝脏缺血缺氧。
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
治疗上需给予保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心脏疾病总结词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详细描述急性心脏疾病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后心肌缺血缺氧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窒息大鼠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ACE-AngⅡ-AT1轴的作用黄佳;周厚荣【摘要】目的:观察窒息大鼠心肺复苏术后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以及心肌肾素、AT1、AT2 mRNA的表达情况。
方法随机将42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CPR组(C组)、CPR+肾上腺素组(D 组)四组,B、C、D三组均分为0h、6h两个亚组。
A组未行有创操作,采血后处死取心肌组织;B、C、D三组均做动静脉穿刺,B组予普通上氧(3L/min),C组及D组给予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及心肺复苏。
B、C、D三组于各亚组时间终点采血测血清肾素、AngⅡ表达水平,处死动物后留心肌标本检测心肌肾素、AT1R、AT2R的mRNA表达。
B、C、D三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最大上升与下降速率(± LVdP/dtmax)。
结果(1)心肺复苏术后6 h ,血清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以及心肌肾素、AT1、AT2 mRNA表达上调,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复苏后6 h ,C组与B组比较,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心肌肾素、AT1、AT2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AngⅡ及AT1R mRNA与± dp/dtmax、LVSP呈正相关,与LVEDP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心肺复苏可引起全身及心肌局部RAS系统激活;肾上腺素可促使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心肌肾素、AT1R、AT2R mRNA呈现过表达;ACE‐AngⅡ‐AT1轴的激活是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原因之一。
%Objective To observethe serum renin ,angiotensin II(AngⅡ)and mRNA expression of myocardial re‐nin ,AT1 and AT2 after cardiopulmona ry resuscitation (CPR) .Method 42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which were normal controlgroup(group A ,n=6) ,the sham‐operation group(group B ,n=12) ,CRP group (group C ,n=12) ,and CPR + adrenaline group(groupD ,n=12) .Group B ,C and D wer e all subdivided into sub‐group0h(n=6)and subgroup 6h(n=6) .Group A was not given invasive operation .The rats were taken for blood and scarified for myocardial tissue .Group B ,C and D were given artery and vein puncture .Group B was given ordina‐ry oxyg en(3L/min) .Group C and group D were given tracheotomy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CPR .Group B ,C and D were taken blood for serum renin and AngⅡ at terminal time point of each subgroup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for myocardial specimens to test mRNA expression of myocardial renin ,AT1R and AT2R .Group B ,C and D were monitored for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pressure(LVEDP)and left ventricular maximum rising and falling r ate(± LVdP/dtmax).Result 6h after CPR ,expression of serum renin ,AngⅡ ,and mRNA expression of cardiac renin ,AT1 and AT2 were increased ,which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to group A(P<0 .01) .6h after CPR ,compared to group B ,serum renin and AngⅡ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in group C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 .05) .Bu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myocardial renin ,AT1 and AT2 were slightly increased ,bu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 .05)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shown that mRNA of AngⅡ and AT1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 dp/dtmax and LVSP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LVSP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P<0 .01) .Conclusion CPR can ac‐tive systemic and myocardialRAS system .Adrenaline makes over‐ex pression of serumrenin ,angiotensin Ⅱ and mR‐NA of cardiac renin ,AT1R andAT2R .Activation of ACE‐AngⅡ‐AT1 axis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cardiac insuffi‐ciency after CPR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5页(P677-681)【关键词】A ngⅡ;心功能不全;心肺复苏【作者】黄佳;周厚荣【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04;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363;R541.6心肺复苏术后出现各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其中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致使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下降。
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内科抢救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内科抢救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方法:选择了2021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在急诊内科抢救50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观察组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对照组由胸外心肺复苏机实施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
观察指标包括成功率、复苏时间、心跳恢复率、呼吸恢复率和活动后遗症率。
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成功率、复苏时间、心跳恢复率、呼吸恢复率和活动后遗症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成功率为88.5%±3.2,复苏时间为1.5h±1.2分钟,心跳恢复率为88.3%±2.6,呼吸恢复率为91.2%±2.1,活动后遗症率为3.2%±1.5。
而对照组分别为75.1%±4.0、2.8h±1.5分钟、81.7%±3.1、85.5%±2.8和6.8%±1.4。
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在所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以上结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内科抢救中表现出更高的成功率、更短的复苏时间、更好的心跳和呼吸恢复率,以及较低的活动后遗症率。
这些发现为其在实际急救场景中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心肺复苏技术;急诊内科抢救;应用与效果引言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内科抢救中的应用研究是一项关注于在急诊情境下应用心肺复苏(CPR)技术的科研工作。
急诊内科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心肺复苏技术的及时、有效应用对于拯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急诊内科是医院中最重要、最紧急的部门之一。
患者在这里可能面临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紧急状况,需要迅速、精准的抢救措施,其中心肺复苏技术是关键的一环。
在急诊内科,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状况。
患者可能因心脏病、意外事故等导致心跳停止,这时候的迅速反应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心肺复苏成功后心脏骤停患者BNP水平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张雄; 张松涛; 刘雯雯; 陈赵乐; 赵威【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9(031)011【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心肺复苏术; 心脏停搏; 利钠肽;脑; 预后【作者】张雄; 张松涛; 刘雯雯; 陈赵乐; 赵威【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5.974心脏骤停由多种原因引起,突发性的发生心脏停止搏动,会使有效循环及心泵功能突然受到中止,从而引发全身组织细胞出现代谢障碍、严重缺血、缺氧症状;抢救若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立刻失去生命,通过正确的心脏复苏操作患者极有可能被及时救治,挽回生命[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如不即刻进行就地抢救,患者在4~6 min重要器官组织及脑部缺氧会带来不可逆的损害,因此一旦发生心脏骤停要立即进行抢救,能为心脏骤停的患者生命抢得宝贵的时间[2-3]。
心功能不全由CPR的操作过程中,由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出现,导致心室此时会合并释放一种因子,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心脏后负荷进行有效降低,通过利尿、利钠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血清BNP水平可以较好反映心功能不全的程度[4]。
本研究对74例CPR成功后的心脏骤停患者BNP水平及与预后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74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CPR后不同时间血清BNP的变化特点将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26例,C组28例。
①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均经CPR抢救成功者。
②排除标准:患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引发心脏骤停者。
A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8~65(54.74±6.26)岁;CPR时间:1~15 (5.62±2.08) min,恢复自主循环时间1~20(7.45±2.31) min;基础疾病:肺部疾病11例,冠心病9例。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综合征治疗体会“复苏”主要是指“心肺复苏”(CPR),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故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CPR)是临床医学最困难、最代表水平、最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之一。
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为临床医务人员所关注。
复苏后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即复苏后综合征(PRM)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常见。
本研究回顾分析4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进行CPR的48例患者。
男31例,女17例,年龄6岁~81岁,平均年龄54.2岁。
48例患者中脑外伤19例,脑血管意外7例,溺水2例,麻醉意外2例,心脏病5例,农药中毒2例,煤气中毒1例,窒息3例,溺水2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1例,感染性休克4例。
其中5min内实施抢救的患者25例,5min~10min实施抢救的19例,10min~15min实施抢救的4例。
所有患者均在相应的时间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
同时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约100次/min,亚低温,根据情况给予肾上腺素5mg iv每3~5min;阿托品1mg iv 1~2次;胺碘酮0.15 iv缓推,继之以1mg/min速度iv泵入,6小时后改为0.5mg/min速度iv泵入;地塞米松20mg iv;碳酸氢钠100~250ml ivgtt、甘露醇125~250ml iv快滴;纳络酮2mg iv;10%葡萄糖酸钙10~30ml iv等药。
并适时电除颤,300~360J 除颤次数每人平均3.5次。
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共43例。
自主循环恢复后检验血糖升高34例,高钠血症15例,高钾血症5例,低钾血症7例,血气异常28例,其中代谢性酸中毒23例,呼吸性酸中毒3例,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1例,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