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的评定(第3版最新)
- 格式:pptx
- 大小:630.54 KB
- 文档页数:50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测试方法,对受试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定,以了解其心肺健康状况,为后续的健康管理和运动康复提供依据。
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某大学体育学院30名男性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1)活动平板试验仪(2)踏车运动试验仪(3)手摇车运动试验仪(4)台阶试验仪(5)六分钟步行试验仪(6)心电监护仪2. 实验步骤(1)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基本信息、运动史、病史等。
(2)受试者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基本生理指标测量。
(3)受试者进行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手摇车运动试验、台阶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等。
(4)受试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运动过程中的心电变化。
(5)分析实验数据,评定受试者的心肺功能。
3. 实验指标(1)最大心率(HRmax)(2)最大摄氧量(VO2max)(3)心功能分级(NYHA)(4)六分钟步行距离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最大心率(HRmax)受试者的最大心率范围为160-200次/分钟,平均值为180次/分钟。
2. 最大摄氧量(VO2max)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范围为30-50ml/kg/min,平均值为40ml/kg/min。
3. 心功能分级(NYHA)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为I级,即体力活动不受限。
4. 六分钟步行距离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范围为400-600米,平均值为500米。
五、实验结论1.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心肺功能处于较好水平,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心功能分级及六分钟步行距离均符合青年人的正常范围。
2. 通过实验,为受试者提供了心肺功能评定的依据,有助于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为后续的健康管理和运动康复提供参考。
3.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均能积极配合,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可靠。
六、实验建议1. 建议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肺功能。
2. 建议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评定,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3. 建议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
BMI
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律失常活动平板试验
踏车试验
台阶试验
用于冠心病诊断,评定正常人和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运动至特定的、低水平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为止
平板运动试验方案
运动试验前应禁食和禁烟3小时,12小时内需避免剧烈体力活动等
试验开始前
试验终止后
概述
肺容量测试
肺通气功能测试
临床应用
换气功能测试
通气/血流比值V/Q),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为0.8 V/Q>0.8提示出现无效腔通气,例如肺血管阻塞等V/Q<0.8提示无效灌注,例如气道阻塞等。
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评估肺换气功能适应症
最大摄氧量VO2max
代谢当量MET
无氧阈AT
乳酸无氧阈LAT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亚极量运动测试
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肺移植、肺切除、肺减容术、肺康复、COPD、肺动脉高。
心肺功能评定一、概述心肺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和运动耐力的基础,泛指有氧运动系统通过肺呼吸和心脏活动推动血液循环向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满足各种人体生命活动物质与能量代谢需要的生理学过程,与人的体质健康和竞技运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氧运输功能通过心脏的循环,把氧气及能量物质运送到全身组织进行新陈代谢。
心脏功能减退会导致循环功能障碍,产生缺氧缺血状态。
2、气体交换功能包括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主要通过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
3、心肺功能与运动耐力运动耐力是指机体持续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心肺功能及骨骼肌的代谢。
心肺功能下降会影响运动能力;长期制动和缺乏运动也会导致心肺功能的减退。
4、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可用于评价心脏疾病病人的新功能,并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治疗。
但是,该方法,主要依据病人自己有无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主观症状,因而评定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具体功能分级标准如下。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感到舒适,低于正常日常生活活动的运动量即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仍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心电运动试验心电运动试验(ECG)是指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祝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一)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1、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0%-80%)和特异性(71%-97%)。
主要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根据心电图st段偏移情况诊断冠心病。
2、鉴定心律失常运动中诱发或加剧心律失常往往提示为器质性心脏病,应注意休息,避免运动,并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强度;运动中心率失常减少或消失提示属于良性心律失常,并非一定要限制运动和日常生活。
第二十一章心肺功能的评定心肺康复相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等领域而言,属于脏器康复的范畴。
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康复治疗或其他康复治疗必须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状况时,应当先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才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和措施。
同时,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心肺功能评定还可以作为检测康复治疗效果的手段而反复加以使用。
第一节心功能评定心功能评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既有传统的详细询问病史、系统的体格检查、简单明了的分级标准,更有借助于仪器、设备的测定和检查。
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得到的资料相互补充并综合,便能得出心功能的全面评价。
由于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在物理诊断课中曾讲述过,心导管检查和心脏核素扫描在专著中也有详尽的介绍,故本节对以上内容仅简单提及,而把讲述的重点放在运动心功能检查上。
一、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应用该分级方法对心脏功能进行初步评定简便易行,被广泛接受。
缺点是该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自己有无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主观症状,因而有时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Ⅱ级:轻度体力活动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即可引起心悸、气促等症状。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尚正常,低于日常活动量也可引起心悸、气促。
Ⅳ级: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气促。
二、心电图心脏的机械性搏动(泵血功能等)实际上先有电激动才能发生收缩、舒张功能。
自体表记录出这些心电活动便是无创性心电图。
通过了解心电的改变,有助于我们辨认心脏的改变。
因而在康复评定中,心电图是我们了解心功能、全面评价心脏状况最常用、最熟悉的一种检查方法。
因在诊断学课程中已有专章讲解,在此不予详述。
三、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又称长程心电图,因系Holter首先于1961年应用于临床,故常将记录动态心电图的系统称之为Holter系统。
心肺复苏评价准则(新版)心肺复苏评价准则(新版)背景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用于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功能。
评价CPR的质量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心肺复苏评价的准则,以便医务人员在实施CPR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
准则1. 快速反应: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呼叫急救团队,并开始CPR措施。
2. 确认意识:检查患者是否清醒有意识。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将其置于稳定状态,并提供必要的急救。
3. 检查呼吸: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4. 胸外按压: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手位:双手掌叠放在患者胸骨下方,手指交叉。
- 深度:每次按压至少压搏5厘米。
- 节奏:按照100到120次/分钟的频率进行按压。
5. 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气道开放: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无阻。
- 送气量:每次呼吸应使患者的胸廓抬高。
- 频率:每分钟进行10到12次人工呼吸。
6. 呼吸与按压比例: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7. 辅助除颤:对于有除颤器的场所,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进行电击。
8. 持续复苏:持续进行CPR,直到急救团队到达或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功能。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心肺复苏评价的准则,以帮助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实施高质量的CPR。
遵循这些准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
重要的是,医务人员应获得合适的急救培训,并经常进行更新以了解最新的指南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