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42.67 KB
- 文档页数:3
影响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与对策急诊科护士是医院中最忙碌、最紧张的工作岗位之一。
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病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紧急情况。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对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以及对策。
一、影响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1.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急诊科护士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病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紧急情况。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护士的身心疲惫,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 长时间的工作时间急诊科护士需要长时间地工作,往往需要连续工作数小时或数天。
这种长时间的工作时间会导致护士的身体疲劳,影响其身心健康。
3. 紧张的工作环境急诊科护士需要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紧急情况。
这种紧张的工作环境会导致护士的身心疲惫,影响其身心健康。
4. 缺乏支持和认可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们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可。
这种缺乏支持和认可会导致护士的身心疲惫,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对策1. 提供心理支持医院应该为急诊科护士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提供心理支持。
2. 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医院应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被认可和重视。
可以通过提高护士的薪资、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来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3. 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院应该为急诊科护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通过提供健康检查、健康教育等方式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4. 提供工作休息时间医院应该为急诊科护士提供足够的工作休息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恢复。
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表、提供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来提供工作休息时间。
总之,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对医院的正常运转和患者的治疗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医院应该为急诊科护士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急诊科心理护理方法分享心理护理是一种将临床护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护理模式。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应用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层面的护理,以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使治疗过程更为顺畅,产生的效果更好。
急诊科的患者普遍病情发展较快且病情较重,短期内的病情发酵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十分需要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本文将在急诊科室内采取心理护理的方法分享出来,希望大家广泛交流。
一、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急诊患者大多情况下是因为意外事故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而就诊,其病情具有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所以导致很多患者在就诊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呈紧张急切的心理状态,并且迫切希望病情得到控制。
一定程度上的紧张情绪并不会影响临床治疗,但是当过分的紧张会使患者的心理失去平衡,丧失本能的判断力,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就会对治疗所产生的效果造成影响。
因为急诊科对于患者属于相对陌生的环境,患者会不自觉地产生戒备心,对周围环境产生敏感情绪。
另外,在患者病情的发展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紧张的抢救,这一过程也会加重患者的不安情绪,使患者情绪容易产生波动。
二、心理护理方法在就诊期间医护人员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做出快速有效的诊断,然后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其中包括必要的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等,在这些日常护理基础上还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使患者配合治疗。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在急诊科采取心理护理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干预: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居住以及治疗环境可以有效地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日常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定期开窗通风,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打扫。
在病房与走廊内可以采取比较温馨的颜色,如紫色、蓝色等。
对必要的药品以及器材进行有序的放置,以保证需要时可以及时使用。
(2)心理需求干预:护理人员用温柔的口气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其病史进行初步了解,并告知医生,以便于后期对其进行抢救。
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及适应对策在当今的医疗行业,急诊护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诊护士要处理立即诊断和治疗病人的决策,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然而,在他们的工作中,急诊护士也会遭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让急诊护士能够有效地处理心理压力,并采取有效的适应对策,探讨其心理压力及适应对策是必要的。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会遭受许多心理压力。
首先,急诊护士要负责处理突发事件。
在紧急情况下,急诊护士要迅速做出判断和决定,以确保采取最佳的护理策略。
例如,在血液中发现可能会导致病人死亡的病毒,急诊护士的任务是判断并控制病毒的传播。
其次,急诊护士必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在他们所负责的急诊室,每天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大量病人。
因此,他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加快治疗进程,以便完成所有病人的治疗。
最后,急诊护士也要承担巨大的护理责任。
急诊护士不仅要提供最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还要教育病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护理,并尽可能减少病人发生后果的风险。
鉴于急诊护士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采取有效的适应对策是必要的。
首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急诊护士应该掌握正确的决策制定和治疗策略。
为此,他们可以接受批判性思维训练,学习处理紧急情况的技能,及早防止事态扩大。
其次,急诊护士应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减少工作压力。
他们应该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善于利用资源克服挑战。
最后,急诊护士应该重视自我保护,积极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以确保理智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策略。
总之,急诊护士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急诊护士在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治疗病人过程中,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采取有效的适应对策是必要的。
急诊护士应该掌握正确的决策制定和治疗策略,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并积极控制自我情绪状态,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处理心理压力,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急诊护士心理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急诊护士心理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列举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大的原因分析及相应的对策。
缓解护士心里不平衡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加强业务学习,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帮助,积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挚的同情心。
标签:急诊护士;压力;分析;对策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且病种多,病情变化快,抢救任务重的科室。
是医院的窗口。
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急诊科的护士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质量。
目前国内对急诊科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环境压力的研究仅择重于护士工作中压力的来源和应激反应过程中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未过多地研究如何系统地管理急诊护士多方面的压力及应对之策。
本文在通过对当今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急诊护士心理压力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引起医院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1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大的原因1.1工作量大、责任重值班不规律、生物钟易紊乱。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急诊科担负着院前急救各种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任务。
患者的病情危重复杂,病情变化快,使护士感到责任重大,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她们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护士严重缺编,长期不规律的倒班。
人体生物钟受到明显影响,加大了心理压力。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自评自问卷式和临床自评量表调查发现: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15.9%,焦虑失眠感到不能克服困难。
不高兴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分别是34.9%,46.9%和52.4%。
很有必要进行身心健康的调查[1,2]。
1.2特殊的生理因素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护士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而且都是处于生殖期,特殊的生理现象也与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如月经、妊娠等。
而且还要承担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角色,如果在这期间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调节,更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增大。
1.3工作环境复杂、误解与冲突加重心理压力急诊科的环境较一般科室更为复杂、斗殴、酗酒、自杀、吸毒。
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分析与对策
伍志祝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5(021)013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提高急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自评式问卷对41名急诊科护士进行测试,并统计分析.结果:SCL-90各因子分、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国内常规评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焦虑、躯体化、敌对和抑郁;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均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与应对方式有关,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总页数】3页(P1721-1723)
【作者】伍志祝
【作者单位】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528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 [J], 张晓哲
2.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J], 李碧秀
3.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J], 韩立新
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驰援武汉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分析 [J], 张春艳; 彭小贝; 张磊; 张希芝; 殷俊; 喻赛红
5.山西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援鄂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J], 李正; 史宏睿; 陈俊芳; 石亚菲; 冯李慧; 崔艳艳; 张亚楠; 李苗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士如何处理急诊护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引言急诊护理是医护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但往往在急诊情况下,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也需要被关注。
护士在处理急诊护理时,不仅要注重医疗技术,还要具备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护士在急诊护理中处理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技巧。
1. 理解心理危机在处理心理危机之前,护士需要首先理解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遭遇突发的、严重的事件或情境时,由于无法有效应对而导致焦虑、困惑、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的紧急状态。
护士要意识到心理危机对患者和家属的影响,从而给予及时的干预和支持。
2. 建立情绪安全环境在急诊护理中,护士要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让患者和家属能够舒展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立情绪安全环境:•提供私密性:为患者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保护他们的隐私。
•倾听: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所述,不打断、不评判其情绪。
•语言和肢体语言:用温和的语调和亲切的肢体语言来传递关怀和安慰。
3. 有效的沟通技巧护士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沟通技巧:•使用肯定性语言:鼓励患者和家属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增强其信心和抗压能力。
•简明扼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沟通,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保证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
•避免争论:遇到情绪激动或冲突的情况,护士要冷静下来,保持冷静,并试图说服和安抚对方。
4.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护士在处理心理危机时,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困难和压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倾诉:鼓励患者和家属倾诉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护士要做好倾听和激励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和关怀。
•信息共享: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医疗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所面临的困境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家庭支持: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危机,护士可以提供家庭支持,包括与家庭成员的交流、组织心理辅导等。
结论护士在急诊护理中,除了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应注重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健康。
浅谈急诊科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目的分析急诊患者的心理活动,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
方法应用语言交流和肢体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结果36例患者心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恐惧、情绪失控者心理障碍消失,抑郁者4例消失,2例改善,悲观沮丧者7例消失,3例改善,厌世者3例心理障碍消失。
结论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其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加强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标签: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学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动,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是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和各种意外事件导致身体损伤的患者,这种突发状况导致机体的应激状态,使患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本文就2010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6例危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27例,女9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岁;其中外伤17例,烧伤2例,服毒者6例,急腹症4例,支气管哮喘2例,心肺功能不全5例。
治疗前除自杀未遂者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情绪失控者17例,抑郁者6例,悲观沮丧者10例,厌世者3例。
1.2方法配合医生积极救治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躯体情况、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处事方式、个人能力、经济条件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进行语言交流,并通过肢体语言,如关注的目光、表情,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给患者以安全感。
2结果通过心理护理,36例患者心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恐惧、情绪失控者心理障碍消失;抑郁者4例消失,2例改善;悲观沮丧者7例消失,3例改善;厌世者3例心理障碍消失。
3讨论3.1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因发病急或是突发意外伤害毫无思想准备,或是由于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产生恐惧心理。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现况大量研究显示,与其它科室护士相比,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影响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现象应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以确保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
本文就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做如下综述。
标签: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护理质量急诊科工作环境特殊,护士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突发事件多、心理准备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高,这些都是导致急诊科护士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大的原因。
大量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要比普通科室的护士承载更多的辛苦和风险,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1-5],甚至低于其它科室护士[6],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不但影响其身体健康,而且还可影响护理服务质量。
要提高急救护理的工作质量,不仅要求护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急诊护理是一项多方位的、非常细致的服务性工作,而且经常面对众多危重病人和紧张杂乱的场面,要求急诊护士处事不惊,沉着稳重。
现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1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护患关系、人身安全、职业危害因素、家庭和社会支持度等[1-14],内因包括业务能力、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等[1,5,7,9,14,15]。
1.1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外因1.1.1 工作压力急诊科护士长期面对急危重患者[1,3,5,6,9,14,16],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护理任务繁重[1,6,8,12];而目前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护士编制还不能完全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导致急诊科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影响其身心健康[6,12,13];急诊科长期无规律的三班倒,使护士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其社交活动及家庭生活,也易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疲乏[4,6,8,13,17,18]。
第26卷第2期 2014芷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J0URNAL 0F HEZE MEDICAL C0LLEGE V0L.26 N0.2
2014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4.02.29 急诊科护士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 付瑞香 (牡丹区中心医院,山东菏泽274000)
关键词:护士;心理状态;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4)02—0071—03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快速交通工具 也迅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急诊工作越 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却受到 严重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 险的行业n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比一般职业人 群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到医疗救治水平的高低 。作为一线急救护理人员 更是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 重,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分析其在护 理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及产生原因,探索相应的心理 干预措施,帮助其建立最佳身心状态,以适应新形势 下急诊工作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1心理状态 1.1应激性强工作应激是个体在工作中超过自己 的应对能力而发生的反应 。急诊急救人员被认为 是职业应激的高危人群,其工作在高压力、高风险的 应激环境之中,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状况,如果长期得 不到改善,就会产生应激障碍 。赵蕊等 调查显示 急救工作紧张程度越大,急诊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越 差。高负荷、高压力的护理工作可影响护士身心健 康。 急诊科患者的严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而患者 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所以急诊护士对未知的一切 事物具有恐惧感。经常接受濒死状态和死亡现象的 刺激,面对重症患者的极度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 悲伤情绪等,以致急诊护士产生紧张感,甚至怀疑自 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感,处于这种心理 状态更易发生差错事故。 1.2倦怠情绪1)工作倦怠是一种以极度的身心 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 。面对某些生命无 法挽回的客观现实,急救人员会产生倦怠情绪 ,产 生逃避情绪,渐渐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2) 急诊科工作繁重,程序不规律,频繁上夜班导致生活 无规律,身心得不到调适。调查中护士每天工作>8 h 者占46%,护士每周工作时间>5 d者占35%;若以床 护比1:0.4和医护比1:2,大多数医院并未达到这个最 低标准,甚至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远大于规定床位数, 导致护士超时、超负荷工作,产生工作一家庭冲突 。 3)急诊护士因各种工作压力不能应对而产生职业倦 怠 。调查显示,护士中具有职业倦怠感者占 62.79%,较重者为8.79% 。4)护士被誉为白衣天 使,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急诊科护士付出的 情感和努力常不能得到患者、家属、医疗团队应有的 认可,因此对职业的认同感、工作成就感降低、工作 投入降低。传统观念中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 护士感到职业前景黯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无工 作成就感 ,进而产生倦怠感。急诊护士在繁重的工 作之余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考试,长年超负荷工作和 生活压力使她们倍感身心疲惫。
1.3焦虑、抑郁情绪1)有学者 。‘“ 分析急诊科医务 人员的心理状况较一般人群差,表现为焦虑、抑郁 等,而急诊护士尤为突出。2)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 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有报道 分析,加班频繁、工作紧张、工作量大等是护士产生焦 虑情绪的原因。急诊科护士长期面临生离死别的场 面,频繁接触痛苦死亡的刺激。加之患者病情来势 凶猛,患者和家属常有恐惧急躁的情绪,患者的许多 病情发展及变化,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患者就诊医 院的最直接目的是寻医问药、痊愈康复;患者及家属 不清楚或者并不关心医院如何分层/分科/分流,要求
71 第26卷第2期 2014年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 VoL.26 N0.2
20l4
的是尽快诊断、尽快抢救、尽快收治” 。一旦患者救 治无果或希望渺茫,一些家属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 医护人员身上。甚至辱骂、殴打医护人员,使护士身 心受到极大伤害。安全受到威胁,产生倦怠情绪,甚 而辞职。3)抑郁的主要表现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 征,表现为闷闷不乐,对生活丧失兴趣,无精打采,工 作积极性降低,疲乏无力。4)急诊工作人员待遇普 遍偏低,工作时间较长,思想压力大等,严重影响急 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2干预措施 2.1提高急救意识须在抢救患者的实践中赢得宝 贵1O分钟 。提高急救质量,必须要有敏捷的反应 速度,严格的时问观念,娴熟的技术操作,对疾病快 速正确的诊断技能。强化意识 真正发挥急诊功能, 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缓和医患关系。 2.2不断学习,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1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抢救 技能,尽量选择有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好的护士承担 急诊工作,使其在急诊护理事业上有信心,拥有价值 感和被尊重感,找准价值定位,实现自我与社会价 值。增强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注意自我保护。 2.2.2定期进行职业素养和能力培训,帮助急诊护士 掌握心理沟通技巧,时刻保持耐心、信心和恒心,把 患者看作亲人,关系要和睦。急诊科患者通常是初 次来院,对就医环境不熟悉,病情紧急,要改善护患 关系,首先要抓好语言训练,改善服务态度,运用沟 通技巧,能够通过患者的表情判断其心理活动;在各 种急诊需要面前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对患者病情及 预后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抢救成功率。‘ 2.3自我调节1)认清自我价值[151"o’重视自我护理 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增进相互理解,适当放松 自己,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事业进取心和工作 责任心,爱岗敬业。养成良好的性格,下班后合理释 放不良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用真情感 化患者和家属,使他们有安全感,归属感,减少医患 冲突,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2)生活起居规律 化,护士应根据自己的排班规律,制定适合自己的作 息制度、生活习惯;人的身心弹性很大,相信自己的 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3)面对全国大学生就业难的 72 严峻形势,护士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胡菁等” 。认为 护士为自身及家人终身拥有优质医疗资源,要珍惜 所司职业,以平和心态对待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以 更多的职业投入被他人认可,拥有职业获益感。 2.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医护团结协助,密切配 合,对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及时排解和疏 导,避免产生心理障碍。对护士的不良情绪,应积极 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述、减轻 心理压力。护士长要以身作则,重视护士的心理,帮 助护士建立最佳的工作身心状态。对于工作中出现 失误,应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关心、爱护她们,提高 职业满意度。公平对待每一位护士,使她们有安全 感和归属感。 2.5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士的数量和工作量,做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轻急诊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 理压力,重视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在人力资源允 许的情况下,可排双班制,并适当考虑每个护士的具 体情况选择班次,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解除后顾 之忧。 2.6社会支持急诊护士的工作离不开社会支持,衡 量急诊工作的成绩,不能单看经济效益,更应注重其 社会效益 尊重和肯定急诊护士的价值,提高福利待 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员投人到急救事业中。发 挥强大的家庭资源,帮助急诊科护士营造温馨愉快 的家庭氛围,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闫新 明 等认为要强身健体,精力充沛,积极工作。医院 应加强科学管理,改善环境,合理排班,尽量缩短每 班工作时间,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政府应加大执 法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物质条 件;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培育健康的社会舆论导 向,杜绝媒体恶意炒作;深化医疗改革,完善职称晋 升管理;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2.7设立急诊报警预警系统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 使警力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阻止暴力事件的发 生。急诊保安24s] ̄时值班,加强巡逻,保障急诊工作 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越来越 受到社会的关注,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症 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的科室。急诊护士的良好 状态,直接关系到急诊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救治质 量。因此,要了解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各种 第26卷第2期 2014正 菏泽医学专
JOURNAL OF HEZE 科学校学报 MEDICAL COLLEGE V0L.26 N0.2 2014
不良情绪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急诊科护士精神 饱满、以良好的状态投人工作,满足患者的医疗需 求,提升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缓解医患矛盾,推动 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小芬.美国护士职业压力与护士短缺危机的最新研究【J].护理 与康复,2003,2(3):133—135. 【2]李文晴,商明霞,卢洪流,等.N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J】_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71—72. 【3]金泰庾.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9-32. 【4]南锐伶,张蓓.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J】_临床 急诊杂志,2013,14(10):501—503. 【5】赵蕊,秦晓民,霍莉钦,等.急救人员工作紧张和心理健康状况的 相关研究f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017-4025. [6]Maslachc,Schauffeliwb,Leiter Mpjvob Burnout[J].Annu RePsy chol, 2001,52:397-422. [7】]孙红.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一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90-94. [8】骆宏,张菡,顾利慧.单次聚焦解决模式自我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
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9. [9]李文晴,商明霞,卢洪流,等.NICU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_齐鲁 护理杂志,2013,19(17):71—72. [1O】严首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m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31—33. [11】杨琴,张昱,张澜.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 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87—290. [12]葛津津,刘薇群,陈益清,等.护士工作幸福感的研究现状[J】_2012, 47(8):763—765. [13]单爱军,刘海华,刘雪燕,等.大型公立医院急诊可持续发展的探 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173—1177. [14]陈金萍.急诊科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 (35):114—115. [1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3,19(19):137-138. [16】胡菁,刘晓红.护士职业获益感的研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12,47(5):470—472: [17]陈初英.新形势下护士的压力分析和对策【J]_齐鲁护理杂志, 2005。11(7):778. [18]闫新明,李梅,胡轩,等.山西省急诊医疗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_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169—1172. 收稿日期:201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