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84 KB
- 文档页数:8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3.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2. 苏轼文学成就的全面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阐述诗人的情感;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 欣赏法:品味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4. 实践法: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词:让学生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讲解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阐述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词的美感;5. 欣赏与鉴赏:品味诗词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6. 朗读、背诵:加强语感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词;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2. 第二步: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湖光秋月”、“映日荷花”等。
3. 第三步:讲解诗人的情感,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
4. 第四步:欣赏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第五步: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提高语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描绘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词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诗词中的自然景色描绘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诗词赏析:学生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诗意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描写,感受初晴后雨景色的变化和美妙。
3. 诗词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作一首以初晴后雨为主题的诗词。
三、教学步骤1. 诗词赏析a. 教师给学生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的创作情况。
b.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整首诗,并解读诗句中的意境和感受。
c.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对于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诗意描绘演练a. 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幅初晴后雨的图片,并用诗词的方式进行描绘。
b.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分享。
3. 诗词创作a. 教师提供几个关于初晴后雨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技巧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b. 学生们独立完成诗词创作,并互相分享和点评。
四、教学资源准备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材料。
2. 初晴后雨的图片素材。
3. 诗词创作的例子和参考资料。
五、课堂延伸活动1. 制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的班级展板,展示学生们的诗词创作作品和描绘初晴后雨的图片。
2.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选出最具感染力和艺术性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作。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享他人的作品,培养了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和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执教者:韩国富、侯莉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二首》其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孩子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寄情山水,表达他们对自然,对美,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就对“水”情有独钟衷:仰望庐山瀑布,他感叹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走在天门山上,他眺望远处,提笔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站在黄河边上,他任思绪飞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些风景无不让我们神往,让我们留恋。
同时,也为我国的诗词宝库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们要走进另一位久负盛名的伟大诗人,走进他心中的那个“水世界”,走进西湖的湖光山色。
二、简介作者和诗题,初读古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何许人也?谁能用一句话介绍苏轼.苏轼和杭州很有缘,他曾经两度在杭州任职。
在杭州任职期间,他组织百姓疏通了西湖,把从湖底挖出来的淤泥堆成了一道堤,后人把它叫做“苏堤”。
现在,“苏堤春晓”已经成为了西湖一景。
苏轼在杭州当官期间除了造福百姓,也为西湖的美景深深陶醉,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
2.今天我们就要跟着宋代的大诗人苏轼一起到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你们开心吗?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朗读课题,齐!谁能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饮”是什么意思?“湖”指的是?“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3.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想去欣赏一番了。
在同学们放声朗读前,老师有个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到顺为止,争取读到字正腔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刻含义。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解析诗句: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朗诵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诵和背诵诗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课后拓展任务。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 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
3. 写一篇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诗句背诵情况,了解学生对诗句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苏轼的生平介绍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以便进行诗歌朗诵和展示相关图片。
3. 准备课文解析的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解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风光的观察和写作,将所学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3.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注释。
2. 学生教材:古诗文阅读教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南水乡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5. 诗歌鉴赏(1)教师教授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鉴赏。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自主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朗读。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如图片、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期待。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4. 诗歌主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培养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篇,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手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西湖美景,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西湖初晴后雨时的景色特点。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1)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诗句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和重点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西湖的美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西湖美景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西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西湖的景色。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人曾经描写过西湖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与西湖的渊源,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生词,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重点讲解以下词语和诗句: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水光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2. 能够理解并描述诗中的景色和情感;3.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 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尝试自己创作;3. 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诗中景色的感受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2 词语解释1. 水光潋滟:形容水面上阳光闪烁的样子;2. 空蒙:形容山色朦胧的样子;3. 西子:古代美女,这里用来比喻西湖的美丽。
2.3 诗句解析1. 第一句:描述晴天时西湖水面的美丽景色;2. 第二句:描述阴天时西湖山色的朦胧美;3. 第三句:诗人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子,表达出西湖的美丽;4. 第四句:说明西湖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很美丽。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西湖的图片,引起对西湖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西湖的了解和印象。
3.2 朗读与背诵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2. 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词语解释1. 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加深理解。
3.4 诗句解析1. 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绘画活动1. 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画出自己心中的西湖景色;2. 展示学生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4.2 写作活动1. 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情感和景色,写一段自己的感受;2. 分享学生的写作,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情况;2. 评价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感受其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提问:同学们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诗中的哪些意象最具有代表性?为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2)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对这些启示的感悟?5. 拓展延伸(1)教师分享苏轼其他著名诗词,让学生感受其文学风格;(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分享欣赏心得。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朗读、讨论和欣赏,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体会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通过诗文描绘画面。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printed copies2. 相关背景资料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投影仪展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文解析(1)让学生分别朗读诗的上下两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以表现出诗中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3)讨论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如“欲把西湖比西子”,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3. 画面描绘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表现的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详细地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随后,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了诗文内容。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并尝试描绘诗中的画面。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西湖的诗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
雨》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一、案例介绍
1、教材简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上册主题单元“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该诗是宋
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七绝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
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2、设计特点: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语言凝练,情感丰富,意境优美。
如果按常规的方法让学生就字解词,就词解句,必然会破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学
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
本课作者尝试在多媒体环境下进
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跟着诗歌去旅行。
让学生兴致盎然的理解诗意、激情诵读、联想说话、陶冶情操,同时学习古人如何优雅的用文字描述旅行的
见闻和感想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认、读生字,
能按正确笔顺工整地书写3个生字。
能力目标:理解诗意,着重理解“潋滟、方”等词语的意思;深入品味,感受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
比喻;学习环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写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
情感。
三、学习资、本课是在多媒体环境下完成的。
2、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刚刚过去的暑假你有外出旅行吗?
2、老师跟大家分享几篇别人写的《旅行日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这就是古人的游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有景色,有情趣,有思想,有意境,我们不禁要感慨我们祖先语
言的魅力。
4、如何优雅的用文字来描述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呢?今天我们就跟着大诗人苏轼来学一学古人
的旅行日记吧。
1、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2、学生汇报:这几首都是家喻户晓,千古传诵的写景的古诗词。
播放课件:《望岳》、《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设情境,由欣赏诗歌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知作者。
1、苏轼的名字如雷贯耳,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资料来了解一下他。
2、在众多的信息中要学会筛选,摘录重要的信息。
1、汇报从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2、把重要的内容摘录到书上。
出示苏轼的相关资料,增大了信息量,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解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诗赞美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镜头走近这人
间天堂。
2、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了解到西湖可赏可看的景实在太多了,那么请大家读一读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西湖的?(板书:题目)
1、学生积极思考,交流题目的意思。
2、图文对照理解题目的意思,初步感知作者从“晴天”“雨天”个角度来描写西湖的美景。
播放:视频资
料《印象西湖》
四、读诗文。
1、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反复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2、哪个字的读音、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成果,看谁能准确
流利的读出这首诗。
1、查字典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反复朗读诗歌,指导读通读顺。
3、举手朗读课文。
五、品诗韵。
1、导语:古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会读会背,还要品一品其中的韵味。
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想一想
苏轼眼中的西湖像什么?
3、“西子”是谁?
4、诗人是怎样描写西湖美景的?
(板书:晴、雨)
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歌,体会一下西湖的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8、小组交流。
9、集体汇报。
预设一:“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潋滟”是什么意思?
你见过水光潋滟的样子吗?出示:西湖图片。
请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象。
“方”是什么意思?能用“刚好”
“正好”替换吗?为什么?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预设二:“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天的西湖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空濛”是什么意思?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想象一下笼罩在雨雾中的还有什么?
这么美的画面请你用朗读的方式表达一下吧。
预设三“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宜”什么意思。
是谁在为西湖化妆?出示:西湖图片。
仿照例句写一写。
展示自己的作品。
1、结合西施的图文资料感受西湖的无与伦比的美和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自读诗歌,根据自学提示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3、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4、集体汇报。
5、结合图片体会等方法体会“潋滟”的含义。
6、通过换词体会“方”的含义。
7、想象说话体会“空濛”“亦奇”的意境。
8、看图写话,体会“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含义。
出示:西施的图文资料。
出示:将课文中的情景用图片表
现出来,如: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细雨中远处的青山、湖中接天的莲叶,娇艳的荷花、断桥上撑着油纸伞
的红男绿女。
学生一下子下子就很直观的明白了“潋
滟”“空濛”等关键词的意思,感受到西湖晴天雨天截
然不同的美。
播放了西湖不同时节的精彩画面,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这样使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悟诗情。
1、指导朗读。
导语:西湖就像美女西施,时而明媚、热情,时而
柔和、含蓄。
总之不论怎样的装扮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想象读: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比赛读: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有韵味。
配乐读: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
西湖再来朗诵这首诗。
2、诗人苏轼不但醉心于西湖的美景,他还心系西湖他在杭州任职的三年里为西湖做了许多事情。
3、课件出示:苏堤、三潭映月
4、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热爱、赞美)
5、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跟着音乐,徜徉在美丽的西子湖上,齐声诵读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自读、想象读、比赛读、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通过苏轼与西湖的故事,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学生齐声诵读诗歌。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唯美的画面,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有趣的画面,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播放:视频《印象西湖》营造氛围,激趣诵读。
六、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件出示:课堂检测内容。
3、讲评,小结
七、作业布置
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他流传下了
许多诗歌、墨宝。
今天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他写的另一
首描写西湖的诗《望湖楼醉书》,看看这首诗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自主总结:
1、写景的文章要抓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环境下有不同的风姿。
3、要巧用修辞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检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