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7.18世纪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0.05 MB
- 文档页数:50
试述17、18世纪欧洲美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17、18 世纪的欧洲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出现了巴洛克美术、罗可可美术和古典主义美术。
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反映了
这一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变化。
17 世纪的巴洛克美术产生于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
它发端于16 世纪末,盛期是 17 世纪,18 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逐渐衰落。
巴洛克美术的特点是豪华、激情、运动感强、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在建筑、雕刻、绘画和音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
成就。
18 世纪的罗可可美术产生于法国,而后遍及欧洲。
罗可可美术是
一种优美、精致、华丽、轻快的艺术风格,它与巴洛克美术的庄重、
豪华、壮丽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轻松、优雅、精致、细腻,追求愉悦、舒适和感官的享受,注重装饰性和趣味性,
在绘画、雕刻、建筑、家具、服装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17、18 世纪的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法国,而后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美术是一种强调理性、秩序、和谐、规范的艺术风格,
它与文艺复兴美术的人文主义、自由、个性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是严谨、庄重、简洁、和谐,追求理想化和完美
化,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17、18 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一个丰富多彩、风格多样、成就辉煌的时期,它对后来的欧洲美术乃至世界美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美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民族画派繁荣的局面。
当然,17、18世纪的美术都都各自的特点。
17世纪概况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由于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原因,教皇拥有了最大的权威,反宗教改革势力趁势抬头。
德国遭受了30年的战争浩劫,政治经济都显得十分落后,资本主义势力还非常薄弱。
西班牙自从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工商业一蹶不振,人民贫困不堪,成为欧洲流浪汉和乞丐最多的国家,宗教势力横行不法。
在当时,只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17世纪的欧洲,一些国家的国内矛盾极其复杂和激烈,人民运动此起彼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殖民、反宗教压迫的性质,有的运动则带有反资产阶级的色彩。
同时,哲学、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也促进了破除宗教迷信、探索真理的积极主动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美术方面继文艺复兴之后,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以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最为突出。
意大利、西班牙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艺术风行。
君主专制的法国,王权至上,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荷兰,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是它的全盛期,至18世纪逐渐衰落。
它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巴洛克艺术神秘和豪华的风格成为扩大宗教宣传、满足上层神职人员以及贵族们享乐的最佳工具,而教会的富有则更是对它大力支持。
贝尼尼就是几代教皇的宠儿,他也为创造世界宗教中心罗马的巴洛克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尽管巴洛克艺术与教会的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却不能划等号。
因为有些美术家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世俗情绪,优势还包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成分。
西方绘画史(四)——十七、十八世纪美术西方绘画史(四)——十七、十八世纪美术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
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二.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三.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
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
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
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自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不规则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贬抑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征“离经叛道”、“不合常规”,原来对这些追求新形式的艺术家是贬义,后来成为一代的代表。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1750年,但年份并不是绝对的)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
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1452年-1600年),下接古典、浪漫时期。
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
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独立于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
科学在伽里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
艺术上趋势是“世俗(非宗教)化”,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甚至好大喜功。
文艺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林布兰特等,影响都极深远。
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英国的凡·戴克等。
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17、18、19世纪的美术(外国美术史)一、17世纪意大利美术、荷兰、佛兰德斯美术、西班牙美术和法国美术二、18世纪法国罗可可美术、英国美术和意大利美术三、19世纪法国美术、俄罗斯美术、英国美术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的多种风格共存并互有影响的时代。
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1、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和大量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文艺复兴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
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
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
3、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
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
4、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
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所以不可避免地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在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受到宗教势力支配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要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流;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则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
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美术家的队伍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走向国王、教皇宫廷,成为他们的御用国家,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形成以贝尼尼为代表的“罗马巴洛克”艺术;一部分画家则主张保护和继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创造成就,建立美术学院,这就是以波伦亚的卡拉齐兄弟为代表的学院主义,他们既不反对受官方教廷支持的巴洛克,也不支持和反对与官方巴洛克对立的走向社会底层的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
西方艺术史: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31】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17世纪上半叶,开始了西班牙艺术的黄金时期。
西班牙现实主义绘画最出色的代表是里贝拉、苏巴朗和委拉斯贵支。
何塞·德·里贝拉(胡塞佩·德·里贝拉jusepe deribera,约1591—1652)出生于西班牙的巴仑西亚,少年随父去意大利,长期定居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早期曾受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人的影响,卡拉瓦乔的艺术对他的影响尤为直接和深刻。
从1616年起,他成为那不勒斯总督的宫廷画家。
在他早期的《圣巴多罗买的殉教》(1630)一画中,画家热情地歌颂了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这些英雄不是神仙,而是一些肌肉健壮,面孔黝黑的普通人民,画面上,既没有宗教气息,也没有悲剧气氛。
《圣巴多罗缪殉教》《圣伊涅萨》(1641)是里韦拉在17世纪40年代创作的另一幅具有强烈世俗气息的作品。
在这幅画上描绘了一个不畏强暴,有着坚定信仰的柔弱的少女。
这是一个令人起敬的形象。
在她的身上反映的不是宗教感情,而是几百年来西班牙人民长期斗争的精神。
除了宗教题材的作品外,里韦拉还创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画,其中包括有圣徒肖像以及命名为古代哲人的流浪汉、渔夫和农民的肖像。
在这些作品中,更加鲜明地表现了画家朴素、先进的美学观点,美和智慧是来自于下层人民的。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笑着的德谟克里特》(1630)、《跛足者/跛足少年》(1642)、《雅各的梦》(1639)等。
1648年后他辞去宫廷职务,在忧郁中逝于那不勒斯。
《笑着的德谟克里特》:画家将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刻画成一个秃顶、胳腮胡子、穿着褴褛的农民。
尽管他的外形有些丑,但人物却有一颗朴素和善良的心。
这幅画充分体现了17世纪的现实主义肖像画的特点,即不再把人物理想化,而是使人物更加现实化,强调人物的时代风貌以及作品的生活气息。
《笑着的德谟克里特》《雅各之梦》是一幅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