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讽的几种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论述《格列佛游记》运用的讽刺手法《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年至1725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创作的,作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通篇采用了讽刺的写作手法,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黑暗,同时在创造中,作品在讽喻的体裁类型及讽刺手法上,都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生涯中使用过的讽刺手法集成。
本文结合着《格列佛游记》中的相关内容,对作品出现的夸张、对比、反讽等讽刺艺术手做如下分析。
1 《格列佛游记》及其内容介绍在作品创作上,《格列佛游记》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结构,通过“离家—远游—返乡”的U型模式(四次)讲述了主人公海上漂流时的奇遇。
在这四次模式中,每次叙述都采用了不同的讽刺手法,首先,在小人国游记中,作者结合了“小人”这一特点,添加了一定的童话色彩,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童话的外壳下却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讽喻”。
其次,与小人国游记相比,大人国游记也体现了童话色彩,在包含乌托邦小说与哲理小说性质的同时,也是对作者社会理想的体现。
再次,文中的第三部分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即内容涉及到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及当时科学技术、文化历史的发展等等。
最后,慧驷国游记可以将其看成是动物语言,在这部分内容中,“慧驷马”被作者喻为社会的主宰者,而“耶胡人”则被作者喻为动物,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将这里描绘成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乐园。
2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2.1 夸张的讽刺艺术作为讽刺家们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巧妙的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讽刺目的。
在这部长篇讽刺语言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及慧马国等几个地方的经历,对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谄媚贿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例如:在游历小人国时,小人国的国王只比他的臣民高一个指甲,但却狂妄自大的将自己任命为全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国家,臣民要想得到一官半职,其选拨的方式居然是跳绳,谁跳的高谁就能获取最高职位,而一个部长,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只需要身手敏捷就好等等,含沙射影的讽刺了英国政府机构的平庸无能。
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摘要】《劝导》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反讽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现实的讽刺和颠覆,产生出强烈的效果和作用。
反讽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照亮作品的主题,还能深刻启示读者。
反讽艺术对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嘲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反讽艺术在《劝导》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对读者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反讽艺术, 《劝导》,运用,效果,作用,地位,意义,手法,启示,社会影响,重要性,艺术性,深远影响1. 引言1.1 《劝导》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文学作品《劝导》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讽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荒谬、虚伪和愚蠢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从而达到引起读者深思和警醒的目的。
反讽在《劝导》中的运用十分精妙,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反讽处理,使整个作品更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批判意味,又能体会到作品的趣味和幽默。
反讽的效果与作用在《劝导》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仅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力和震撼力,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反讽在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手法,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探讨。
反讽手法对读者的启示和反讽艺术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劝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劝导》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结论部分中,将进一步探讨反讽艺术在《劝导》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读者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反讽在《劝导》中的运用在《劝导》这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反讽来揭示人物性格、展现社会现实以及点出人们的愚昧和虚伪。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进行反讽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自私和虚伪。
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艺术周立平(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西方叙事学中反讽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小说文本中言语反讽、结构反讽的价值,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鲁迅小说;言语反讽;结构反讽中图分类号:I 21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120084202收稿日期55作者简介周立平(———),女,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讲师,东北师大文学院在读硕士。
一、反讽与鲁迅小说反讽(Irony)是西方文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反讽”一词,最早源自希腊文“e irone ia ”,意为“伪装的无知,虚假的谦逊”。
在16世纪以前,反讽在西方文论中只是一种次要的修辞格,它的基本特征是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以反讽性褒扬予以责备,或者以反讽性责备予以褒扬,事实与表象之间形成对照。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谢林、施莱格尔等人努力下,反讽概念有了拓展,不再是一种局部性的修辞手法,而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反讽。
20世纪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布鲁克斯认为,反讽是文本中的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形成言非所指的叙述效果,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
作家并没有明确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感情取向,有时也许会采取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式来表达,但是由于语境的存在,它通过作品的有机统一对局部进行规范和限制,对阅读提供暗示与诱导,使反讽的释义成为可能。
现在反讽艺术已扩展到广阔而深邃的小说世界。
加塞特认为本质上的反讽是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甚至视反讽为“文学现代性的决定性标志”;米克在《论反讽》中,认为反讽是一切叙事文学不可或缺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修辞手段;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也把反讽和叙事艺术结合起来,把它视为小说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建军在《小说修辞研究》中又提到“反讽是小说中一种最常见的微观修辞技巧。
什么是反讽手法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与事实相反的措辞或表达方式,以达到批评、讽刺、讥讽等目的。
它能够在文章中增加戏剧性和幽默感,并引发读者思考和反思。
反讽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社论以及日常交流中,具有很高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反讽手法的定义和特点:反讽手法是通过与表达内容相矛盾的措辞或语气,创造出隐含的讽刺或批判意味的修辞手法。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反转意义:反讽通过将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的真实意思相反,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反转。
这种颠倒常常能够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并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2. 讽刺意味:反讽往往带有讽刺的意味,通过潜在的嘲笑或批评来暗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批评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有力和切中要害的表达方式。
3. 幽默效果:反讽常常带有一定的幽默效果,能够引起读者的笑声或微笑。
它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赢得读者的认可。
4. 引发思考:反讽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制造出与预期相悖的情节或表达方式,读者不得不重新评估、探究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反讽手法的应用:反讽手法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社论中。
它能够加深对于某些观点、行为或社会问题的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反讽常用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通过不断地从事犯罪活动来追求社会地位,最终导致他的悲剧结局。
这种反讽手法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面貌。
在演讲和社论中,反讽可以用来批评或讥讽某些政治观点或社会现象。
演讲家马丁·路德·金曾用反讽的方式讽刺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争取平等和公正。
此外,在日常交流中,反讽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常常用于讽刺幽默、讥笑别人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然而,在使用反讽时需要注意语气和语境,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误解。
总结:反讽手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表达与事实相反的意思或语气,以达到讽刺、批评等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一、言语行为理论介绍言语行为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B.F.Skinner)提出的一种心理行为学理论,它以解释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为主要目的,将人类行为视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受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刺激而产生的,通过观察者对行为的反馈,来影响行为的变化,从而达到调节行为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是受外界刺激而出现的,是一种反馈的反应,是一种可以被调节的行为,是一种可以改变的行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行为可改变性(behavioralmodifiability)、行为变化(behavioralchange)、行为调节(behavioralregulation)和行为控制(behavioralcontrol)。
二、反讽话语理解反讽话语是指一种口头行为,即用语言,有意不让对方明确其真实意图,表达另一种含义。
反讽话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可以用来鼓励对方,又可以用来贬低对方。
反讽话语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的语言理解是理解反讽话语的第一步,要求理解者对事物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对语言有足够精准的把握,对语境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把握反讽话语的真正含义。
2、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反讽话语表达的真实内涵,是由行为者的内在心理因素决定的,因此,理解反讽话语,要求理解者充分了解行为者的内在心理状态,才能把握反讽话语的真实含义。
3、行为调节是理解反讽话语的第三步,它要求理解者在理解反讽话语的同时,能够给予行为者适当的反馈,以调整其行为,并增强行为者正面回应的可能性。
三、结论反讽话语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的理解反讽话语,需要理解者理解反讽话语的真实含义,充分了解行为者的内在心理状态,给予行为者适当的反馈,以调整其行为,并增强行为者正面回应的可能性。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是一种可以被调节的行为,是一种可以改变的行为,因此,可以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讽话语。
论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作者:邵丽君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1期[摘要]反讽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惬意的载体,并成为她作品的基调和风格标志。
在她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这种艺术风格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反讽艺术的运用是促成这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傲慢与偏见》无论从人物刻画,语言使用,情节发展上都渗透着反讽。
[关键词]反讽言辞反讽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情节反讽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末英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早已被我国读者所熟知。
多次改编为电影,但她的一生是平凡的,然而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
看奥斯丁的电影,总会产生一种非常异样的感觉,不似同期作家狄更斯的作品那样的刚劲有力,也不似后来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那样的痛快淋漓。
它含蓄而深刻的向你展现智慧的魅力。
让你忍俊不禁。
让你回味无穷,领略到作品比文本表面价值更为容量巨大的意义空间。
当你开始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中探寻这种魅力的来源的时候。
就会发现它来自于小说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张力结构,也就是反讽。
反讽就像是一个个漩涡,在那些平凡的文字中漩了下去,你对作品领会得越多。
就会发现这些漩涡越多,它布满全篇,你对作品领会得越深,就会发现这些漩涡越深,它在电影的每一个层面,从语言、人物、场景到主题和构思,越来越透彻地漩了下去。
它使得每一个层面都不仅仅是表面呈现的那副样子,它漩出了更深层的意味,漩出了表象和深蕴之间的张力。
我们由此不得不更仔细地来探究这些文字,而且需步步小心,因为每一处都可能暗藏着反讽。
或许研究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对于更深刻地探究作家创作个性、其作品艺术价值、以及“反讽”这一文学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傲慢与偏见》则正是奥斯汀广泛运用讽刺艺术最完美的作品。
观众常常为其高超的智慧、艺术的魅力、优雅的风格、幽默以及独特的语言特征所征服。
总之。
细腻的讽刺艺术使其成为一部杰作,而其中对反讽刺艺术的高超运用更为这部杰作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作者:钱静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10,""(11)被引用次数:0次1.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 2005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20053.夏征农辞海 2000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 19981.期刊论文陈晓燕反讽与悖论--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论-襄樊学院学报2004,25(3)作为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反讽与悖论的本质作用是制造"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所以也可借用来分析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张天翼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他笔下四类讽刺对象的思想实质和精神面貌,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反讽和悖论,由此产生的场景反讽、情节反讽、叙事者悖论和悖论式语言情境成就了张天翼小说独特的讽刺艺术.2.期刊论文穆艳秋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悖论与反讽——一种新批评的视角-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8)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后.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3.学位论文王欣华悖论(paradox)和反讽(irony)——《三国演义》的文化透视200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针对以前《三国》文化研究大多存在的程度不同的脱离文本解读的现象,笔者有意从文化学角度入手,运用英美新批评派理论(主要是悖论、反讽和张力)来解读经典文本《三国》,并以大文学观念贯穿其中,使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该文的宗旨是既要通过解读作品追索作家的文化意识整合过程,发掘其意义,又要通过敏锐的分析,同作家作品的文化批判进行对话.4.期刊论文王业昭.WANG Ye-zhao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悖论与反讽——一种新批评的视角-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下,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5.期刊论文杨洋.Yang Yang《华威先生》反讽情境下的悖论叙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华威先生>通过一系列反讽语言,刻画了"百忙"的华威先生形象.在话语层面上,通过反讽展现的是具体语境与内容之间张力的语言模式,呈现了在特定情境下的悖论形式,进而召唤出文本特有的讽刺意蕴.6.学位论文吴静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2003该文着重探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首先对中西方文论史上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进行一番整理和对比,并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关联,然后分析反讽成为明清小说叙事重要特点的原因.最后重点分析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长篇小说反讽的技巧和特征,以及这些小说在主题,风格上表现出的反讽特色.该文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由西方和中国明清以前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这两个小部分组成.西方反讽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反讽分别从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发展到一种哲学美学的世界观,后又回归到语言层面,成为语言的一种最基本的原则.中国明清以前的反讽理论没有明确的分期,但是仍有一些代表性的术语如"含蓄"等分别是从修辞、风格、以及哲学思维方式上概括中国文学作品中反讽主要特征的.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反讽成为明清长篇小说重要的叙事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长篇小说自身的特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文体的喜剧风格和现实与虚构的矛盾性.另一个是当时的哲学思潮,即从明代开始,三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就开始走向融合.后半部分侧重论述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的具体的反讽叙事技巧、包括"双关"、"诗词"等.以及作家在创作时对于笔下的人物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思想倾向,最后是小说的喜剧戏谑的风格特色和构成这种喜剧风格的各种修辞技巧.结语部分简要论述研究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重要意义.7.期刊论文王心宇.WANG Xin-yu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把悖论和反讽应用于语言修辞,并扩至人物形象层面甚至主题思想层面,使模棱深邃的语义状态与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元、无序与矛盾相契合,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刻矛盾.8.学位论文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008引论部分概括地阐述了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论刘震云小说中的反讽叙事作者简介:谭述发,男,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反讽,既有王朔式的调侃和玩世不恭,又有鲁迅式的深刻、通透、犀利和老辣,主要表现在语言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方面。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刘震云小说的意蕴和风格特色,试图对刘震云小说中的反讽叙事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关键词:反讽;语言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李建军在《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中将反讽定义为:“反讽是作者由于洞察了表现对象在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等方面复杂因素的悖逆状态,并为了维持这些复杂的对立因素的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暗含嘲讽、否定和戏谑意味以及揭示性质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结构和创作原则。
”①他的定义代表了中国当代理论界对反讽的较为普遍的认识。
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有了戏谑、调侃,幽默等成分,少了尖锐的批判,多了些含蓄与隐蔽,极大的扩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反讽繁丰,多层次的复杂审美意蕴。
反讽手法的运用是刘震云的创作风格趋向稳定和成熟的标志。
一、言语反讽言语反讽,即作者在遣词造句为主题服务时,刻意无视既定语法规范或有意扭曲语体、语义、情感色彩等方面的通用规则,以期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的语言组织方式。
刘震云小说中的言语反讽主要包括克制陈述、语义颠覆、调侃式语言和戏仿等。
克制陈述属于故意重话轻讲的反讽形式,把话说得很轻,在语境中又显示其重。
如《故乡相处流传》:“曹军军纪严明,不像一同到来驻扎在延津黄河之南的袁绍军队,据说那里的士兵连小羊都操了。
这里不操小羊,不操“处女”,二十万大军不操,只剩一个曹丞相玩玩媳妇寡妇,实在不值一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曹丞相也是人嘛。
”作者故意把曹操的荒淫无耻以见怪不怪的口吻说出,意把曹丞相的生活腐化说成是普通的人性,说成“实在不值一提”,这种话语的克制、语调的平淡,与直接痛斥和揭批相比,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01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将反讽从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手法上升到了一种整体性的体现,通过大体量反讽的话语和表达,深刻表现出其反传统以及提倡新文化的思想倾向。
鲁迅的反讽艺术和《故事新编》的特殊题材也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 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肖缙灵 蒋 菠一、反讽的概念及《故事新编》反讽意识的背景来源(一)反讽的概念及其发展反讽,也叫反语,指的是在讲话和书写中使用的一种讥讽的语调和手法,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能完全从字面上看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原意却恰恰与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简单来说,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相反是反讽最主要的特征。
但反讽并不只是这么理解,最早在19世纪,反讽通常是以一种修辞的方式出现,并在古希腊的戏剧中被广泛使用。
其主要用于呈现戏剧中人物之间言行的相互矛盾,或体现在哲学的对话上被看作是一种揭示对方某种理论悖论之处的方法。
主要体现在:在表面上,他接受了对方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用更深层次的反讽来获得对方认可的推论,最后得出了与对方所持观点相矛盾的结论。
[1]在19世纪之前,《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对苏格拉底式反讽的生存哲学解读此前的文章中认为,反讽仅仅是一种用于写作的修辞方法;而19世纪以后,反讽渐渐超越了传统修辞学的层面,向着哲学的方向发展。
从《雅典娜神殿断片集》弗·施勒格尔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哲学观中有一条“反讽”的道路,它体现了弗·施勒格尔对“冷酷”“理性”的反抗,并且暗示了“反讽”所代表的哲学观将会转向一种有别于“理性哲学”的哲学视野。
[2]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它已经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扩展到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变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综合性的概念。
(二)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意识的背景来源本文针对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进行研究,无疑是以文学上的反讽为主。
论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刘俊【摘要】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10【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刘震云;官场小说;反讽叙事【作者】刘俊【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刘震云的官场系列小说包括《单位》《一地鸡毛》《头人》《官场》《官人》5篇中篇小说,1992年5月正式结集为《官场》,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陈晓明指出:“写出好作品要有人生体验,要有对人情世故的特别洞察……刘震云的作品就是如此。
”[1]所谓“对人情世故的特别洞察”是如何表述的?反讽是刘震云的选择方式,即“一种用来传达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不同(而且通常相反)的内在含义的说话方式”[2]。
那么,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究竟运用了哪些反讽形式?又呈现出怎样的审美意蕴?与早期创作的《塔铺》和《新兵连》相比,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标志着其反讽叙事进入成熟期。
以下依次考察其官场系列小说中反讽的三种类型。
(一)言语反讽言语反讽是指“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和他的表面陈述大相径庭”[3]。
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言语反讽主要体现在诙谐、幽默的叙事语调上。
在《我向往的是“雪山下的幽默”》一文中,刘震云写道:“我比较向往的是‘雪山下的幽默’,即被深山埋藏的事,漫山的大雪把这个山覆盖了,笑的是细节、事件、话语背后不同的见识。
”[4]首先,寓庄于谐。
“庄”是指表述内容的庄重、严肃,而“谐”则是表现形式的嬉笑、诙谐。
一方面,消解了政府官员的神圣。
语文学刊 2010年第8期 论微篇。).说中的反讽若术修辞构成特征 0刁锦付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反讽艺术修辞是微篇小说中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委婉含蓄、两极对立并举和轻松幽默超脱 是反讽艺术修辞的三个基本特征。成功地运用反讽修辞不仅能使作品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且能体现 出作者运用语言修辞的能力以及洞察社会人生的高度。 [关键词] 微篇小说;反讽修辞;构成特征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18-03
微篇小说有众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反讽艺术修辞是 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佛山大学姚朝文在其《华文微篇小 说原理与创作》④中就反讽艺术表现类别以及作为语言修辞 手段的反讽和作为结构原则的反讽作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分 析。在此,笔者粗略地谈谈反讽艺术修辞的一些基本构成特 征。 所谓反讽,意指所言和所指恰好相反的具有嘲讽意味的 修辞手法。它“是广泛存在于语言艺术各文体中的一类修辞 手段或结构原则”¨j8 。其用在微篇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微 篇小说的一种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 反讽艺术修辞可以划分为许多种类别,其中“人们最易于理 解的就是悲剧反讽和喜剧反讽”,“此外还有所言非所指反 讽、克制反讽、夸大陈述反讽、正话反说反讽、悖论性反讽、浪 漫反讽、情景反讽和语言反讽等等”… 。由于微篇小说创作 篇幅短小的限制,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可能将所有 或多种的反讽艺术修辞同时运用在文体当中。所以,在这里 就有必要对反讽修辞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它在文体修辞中的 界定作出相应的了解。 反讽作为微篇小说的一种艺术修辞手段,其在我国作家 们的创作里并不是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常常容易把 它与讽刺、讽喻、挖苦、漫骂等相混淆。”… 所以,运用这种模 式进行微篇小说的创作,有必要对反讽艺术的界定弄清楚。 运用反讽艺术进行微篇小说的创作必须把握好反讽的几个 构成要素,否则它就可能变成了讽刺修辞或陷入其他的创作 模式当中,而不能成就其反讽的艺术创作功能。笔者认为, 反讽艺术修辞主要有三个构成特征: 一、委婉含蓄、回避直接陈述 委婉含蓄、回避直接陈述是反讽艺术修辞构成的首要特 征。在微篇小说的反讽艺术中,作家往往并不明确地表现自 己的真实意图和真实的情感倾向,作品只是客观冷静地呈现 故事,拒绝叙事声音的介入,作者的态度在作品中比较隐蔽; [作者简介]刁锦付,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美学硕士研究生。 一18一 同时作者又以巧妙的暗示,让读者经过转念一想心领神会。 从而既使作品达到了深刻的批判、揭露的效果,又使读者产 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如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德军剩下 来的东西》这篇微型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j。此文可以 说是真正的微型小说,小说仅仅176个字就揭露和批判了一 个时代的主题,即“二战”中纳粹德军对法国领土的践踏和对 法国人民的蹂躏。从题目上看,读者很容易就会直接猜测: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德军投降后留下的战争武器或 是战争过后满目疮痍的社会画面。但是作者并没有写德军 的飞机、坦克怎样轰炸他的故乡,纳粹分子怎样屠杀妇女儿 童,而是非常简洁地写了二战后,没有战火硝烟,没有横尸瓦 砾的一个寂静的夜晚,在街上昏黄的路灯下,一男一女两个 人物。男的是胜利回乡的士兵,在急切寻找妻子;女的是拦 街拉客维持生计的妓女。但是全篇只有两句对话,这两句对 话也非常的简洁,如果不善于阅读的读者,其刚进入情节时, 可能一下子体会不到故事主人公的行为目的是什么,但是经 过稍微咀嚼,很快就恍然大悟。文章里有一个感叹词“啊”, 和一个爱称“约安”。“啊”是妓女惊喜的发现,“约安”是男 主人公百感交集的表达,这就反讽性地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 关系是什么。如果不细加体会,读者肯定感受不到作品的魅 力;而一旦明白过来后便会拍案叫绝、震撼非常。可见,在这 里作家运用反讽修辞手法是多么的高明。作品含而不露却 又微言大义,只通过一个情节,反讽性地揭露和批判了残酷 的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既隐蔽冷静又巧妙而意味深长。 在非反讽性的微篇小说作品中,作品叙述者往往就是作 者的代言人,他们代替作者全知全能地叙述故事,以作者的 眼光去观察,以作者的身份去讲述,甚至还可以直接代作者 发表议论,叙述者和接受者之间只是单向的传输关系,即作 者怎么说,读者就怎么接受。这种叙述模式,即是直接陈述 式,其表现力度在微篇小说中肯定显得比较苍白,达不到反 讽艺术那种深刻和强烈的批判效果,也就不能使读者产生震 现代文萃 刁锦付/论微篇小说中的反讽艺术修辞构成特征 撼力,因为只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微型小说的‘微’ 和‘小’转化为‘大’和‘著’。”从而“形成意蕴的含蓄,为读者 的积极的想象和艺术再造提供广阔的艺术天地” ,达到反 讽艺术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创作反讽性的微篇小说一定要 避免非反讽性作品的那种板直的单一陈述模式。相反,要使 作品表现出大智若愚,并且形成以佯谬、隐曲的方式,构成一 个冷静而又隐蔽的客观环境,使读者的注意力停留在某种视 野中。从而巧妙地把多种矛盾的因素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达 到既有表面又有深度,既含蓄又透明的反讽艺术表达效果。 二、两极对立并举 构成微篇小说反讽艺术修辞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 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必须存在着内在的 两极对立因素,并且这种对立因素构成相互对比,在对比中 避免直陈式作品的单一平淡,从而达到产生具有多重意境的 反讽意味。可以说,微篇小说中的反讽艺术修辞几乎都是在 具有反对性质的两种对立因素的对比中形成的,没有对比, 就没有反讽。而这种相互对比的状态,可以是小说言语表层 的矛盾对立,也可以是小说情节结构与语境中的矛盾对立②, 更或者是叙述人声音与作品情节之间的矛盾对立。这些矛 盾对立的存在,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 力,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强健的艺术张力美和艺术形态美(姚 朝文在其《原理与创作》中对“作为语言修辞手段的反讽”和 “作为文体结构原则的反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微篇小说的反讽艺术修辞最为普遍的对立形式是言语 构成的反讽,即是作为语言修辞手段的反讽,它主要表现为 小说的语言外壳与真实意指间的矛盾对立,通过语言表层本 身的悖谬性,既给读者造成陌生感,又使读者得到享受感,从 而达到召唤读者对其真实意指的体悟。一般来讲,在其他许 多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对照越鲜明、越尖锐,则反讽的效果 越强烈、越突出,从而使得赞誉背后隐藏着讥讽,颂扬被体悟 到为挖苦,而佩服或者恭维的言辞却表示了莫大的轻蔑。下 面就以中国内地作家贾广建的一篇作品来分析微篇小说中 反讽艺术修辞的这个艺术魅力。 农民父亲的力量 贾广建 他来自农村,学的是医学专业,上了几年学,家里值钱的 东西都被他上没了。医院不好进,没钱也没关系的他,混了 几年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卫生员。
论反讽的形式
摘要: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的创作中
反讽无处不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认为,反讽概而言之,
可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每一种反讽形式中又包含许
多更具体的反讽样式。本文拟对此加以梳理,以求对反讽的形式做出
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反讽 言语反讽 情景反讽 戏剧反讽 语调反讽 视点反讽 戏
仿反讽
历来有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美国
大百科全书》给反讽这样界定:“反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与表象相对
立的情景”。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 难以表达出文学反讽的全部内
涵、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
文体学上, 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在反讽中,
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
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在美学上, 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
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 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讽的结构
表现原则。这种反讽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 它故
意秘而不宣, 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 或者它是意
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这种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
性的伪装, 使反讽和幽默, 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
在通常意义上,反讽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三类。
一、言语反讽
反讽最常见的形式是言语反讽。言语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重要类型,
是最容易被读者识破的,因为在言语反讽中说的是一回事,指的却是
另外一回事。言语反讽大致包含这样四种情况:
(一)、反语
也叫说反话,就是人们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运用与本意正好相
反的词语。或是用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是用反面的话语表
达正面的意思。从修辞的功能而言,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反语具有嘲
弄、讥讽、挖苦、谴责、批判、否定、幽默、暗示、亲呢、怜爱、喜
欢等不同的情感意味,从而更加强化和窋了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反
语是大家最为熟悉也最为典型的话语反讽形式。
(二)、语境误置
布鲁克斯在论文《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给“反讽”下了一个最
普遍的定义 :“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如在王朔作品中让一群
市井痞子们以一种假正经的作派, 脱口而出地讲着冠冕堂皇的语言:
“刚才听了于观同志的一席话, 我觉得很受教育, 也很受震动。于观
同志虽是批评杨重, 但我觉得同样的问题也在自己身上不同程度地
存在。自己过去吧,总觉得自己根红苗壮, 又是个苦孩子, 不会有私
心。”人物的这种冠冕堂皇的语言与其身份、所处的环境的反差, 确
实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把庄严和正经的语汇植入特定的语境之中, 语
境的压力致使这些词语变形,产生字面之外的潜台词, 在油腔滑调的
处理中暴露出这些崇高词汇的虚伪来。
(三)、悖逆语词并置
这是指作品刻意通过典型的语义悖逆语词组合、交错、并置,使语词
之间相互干扰、融合、冲突,借以形成反讽性,在语言的狂欢中扩大
语言的张力,从而给读者以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想象空间。如莫言有这
么一段文字:“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越来越少让最美丽最
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八蛋、最能喝酒
最能爱的地方。”
(四)、句式与内容不和
通常我们期望的是句子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即一般的观点用普通的句
式表达,特别意义的观点用特殊的句式表达。当他们之间发生错位时,
反讽就有可能发生。如庄重、严肃的句子结构中表达粗陋鄙俗的内容。
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这种不协调暗示了作者并不相信自己所
说的话,所以应该从深层去体悟。
二、情景反讽
相对于言语反讽的片断性与局部性而言, 情境反讽是一种更具隐蔽
性、具有更深反讽意蕴的反讽形式。按照米克的研究: 言语反讽让人
们站在反讽者的立场上, 而情境反讽则让人们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
言语反讽具有讽刺性, 情景反讽往往更具有纯粹的喜剧性、悲剧性或
哲理性。言语反讽在表现手法上局限于语言之间的表里的悖异, 而情
境反讽则是文本的主题立意与情节编撰等文体要素共同孕育的一种
内在张力, 因此, 它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
情景反讽可以包括以下三类:
(一)、 语调反讽
语调反讽是通过叙述态度、语调与叙事内容、表达旨意的相悖,形成
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语调,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真实表现意图。语
调反讽这样几种:A、以调侃和故作轻松的口吻讲述感伤或沉痛的故
事。如鲁迅的《阿 Q 正传》、《孔乙己》,作品也以略显幽默、调侃
的笔调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B、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讲述荒唐
的故事。叶兆言的《关于厕所》就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以严肃性话
语方式联缀了关于厕所的种种荒唐故事。一本正经与荒唐看似对立,
但正是这种对立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叙述态度越正经,叙述内容也就
显得越加得荒唐,也就愈加能引起人们的深思。C、小题大做的叙述。
宏大的叙事、极有气势的语言、结构表现琐屑的、无聊,从而更能加
强对现实的批判。
(二)、视点反讽
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人们所熟悉的惯常视角形成
对照,产生反讽意义,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视点反讽。一些小说把
人类中的一部分特殊成员作为叙述者展开叙述,从异样中表达真实。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把叙述视角安插在白痴班吉身上,
以此来表露生活真实;鲁迅的《狂人日记》则以精神失常者的视角来
叙述;阿来《尘埃落定》以一个人人都认定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傻
子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兴衰。这样,特种叙述者的表面无知与实质清醒
构成一种张力,而其与周围的人又构成另一番张力,作品正是在这种
似傻非傻的视角的打量下,反衬出尘世中自以为聪明者的愚拙,揭示
出社会、生活的实在。
(三)、戏仿反讽
戏仿,原意是指模仿别人的诗文而作的游戏文字或讽刺诗文。在阅读
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读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作者有意
模仿某些作品,但是其中却充满了对某些作品的嘲弄与讽刺。如莫言
在他的小说《蛙》中戏仿层出不穷如在姑姑抓王仁美时因把其逼出推
倒肖下唇家的树还扬言推到四邻的房屋原因并把罪责归罪于王仁美
家的不配合就是对联保连坐制的戏仿。王胆成功的逃跑姑姑被人扶到
井口,气得跺着脚大叫:我怎么这么笨呢?我怎么这么笨呢?当年我父
亲在西海医院就领着人挖过这样的地洞!这明显是对于“地道战”的
戏仿,陈眉对于“狸猫换太子”中李妃角色的不由自主的靠近等等。
这无疑不是在对当时政策的一种嘲讽。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戏
仿的对象是当时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却风靡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作
者通过堂·吉诃德的骑士形象和冒险经历无情地嘲讽了脱离现实、沉
溺于幻想、矫揉造作的骑士小说,揭露了丑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
三、戏剧反讽
戏剧性反讽来源于戏剧。它发挥作用在于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
剧中人的无知之间的张力。在戏剧中,台下的观众知道事情的本末来
由,但台上的人物却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索福克勒斯的《俄
狄浦斯王》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堪称戏剧反讽的经典。在《俄狄
浦斯王》剧中,俄狄浦斯自以为可以逃避杀父娶母的悲剧预言,但是
观众却知道这种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此剧的悲剧交果在于我们知
道俄狄浦斯的处境,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也无力避免自己的悲剧,
他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恰恰促成了悲剧的发生。戏剧反讽的效果来自于
人物对真相的不了解和观众对真相了解之间的冲突。这种反讽对人物
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了解真相的观众却很有意义:当事件发生时,
行为者由于不了解真相,没有悲剧的意识;但了解真相的观众却能感
受到巨大的悲剧效应。同样地,产生戏剧反讽的话语对观众的意义也
远远超过对说话人的意义。在产生戏剧反讽的行为和话语中,行为人
是无心的。反讽的效果是被了解真相的观众所阐释的。概而言之,戏
剧性反讽是作者间接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方法,因为反讽作品的故
事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个是叙述者或剧中人看到的表象,另一
个是读者体味到的事实。正是通过表象同事实二者之间的对立张力,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二者的反差越大,反讽越鲜明。
参考文献
[1]《苏联大百科全书》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
[2]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见《“新批评”文集》,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3]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年第2期《收获》
[4]莫言《红高粱家族》《蛙》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