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驻美国大使 多勃雷宁
- 格式:doc
- 大小:14.86 KB
- 文档页数:4
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9期/012345*678!9":;1962<1963= ———对肯尼迪政府分化中苏同盟政策的再研究滕 帅 〔摘要〕1962年,根据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和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形势,肯尼迪政府初步确立了与苏联进行谈判来分化中苏同盟并阻止中国核力量发展的政策。
从1962年至1963年,肯尼迪政府不断采取外交主动,先后就核禁试和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与苏联进行了日内瓦谈判和美苏英三方会谈,并最终促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
作为“选择性迁就”式楔子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肯尼迪政府与苏联有关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以及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苏之间既有的分歧和争论,加速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分裂。
〔关键词〕核禁试条约;肯尼迪政府;中苏关系;楔子战略〔中图分类号〕D819;D8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7)-09-0062-09TheSigningofthePartialNuclearTestBanTreatyandSino SovietRelations(1962—1963):FurtherStudyonthePolicyoftheKennedyAdministrationregardingtheBreakupoftheSino SovietAllianceTengShuaiAbstract:In1962,withthegradualdeteriorationinSino SovietrelationsandChina’sforthcomingdevelopmentofnuclearweapons,theKennedyAdministrationinitiallyintroducedapolicyofnegotiationwiththeSovietUniontodividetheSino SovietallianceandtopreventthedevelopmentofChinesenuclearforces.From1962to1963,theKennedyAdministrationcontinuedtotakethediplomaticinitiativetocarryouttheGenevatalkswiththeSovietUnionaswellastheU.S. Soviet Chinesethree partytalksonanucleartestbanandagainstthespreadofnuclearweapons,eventuallycontributingtothesigningofthePartialNuclearTestBanTreaty.Asaconcretestrategytoselectivelyimplementawedgestrategy,thenegotiationsoftheKennedyAdministrationwiththeSovietUniononanucleartestbanandthesigningofthePartialNuclearTestBanTreatyintensifiedtheexistingdifferencesandcon flictsbetweenChinaandtheSovietUnionandthusacceleratedtheSino Sovietsplit. 关于肯尼迪政府利用“楔子战略”分化中苏同盟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①,即认为美国是试图通过联苏制华的方式来分裂中苏关系的,其最终表现是“部分核禁试条约”②的签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档/双击可除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旗飘舞,我⼼飞扬为了庆祝“建党九⼗周年”,在班会上指导员说要看红⾊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当时第⼀感觉这个电视剧不是很吸引⼈。
说实话,作为我们这⼀代有些⼈看到这样电视剧名,就会感到太政治化了,听到要看这种电视剧,感觉太形式化。
但⼀看剧情,我却深深的被打动了,深深地被震撼了。
这不是演技的是否精湛,摄影的是否完美,⼈物的是否英俊与美丽,⽽是那真实的剧情震撼了我,真情的话语把我感动,⼀幅幅画⾯让我久久不能放下。
在开篇,从⽑主席和蒋介⽯的争夺⼈才中,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中⼈才的重要性。
在这部电视剧中真实的记载了我国的⼈才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于敏、刘杰等等爱国科学家在苏美背信弃义、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核威胁艰难的国际背景下,把个⼈的命运和祖国的需要连结在⼀起,把个⼈的青春同祖国的未来联系在⼀起。
为了祖国的国防、科学事业,他们毅然返回祖国。
他们不计个⼈得失,不畏艰难,隐姓埋名,怀着⼀颗⾚⼦之⼼全⾝⼼地投⼊到新中国的建设和“两弹⼀星”研制的伟⼤事业之中。
他们艰苦奋⽃在茫茫⼽壁,为了国家⽽舍去⼩家,为了国家舍去青春与⽣命,⽤⾏动证明⼀切,让两弹在罗布泊的巨响震撼世界,将《东⽅红》乐曲响彻茫茫宇宙。
在那茫茫⼽壁没有任何资料、数据,条件艰苦,⽓候恶劣,他们凭着对党,对国家的⼀⽚忠⼼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热诚,凭着他们严谨、认真的⼯作态度,不分昼夜,潜⼼研究核武器。
最终,使⼀切成为现实,使⼀切光亮于史册。
就在赫鲁晓夫叫嚣:“中国要⽤20年才能造成原⼦弹”以及“中国要搞原⼦弹,把全国所有的电⼒⽤上都不够”,就在外界的刺激下以及中国⼈的努⼒下,中国仅⽤了四年时间就造出了原⼦弹,⼤长了中国⼈的志⽓。
在外国五代科学家才能实现的梦想,钱学森、邓稼先等⼈却⽤他们⼀代⼈的时间就完成了国⼈的夙愿。
中美友谊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一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国际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明人士为推动教育进步,奏请朝廷挑选聪慧幼童赴欧美留学。
在大臣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
1872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到达美国,30名幼童平均年龄不足15岁。
清朝前后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计划完成学业时间为15年。
抵美后的幼童,先由美国老师负责教养监护,英文合格的直接进入美国学校。
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
”借由这120人,美国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国际人才。
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皆在此列。
后因顽固派官员的阻挠和破坏,清廷于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学生。
仅有2人完成学业,其中有一名耶鲁毕业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前左三)。
二庚款留学生和清华大学1900年义和团拳乱,北方多省掀起杀人狂潮,引发11国联军占领北京。
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主张减免中国的赔款。
按条约规定,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共计4.5亿两,其中美国3200万余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表示:“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愿意退还,但这笔钱不该交由中国官员使用,而该用于赞助中国教育。
1908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总统罗斯福的请求,将赔偿减至1300万,余款退还中国。
清朝外务部回函予以致谢,表示将用赔款派遣留学生。
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陆续减免中国赔款。
胡适自1909年开始,中国以此款项资助留美学生,史称“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均在此列。
为培养留美预备生,建立清华学堂。
自此,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三为中国兴办学校1949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当时的世界级大学。
美国基督教团体堪称最大功臣。
1.燕京大学:1919年由英美两国基督教教会创办于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长。
幽默精妙口才术精彩案例——一句幽默的开心小语,胜过十句大道理为什么人会感到无聊?人感到无聊是因为人生活在别人给予的没有生气的模式中,抛弃这些模式,走出这些模式!开始过你自己的生活。
唯有真实的人才不会无聊,……如果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你将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印度)奥修幽默是说话的好佐料,是一门社会交往的艺术,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双方争论激烈、剑拔弩张、僵持不下,往往由于第三者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语,即可使争执的双方哑然失笑,撒手言欢,化干戈为玉帛。
而在一个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社交场合,也往住因为某个人的幽默谈笑,打破了这种沉寂局面,活跃了人们疲惫麻木的神经,从而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健康风趣的氛围。
这就是幽默精妙口才术。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幽默是化解人类矛盾的调和剂,是活跃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兴奋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绝美的行为方式。
如果你在说话中能够像大仲马、玛格丽特、俾斯麦、华盛顿、林肯、福特、基辛格、拜伦、奥尼尔、林语堂等幽默大师一样,在说话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必将使你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获得上司与下属的赞赏与钦佩,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写作的诀窍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给马克·吐温写了封信说,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磷质,而磷质有补于脑子;那么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就一定得吃很多鱼了,接着他问马克·吐温:“你是否吃了很多鱼,吃的又是哪种鱼呢?”马克·吐温在回信中告诉他说:“看来,你要吃一对鲸鱼才行。
”聪明的蚊子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机智幽默享有盛名。
有一次,他到某地旅店投宿,人家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
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了不禁大笑。
结果这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准备工作。
从欧安会看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变化上海市七宝中学王丽1973年7月3日,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这标志着20世纪60、7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缓和0外交发展到了顶峰。
面对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早在50年代中叶苏联东欧国家便开始提议召开欧安会,之所以被延开了近20年,主要受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探讨和分析欧安会召开的曲折过程和会议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60、70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最早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建议的是苏联东欧国家。
为了从法律上确认战后的欧洲边界,排挤美国在西欧的势力,同时引进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家首次于1954年11月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
此后,苏联东欧国家经常公开或私下地向西欧国家提出召开欧安会。
1964年12月,苏联通过波兰外长腊帕茨基在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
1967年4月欧洲共产党及工人党的卡罗维发利会议以及1969年3月华约组织布达佩斯会议上都一再提议早日召开欧安会。
1969年10月30日,华约国家的布拉格会议上又提出于1970年上半年在赫尔辛基举行全欧和平与安全会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起初对苏联、东欧提议召开欧安会反应冷淡,一直没有明确答复。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苏联把美国排除在欧安会之外,美国对此十分不满。
1966年的华沙条约声明中就强调:/欧洲国家有能力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0。
苏联、东欧试图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影响,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布热津斯基从地缘政治学和地缘战略学的角度分析说:/苏联执著的愿望是要-超过美国.0,/把它的对手(指美国)引者)从欧亚大陆彻底赶出去0¹。
而美国则把欧洲当作是其地缘政治的重要目标。
/正如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必定认为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存在是他们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主要障碍一样,美国也必然把大洋彼岸的阵地视为美国的防御前线,从而避免从美国本土进行防御0º。
你不知道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作者:佚名来源:《课外阅读》2012年第21期或许你知道美同驻华使馆在北京的CBD(中央商务区),背靠亮马河;你知道想要去美国就得在大使馆排很长的队,面对似乎喜怒无常的签证官;你知道大使馆的微博定期发布北京空气污染指数,有时还使用疯狂得糟这样幽默的字眼。
除此之外,对于美国大使馆,你还知道些什么呢?使馆的普通职能与特殊职能提到使馆的职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签证。
而提到去美国使馆办签证,去过的几乎个个都有抱怨。
美国签证真的那么难办吗?签证官真的那么难搞吗?办理美国签证的程序是先在网上预申,填资料。
签证官先看资料,在约见你之前,他心里对是甭给你签证已经有了80%的结论。
面谈的时候是他有些疑问,比如说你去一个很小的地方留学,就会问你是否在那里有亲戚;比如你来自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就会问你的学费等经济问题怎么解决。
签证官的这些疑问,如果你回答得合情合理,就会给你签证。
美国签证官的自主权利比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决定是否给予签证。
相比之下,中国的签证政策性比较强,政策规定好了,政策符合你就要照办。
作为派遣国在接受国的代表机构,使馆有传播本国文化的职能,在这一点上,英国大使馆的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eil)做得相当不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教育处就对大学生、英语老师等有志于学习英语的人员开放,免费收听BBC的求音资料,还会播放英语电影。
一位外交部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去文化教育处的情形:“那里环境特别好,态度也特别好,还有免费的咖啡。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且办公地点就设在美国驻华使馆内。
北京办事处成立于2002年10月22日,现有两名特工,负责FBI在整个中国的事务,与中国公安部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具体说来,这个办事处要接受来自美国FBI的调查信息,并向中国公安部转达这些请求,其中可能包括被调查者的各种信息、国际组织的数据等等。
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裁军政策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特点因卡特对“人权”的强调而在其任内更加显著。
卡特试图通过具有“缓和”特点的裁军政策遏制苏联的进攻态势,并以保护人权的姿态改善美国政府的形象。
卡特政府上台后,其核裁军政策与限制军售政策作为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支撑渐渐浮出水面,其中限制战略武器会谈(SALT )和第13号总统令与常规武器转让会谈(CAT )分别代表了卡特政府对核裁军与限制军售的构想。
本篇文章将以卡特政府的核裁军政策与限制军售政策为主线,分析卡特政府裁军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并对此进行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使用的“裁军”一词的基本概念是“通过单边、双边或多边国际协定对武器装备或武装力量的数量进行裁减”[1]5,与“军备控制”概念并非一谈;所讨论的卡特政府裁军政策主要是卡特政府针对核武器数量与常规武器贸易的削减,并未涉及到防止核扩散、限制生化武器等军备控制内容。
一、卡特政府裁军政策出台背景(一)二战结束至卡特时期的裁军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尾,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以迫使日本投降,向世界展示了核武器的强大威力。
核武器自产生起便注定了其在战后世界无可比拟的政治、军事作用,并逐渐成为解决国际政治与国际安全问题的重要筹码,核力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苏联为增强与美国抗衡的实力,竭力发展核武器,并于1949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也开始加大研发核武器的力度,美苏间的核军备竞赛引起了世界的不安。
虽然联合国与其他各国都曾发起过反核的运动,但由于美苏双方在根本利益上的巨大分歧以及核武器的强大威慑作用,想要达成美苏全面核裁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双方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核裁军便逐渐成为了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亟待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曾让世界陷入了核战争的阴影之中,这次危机试析卡特政府裁军政策赵澄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摘要: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裁军政策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产生着重要影响。
1987年特朗普在苏联做了什么?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3期1 980年代,如何加强对美情报工作成为苏联克格勃的当务之急。
此时,纽约的一名房地产商人闯进了苏联人的视野,他的名字是唐纳德·特朗普。
现任美国总统与莫斯科的关系,其实早在30年前特朗普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就埋下了伏笔。
克格勃寻找“高价值目标”1984年年初的一次克格勃会议上提到,要特别重视在招揽美国公民方面欠缺成效的问题。
一方面,克格勃要求驻外单位集中力量寻找并接触“有较高价值的目标”:另一方面,克格勃计划充分利用来自东欧诸国的线索。
克格勃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的范本,用来提醒驻外特工在发展“下线”时应重点关注什么。
这份问卷要求提供目标的基本细节,包括姓名、职业、家庭和经济状况。
其他问题还包括:“目标掌权的可能性如何?”“目标是否过度自大、自我中心,抑或渴求野心或虚荣?”苏联情报机构从何时开始关注特朗普?目前并无这方面的明确信息,但从理论上讲,这个时间节点最早可以上溯到1977年。
正是在那一年,特朗普与来自捷克的伊万娜·泽尔尼奇科娃结婚,后者时年28岁。
冷战时期,捷克的情报人员以敬业著称,他们的足迹遍及西欧,也出现在一些拉美国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比苏联特工更不引人注目。
根据2016年披露晌信息,伊万娜结婚后,一度受到捷克当局密切关注。
后者专门安排了人手,检查伊万娜寄给留在老家的父亲米洛什的书信。
米洛什并非特工,但这并不妨碍捷克情报部门从他那里获得伊万娜和特朗普的近况。
此后,伊万娜带着儿子小特朗普回乡探亲时,受到了“特别照顾”。
作为苏联当时的盟友,捷克人定期把自己获得的情报与克格勃的同行分享。
站在苏东阵营的立场上,当时刚过40岁的特朗普是个足够有趣的人物。
第一,他的妻子来自东欧:第二,1980年代后半期,特朗普的兴趣爱好逐渐超出了商业领域。
根据捷克方面公开的档案,伊万娜在和亲友通讯时,数次提到她的丈夫“对政治的热情持续高涨”。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 多勃雷宁
黄章晋/文
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的职业生涯是一项历
史纪录,从1962年正式就任驻美大使,他在这个岗位上效
力长达24年,历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六位领导人,其间,
与六位美国总统和七位国务卿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关系。作为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捷克危机、中东危机、越南危机、
阿富汗危机、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危机以及美苏削减核武和各
种最高峰会时,两国最高领导的秘密联系管道,多勃雷宁是
冷战史中独一无二的亲历者。
多勃雷宁的独特履历,与他的禀赋有关。尽管他给美国
媒体留下了强硬和动辄“无可奉告”的印象,但他是那一代苏
联官员中惟一不怕西方记者的人,他热爱音乐艺术,走遍美
国50个州,操一口流利英语,喜欢以个人方式与美国政界、
商界及普通人打交道,其作风迥异于任何苏联人。他刚到美
国不久,就显示出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卓越洞察
力。而长期领导他的葛罗米柯,只对国内权力斗争有卓越洞
察力。
苏联的制度不出产合格的外交官,在列宁时代,外交官
与西方人建立私人关系的努力总是被契卡视为通敌行为,而
输出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正常外交准则天然会发生冲突,这种
状态不但苏联外交官难以适从,也让西方国家怀疑苏联人的
诚实。
多勃雷宁在1919年11月生于莫斯科州一个工人家庭,
194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雅克飞机厂的设计师。1944年夏,
25岁的多勃雷宁被派到外交学院学习,虽然当时他并不情愿。
1952年9月,32岁的多勃雷宁被“发配”到美国当参赞,他
杰出的判断力迅速被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公使衔参赞。1962
年,42岁的多勃雷宁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在最恰当的时机登
上历史舞台。
此时,粗鲁而冲动的赫鲁晓夫试图以强势压倒肯尼迪这
个年轻而“浅薄的政客”,美苏冷战史上最危险的一刻——古
巴导弹危机发生。从3月赴任到10月22日危机爆发,半年
时间里,多勃雷宁通过肯尼迪的弟弟为美苏两国领导人建立
起了直接而秘密的通道。两国领导人高度紧张焦虑时,中间
的传信人多勃雷宁始终保持着冷静、沉着。这使得肯尼迪和
赫鲁晓夫能互通声息并在最后一刻各自退让——尽管世人
看上去只有赫鲁晓夫让步——核战争被化解了。
古巴导弹危机是苏联谋求与美国对等核威慑的必然产
物。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近3000万人口,极力避免战争,
但深信美国随时会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战争,恐惧和怀疑驱使
他们以咄咄逼人的姿态避免战争。而苏联虚张声势和疯狂增
添核武库的行为,则刺激美国不断加大投入,双方迅速拥有
远远超过威慑所需的核武器。
多勃雷宁赴任时,美国核武器占绝对优势,苏联只拥有
数量上可抵消北约质量的常规武器,多勃雷宁离任时,苏联
在两个方面都有绝对数量优势。对抗的危险和军备竞赛的负
担,为两国领导人所不愿。化解危机是必须的,削减过多的
核武器是必须的,他们需要不断试探对方的意图,不断解释
自己的意图,需要在不断增加更多武器的同时商量如何削减
武器。多勃雷宁24年的服务就是为此沟通架桥。
多勃雷宁认为美国的制度决定它不会对苏联发动战争,
但他无法让苏联领导人理解;他也无法让美国人相信,苏联
无意挑战美国的地位,更无意发动核战争,苏联总是经常为
西方提供它是“邪恶帝国”的证据。
没人能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多勃雷宁。苏联领导人之间
甚至不发展私人关系,所以美国驻苏大使永远无法在莫斯科
建立与苏联领导人的联系;而苏联外交纪律要求与西方人交
往时必须有自己的同志在场,避免与西方人单独往来,只有
多勃雷宁坚持独自与美国人交往。
多勃雷宁不在乎国内同志私下议论他像个西方人,因为
政治局依赖他的渠道。他几乎准确预言了每一次美国总统大
选的结果,甚至多次主动与下一任领导提前打交道,并动员
苏联政府在外交上积极配合,以利他们想要的人上台。
历史舞台上风光无限的多勃雷宁,其烦恼少为人知,古
巴导弹危机时,不知情的他一度被美国人认为是骗子,而
1983年9月1日,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导致269名旅客丧生
时,他一度产生了甩手不干的念头。在美国那间没有窗户的、
双层墙壁、中间夹着防窃听磁场设施的办公室,24年里,他
一直就不得放松。
1986年3月,里根总统得悉多勃雷宁将被提拔为苏共
中央委员会书记时,惊讶地问道:“多勃雷宁居然是个党员?”
被里根忘掉身份的多勃雷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同时为冷
战时期的美苏两国领导人服务的。鉴于他供职的岁月,美苏
能保持恐怖中的和平,对他的贡献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今天,
联合国为他的逝世表示哀悼,他当得起这个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