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 中药在日本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日本汉方药拥有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汉方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000年左右,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药理体系。
而在日本,汉方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发展历史与中医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其次,日本汉方药在治疗老年人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
往往会出现多种疾病,而且往往还合并有多种症状。
日本汉方药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病情和
身体状况,量身定制药方,组合使用多种中药材,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因此,广泛使
用日本汉方药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最后,日本汉方药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是传统中药的发源地,也是中药的重要研究和应用国家。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中药也面临着新的挑
战和机遇。
我们可以从日本汉方药的研究和发展中,学习到其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
方法和经验。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在中药品质控制和标准化方面的经验,加强中药行业的
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建设,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治疗老年
人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其研究和发展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和方法,以促进中国中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日本汉方医药的历史教训与中医药现代化问题思考标签:日本汉方;中医药;现代化;废医存药近代以来,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以及中医药继承与发展问题引起中医药界内部和社会各界的长期争论。
自20世纪初期开始,众多学者就尝试对中西医药学进行比较,以探求中医药的发展方向[1]。
但时至今日,中医药的发展方向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
笔者现试对日本“废医存药”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就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废医存药”倾向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选择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有识之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探讨。
1 日本汉方医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1 重方证对应、轻辨证论治,基础薄弱公元5世纪初,古朝鲜医方开始传入日本。
公元562年,《明堂图》等中医药文献传到日本。
公元8世纪日本颁布《大宝律令·疾医令》后,在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等方面模仿唐制。
直至明治维新以前,汉方医药一直是日本医学的主流[2]。
在其后1200余年间,传入日本的中医药学在日本本土文化土壤下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汉方医药学,其间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学家和传世之作,对后世汉方医药乃至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汉方医药学自16世纪后叶起逐渐分为3个流派,即古方派、后世派和折中派。
其中,古方派自兴起至今,一直在汉方医药中占主导地位,是汉方医药中的主流学派。
这一学派独尊仲景,倡用古方,以“方证对应”作为其临床基本思维模式。
其实,他们所谓的“证”与中医固有的“证”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不包含任何病因、病机成分,只是症状或一组症状集合的“症候群”,与仲景所提出的“汤证”也不完全是同一概念。
他们所谓的“方证对应”并非中医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只是根据症状选择方剂,并根据症状进行药物加减而已,与仲景创立倡导的辨证论治相去甚远。
近50年来,日本汉方学者在“方证相对”、“方病相对”方面大做文章[3-5],使汉方医药陷入了似中似西、非中非西的误区。
日本汉方药中的经典中药方☉杨小明汉方医学根源是中国的中医中药,后经过日本的本土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学体系。
近年来赴日本旅游的人都在日本代购汉方药,其实日本常用的汉方药,几乎都是我国中医的经典方,在临床上非常常用。
喉干舌燥:麦门冬汤麦门冬汤在日本汉方中常被用于改善口腔和咽喉类疾病。
《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给患咽喉癌导致唾液分泌困难的患者开具的药方就是麦门冬汤;大阪齿科大学2009年对日本全国的111处牙科和口腔外科调查发现,这些医疗机构也使用麦门冬汤、加味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治疗味觉障碍、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杨国华介绍,麦门冬汤是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名方,所谓“七升麦一升夏三两参二两草三合米12枣”,由麦门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12枚配伍而成。
该方补阴润肺,对于治疗阴津亏虚导致的口干舌燥、咽干肿痛、五心烦热、干咳少痰、干呕,效果很好,是我们很常用的方剂。
除了麦门冬汤,日本2012年修改牙科的诊疗报酬共纳入了11种汉方药,包括缓解拔牙后牙痛症状的立效散、治疗口腔溃疡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口腔干燥症的五苓散和白虎加人参汤。
立效散来自《兰室秘藏》,半夏泻心汤、五苓散和白虎加人参汤均来自《伤寒论》。
腰膝酸软:牛车肾气丸牛车肾气丸在日本汉方药中常用来改善老人体能下降。
2017年3月,日本“担负国民健康和医疗的中药前景研究会”提出利用汉方来预防年龄增长导致的运动能力和活力下降的“虚弱状态”以及“肌肉减少症”。
著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介绍,肾气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补肾经方,使用中往往在这个方子上加减一些药物,最为常用是南宋的济生方,在肾气丸中加入车前子、牛膝,在我国称为济生肾气丸,在日本汉方中叫牛车肾气丸,其实在我国是很常用的方子,在药店都有成药销售。
一般用来治疗老人肾气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腿脚发冷、小便不利等病症,有时候老人轻度浮肿也常用。
为何中医在日本更火?70%中药专利日本抢注,900种药材被日韩偷拿中医在日本有多火?在《世界专利数据库》中,日本人注册了70%以上的中药专利,而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仅占0.3%。
在全球的中药市场中,日本占据90%,而中国大陆仅仅为2%。
在国人还在讨论中医重要是否真的有效是之际,日本人已经获得了《伤寒杂病论》等医书中的210个古方专利!再加上韩国,共计900多种中药配方被抢注了专利!那么,为什么中医药在日本如此受欢迎?中国的传统医药学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外国专利了呢?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对于中医的医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之后,认为中医的医学诊断方面,存在着体系构建的巨大困难,而且当中和现代医学出现了很多的矛盾,不同的中医书籍当中记载的诊断依据,当中也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各种情况。
可是日本也发现,不管中医的诊断和理论体系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中医药,是实打实地存在着医疗效果,从而日本将整个研究的重心,全部都转移到对于各种历史古籍当中所记载的中药药方的研究。
这种利用现代医学概念和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而形成的“废医用药”模式,很快就受到了日本民众的认可,大量根据中医记载结合现代医药制造技术产出的新型中药,以及保健品,甚至是化妆品,在日本市场一经推出就饱受好评。
而且日本的医院虽然使用的是现代医学的诊断方式,但是在给患者进行药方开具的时候,由于日本方面对于中药的效果有着更加系统的研究,这些秉持着现代医学概念的医院也会向患者开具一些中药,当然这在日本有着他独特的称呼叫做“汉方”。
这些“汉方”因为是日本本土企业专利,价格相对西药非常便宜,而且效果上一点也不弱于昂贵的西药,因此饱受日本民众好评。
而日本的医疗行业相关企业,将大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方面记载的药方,在进行了商业化之后,就开始在国际上进行专利的注册,这就导致在今天日本和韩国,掌握了中药方面70%的专利,而真正中药的发源地中国对于中医药方的专利数量,也仅仅只为0.3%。
反思日本对于中药材的研究发展与推广一、对中医理论的接受中医学约在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
当时日本汉方医学也有着中医一般的地位,被称为官方医学、皇汉医学、正统医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大力兴办西医,占据日本医疗主流一千多年的中医被废止。
此后,相继有著名医师逆流疾呼,力主复兴汉方。
1910年,信州名医和田启十郎撰写了《医界之铁椎》,指出:“西医非万能,汉方非陈腐”。
和田被称为“守护濒临灭绝汉方之先人”。
大塚敬节是日本医学会“最高功勋奖”得主,师从汤本求真。
他说:“汉方医学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高级临床医学,《伤寒论》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著。
”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中医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一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入,如吴昆的《医方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日本备受重视,被再版、释、补注;二是随着17世纪日本版《仲景全书》、《宋版伤寒论》的首次刊行,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有着极大的热情和重视。
至今,日本当前普遍应用的294个处方,大多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故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
二、对中医制剂的定性1974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一般用汉方处方承认审查内规》,2008年修改为《一般用汉方制剂审批基准》,起初收录一般用汉方处方210 个,到2013 年共收录一般用汉方处方294 个,其中有148种被纳入了保险,处方中明确规定了汉方制剂的成分、规格和功能效用。
作为医药品的质量标准,日本药局方中详细记录了汉方浸膏制剂质量标准的品质检测项目。
日本汉方药基本上是配伍固定的粉剂或者汤剂。
比如桂枝茯苓含有桂枝4克、茯苓4克、牡丹皮4克,桃仁4克,芍药4克,经萃取提练精制成粉剂或片剂。
厂家不得随意更改,更不允许含朱砂、雄黄等矿物质。
一开始日本将汉方纳入医疗保健体系时,就希望将其做得尽量规范、标准化。
所有医生和药师都只能使用规定好的这294个处方,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开药,也不能任由患者自行购买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其安全和疗效得到一定的保证。
中药发源于中国,为何被日本卖到了全世界?导读:有数据统计,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
如今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
▲日本汉方馆日本人“偷”了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有一样被誉为中国国粹的宝贝,长久以来不为中国人重视,甚至一度被打压遭摧残,由它而起的乱战纷争此起彼伏,从未熄止。
然而,正是这一宝贝却被东洋名曰日本的小岛国觊觎惦记了上千年,一度还想占为己有。
这宝贝,不是日本人膜拜的中国菩萨,不是日本人手写的中国汉字,而是在日本遍地开花的——中国中医。
有图有真相,上图。
在日本东京银座购物街上,众多大超市的店铺外面都挂着一块醒目牌子,上面一个斗大的“药”字,这是日本药店。
大多数药店里处方药占店面的1/5,近3/5都是汉方药、保健品,买药时有种回到了祖国大陆的即视感。
日本某地汉方药店,各种汤剂各种丸……惊呆了。
像不像你家小区门口的中药店?这家日本汉方药馆名字就叫《惠信堂》,默默想起《同仁堂》、《方回春堂》、《胡庆余堂》各种堂……汉方药馆和水果店、便利店一样普遍,看中医比在大陆还要方便,这样真的好吗!日本某一汉方药馆的调剂室,忽略上面的日语,和我大陆的药剂室一模一样有木有!日本汉方馆里的汤药标价,中国人买中药一看便知,给钱就是,简直了!日本汉方药局视中国的汉方药为【秘药】,本土化的老中医,真是他乡遇故知。
中国中医在日本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简称“汉方”。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
和朋友最舒服的相处模式不是无话不说,而是可以不说话。
——姬霄1、中医始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最早的资料是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
2、1500年前,零星东传中医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据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
辣眼睛!2027年,日本汉方药力争成为中国第一中药品牌2018年2月14日,日经中文网消息,日本津村制药(Tsumura)将与中国的平安保险合作,扩大在华的中药销售,既定目标是:2027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社长加藤照和表示:“力争在中国市场上成为最有名的中药品牌。
”为什么汉方药有如此大的口气?先让我们随着日本籍中医医生寺崎真来了解一下中医药和汉方药的同与不同。
(寺崎真医生出生于日本东京,本科及硕士均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其硕士专业为中西医结合,持有中国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在中国工作11年。
)读过这位在日本长大、中国培养的中医师的介绍后,我想大家都有类似的看法:•日本汉方医学来源于中国医学,但它有了一些自己的发展。
•日本汉方药的原料来源中我们“贡献”了81%。
•日本医用汉方药是西医在用;中国中医药是中医医生在用。
•日本西医学习半年汉方课程就可以开具汉方药处方;中国中医则至少需要学习5年中医才可以开具中药处方。
•日本医用汉方药的148个方剂中有123个(83%)来源于中国,OTC汉方制剂共有236个品种。
与第5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2011年8月5日报日人民海外版报道,近20年来,我国中成药发展迅速,上市中成药品种达9000余种,临床常用的也有1000多种。
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中有23个中成药进入。
9000:236意味着什么?中国遍地“神药”?中成药泛滥?研发缺失?上图中,由于日本处方汉方药的开方主体是日本西医医生,且医生处方中使用汉方的比率和第一处方中汉方的比例均非常高,这反映出日本西医及患者均对汉方药有比较好的了解。
综合各种信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药和汉方药的同与不同、优势和差距。
中国中医正统正宗,规范教育,规范炮制,治疗上强调个体化辨证论治,变化灵活,中医药为专业中医所用;而汉方药源于中国,有所发展,目前仅为学过6个月汉方药的西医所用,处方比较单一,很难达到个体化治疗,非常机械。
中成药在日本的发展过程,现状最深刻的几点体会中药专硕2班日本有史以来,一直到1875年的长时期内,医学的主流中国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最初经朝鲜传去日本,随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隋唐时期的医学就直接在日本流传起来。
562年,吴人知聪把《明堂图》及其他医书16 0卷带到日本。
6 0 8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随使者来中国学医,历时15年,于623年学成归国,曾将《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书带回日本。
本出现最早的医事制度—大宝律令,是701年制定的,完全模仿了唐朝的制度;并规定医学生必读《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等书。
753年,扬州鉴真率弟子赴日本讲授医学,对当时日本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808年,日本医家以我国医药著作《素问》、《脉经》等为蓝本,编成《大同类聚方》医书。
984年日本御医丹波康赖(中国汉族的后裔).编著医学全书《医心方》30卷,此书完全以中国隋唐[1]在日本,中成药被称为“汉方制剂”,在江户时代是日本汉方医药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一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入,如吴昆的《医方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日本倍受重视,被再版、释、补注。
二是随着日本版《仲景全书》( 1695年)、《宋版伤寒论》(168年)的首次刊行,日本汉方界旋即对《伤寒论》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重视。
他们认为《伤寒论》与《内经》不同,实用性与操作性强。
符合日本民族的特性。
因此,学习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并由此形成了古方派。
古方派代表人物后藤良山否认阴阳五行学说,独重气的生理病理,提出了“一气留滞论”的新观点。
至此,传统中医学的部分内容被日本汉方医家进行了改造[2]。
江户时代后期,吉益南涯对其父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论”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毒是指气、血、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气血水学说。
18世纪后半期,考证学方法被导入到医学研究中,丹波元简等人校刊出版了《千金要方》、《医心方》、《伤寒论辑义》、《金匾要略辑义》、《灵枢识》、《素问识》等一批古典医籍,对这些古典医籍的重视,直接导致了日本汉方界至今为止仍以使用“经方”为特征。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汉方药作为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在日本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并且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究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
1. 缓解老年人慢性病症状在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很多都是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
日本的汉方药在治疗这些疾病时,通常采用复方药物,能够综合调节身体的多个机能,使得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
比如,玉屏颗粒、六味地黄丸等汉方药能够调节血压、血糖,改善心脑血管病的症状。
2. 改善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多种疾病。
汉方药是一种温和的治疗方式,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防止多种疾病的发生。
比如,太子参、黄芪、红枣等汉方药能够补气养血,提高身体免疫力。
3.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萎靡不振、精神抑郁等问题,影响其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汉方药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帮助其恢复精神活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比如,当归、枸杞等汉方药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使老年人精力更加充沛。
虽然汉方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基础还是源自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
在中国,汉方药也是一种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但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因此,可以从日本汉方药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对中国的启示。
1. 发扬传统文化中国的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如何将中医药学传承发扬,成为许多人所关注的话题。
在这方面,可以从日本汉方药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传统中药疗效的确立与证明非常重要。
而且很多前人留下来的记载也不可靠。
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利用传统中药,中国需要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加强对传统中药疗效的研究。
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与交流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医学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发展与交流。
其中,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对于日本的医疗事业和民众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与交流。
首先,传统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6世纪,日本就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国的医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医学逐渐融入到日本的医疗体系中,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其中,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其次,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于日本的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医生和学者前往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本的医疗实践中。
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的医学传统也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日本的传统医学体系如“和医学”和“针灸”等,与中医药有着相似之处,这为两者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此外,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支持。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日本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
同时,社会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作为保健和治疗的方式。
在传统医学与中医药的交流方面,日本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每年,许多中医药专家和学者来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
同时,日本的医生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也为日本的医学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人对于传统医学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有所下降。
同时,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来解决,以进一步推动传统医学和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中药与日本汉方药发展状况比较日本汉方药主要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国经典医药学名著,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仅30余年时间超越中国成为国际认可的权威代表。
通过数据分析、对比中日两国中药和汉方药发展历程。
得知日本在生藥来源、科研投入、质量控制和专利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和重视远超过中国。
中药要赶超汉方药发展,必须内外下功夫,对外加强国内国际的认可度,对内严控来源和品控,改变以中低端、粗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并参考日本汉方药成功经验,尽快同国际药物注册接轨。
标签:中药;汉方药;中日对比;专利;中药国际化1 中药与汉方药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以及最早的方剂学说《伤寒杂病论》,对后世药物学与药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中国第一部关于药物炮炙的专著《炮炙论》,到隋唐时期中药药水平高度发展,出现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传统医药行业也逐渐复苏,2015年中国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
例如,中国与俄罗斯在传统医药领域密切合作,俄罗斯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中医药临床体系,目前在俄罗斯国立医学机构中已有近1500个传统医学病床;与此同时,中药在欧盟各国的出口额大幅增长,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成功;85%的德国人认为天然植物药安全有效,58%的德国人服用天然植物药物[2][3]。
尽管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国际化道路仍然漫长。
目前国际中成药市场份额中国仅占5%,而从中国大批量进口粗加工中药原料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企业却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90%的份额[4]。
俄罗斯虽然对中药的接受程度较高,但由于其本地草药资源丰富,苏联在解体前就已对超过3000多种植物药做了化学成分分析,所使用的植物药多为自产,中国产中药的认可程度并不高;德国虽为欧盟进口中药材最多的国家,但在欧盟作为药品注册成功且准许进入市场的至今为止也仅有两例。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典型代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汉方药成为日本老年人群体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对应中国这个老龄化国家的启示也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出发,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日本的老年人群体对汉方药的依赖是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
汉方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改善老年人体质、延缓衰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临床疗效备受认可。
在老年人群体中,很多传统西药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汉方药的温和性质及对机体的整体调理作用,使得老年人更多地选择使用汉方药来维持健康。
由于汉方药的草本成分多为天然植物提取,不含有化学添加剂,因此安全性高,对老年人来说更加适用。
日本老年人群体对汉方药的依赖程度较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使用汉方药来维持健康。
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也得益于日本政府对传统医学的支持和推广。
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制定,鼓励和支持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政府在医疗保险政策上对汉方药的报销比例较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政府还积极推广和宣传汉方药的疗效,加强对汉方药的监管和管理,从而增强了老年人对汉方药的信任。
这种政府支持的态度,不仅提高了老年人对汉方药的接受度,也为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它的独特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日本老年人群体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政府的支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使得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国家来说,从日本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医学的扶持力度,促进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普及。
应注重加强对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日本汉方药国际化路径研究及对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启示作者:杨明杨逢柱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日本汉方药以简便、优质、规范化及疗效佳的优势日渐兴盛。
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向上的当下,人们期望从日本汉方药的发展模式中寻求可借鉴的经验,用于推动国内中药事业的发展。
现通过梳理日本汉方医药的发展历程,从日本相关政策、企业发展及社会参与的角度出发,分析汉方药发展崛起的原因,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中药产品的国际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汉方药;中药制剂;国际化路径;中药;中医药现代化;药品质量;物质基准;行业标准;注册审批Abstract In recent years,Japanese Kampo medicine have prospered under the advantages of simplicity,quality,standardization and good curative effects.A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s booming,people expect to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al model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hinese medicine.Through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ed policies of Japan,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Jap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rise of Kampo Chinese medicine,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s.Keywords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ug quality; Standard of material; Industry standard; Registration approval中圖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0.036日本汉方医学与我国中医学同根同源、同根异枝。
汉方中药在日本的发展
“汉方医学是在日本发展起来并已经日本化了的中医药学。
汉方药是在汉方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与我国中药同根同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独自体系,并在日本整个医药体系当中扮演着较为特殊的角色。
”
中医药学在我国秦汉时期传入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医学将中医药学与其固有医学相结合,出现了被史学界称为“后世”、“古方”、“考证-折衷”的三大医学派系,其中尤以“古方派”最为有名。
该派系是指以张仲景医学为基础的艮山、东洞流(派)医学,法尊仲景,崇尚求实,名家辈出,以其医论之新颖、理论之雄辩、疗效之显著而享誉日本汉方界,对日本汉方医学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至今仍为日本汉方医学的主流派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汉方医学受到排挤,一度濒临灭绝。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疾病和疑难病普遍增多,在西医疗法无可奈何,且西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之时,汉方药再度兴起。
1972年,日本厚生省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筛选出210条经典古方作为非处方药批准使用。
1976年,在未经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下,破例将146只汉方药收录到国家药典,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经过不断补充,现已有233种汉方制剂被纳入国家医保体系。
日本民众可凭医师处方报销由本国厂家生产的汉方药制剂,而从国外进口的中成药则属自费项目,无法报销。
自纳入医保后,汉方药的销量曾以每年约15%的速度激增。
1992年,日本医用汉方药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