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PVP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 35例临床护理体会重点探寻【摘要】目的:PVP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35例临床护理体会重点探寻。
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择取我院在此期间接受PVP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5例,实施常规护理的17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采用综合性护理的18例患者定义为实验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PVP术治疗当中发挥的临床效用。
结果: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有效率更高,P<0.05,统计值有意义。
结论:对实施PV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当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在改进临床护理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PVP术;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应用效果PVP术治疗是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当中首选的治疗方式,基于手术治疗的特点,需要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接受PVP术治疗的35例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展开对比研究,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与常规护理,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发挥的效用。
1.一般资料1.1一般资料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选取我院在此期间接受PVP 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5例,分别置入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的17例,12例女性,15例男性。
患者均龄为(63.96±1.56)岁。
实验组的18例,13例女性,15例男性。
患者均龄为(64.67±1.74)岁。
对比基线资料,没有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PVP手术治疗的特点落实临床相关注意事项,加强患者管控,配合康复护理促进患者预后。
实验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具体护理过程如下,①首先,根据临床实施PVP术治疗的特点,加强患者以及家属的术前指导工作,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注重健康知识宣教。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椎体强化术后并发骨水泥渗漏(全文)随着椎体强化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多数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骨折、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与患者自身因素、骨水泥因素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密切相关。
因此,临床上明确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此,笔者对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为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提供参考。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eUtaneOUSkyphoplasty,PKP)可快速缓解疼痛、强化骨折椎体及重建脊柱稳定性,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
PorotiCthoracoIumbarfracture,OTLF)的常规治疗方法口司。
骨水泥渗漏作为椎体强化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亦被逐渐认识并受到重视,其发生率为5%~80%[支血管及椎管等重要部位的骨水泥渗漏,可造成灾难性后果,给患者造成严重二次伤害⑸。
为明确骨水泥渗漏的原因、提高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笔者总结骨水泥渗漏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01.患者自身因素1.1个体因素1.1.1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程度加重,低骨密度椎体单位体积内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大,注射骨水泥时阻力较小,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降低。
绝经后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合成分泌不足,在同等年龄下,老年女性继发OTLF的风险高于男性。
同时,老年女性椎体相对男性较小,在注射相同体积骨水泥条件下,其椎体内压力更大,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更高。
相反,也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患者行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更高,可能原因为男性患者推注的骨水泥体积大于女性,注射骨水泥体积越大,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也越高⑹。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差异徐大鹏;孟杰【摘要】目的探讨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30例研究组(接受PKP治疗)和30例对照组(接受PVP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PVP和PKP均能改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但PKP对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明显优于PVP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5【总页数】2页(P122-123)【关键词】PVP;PKP;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作者】徐大鹏;孟杰【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骨科医院,辽宁盘锦124010;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群,PVP和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1]。
本文选取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上述治疗手段的差异,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30例研究组(接受PKP治疗)和30例对照组(接受PVP治疗)。
研究组平均年龄(72.6±8.8)岁,男性19例,女性11例,体质量指数(22.6±4.1)kg/m2;对照组平均年龄(73.4±10.6)岁,男性15例,女性15例,体质量指数(22.7± 5.2)kg/m2;两组人员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PVP:局部浸润麻醉,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X线透视下校正穿刺点,根据透视情况调整进针方向,穿刺到椎体前部1/3处停止进针,取出内芯,插入扩张管,建立工作通道。
在PVP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中应用靶向穿刺技术对手术效果及骨水泥分布的影响张宏志;王晓宇;刘爽【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24(26)2【摘要】目的探讨靶向穿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作用,分析其对手术效果及伤椎内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3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一科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13例,男性39例,女性74例;年龄63~75岁,平均68.1岁;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39例,摔伤63例。
根据穿刺路径不同分为靶向穿刺组(58例)与常规穿刺组(55例)。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伤椎内骨水泥分布、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VAS及伤椎后凸角(Cobb角)。
结果两组术后1 d VAS较术前均有降低[(2.6±0.3)分vs.(8.9±0.5)分、(2.8±0.4)分vs.(8.7±0.6)分,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靶向穿刺组VAS低于常规穿刺组[(0.9±0.2)分vs.(2.4±0.3)分,P<0.0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伤椎骨水泥分布方面靶向穿刺组优于常规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及术后1 d伤椎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靶向穿刺组的伤椎后凸角小于常规穿刺组[(15.1±1.6)°vs.(21.2±2.0)°,P<0.05]。
结论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应用靶向穿刺技术有助于改善伤椎骨水泥分布,在维持椎体高度及改善疼痛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应用PVP、保守方法治疗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所该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4收治的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PVP进行治疗。
按照1:1比例选取所在医院同期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治疗VAS、ODI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仅有1例患者新发椎体骨折,对照组8例患者新发椎体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保守疗法相比,PVP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更为显著,随访期间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PVP;保守疗法【引言】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保守疗法2种方法进行治疗[1],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为此对所在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所在医院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意愿采用PVP,本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4-71岁,平均(60.42±3.12)岁。
与此同时,选择同期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本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5-71岁,平均(61.03±3.04)岁。
两组患者均满足合疾病相关诊断及治疗标准[1-2],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方法知情,并自愿选择临床诊疗方式。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pvp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95例。
结果:本组获5~36月的随访,80例疼痛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无缓解,有效率为94.74%。
结论:pvp能迅速稳定伤椎,具有显著地止痛效果和创伤小的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地方法。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胸腰椎压缩骨折;骨质疏松症;老年【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53-02自2008年1月~2012年5月,笔者采用pvp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95例105个椎体,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5例,男40例女55例;年龄60~85岁,平均73.5岁。
单椎体压缩性骨折27例,2个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3个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胸椎55例,腰椎4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外伤后胸、背痛,活动受限,无神经损伤症状,术前均常规行x 线摄片和ct、mr检查,确诊为新鲜单纯性压缩性骨折,椎体后缘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引起椎管狭窄。
1.2 手术方法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确定病变椎体。
在皮肤穿刺点局部麻醉,术中行心电监护,距棘突旁开2~3cm处用pvp专用骨穿刺针穿刺,穿刺针与矢状面成15~20°角,穿刺针经皮肤、椎弓根达到椎体前1/3处,正位透视下将穿刺针针尖自椎弓根影的外上缘(左侧10点钟,右侧2点钟位置)穿刺进入椎弓根,当穿刺针位于椎弓根影的中线处时,进行侧位透视,此时穿刺针针尖位于椎弓根的1/2处,继续穿刺,当侧位显示穿刺针到达椎体前的1/3处时,说明穿刺位置良好,抽出穿刺针芯然后调制骨水泥,按骨水泥粉末与单体2:1比例调制好,用1ml专用注射器将处于粘稠状态的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注射时应在侧位透视下全程观察注射过程。
PVP椎体成形术后护理要点椎体成形术,是临床全称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属于微创手术,是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acrylate,PMMA)或人工骨达到强化椎体的技术,也是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压缩性骨折所引起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外伤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
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背部做一约2mm的切口,用特殊的穿刺针在x线下经皮肤穿刺进入椎体,建立工作通道,将骨水泥或人工骨注入椎体内稳定骨折椎体,防止进一步塌陷,明显缓解疼痛。
优点1.止痛:PVP具有可靠及高效的止痛作用,疼痛缓解率为70%~95%,还可以防止骨折椎体的进一步压缩、塌陷,使骨折复位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有学者报道PVP即刻止痛有效率可以达到97%,疼痛评分从剧痛下降到轻度疼痛,患者总体满意在80%以上。
临床也同样证实PVP有相当惊人的早期止痛作用,可以说目前任何一种药物治疗都不能获得如此有效的止痛效果。
2.减少并发症:即手术时间大约需要30分钟,术后24小时患者可在外固定保护下离床活动,减少骨折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患者早期活动,也避免了长期卧床的引起的如坠积性肺炎、压疮、尿路感染至及骨量丢失从而出现的骨质疏松恶性循环等并发症发生和护理上的不便。
后期还可预防椎体压缩和后凸畸形引起的背部疼痛、胃胀不适甚至直立困难等症状。
缺点1.PVP无法恢复脊柱的正常高度,术后少数患者疼痛虽然缓解但仍有可能出现驼背畸形。
2.医护人员及患者都应做好个人防护,饮食上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止痛机理:可能是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的锚定,使骨质疏松椎体内微骨折得到固定,增加了椎体的稳定性,从而减少了对椎体内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另外还有可能是骨水泥聚合反应放热与毒性作用破坏了椎体内的神经末梢及炎性致痛因子,改变了椎体内微环境,降低了疼痛敏感性,阻断了疼痛介质生成,达到了止疼效果。
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分析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筛选120例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分析PVP治疗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PVP治疗,共计156个椎体,有15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7例渗漏在椎旁,4例在上椎间盘内,3例渗漏在下椎间盘内,1例沿椎体内静脉渗漏进入椎管内静脉丛,但患者无双下肢及马尾症状,99例患者术后第2d症状完全消失,17例患者术后1w症状缓解尚可,4例患者症状缓解欠佳,有效率96.7%。
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能减轻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疼痛,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卧床并发症发生率。
标签:椎体强化成形术;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proplasty.PVP)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这种微创治疗方法起源于1984年,法国的Deramand 和Galiberd,首次运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由血管瘤导致的椎体破坏[1]。
PVP是在X线的引导下,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即骨水泥,用注射器加压注入椎体,以填充骨小梁间隙,加强椎体强度,破坏椎体内细小神经分支,达到止痛,预防椎体二次塌陷的目的。
近年来,该技术应用范围逐渐增大,如应用于脊柱血管瘤、多发性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肿瘤浸润引起的疼痛[2-3]。
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75例,筛选(排除转移性肿瘤、及全身情况较差者)后应用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120例,效果较好,资料如下:1 临床资料120例压缩骨折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77例,男性年龄59~75岁、平均(65.5±1.24)岁,女性年龄46~80岁、平均(60.4±2.13)岁;病程0.5~27d,平均(6.1±1.37)d,120例患者共156个椎体,1个椎体压缩骨折81例、2个椎体压缩骨折25例、3个椎体压缩骨折7例,4个椎体压缩骨折1例。
单侧PVP与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对比周瑞华;顾邦林;张亮;冯新民【摘要】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30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度、术后近期及短期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1).2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2组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的优点.【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19【总页数】4页(P48-50,54)【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作者】周瑞华;顾邦林;张亮;冯新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高邮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高邮,225600;苏州大学附属高邮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高邮,225600;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扬州,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扬州,22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是老年脆性骨折之一,可导致顽固性背痛、脊柱后凸畸形等功能障碍,以及继发出现的其他并发症,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3]。
椎体成形术(PVP)由于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疼痛缓解确切,已成为目前治疗OVCF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的首选方法[4-5]。
本科自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符合条件的OVCF患者62例,随机分为单侧PVP或双侧PVP手术组,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PVP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标签: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出现,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较高,其所导致的疼痛可以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负担。
老年骨质疏松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手术,可以达到重塑正常椎体生物力线、增强椎体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1],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骨伤科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7例(共120个椎体),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其中男35例,女72例;年龄63~93岁,平均(73±6)岁。
术前经X线片、CT及MRI 检查证实为压缩性骨折。
骨折部位:L1椎体38个,L2椎体31个,L3椎体24个,L4椎体20个,L5椎体7个。
有外伤史96例,58例患者伴有内科基础性疾病,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2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慢性肺病3例。
主诉症状为腰背部疼痛,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经CT检查排除椎管明显占位性病变,排除椎体爆裂性骨折。
1.2手术方法患者予局麻(少部分患者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在C 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切口约0.5 cm穿刺经一侧椎弓根进入伤椎,在导针引导下将空心钻钻入伤椎,建立工作通道,用Sky扩张器或Kyphon球囊成形器对压缩骨折的椎体进行膨胀支撑,使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使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注入骨水泥,重建椎体结构的强度和负重功能。
手术持续约40~60 min,出血量少。
2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老年女性患者,对手术结果期望较高,但对手术又持怀疑态度和恐惧心理,顾虑较多。
PVP与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比【摘要】目的分析对比确诊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后凸成形术(PKP)诊治的近远期不同疗效。
方法从我院确诊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中选取97例纳入研究(时间:2019.7-2020.7),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分48、49例,为对比组和研究组。
其中对比组和研究组各行PVP、PK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比组,各椎体的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对比组,术后伤锥增加高度明显高于对比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结论应在掌握患者的适应及禁忌症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情况合理选择术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
【关键词】全身性骨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作为临床常见骨骼疾病,临床解释为患者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引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是诱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1]。
现如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ueous kyphoplast,PKP)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常用手段[2],但因疗效各异,在术式选择上,临床尚未达成共识。
本研究对我院确诊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97例患者进行分组手术,旨在为临床明确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性,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确诊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中选取97例纳入研究(时间:2019.7-2020.7),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分48、49例,为对比组和研究组。
其中对比组纳入65~8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7、21例,平均年龄(72.48±5.37)岁;研究组纳入67~82岁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9、20例,平均年龄(73.24±5.49)岁。
不同术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VCF)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08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8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PVP组、PKP组,每组64例,PVP组和PKP组分别给予PVP和PK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 AS)、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的变化。
术后半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均明显改善(P <0.05);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VP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分别为(29.9±0.7)%、(22.9±7.8)%,PKP组手术前、后分别为(30.0±0.9)%、(16.6±8.4)%,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均降低(P<0.0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PVP组患者手术前、(18.5±4.6)°,PKP组手术前、后分别为(23.0±6.1)°、后Cobb角分别为(22.9±5.9)°、(10.1±3.4)°,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均得到改善(P<0.05),术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改善,但术后半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V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PKP组为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KP、PVP两种术式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PKP对于恢复患者椎体高度和矫正畸形方面效果明显优于PVP,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and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in treating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Methods 128 OVCF patients from May 2008 to December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VP group and PKP group.Each group was 64 cases.Patients in PVP group and PKP group was respectively given PVP and PKP.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 AS),compression ratio of vertebral height and changes of Cobb angle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Living quality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for six months follow-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the pain situation in two groups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operation (P<0.05),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after operation (P>0.05).The compression ratio of vertebral height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PVP group was respectively (29.9±0.7)% and (22.9±7.8)%,which was respectively (30.0±0.9)% and (16.6±8.4)% in PKP group.The compression ratio of vertebral height after operation in two group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had obviou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hanges of Cobb angl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n PVP group was respectively (22.9±5.9)°,(18.5±4.6)°,which was respectively (23.0±6.1)°,(10.1±3.4)°,Changes of Cobb angle after operation in two group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postoperation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after half a year improved than that of before operation,but the difference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half a year was not obvious after operation (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VP group was 18.8%,which was 10.9% in PKP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Both of PKP and PVP can relief the pain of patients,improv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but PKP is better than PVP in the field of recovery vertebral height and correct irregularities and with good safety.It is worth to popularize in clinic.[Key words]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Visual analogue scale;Compression ratio of vertebral height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随之增多[1]。
单侧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朱洪飞(张家港澳洋医院,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张家港澳洋医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5例,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48例实施单侧PKP 手术,对照组47例实施双侧PKP 手术,对比2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VAS 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度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5);2组术后3d 、3个月、12个月的VAS 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度均低于术前(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实施单侧PKP 手术治疗效果与双侧PKP 手术相似,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少等优点。
【关键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单侧PKP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3-1854-03DOI :10.19435/j.1672-1721.2021.13.037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发于老年患者,以脊椎高度降低、后凸畸形为主要病理变化,严重损害患者健康。
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进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成为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外科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1]。
目前PKP 治疗有单侧与双侧两种术式,本研究以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以期为临床选择PKP 手术方案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张家港澳洋医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5例,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无手术禁忌证,行外科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脊髓神经压迫、肿瘤等引起胸腰椎疼痛。
脊柱系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后路固定术、后路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术、前后联合固定术及后路截骨矫形术等是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对老年急性(<6周)或陈旧性(>3个月)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引起的脊柱形态异常或功能缺失,在快速缓解疼痛、恢复和维持脊柱形态和功能等方面疗效良好。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最为重要的骨折分型、非手术治疗策略、手术治疗策略等10个方面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注:推荐强度分为3级,从1-3级依次递减。
推荐意见 1: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分型,推荐采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估系统 (ASTLOF) 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分型系统 (OF分型)(推荐强度:3级)根据脊柱骨折进行合理分型是选择最佳治疗策略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指南中,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考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T值≤-2.5 SD,或者定量CT法,骨密度≤80mg/cm3。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分型,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类。
(1) ASTLOF:2015年Xu等提出ASTLOF来评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严重程度。
Du等提出基于该分型系统所推荐的治疗策略。
李庆达等将该分型系统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该分型系统包括四个方面:① 形态学改变:正常为0分,压缩性骨折 (单凹改变/双凹改变/楔形改变) 为1分,爆裂性骨折 (累及中柱骨折) 为2分;② MRI检查:正常为0分,长T1、长T2信号改变为1分,椎体内真空现象或积液征为2 分;③骨密度:T值>-2.5 SD为0分,-3.5 SD<T值<-2.5 SD为1分,T值<-3.5 SD为2分;④临床表现:无明显疼痛为0分,腰背痛(体位改变诱发痛) 为1分,持续性疼痛/脊髓损伤为2分。
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
院 作者:张金鹏 岳强 王向东 张
家明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法整复结合PVP 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
法,并发症的预防,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牵引下手法复位,经皮椎体椎弓根途径穿刺,
注射骨水泥154 例232 节椎体,术后观察其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患者手术前
后均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评分,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伤椎高度得
到恢复。结论 采用手法整复结合PVP 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临床上切
实可行,但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严格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多
发生于老年人,在以往的治疗上多采用保守疗法,但有很多患者疗效欠佳,且有些病人疼痛
较重,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国外有资料表明,病死率可增加
23%,因此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是迅速止痛和早期功能锻炼。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
ous vertebroplastypvp)可以很好的起到止痛和稳定脊柱的作用,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
椎骨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科自2006 年5 月-2012 年4 月采用此技术治疗病人154
例,共232 节椎体,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4 例232 节椎体,其中女性98 例151 节椎体,男性56 例,81 节椎体,年龄6
2-83 岁,平均71 岁。新鲜骨折181 例,陈旧骨折52 例。椎体骨折部位多集中在T11-L
5 椎体。术前检查均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症状,X 线侧位片显示椎体压缩高度未超过2/3,
MRI 或CT 检查患者椎后壁大多完整无骨折,仅有少数病椎后壁示轻微骨折,但均无明显移
位。
2、方法
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胸腰椎正侧位片、MRI 或CT 检查病椎后壁完整性,检查心肺功能、肝、肾功能
及病毒四项等相应化验室检查,同时行清洁肠道准备,我们经常术前作泛影葡胺敏试,以便
于术中注入造影剂确定有无渗漏的可能性。
2.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胸廓和双侧髂前上棘两侧垫软枕,使腹部悬空,局部麻醉。由助手牵引腋部
及足,术者按压伤椎水平手法复位,再次透视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在C 型臂X 线机监视下采用经椎弓根途径穿刺,将穿刺针针尖至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缘,一
般采用左侧10 点钟,右侧2 点钟位置。将C 型臂X 线机调至侧位,钻入带芯穿刺针,当
针尖至椎弓根的1/2,即正位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影的中线处时,透视侧位继续钻入,当侧
位针尖到达椎体后壁时,正位应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影的内存缘,继续钻至针尖位于椎体前
半部,最好针尖置入椎体前中1/3 处,拔出穿刺针,先行泛影葡胺造影,用其预测可能的
渗漏及可能与大静脉连通,若后者可用明胶海绵填塞。链接注射装置,将处于拉丝期的骨水
泥注入椎体,C 型臂X 光机监视,在骨水泥将要溢出椎体范围时停止注射,注射量一般为5
ml 左右。在等待骨水泥凝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此外在穿刺过程中,患者
有时会感觉到腰部或穿刺侧下肢酸胀不适感,这是由于穿刺针靠近椎弓根内侧壁,致神经根
受到侧方的挤压而造成,此时可缓慢穿刺,不必更换穿刺点,以免穿刺针孔过多造成骨水泥
渗漏。
2.3 术后处理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0h,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检查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10
h 后可下床适当活动,但术后前3 天要注意多卧床休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有
些患者由于疼痛减轻,术后活动量稍大,会再次诱发疼痛,经卧床休息后缓解,所以根据我
们的经验,术后3 天内要注意休息,活动量不要过大,同时拍X 线片,测量病椎椎体高度
变化。
2.4 临床效果评价
患者手术前后均行疼痛视觉评分(VAS)和Oswestry 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测量,并采
用spss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观察指标以均数±标准量(X±s)表示,组间比较用
t 检验,p<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耐受手术,疼痛于术后48h 内明显得到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随访4-16
个月,平均10 个月。VAS 评分由术前平均(8.5±0.3)分改善到术后(2.2±0.2)分和最终随
诊的(2.3±0.2)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显著(p<0.01);Oswestry 功能评分由术前(44±1.22)
分改善到术后(21±0.23)分和最终随访的(23±1.02)分(p<0.01)。Cobb 角由术前的(22.1
±3.6)o 娇正至术后(10.9±2.8) o 和最终随访的(10.6±3.5)0,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
05)。手术时间平均每节段20-30min,骨水泥注入量:胸腰段及腰椎2-4ml,平均3ml。术中、
术后无死亡及脊髓或神经损伤发生,但有38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有27 例渗漏入椎间隙,
有11 例是在穿刺针拔出时由于未插入内芯致骨水泥部分沿针道渗漏,但上述病例术后无异
常症状,随诊12 个月无异常不适。
4 讨论
4.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严重影响着老年的生活质量。目前常规治
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和对症处理,但长期的严格卧床可诱发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等并发症,并可导致骨质疏松加重。对于骨质疏松的椎体,行内固定治疗容易出现退钉松动
现象,同时创伤大,出血多。PVP 技术属于微创手术,骨水泥注入压缩椎体后,因其机械作
用使局部血管截断,其化学作用及聚合时产生的热效应可使椎体组织的痫觉神经末梢坏死,
止痛效果较好。但单纯注入骨水泥并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应用球囊价格昂贵,本组患者采用
牵引下手法整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形态高度得到部
分恢复,陈旧骨折无须手法整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骨水质填充恢复其椎体强度,其手术
前后的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评分伤椎的高度及脊柱的Cobb角,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0.05),效果满意。
4.2 骨水泥注射量
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射量与临床止痛效果无直接关系,增加注射量会增加渗
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因此提倡小剂量充填,文献报道[1]椎体成
形术的漏诊率达30%-67%。笔者认为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控制注射量可以有效降低渗漏
率。笔者的经验是,胸椎注射量水泥3ml 以内,腰椎注射骨水泥5ml 以内即可获得满意的
效果,渗漏率极低,临床安全有效。
4.3 单侧穿刺技术的可行性
一般PVP 手术都是双侧椎弓根注骨水泥,Tohmeh 等[2]认为单侧椎弓根注入也可经过椎
体中线达到对侧,6ml 骨水泥就可达到或接近双侧椎弓根注入10ml骨水泥的效果,不会引
起非注射侧的塌陷和脊柱侧弯,并且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费用、骨水泥渗漏和患者的痛苦。
我院采用单侧穿刺,通过强斜位穿刺使针尖更靠近中线,虽骨水泥充填量与双侧椎弓根穿刺
存在差异,但术后及随访结果均显示无一例发生脊柱侧弯或非注射侧的塌陷,临床效果确切。
由于我们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4.4 适应症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
PVP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有文献认为可高达30%~67%,渗漏部位主要在硬
膜外、椎问孔、椎旁软组织以及椎静脉丛,会产生神经、脊髓压迫,甚至会进入腔静脉系导
致致死性肺栓塞,因此适应症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适用于椎体后壁完整,脊柱后凸程度较
轻患者,而对于严重的爆裂骨折、椎体后柱受累的不稳定骨折不适用。笔者认为术前认真阅
读影像学资料,制定进针途径,掌握椎体后壁完整程度,全程在C 臂机透视下监控骨水泥
的分布情况,术中造影等能极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