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式微与教育民族性的转折.docx
- 格式:docx
- 大小:32.29 KB
- 文档页数:8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及反思——以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中心作者:于跃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GJD1319019);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2020022)作者简介:于跃,1988年生,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于跃(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摘要:在中国近代,儒学受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冲击,对儒学的质疑又从社会、经济、政治、伦理等多个维度展开。
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被边缘化。
根据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中的线索与逻辑,人们对儒学的态度的变化,是在明代灭亡、朱陆之争、鸦片战争、汉宋之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及张勋复辟帝制、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具体历史情境中反思的层层递进的过程,而儒学最终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理论自身的矛盾。
对于儒学的发展,我们需要正视其现实意义及局限性,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精神价值。
关键词:张锡勤;中国近代;儒学;边缘化;内因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3-0013-05张锡勤先生的《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以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发的反思为线索,梳理出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之路。
儒学几经转向,不断背离儒家传统的治平之道。
在中国近代,儒学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遇。
从儒学式微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儒学在近代最强大的对手是西学,但无论在哪一个具体的阶段,我们都会发现儒学所面临的诘难在于其失去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功效,甚至其阻碍了社会问题的解决,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儒学自身。
张锡勤先生认为,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式微,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时人对明代灭亡、朱陆之争、鸦片战争、汉宋之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具体历史情境反思的层层递进,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对于儒学的信心逐步减弱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对儒学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儒学式微的产生),人们对儒学持认可与敬畏的态度,试图保留儒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实现社会的治平,但这种思想也发生了动摇;在第二阶段(儒学式微的加剧),人们实质上已经丧失了对儒学的认可与敬畏,虽然仍打出“尊孔崇儒”的旗号,但所提出的思想与主张已经没有了儒学的踪影。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和总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先秦时期的儒学雏形在先秦时期,儒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并强调天命和礼仪的重要性。
这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和“五常”等道德规范,强调天命和仁爱。
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君主的权威。
1.3 秦汉时期的儒学兴盛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经书,儒学思想成为士人的修养和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二、儒学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弼的新儒学思想,他将儒学与道家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性即道”和“理即道”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清代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清代,儒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反思。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儒学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儒学开始逐渐被西方科学和思想所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儒学的转折3.1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生活及其演变研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生活及其演变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体系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生活及其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儒家教育的历史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古代中国,儒家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中,仁、礼、义、智等价值观念被提出并深入人心。
儒家教育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儒家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儒家教育逐渐与其他教育体系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尤其是在宋明清时期,儒家教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内容更加系统,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这种演变不仅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生活及其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本质和特点,为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儒家教育所传承的优秀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本文将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生活及其演变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其在中国社会和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对概述部分的介绍,读者将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引言部分主要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概述部分将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背景和基本情况,简要总结儒家教育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高考导航】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
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1.源头: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
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例1。
(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参考答案】 B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1)创始:孔子。
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
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2)发展:孟子和荀子。
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
儒家文化中的学习方法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注重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从学习方法和教育教学的角度探讨儒家文化在改革与创新中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的学习方法儒家文化将学习视为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强调人的全面素养的培养和自我完善。
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儒家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学习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强调道德、礼仪和智慧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外,儒家文化中还有“学而时习之”的观念,即学习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不断地温故知新,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追求。
在儒家文化中,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和体验的结合。
传统的儒家教育注重“以学为先,必有先学之处”,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实践和应用。
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和寓言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和理解道德和智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儒家文化中重视读书的方法,主张“审问之学”和“博学之学”,通过细致入微的推敲,形成全面系统的学习理论和方法,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指导。
此外,在儒家文化中,学习方法还包括自觉纠错和创新思维。
孟子提出了“反躬自省”和“经世致用”的观念,主张在学习中自觉地检查和修改自己的错误,善于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儒家文化还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和质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儒家文化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教育强调“立德、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才能的人才是教育最终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儒家教育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强调礼仪、道德和文化的传承,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世界观提供了指导。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儒家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
以下是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第一阶段:古代儒家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在这个阶段,儒家教育主要由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及其后嗣们所倡导和推广。
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其对个人的修身与社会治理的意义。
他弘扬尊师重教的思想,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讲授经典及强调学生德行的培养。
他的学说主张“礼、乐、音、政”,目的是培养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有孝顺心的君子。
儒家教育大力提倡君子的培养,这在当时与其他学派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成为当时中国主流教育的核心。
第二阶段:儒家教育的官方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这个阶段,儒家教育逐渐成为积极推行的官方教育,受到政府支持和重视。
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基础教材,国家对于儒家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
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儒家教育逐渐从私塾扩展到公立学校。
儒家教育除了继续强调经典的学习外,还加强了对于律令、政治和经商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士人阶层,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阶段:儒家教育的复辟与(宋明清时期)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知识的扩散,儒家教育开始受到一些新兴思想的挑战。
儒家教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辟和两个阶段。
在复辟阶段,儒家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强力推广。
宋代儒家思想大力发展,形成了新的教育制度。
儒学的重心由经典的背诵和讲解转变为课题与解题技巧的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儒家教育的对象也从仅有士人扩展到市民和乡村民众,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精英化。
在阶段,儒家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思潮的影响,逐渐面临危机。
明代出现了思想开放的新思想,如王阳明的心学。
心学强调人心与天理的合一,使得儒家教育从经典教育转变为注重个体修养和实践的教育。
第四阶段:儒家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社会,儒家教育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儒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特点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发育中形成了一批光彩夺目、派别纷呈的理论成果。
西汉司马谈将它们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①,其后西汉刘歆又进一步归纳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②。
儒学是其中名称最为独特、根源最为深厚、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个理论成果。
儒学名称的独特表现在,各家各派要么以该学派的核心范畴为名,如道、名、法、阴阳诸家,要么以该学派的创始人的姓氏为名,如墨家,唯有儒学既不以其核心范畴仁为名,又不以其创始人孔子的姓氏为名,而以儒为名。
于是旨在探讨儒名之由来的说儒、原儒的争论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绵延不断的话题。
儒学根源的深厚表现在,儒学植根于西周文化,这一文化在精神气质上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品格、孝弟和亲的伦理自律、文质彬彬的礼乐风貌、天人合一的终极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
而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可以说儒学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更是这种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③,这是其它各家各派所无法比拟的。
儒学影响的巨大,不仅表现在其流播时空最为久远、最为广阔,更表现在其流播在质上规范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和发展走向,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④诚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就是以源远流长的儒学为主干、博采融汇东方诸种文化成果而成为汤汤大河的。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是同步的。
早在春秋时代,即西周贵族政治崩溃之后,有一批熟谙并热心于承继西周文化精神的卜、史一类人物散落民间,以私人身份从事相礼和教学的职业,这批人就是最早的“儒”者。
儒而成为学,始于孔子。
《礼记·儒行》记孔子答哀公问儒之行,大体介绍了孔子对当时的“儒”者所作的描述和区分。
在此篇中,孔子描述了时称“儒”者的人格形态,包括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规为、交友、尊让等等。
概述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儒学在各个时期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2.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1.儒学主张“仁”和“礼”,强调等级差别,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为代表的历代儒学大师对儒学的丰富发展,使其得以不断地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4.太学的建立和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发展历程范文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孔孟之道,到现代儒学的复兴,儒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东亚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百家争鸣。
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人,提出了“仁”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道德责任。
孔子强调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仁者爱人,知者能人,信者保人,勇者兴人”的道德修养。
他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并成为后来“儒家经典”《论语》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一系列学者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学者被称为“诸子百家”。
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辩论与交流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在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学派:程朱理学、朱子学和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理”的观念,认为实践与理念相结合,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理想的境地。
朱子学强调学习经典,从中获取智慧和道德的教化,倡导经世致用。
阳明心学则强调内外合一、心物互动,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尽管儒学在明代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清代,儒学受到了程朱理学的限制和封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变革给了儒学发展的新机遇。
19世纪末,激进的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学”、“维新”等新的儒学观念,试图通过儒学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标志着儒学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文化大革命期间,儒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和批判,被认为是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
然而,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儒学重新获得了关注和研究。
19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对儒学进行重新解读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儒学观念。
这些观念主张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实用主义和现代性为核心,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儒学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重新兴起。
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儒学复兴”政策,重视儒学在道德、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到现代的影响。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被认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学。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孔子的学说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成为儒学的基石。
儒学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一系列的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这些学派对于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荀子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礼制的约束来使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儒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学遭到了打压,儒家经典被焚书坑儒,但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学又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教育内容,儒家思想对于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困境。
在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冲击,儒学的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明清时期,儒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官方的教条,对于新思潮的抵制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三、现代儒学的复兴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儒学再度受到重视和关注。
20世纪初,新儒学运动兴起,一批儒学学者提出了“新儒学”的理念,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新儒学强调儒学的现代性和实用性,提倡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试图从儒学传统中提取其核心价值观,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新儒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主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社会关系。
同时,儒学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儒家文化圈内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的经验,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逐渐复苏的儒学,面对正面因素的复苏举步维艰,负面因素的蔓延却日益加快的尴尬困境。
读了《联合早报》10月20日的新闻报道《杜祖贻教授:儒学在华人社会已经式微》一文,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笔者心中掠过一丝悲凉。
儒学的式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必说在海外华人社会,即是在中国本土,儒学也已所剩无几。
关于儒学式微的根本原因,一般都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列强东来,中国国力急剧衰落,儒学因此而式微。
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
第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西方产品,攫取高额利润。
除了大肆掠夺中国珍贵文物之外,西方列强并没有采取激烈措施全面扫荡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儒学进行彻底批判的,正是中国人自己。
“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
把儒学的式微完全归因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似乎有失公正。
第二,中国人基本上全盘否定儒学,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判断:儒学是封建社会中的精神文化,它是导致现代中国社会落后的总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加以扫除。
只有扫除了儒学,民族才会振兴,中国才会富强。
中国人一度认为,对儒学的否定是国家复兴的前提。
因此,中国人激烈地批判儒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以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为导向的。
对于儒学的批判从未停止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反儒运动,即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应读作“大革文化命”)。
如果说,1919年的五四运动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话,那么,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就根本毫无理性可言了。
事实上,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之间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从未停止过对儒学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只是把这种批判推到了极点罢了。
笔者至今仍然记得70年代中国大陆大规模的批林(彪)批孔(子)政治性群众运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各级政府纷纷召开群众会议,万众一心,口诛笔伐,声讨儒家文化。
儒学的式微与教育民族性的转折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5-0095-07收稿日期:2015-06-30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中国近现代教育演进的逻辑研究”(2014SJB813)。
作者简介:陆道坤(1977-),男,安徽六安人,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教师教育的研究。
一、儒学与教育民族性:中华民族发展之树上的“连理枝”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地位快速上升、影响力也急剧扩张,并逐渐从“意识形态”化和文化大众化维度塑造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它也由诸子百家之一上升为“民族之文化”。
儒学发展历程也构成了“中国民族历史演进之主干”:在吸收释、道等文化因子及不同朝代外来文化“精华”之基础上不断完善,儒学逐渐成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1]和民族精神基础[2]及“主导思想”[3],对民族性塑造起着主要作用③。
必须承认,作为民族之学的儒学能够实现跨世纪的传播,并在延续传承中不断发展,最为根本的途径仍然是教育:借助教育,儒学以“化民成俗”的方式,从内外两个维度对人进行塑造,实现了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封建社会中,儒学和教育民族性基于内在需求的“契合”逐渐走向“一体化”: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学需要借助“教化”的方式实现对民族性塑造,而民族性也需要儒学这样的集学术、思想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体系化的文化的长期而持续的滋养。
首先、儒学需要借助教育实现民族性塑造。
儒学“意识形态化”之后,客观上需要借助教育来实现自上而下的宣导和渗透,进而对民众的精神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广播下层”以形成“社会风俗”[1](P33-40),进而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事实上,随着儒学的发展,其对教育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基于教育这一平台,儒学实现了对民族精神、民族行为规范、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塑造。
其次、教育需要儒学来完成其“合民族性”建设。
秦以后统一局面形成之后,以汉民族为核心的统一多元的中华民族逐步稳定下来[4],而保证民族统一(推动民族融合)和稳定的关键则在以教育“行教化之责”实现民族性塑造。
此时,经过几代巨匠倾心打造的儒学,已与政治内在需求趋近一致,因此得以进阶为统治之学。
与此同时,处于制度化、体系化进程中的教育则自然选择儒学作为指导思想,并将其典籍作为教育内容。
随着大众对儒学的认可和教育对儒学依赖性的增强,离开了儒学的教育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合民族性”实际上就是“合儒学性”。
二、儒学大厦的“倾覆”与教育民族性“完卵”的破碎:基于发生路线的考察有研究认为,儒学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三:失去传统帝制社会政权的支持、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受到社会革命运动的批判[5]。
该观点从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形态等维度,揭示了儒学走下神坛的原因。
辛亥革命使得儒学失去了政权的支持,五四新文化批孔反儒运动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合力冲击,最终使儒学大厦“轰然倒塌”,儒学也逐渐退守学术层面并逐渐式微。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儒学在制度层面的倒塌,使得权力儒学[6](P91-101)成为过去,丧失了政治权力依托的儒学也在教育体系迅速被驱离,儒学塑造下的教育民族性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儒学大厦的“倾覆”:教育民族性危机的缘起。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化后,儒学逐渐依托封建政权建立起集思想、文化、教育等多维一体的“大厦”。
而儒学“大厦”主要通过“人的儒学化”和“制度的儒学化”两条途径实现发展壮大:前者基于精神层面(精神儒学),后者侧重权力(权力儒学)方面。
精神儒学通过塑造全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心理基本结构为权力儒学保驾护航,权力儒学通过制度设计、制定、实施,为精神儒学最大限度内发挥作用并上升成为民族精神提供平台和保障[6]。
这种相互依存格局一旦被打破,必然影响儒学在民族精神塑造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权力的丧失必然会影响到儒学精神层面的作用,而精神层面的式微必然反过来削弱儒学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但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儒学地位的保障和儒学自身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仍然在教育,即塑造儒学的人,贯彻儒学的各项要求并传播和发展儒学。
因此,瓦解儒学大厦必经由两个维度:通过思想运动、教育改革消解精神儒学,通过政治制度、文教制度等方面的变革削弱权力儒学――科举制度及其引领下的教育制度体系的变革包含其中。
无论从哪一个维度的瓦解儒学,都必然涉及教育。
辛亥革命使得儒学“大厦”摇摇欲坠,但袁世凯的“复辟”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挽儒学“大厦”于既倒。
但随着尊孔复辟闹剧的完结,儒学在制度层面完成“最后的疯狂”之后悄然落幕,由此也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
20世纪初叶,受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新生代掌握了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并策划了以反儒学传统为基本精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推动了精神层面的去儒学化[7]。
无论是民主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要求改革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新思想的公民而非“儒学化”的人,确保反封建的胜利及政治主张的落地。
藉由此故,西方教育思想、制度也陆续被引入,并成为解构儒学化教育体制的武器和建立新教育体制的工具。
毋庸置疑,儒学的式微也预示着其必然会在以后的教育“变革”遭遇这样的问题:被从教育思想、内容、行为操守中驱离,也给与儒学水乳交融的教育民族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完卵”何存:教育民族性危机的发生路径。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革新的最为明显的不足在于其所秉承的根本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和辩证性:将新教育与旧教育截然对立,缺乏辩证继承特征并体现为全盘否定。
因此,新教育必然将旧教育中的“合理内核”抛弃――其直接结果就是教育民族性的断裂。
1.顶层的断裂:教育指导思想、制度的“西化”。
批孔反儒为新教育思想引入腾出了空间,随着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民族性在“顶层”失去了栖身之所。
首先,批孔反儒涤荡了文化、教育领域,儒学在精神层面失守,旧文化、教育遭到全盘否定。
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定,造成了两个结果:“上一代的反传统的狂热,使得下一代对于本国文化的距离更远”[8]――文化传统历史性断裂;为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国传播扫清了障碍[9],从而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教育思想能够长驱直入,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其次,“西化”倾向下新教育思想的涌入及其对儒学在教育领域影响的消解。
批孔反儒导致儒学在教育领域统治地位终结,为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创造了条件。
在来华西方教育家如杜威等人的推动下,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并促成了教育体系的变革。
新教育思潮中各派别(除国家主义教育等)虽主张有所不同,但在反儒、反传统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思想领域对儒学的消解主要表现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10],儒学教育所提倡的精英教育思想,被教育下移面向大众的主张所替代,最突出的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的传播;儒学所提倡和承载的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冲淡,明显的例证为“赛先生”的倡导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教育价值由社会价值优先转向个人发展倾斜,关注人的自由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
毋庸置疑,对于封闭已久的中国来说,西方教育思想如一缕清风,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鲜空气,甚至有吹尽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之势。
再次,新教育宗旨的确立与教育民族性在“顶层”的失守。
指导思想的变革是新教育体系建立的核心工作,去“儒学化”自然成为其中的核心论题。
1919年,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的“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是英法美三国教育宗旨的混合物,即采“注重人格主义”的英国、“共和精神”的美国和法国“三国之长”而形成的[11]。
而“壬戌学制”的教育宗旨则是美国教育在中国的变种,建立在更为发达的西方文化基础上。
新教育宗旨的核心是“个人价值”,基本逻辑是立足“个人”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其哲学基础在于“新个人主义”,将个人发展视为根本目标,即教育要立足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生长,而以教育增进个人之价值就是发展个性[12]。
可见,注重个人发展和个性发展成为这一纲领的核心思想。
这一宗旨与儒家所强调的“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的观点正好相反:儒家教育着眼于个体,但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社会价值。
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的教育目的,“修身”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完善发展,而在于治人和治国,所以主体的独特个性和自由意志也就无足轻重了[13]。
随着儒学从教育指导思想层面的“消退”,与其对应的教育民族性体系也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被消解:在教育体系的顶端地位的丧失,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命运。
2.民族性依存的物质外壳的没落:教育内容和载体的去儒学化。
民族性寄居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则以儒学经典文献为主要载体,而这些文献绝大部分以文言文为叙述方式。
因此,无论是反读经和白话文运动,势必都会动摇民族性的根基。
无疑,学校课程之中取消读经势必会削弱教育民族性。
首先,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与民族性物质外壳的丧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废除文言文的呼声此起彼伏:推广白话文或者采用外国文字,前者无疑是主流,但采用国外文字的呼声也同样存在①。
在蔡元培、胡适、周作人等人的努力下,国语②走上前台并成为语文教材的主要文字载体。
由于“吾国以文言纷歧,影响所及,学校教育,固感受进步迟滞之痛苦,即人事社会,亦欠具统一精神之利器,若不急使言文一致,欲图文化之发展,其道无由”,教育部于1920年要求各省改国文为语体文,小学国文科改授国语,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
其后,京师先行设立国语讲习所,各省教育厅选派中学师范毕业生或小学教员到京传习国语。
同时,商务印书馆开始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14]。
次年,教育部要求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均应酌减国文钟点加授国语,语体文、注音字母、发音学、国音沿革、国语文法、国语教授法等,应分年学习[15]。
事实上,语体文代替文言文绝非简单的文体的问题,消解儒学所依存的物质外壳―文言文才是其真义所在:儒学以文言文为表达方式,而倡导白话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从文字载体层面或者物质外壳层面进行反儒和反孔。
同时,白话文运动的“欧化”特征无疑对文字中所承载的传统思想产生冲击[16]。
其次,经学科、读经课程的废止与民族性“依存之所”的失去。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是反读经思潮主要阵地。
随着袁氏政权的土崩瓦解,教育再次回到辛亥革命初的轨道上,即“切实实行(民国)元年所颁行的教育方针”[17]。
191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废止《预备学校令》(1915)和《教育纲要》(1915),废止“读经”的决心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
虽未明文规定,但作为《预备学校令》(1915)中的“教科目”内容“读经”[18]自然在废止之列,而《教育纲要》中关于“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19]也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