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先生去散步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0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4.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角色头饰:兔子先生、小鸟、小狗等3. 图片卡片:花朵、树木、小河等4.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5. 音乐CD:《散步歌》三、活动过程1. 导入:播放音乐《散步歌》,引导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做散步动作,进入活动主题。
2. 讲故事:展示故事课件,讲述兔子先生去散步的过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戴上相应角色的头饰,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和动作。
4. 观察讨论:出示图片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物,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美。
5. 创作环节: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幼儿用画笔、彩泥等材料创作自己在散步中的所见所闻。
6. 展示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鼓励幼儿在家庭中进行散步活动,记录所见所闻,与家人分享。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散步角”,放置相关图片、图书等材料,供幼儿自由阅读和讲述。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兔子先生散步店”,让幼儿扮演兔子先生,进行散步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
五、活动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2. 在创作环节,尊重幼儿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活动结束后,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六、活动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分析:深入解读《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情节,提炼出尊重、礼貌、友善等社会交往价值观。
2. 角色特点介绍:详细介绍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引导幼儿学习不同角色的优点。
中班社会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中班社会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中班社会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1设计思路: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是日本作家五味太朗的作品。
这是一本讨论标志的书,许多标志串成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是从来没见过的,但只要稍稍用心体会便能猜出它们代表的意思。
故事里还暗含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如兔子先生从斜坡上摔下来会有小猫马上去扶起来。
兔子先生掉进洞里了小老鼠会去安慰它,带它去家里做客,去航海,最后成为了好朋友。
中班的孩子思维发展比较快,生活经验有所丰富,想像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发展。
我依托绘本内容,设计了一节社会领域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绘本了解生活中标志的重要性,并能留心观察身边大大小小的标志。
活动目标:1.大胆猜测标志在书中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活中常见标志,了解其意义和用途。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同伴的猜测。
活动准备:1.《兔子先生去散步》ppt 。
2.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若干。
活动过程:1.播放故事封面,引导幼儿观察,说出故事的主人公兔子先生,引出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谁?(出示兔子先生)他是兔子先生还是兔子小姐?为什么?(因为有领带)有一个关于兔子先生的故事,我们一起听听吧。
故事的名字叫《兔子先生去散步》,散步是什么意思?(到外面去走走)2.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各种标志的意思。
(1)师:在一片美丽的树林里,有一栋漂亮的房子,你知道这是谁的家吗?为什么?(是兔子先生的家,因为门上有兔子的标志)。
师:有了标志真方便,很快就知道这是谁的家了。
(2)师: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
(往前走)于是兔子先生按照标志接着往前走,咦?这是什么标志?(楼梯)兔子先生看了看,哦,是楼梯的标志。
于是,兔子先生就上了楼梯。
提问: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接下来又是什么标志?这是什么形状?(桥)小结:标志上弯弯的形状代表拱形的桥洞,上面是平坦的桥面。
兔子先生去散步(优秀5篇)兔子先生去散步篇一活动目标:1.大胆猜测标志在书中的意思,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活中常见标志,并了解其意义和用途等。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倾听同伴的猜测。
活动准备:《兔子先生去散步》ppt活动过程:一、引出主题1、老师在ppt上放两张图片(大润发和肯德基),2、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从标志中看出来的)二、感受故事1、出示图片第一页,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的家和兔子的标志小朋友这又是谁的家呢?为什么?(因为有兔子的标志)小朋友可真棒,这就是小兔子的家,那这只小兔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呢?为什么?那我们叫它兔子先生好吗?跟它打个招呼。
2、放映《兔子先生散步去》的ppt,引出故事这一天,天气怎么样?你怎么知道?天气那么好,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什么叫散步?知道吗?(到外面很轻松地、慢慢地去走走)你想和兔子先生一起去散步吗?我们一起去看看路上还有什么好玩的标志呢?3、欣赏故事,认识标志(教师加上语言、情节)(1)兔子先生过了桥后,咦?接下来的这个标志好奇怪啊?这是什么标志?(小心斜坡)我们平时过桥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上桥、下桥的桥面很陡,我们要怎么做呢?要慢慢走,小心摔跤。
瞧,这兔子先生走得太急了从斜坡上滚了下来。
(2)接下来的是什么标志呢?(3)他掉到了洞里,这是谁的家?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标志?兔子先生看不懂这个标志!小朋友当你遇到不懂或不知道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幼儿尝试求助)小结:遇到困难不要急,动动小脑筋,也可以去求助别人,互相帮助。
(4)刚才大家在一起看书的过程中,我看见你们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啊?”(觉得有趣、好玩、搞笑。
)4、教师总结兔子先生散步的路上发生了有趣的事情令我们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标志提醒的话,会怎样?(更加倒霉的,说不定在散步路上就要发生危险了!)说明这些标志的作用非常大,有了这些标志兔子先生的散步才能够化险为夷、顺顺利利的,你们说对吗?三、回归生活1、画面转到了幼儿园,兔子先生这次又去散步,来到了我们幼儿园,这里也有很多标志,我们来帮助兔子先生认识认识。
中班语言详案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精选4篇)教案1:《兔子先生去散步》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内容。
2.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3. 能够尝试模仿故事中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教学准备:1. 故事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2. 卡片或图片,包含故事中的关键词汇。
教学过程:引入:1. 准备一张卡片或图片,上面贴有一只兔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出“兔子”这个词。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山丘,并问学生:“兔子喜欢去哪里散步呢?”3. 引导学生说出兔子喜欢去散步的地方,例如:“兔子喜欢去山上散步。
”教学:1. 准备好故事绘本并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上的兔子,并提问:“这是谁?”2. 阅读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来朗读故事,注重表演。
3. 读完故事后,再次向学生提问:“兔子喜欢去哪里散步?”4. 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汇:“兔子、山丘、散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兔子喜欢去山上散步。
练习:1. 安排学生顺序模仿教师读故事,注重情感表达和语音语调的模仿。
2. 分享之前准备的卡片或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兔子和故事中的情节。
拓展:1. 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家庭中给其他人讲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增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 练习唱《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内容,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情节,并尝试模仿故事中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促进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案2:《兔子先生去散步》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内容。
2.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3. 能够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教学准备:1. 故事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2. 卡片或图片,包含故事中的关键词汇。
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能够简单描述故事内容。
2. 学习生词和常用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倾听故事、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阅读与理解。
2. 学习故事中的生词和常用语句。
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问题,培养幼儿的社交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兔子先生去散步》。
2. 生词卡片和图片。
3. 角色头饰。
4.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谈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引出故事主题。
2. 故事阅读:播放故事课件或阅读故事图书,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和角色。
3. 生词学习:出示生词卡片,带领幼儿学习故事中的生词和常用语句。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幼儿谈论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问题,培养幼儿的社交品质。
6. 绘画活动: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分享给大家。
五、作业1.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复习故事内容和生词。
2. 家长协助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 家长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的社交行为,与教师交流幼儿的进步。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故事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情感表现。
3. 关注幼儿在讨论环节的观点和态度,评估其对故事情感和道德问题的理解。
4.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其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阅读,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故事讨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增强其情感理解。
3. 利用提问和讨论,激发幼儿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交技巧。
4. 结合绘画活动,鼓励幼儿表达个性和创造力,提升其审美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幼儿在故事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幼儿舒适和专注。
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漫步》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漫步》主题内容简介:兔子先生家有一个兔子的标记。
有一天兔子先生要到外面去漫步,一出门就看到一个往前走的标记,他就跟着往前走。
咦!这又是什么标记呢?原来是上下楼梯的标记嘛!他渐渐的走下楼梯。
向前走有发觉一个标记,这又是什么标记呢?哦!原来是桥的标记呢,兔子先生走过小桥。
又发觉一个当心斜坡的标记,兔子先生当心地走过斜坡。
哎呀!一不当心掉进了洞里,这个洞是老鼠的家,兔子先生没有望见当心坑洞的标记。
兔子先生爬出来一看,咦!这又是什么标记?是船的标记,还是海的标记,兔子先生就和老鼠挚友一起出海玩。
这个嘛,就是哥俩好的标记啰!兔子先生去漫步这个故事,它是由标记串成的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但是这个方面相对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虽思维较活泼,但发觉问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实力相对还有所欠缺。
在这里盼望通过此活动能使幼儿在这一方面有所进步。
学习目标分析1、大胆推测标记的意思,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运用故事中的标记图案,相识常见符号的意思。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情愿倾听同伴的推测。
学情分析前需学问驾驭状况:中班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的欲望比拟强,但条理性比拟缺乏。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提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亲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展。
养成幼儿留意倾听的习惯,开展语言理解实力;鼓舞幼儿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开展语言表达实力;我将目标定位为开心的观赏故事,感受好玩的故事情节,能对故事情节绽开丰富的想象。
对微课的相识:微课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依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具备的学问储藏和实力,利用微课等手段既了解驾驭孩子们相识故事剧情的状况,启发孩子们思索问题,探讨问题。
《兔子先生去散步》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交通标志模型:红绿灯、斑马线、交通警察等3.白板、彩笔4.活动记录表三、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教师出示兔子先生的玩偶,引导幼儿关注兔子先生。
2.提问:你们知道兔子先生要去哪里吗?他为什么要去散步呢?(二)故事分享部分1.教师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交通规则。
2.故事结束后,教师提问:兔子先生在散步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3.邀请幼儿分享自己遵守交通规则的经历。
(三)互动游戏部分1.教师出示交通标志模型,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交通标志。
2.游戏一:交通标志连连看。
教师将交通标志模型放在地上,幼儿需要找到对应的交通标志并连线。
3.游戏二:模拟交通场景。
教师邀请幼儿扮演交通警察、行人等角色,模拟遵守交通规则的场景。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四、活动延伸1.家园共育:教师向家长宣传交通规则,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遵守交通规则。
2.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交通规则主题墙,引导幼儿关注交通规则。
五、教学反思1.故事分享环节:在讲述故事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交通规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通规则。
同时,通过提问和分享,激发幼儿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互动游戏环节:通过交通标志连连看和模拟交通场景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掌握了交通规则,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3.活动延伸环节:家园共育和家长参与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在家庭中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同时,环境创设也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交通规则。
4.不足之处: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活动时间安排略显紧张,可以适当调整以提高活动效果。
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优秀7篇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分段阅读了解兔子先生散步时的各种经历,知道外出时要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
2、愿意关注书中出现的不同标志,大胆猜测标志所代表的意义。
二、活动准备:1、教具:兔子先生、大图书、ppt、提问板、标志2、学具:自制小图书3、经验准备:认识并知道常见的交通标志三、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1、介绍兔子先生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在故事里有一位有趣的兔子先生,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吧。
(出示兔子先生)瞧!他来了,我们一起和兔子先生打声招呼吧。
(二)阅读画面1、(出示大图书)兔子先生的家师:这几天兔子先生可高兴了,因为他搬新了家。
哦!那可是一幢非常漂亮的新房子,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兔子先生的新家吧。
(1)哪一幢会是兔子先生的家呢?(2)你是怎么看出来这是兔子先生的家呢?(3)那另外几幢又会是谁的家呢?小结:原来兔子先生还有许多好邻居,看来有了门上的标志,我们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兔子先生的家了。
2、周围的环境师:住进新房子,兔子先生可开心了,它整理好了东西决定出门去散步。
它想看看周围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熟悉一下这片美丽的小区,于是它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1)数一数,你看到了几个标志?(2)你认识这些标志吗?猜猜看这些标志代表什么意思?(3)你怎么知道这个标志的意思?(4)倾听ppt故事,兔子先生第一次散步发生了什么事?小结:看来认真观察身边的标志很重要,看懂这些标志就能减少许多麻烦,保护自己。
(三)阅读图书1、阅读图书师:第二天,兔子先生又出门散步去了,这一回他特别小心。
这次他会看到哪些新的标志,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2、阅读后提问(出示提问板)(1)第二次散步兔子先生特别小心,这回兔子先生在马路上看到了哪些新标志呢?(2)兔子先生看到这些标志它是怎么做的呢?(3)下一次,兔子先生会去哪里呢?小结:兔子先生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了,它会在游乐园里看到什么新标志,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一次,我再讲给你们听。
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兔子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2. 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习生词和常用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讲述故事。
2. 学习生词和常用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1. 感知兔子的情感变化,能够运用语言表达。
2. 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生词卡片3. 画笔、画纸4. 音乐CD:《散步歌》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最喜欢的动物。
b. 引入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激发幼儿兴趣。
2. 故事讲述:a. 展示故事课件,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提问幼儿。
b. 引导幼儿关注兔子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3. 学习生词:a. 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幼儿认读、朗读。
b. 运用生词讲述故事,巩固记忆。
4. 实践活动:a.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兔子、小鸟、狗、猫等),用故事中的语句表演。
b.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表演过程。
5. 创意绘画:a. 邀请幼儿画出兔子先生散步的场景。
b. 展示画作,分享创作思路。
6. 结束活动:a. 播放音乐《散步歌》,带领幼儿一起跳舞。
b. 总结本次课程,强调关爱动物、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课后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 通过小组表演和创意绘画,评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搜集幼儿在课后与家人或朋友的分享,了解他们对故事的影响。
七、家庭作业:1. 请家长协助,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2. 家长可引导幼儿在家中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的物品和人物。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教育幼儿学会礼貌待人,懂得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难点:引导幼儿学会礼貌待人,懂得尊重他人。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兔子先生、兔子小姐、熊先生、狗先生等角色头饰3. 散步场景图4.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课件中的兔子先生,引导幼儿关注兔子先生的特征,如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等。
2. 讲述故事:播放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故事内容。
在故事过程中,适时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3. 角色扮演:邀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4. 讨论:引导幼儿讨论兔子先生在与熊先生、狗先生相遇时,为什么没有邀请他们一起散步?讨论兔子先生应该怎么做才是礼貌待人,尊重他人。
5. 创作环节: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创作一个散步的场景。
五、作业: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讨论故事中的兔子先生应该如何礼貌待人,尊重他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2. 评估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观察幼儿对故事角色的把握和表现力。
3. 关注幼儿在讨论环节的发言,了解幼儿对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认识和理解。
4. 欣赏幼儿的创作作品,评价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反馈,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针对幼儿在讨论环节的参与度,教师可适当引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创作环节的表现,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八、教学拓展为了丰富幼儿对散步主题的认识,教师可组织一次户外散步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散步的乐趣。
【中班语言教案】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内容1. 引入部分: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幼儿了解兔子先生的形象特点和散步的情景。
2. 故事部分:学习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3. 词汇部分:学习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如“散步”、“兔子”、“花园”等。
4. 表达部分:通过模仿、表演等形式,让幼儿表达故事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兔子先生的形象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学习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教育幼儿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子。
难点:培养幼儿在表达故事内容时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图书、录音机、磁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部分(5分钟):(1)向幼儿展示兔子先生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兔子先生的形象特点。
(2)简短介绍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故事部分(10分钟):(1)播放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录音,让幼儿倾听故事。
(2)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复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
(3)分角色扮演,让幼儿参与故事表演,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3. 词汇部分(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如“散步”、“兔子”、“花园”等。
(2)通过游戏、卡片等形式,让幼儿巩固所学词汇。
4. 表达部分(5分钟):(1)让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故事,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
5. 实践部分(5分钟):(1)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兔子先生形象特点:可爱、活泼、善良。
兔子先生去散步中班故事欣赏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故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故事情节,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1.2 故事简介故事名称:《兔子先生去散步》故事内容:兔子先生喜欢散步,一天他决定去森林里散步。
在散步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动物朋友,他们一起玩耍、分享食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原因和目的。
兔子先生在森林里遇到了哪些动物朋友。
兔子先生和动物朋友们一起做了什么。
2.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听故事的习惯,提高注意力。
通过故事情节,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兴趣。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词语描述故事情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故事情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导幼儿参与故事讨论。
3.2 观察法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故事图片,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图片内容。
鼓励幼儿观察大自然,发现周围的美丽和变化。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故事书籍《兔子先生去散步》。
故事图片或插图。
与故事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兔子、树木、花草等。
4.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适合幼儿集中注意力。
适当的空间供幼儿进行故事相关活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观察幼儿在故事欣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幼儿在故事讨论和表达中的回答和作品。
5.2 评价标准幼儿能够专注地听故事,积极参与故事讨论。
幼儿能够用词语描述故事情节和图片内容。
幼儿能够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引入故事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幼儿对故事主题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预测故事情节。
6.2 讲述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故事情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导幼儿参与故事讨论。
6.3 故事相关活动利用故事图片或插图,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故事内容。
中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认识故事中的角色,理解角色间的对话。
3.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动物和它们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受。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幼儿的体验感。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动物图片、散步场景图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简单的动物认知经验,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散步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景物,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好奇心。
2. 基本部分:2.1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2 教师与幼儿互动,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3. 延伸部分:3.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动物认知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中动物特点的记忆。
3.2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工制作。
3.3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4. 总结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故事内容,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5.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 评价方法:采用观察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3. 评价内容:6.1 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掌握程度,如角色名称、情节发展等。
6.2 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倾听、发言、互动等。
中班阅读: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文本简介《兔子先生去散步》是一本适合中班的儿童绘本故事。
这本书是Sally Grindley所创作的,Christine Baker则负责绘制了这本精美的绘本。
它主要讲述了兔子先生闲着无聊,决定去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易懂,适合小说初学者或者自己阅读。
二、故事概括兔子先生这天有些无聊,就想着去散步,顺便和朋友们打个招呼。
在路上,他遇到了不同的动物,但是他似乎对他们不是很友好。
比如在见到爬行动物,他自作主张就把它们都赶走了。
老实己尤为可爱,兔子先生看到了一只扑腾乱跳的蝴蝶,简直忍不住要追,但是后来发现,追着追着,自己走丢了。
最后,他迷路了,找不到路回家。
幸好善良的企鹅看到他这样孤单地走来走去,就跑过来询问他有什么困难。
兔子先生非常感激,并告诉企鹅他走丢了。
企鹅给他指了路,并陪他走回家,兔子先生很感谢企鹅的到来。
三、教育意义这个故事能够锻炼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力,以及对于身边事物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兔子先生虽然性格有些孤僻,但是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并且学会感恩,懂得感激自己身边的人。
此外,这本书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读这本书时,可以让孩子们模仿故事中的对话,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孩子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比如:动物种类、绝路怎样应对等等。
四、教学应用1.阅读故事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重点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通过简单的问题考察孩子对故事的掌握情况。
2.通过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分析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学习如何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且勇于接纳周围的朋友。
3.故事中的对话较为生动有趣,可以让儿童大声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平时可以将故事中的插画挂在教室里,开展相关的生活/语言活动。
4.与其他故事作对比,让孩子们浅显易懂的了解生物多样性和互相照顾帮助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德。
中班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今天天气晴朗,兔子先生决定去散步。
他穿上了他最喜欢的红色帽子和蓝色围巾,出门走向森林。
在路上,兔子看到了一些鸟儿在树上唱歌,他抬头朝着它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
他经过了一片草地,看见了一只小青蛙在闲逛。
兔子走过去跟它打了个招呼,然后又继续走。
走了一会儿,兔子发现他迷路了。
他停下来看看周围,但是一切都看起来一样。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两只小鸟在飞。
他想起了他以前听过的故事,那是关于一只鸟能够带它的朋友找到回家的路的。
兔子想,“也许这两只小鸟可以帮助我。
我应该去问问它们。
”
兔子走到了小鸟的前面,并问到,“请问我该往哪个方向走才能回家呢?” 小鸟回答说,“你需要往东边走。
” 兔子感激地感谢了它们,然后向东边走去。
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巢穴。
在回家的路上,兔子想到了这条路旁的小花园。
他决定,下次他会带着一些糖果去那里,给那些漂亮的花儿一些甜头。
回到家里,兔子感到精神焕发。
他喜欢散步,因为它可以带给他不同的冒险和惊喜。
今天的散步,他找到了路,遇到了好朋友,看到了美丽的花园,这使得他心情愉快。
他决定明天再去散步,看看他可以找到什么惊喜。
幼儿园大班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兔子先生去散步的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讲述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述。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
2. 幼儿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兔子先生去散步》。
2.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
3. 音乐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幼儿做热身运动,如兔子跳等,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故事讲解:教师展示故事课件或图书,讲述《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3. 观察与想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描述故事中的画面。
4. 口语表达:教师邀请幼儿讲述自己喜欢的部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创作环节:教师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兔子先生散步的场景。
6. 分享与交流:教师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8. 结束活动: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如兔子舞等,结束本次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评价幼儿在口语表达环节的描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观察幼儿在分享与交流环节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建议:1. 在故事讲解环节,根据幼儿的反应适时调整讲解速度和方式。
2. 在创作环节,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积极评价。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模仿兔子先生的散步动作,体验散步的乐趣。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共同讲述有关兔子先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