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润滑油的基础油有哪些
- 格式:doc
- 大小:3.40 KB
- 文档页数:2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生物基础油三大类。
我国于70年代起,制定出三种矿物基础油标准,即石蜡基中性油、中间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
为适应润滑油基础油加工工艺和高档润滑油品种发展要的需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在2002年颁布了基础油正式标准,并于2009年进行修订。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新版《通用润滑油基础油》(Q/SY 44-2009)企业标准中,按HVIS(高黏度指数深度精制I类基础油)HVIW(高黏度指数低凝I 类基础油)MVI(中黏度指数低凝I类基础油)HVI(高黏度指数I类基础油)四个品种,II类村基础油分HVIH(高黏度指数加氢II类基础油)HVIP(高黏度指数优质加氢II类基础油)两个品种,III类基础油分VHVI(很高黏度指数加氢III类基础油)一个品种。
项目I II IIIMVI HVIHVISHVIWHVIH HVIP VHVI饱和烃/% <90 <90 ≥90≥90≥90黏度指数80≤VI<9595≤VI<12080≤VI<11110≤VI<120≥120中国石化总公司从9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中性油分类方法,并根据国内原油性质和粘度指数,把中性油分为UHVI(Ultra High Viscosity Index)(超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40)、VHVI(很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20)、HVI(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80)、MVI(中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80)和LVI(低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四大类。
另外,根据大跨度多级内燃机油、液力传动油、高性能极压工业齿轮油等高档油品对中性油的性质要求,又订出了HVIS和MVIS两类深度精制的中性油标准,以及HVIW和MVIW两类深度脱蜡的中性油标准。
这些中性油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蒸发损失和倾点等指标均较前面几种中性油规定了更高的要求。
航空润滑油航空润滑油:一般是指用于飞机及地面机场设备使用油品,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油、航空传动系统用油、航空润滑脂三大类。
1.航空发动机油目前国际上主要的航空发动机油规格仍然以美国军标规格为主导,此类油品需要重点考虑油品在高低温条件下的贮存稳定性、氧化安定性和腐蚀性。
最初作为飞机动力的航空发动机是活塞式的,在经历二次大战的洗礼后,这种活塞式发动机技术发展到了顶峰;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这种活塞式发动机已经不能适应高速、高续航能力、低耗能的大型飞机,如运输机、客机的需要,并随着航空涡轮发动机的出现,逐步退出航空运输领域。
由此人类航空开始进入喷气时代。
经过约60年的技术进步,涡轮发动机已经从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展到涡轮风扇发动机,大大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进步和性能提高,处于工作状态下发动机苛刻度也不断提高,如现代涡轮风扇发动机局部部件需要在约1200~1500 ℃下稳定可靠的工作,要求的航空发动机润滑油质量水平也随之提高。
为满足这种航空发动机对润滑油的可靠要求,航空发动机油标准也应运而生。
航空发动机油作为航空发动机的血液,一种性能优良的航空发动机润滑油,不但要为航空发动机各运动部件提供充分润滑,而且还要提供足够的密封、散热作用,从而保障飞机发动机在高速高温条件下安全、稳定的长时间续航能力。
1.1航空发动机油规格与主要性能1.1.1发动机润滑油系统为保障航空发动机安全、稳定的工作,需要借助润滑系统向发动机的各个润滑部位提供稳定流量的润滑油。
润滑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投用的发动机基本上均采用传统的润滑系统,如图3所示。
而新一代的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是在传统润滑系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使之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以保障润滑油的正常供应。
1.1.2 航空发动机油规格航空发动机润滑油通过润滑系统对发动机的润滑部位进行有效润滑的同时,带走大量的被润滑部件所吸收的因燃烧燃油产生大量热量,使发动机保持在一定的工作温度下稳定工作。
润滑油的组成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
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
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
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
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
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经过减压蒸馏后: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3、基础油的分类(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通用基础油: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MV(VI:40-80)、LVI(VI〈40〉高粘度指数、低凝点和低挥发性中性油:HVIW中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MVIW高粘度指数、深度精制基础油:HVIS中粘度指数低凝点低挥发性中性油:MVIS(2)基础油分类的国际标准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类别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航空润滑油hh-20执行标准
20号航空润滑油又名HH-20润滑油,根据执行标准和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石蜡基和合成基两种,具体如下:
1、20号航空润滑油(石蜡基)
20号航空润滑油(石蜡基)是由兰州炼油厂起草,和JUN方一起制定的标准,该标准于1977年提出,1988年确认。
20号航空润滑油(石蜡基)为低硫石蜡基矿物油,工艺复杂,合格率低,闪点标准不低于230°C,实际检测值在240~250°C之间;倾点标准不高于-18°C,实际检测值在-20~-25°C之间。
2、20号航空润滑油(合成基)
20号航空润滑油(合成基)是空军油料所和总后勤部起草制定,有两版执行标准GJB1219-91/GJB1219A-09,现在执行为GJB1219A-2009。
20号航空润滑油(合成基)为软蜡裂解聚烯烃全合成、低硫石蜡基矿物油和软蜡裂解聚烯烃混合半合成,即属于半合成/全合成润滑油。
20号航空润滑油(合成基)增加了粘度指数指标的要求,铅腐蚀度也优于20号航空润滑油(石蜡基),并且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
20号航空润滑油(合成基)的闪点标准不低于250℃,实际检测在260~270℃,倾点标准不高于-18℃,实际检测值在-30~-35℃。
pao基础油密度
摘要:
I.简介
A.介绍PAO基础油的密度
B.指出密度对润滑油性能的影响
II.PAO基础油的密度与性能关系
A.密度对粘度和润滑性能的影响
B.密度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III.选择合适的PAO基础油密度
A.考虑润滑油的应用领域
B.考虑润滑油的工作条件
IV.结论
A.总结PAO基础油密度的重要性
B.强调选择合适的密度对润滑油性能的关键性
正文:
PAO基础油的密度是0.82-0.83g/cm,这是一种聚α-烯烃为基础的润滑油。
PAO基础油因其优异的低温性能、氧化稳定性和低挥发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和航空等领域。
然而,选择合适的PAO基础油密度对于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
密度对润滑油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密度越高,粘度越大,润滑性能也越好。
这是因为高密度的油品在摩擦表面形成的油膜较厚,能够更好地保
护摩擦表面,减少磨损。
但是,过高的密度也会导致油品的流动性能变差,影响润滑效果。
因此,选择合适的PAO基础油密度非常重要。
在选择PAO基础油密度时,需要考虑润滑油的应用领域和工作条件。
例如,对于汽车发动机润滑油,需要选择密度适当的PAO基础油,以保证在低温启动时油品的流动性能良好,同时保证高温高速条件下的润滑性能。
对于工业润滑油,需要考虑设备的工作温度和负荷,选择合适的PAO基础油密度,以保证润滑效果。
民航飞机液压油
在民用飞机上通常使用三种液压油:
1,植物基液压油(蓝油)如MIL-H-7644 蓖麻油和酒精组成。
蓝色适用密封圈:天然橡胶易燃用于较老的飞机。
2,矿物基液压油(红油)(如:MIL-H-5606)从石油中提炼,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加入各种添加剂后,能阻止泼墨的产生,防止腐蚀。
它的化学性质是十分稳定的,随温度变化,其黏度变化很小。
易燃适用密封圈:合成橡胶广泛用于轻型飞机刹车系统,液压动力系统和缓冲器中。
3,磷酸酯基液压油(合成液压油)(紫油)如当今常用的SKYDROL-500B SKYDROL-RD 适用密封圈:异丁橡胶淡紫色阻然,有良好的放火特性。
但它对大气中水的污染十分敏感,必须严格密封。
广泛用于现代飞机的液压系统
“蓝油”是对飞机液压系统工作介质——磷酸酯液压油的一种俗称。
一般民机液压系统都使用蓝油,使用该液压油的目的就是为了阻燃,但该液压油有较强的腐蚀性,对人体有害,因此维修液压附件时必须佩戴专用工作服及手套、眼镜、口罩等,操纵间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
合成酯基础油的性能和应用一、合成酯基础油的性能1. 润滑性能超棒合成酯基础油在润滑这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就像是给机器的各个部件穿上了一层超级顺滑的衣服,让它们之间的摩擦变得极小。
比如说在汽车发动机里,这种油能让活塞和气缸壁之间的滑动特别顺畅,减少磨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呢。
这就好比是在冰面上滑冰,那种顺畅的感觉,你懂的吧。
2. 高温稳定性好它在高温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
不像有些油,温度一高就变得稀稀拉拉的,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样。
合成酯基础油在高温下依然能够紧紧地附着在需要润滑的部件上,继续发挥它的润滑和保护作用。
比如说在一些高温工作的工业设备里,它就像一个坚强的守护者,不管多热都坚守岗位。
3. 低温流动性佳在寒冷的环境中,它的低温流动性也很好。
就像在冬天,有些油会变得像浆糊一样,流都流不动。
但是合成酯基础油不会,它依然可以顺利地流到各个需要润滑的角落,确保机器在低温下也能正常运转。
这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你依然能够灵活地活动手指一样。
二、合成酯基础油的应用1. 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汽车发动机需要良好的润滑,合成酯基础油就派上大用场了。
它不仅可以让发动机运行得更顺畅,还能提高燃油效率呢。
而且对于一些高性能的汽车,对发动机的要求更高,这种油能够满足它们的需求,就像给那些高性能汽车的心脏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 在工业设备中的应用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大型的机床、压缩机等设备里,合成酯基础油就像是它们的“健康卫士”。
它能够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维修成本,让这些设备长时间稳定地工作。
这就好比是给这些工业设备穿上了一层保护铠甲,让它们能够抵御各种磨损和故障的侵袭。
3.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航空航天设备对润滑油的要求极高,合成酯基础油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也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它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下,无论是高空的低温低压,还是发动机的高温环境下,都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这就像在航空航天这个高科技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星,默默地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础油sn250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作为化工领域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基础油SN250在各个行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的基础,而基础油SN250标准也是为了规范其生产和应用而制定的一套准则。
本文将对基础油SN250标准进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概述、结构以及目的。
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基础油SN250标准,包括定义和背景、物理性质要求以及化学性质要求。
第三部分将对基础油SN250进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主要包括该基础油分类标准、应用领域以及市场地位和前景。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了基础油SN250标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改进或完善标准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基础油SN250标准,帮助读者了解该标准的定义、背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要求等方面。
同时,将详细探讨基础油SN250的分类标准、应用领域以及市场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本文还将提出对基础油SN250标准改进或完善的建议,以促进行业发展。
这篇文章将通过系统化和全面的研究整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关于基础油SN250标准的详尽信息,并为相关行业在原材料选择和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基础油SN250标准的定义和背景。
2. 基础油SN250标准2.1 定义和背景基础油是石油炼制过程中提取的不含添加剂的原始油,通常用于制造润滑油和润滑脂等产品。
SN250是基础油的一种等级标准,它指的是具有特定物理和化学性质要求的基础油。
2.2 物理性质要求SN250基础油需要符合一系列物理性质要求,包括粘度、闪点、凝固点、机械杂质含量等。
粘度一般来说,衡量了润滑剂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流动性能。
闪点则指液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闪燃现象所需的最低温度。
凝固点表示液体开始结晶并变为固体状态时的温度。
机械杂质含量是衡量基础油纯净程度的重要指标。
航空润滑油成分
航空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包括基础油和添加剂。
基础油是航空润滑油的主要成分,一般使用矿物油、合成油或聚合物作为基础油。
添加剂是为了提升油品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而添加的物质,常见的添加剂有抗氧化剂、防腐剂、抗磨剂、降低摩擦系数的剂等。
航空润滑油是用于飞机发动机及仪表、设备所用的液体润滑剂,可分为石油基润滑油(或称矿物类润滑油,简称矿物油)和合成润滑油两大类。
还可按用途分为各类航空发动机用油及航空仪表用油等。
此外,材料相容性也是其重要的性质,即不应腐蚀金属表面,也不应侵蚀橡胶密封件。
其工作温度范围较宽,可以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
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
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
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
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
但PAO边界润滑性差。
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客服。
未来航空润滑油基础油
王德岩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06(024)003
【摘要】介绍了未来航空涡轮发动机对润滑油性能的要求:在260,-54℃时,试样运动黏度分别大于1.0mm2/s和小于15000 mm2/s,热氧化安定性温度为260~427℃.该要求已超出了目前使用的酯类润滑油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为了满足要求,需开发全氟聚醚、改性硅油、聚苯醚、C-型醚、氟醚三嗪及环三磷偶氮润滑油基础油,它们的使用温度依次为:-34~316,-60~260,5~288,-29~260,-30~343,-15~343℃.
【总页数】4页(P188-190,220)
【作者】王德岩
【作者单位】空军油料研究所,北京,10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6.3
【相关文献】
1.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癸二酸二异辛酯高温衰变机理分析 [J], 彭显才;费逸伟;吴楠;姚婷;赵鹏程;姜会泽
2.航空喷气发动机润滑油(8B)基础油的合成工艺分析 [J], 李红平;胡西院;胡涛;崔健
3.金属催化下两种航空润滑油基础油高温氧化衰变性能对比分析 [J], 彭显才;费逸伟;吴楠;姚婷;郭峰;姜会泽
4.聚α-烯烃航空润滑油基础油高温衰变中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J], 姚婷;郝敬团;郭力;校云鹏;姜会泽;郭青鹏;费逸伟
5.PDSC法分析聚α-烯烃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研究 [J], 吴楠;费逸伟;马军;彭显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空润滑油的基础油有哪些
(1)改性硅油。
改性硅油使用温度为-60至260’℃。
苯甲基硅油和三氟丙基硅油的热氧化安定性温度分别为300和320℃。
这类液体的黏温特性非常好,而且市场上也能够大量的供应;其缺点是边界润滑能力差,抗燃性能欠佳。
改性硅油在高温下氧化速率不高,酸值变化很小;在氧化时,容易产生交叉耦合倾向,使其在相同的吸氧量下,黏度的增加超过其他合成润滑油,对金属的腐蚀性较强。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入添加剂来解决。
(2)C-型醚。
C-型醚(使用温度为-29至260℃)是三苯环和四苯环的混合物。
除在2个苯环中间插入的硫外,其结构类似于苯基醚。
纯C-型醚的边界润滑能力和抗燃性都是中等的,表面润滑能力不高,对铜有一定的腐蚀性,具有比较高的倾点(-29℃)和蒸发度。
目前已经研制出一种润滑性能较好的C-型醚润滑油,其工作温度上限比酯类润滑油要高出许多,但该润滑油在发动机轴承台架试验中出现大量的不溶性氧化物,这种沉积物会堵塞过滤器。
硫代苯基二硅氧烷(使用温度为-39至260℃)与C-型醚掺兑能够降低C-型醚的倾点,使其从-29℃下降到-39℃,而且这种掺兑不会影响到C-型醚的其他性能。
但这种液体的润滑能力不高,而且与添加剂的亲和性也欠佳,价格却很高。
(3)聚苯醚。
聚苯醚(使用温度为5-288℃)具有良好的高温热氧化安定性和非常高的自燃点,可以在高达300℃以上的温度下使用。
其中牌号为5P4E的聚苯醚是美国MIL-L-87100标准中指定的基础油。
它最大缺点是低温流动性不好,倾点接近5℃,无法满足-51℃的低温启动要求。
通过改进配方和改变化学结构来改善聚苯醚的流动性,但是研究发现,在改善低温流动性的同时要想避免大幅度地降低其热氧化安定性是不可能的。
(4)全氟聚醚。
全氟聚醚(使用温度为-34至316℃)除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及低温流动性外,还具有低挥发性,良好的黏温性,低倾点和良好的辐射安定性,且不易燃烧等特性。
用作润滑油基础油的主要有直链全氟聚甲乙醚和支链全氟聚异丙醚,前者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
全氟聚醚的主要问题是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易分解并腐蚀金属(特别是铁和钛的合金);传统的添加剂很难溶于全氟聚醚。
美国空军材料实验室开发了提高全氟聚醚的高温热氧化安定性和具有腐蚀抑制性的添加剂,目前这种化合物已有批量生产。
全氟聚醚润滑油与烃类润滑油相比,分子结构基本相似,但由于以更强的C-F代替了烃类中的C-H,而且C-O及C-C强共价键的存在,以及全氟聚醚分子的中性特点,使得全氟聚醚具有较高的化学惰性,良好的抗
氧化性和抗腐蚀性,润滑性能好,分解温度高,热稳定性和绝缘性均好。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全氟聚醚润滑油还具有低挥发性、较宽的液体温度范围及优异的黏温特性。
与氯氟烃类润滑油相比,全氟聚醚润滑油具有更宽的使用温度范围,同时不存在似类于前者在高温下易蒸发、低温时变黏变厚的缺点,又由于其分子中不含氯,因而在高负载轴承中使用,不会因为受压而对轴承产生腐蚀。
与氟硅类润滑油相比,虽然全氟聚醚润滑油黏度、蒸发度与氟硅润滑油相当,但其润滑效果及化学稳定性优于氟硅类润滑油。
(5)氟醚三嗪。
含有氟代醚支链的三嗪液体(使用温度为-30至343℃)具有良好的边界润滑能力,并且在343℃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另外它还具有非常好的耐燃性。
与
聚苯醚相比,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而且在高温下不存在腐蚀问题。
此类液体的缺点是易蒸发和低温流动性相对较差,但是这些缺点可以通过改变支链的碳/氧比来解决。
这类液体是早期研制的产物,因此价格昂贵,大约是C-型醚的10倍。
(6)环三磷偶氮。
环三磷偶氮(使用温度为-15至343℃)是一类结构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其中的三聚体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抗燃性。
芳基和芳氧基取代的环三磷偶氮与烷基和烷氧基取代者相比,前者具有更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更低的挥发度,而全氟烷基取代的优于前者。
以CF3O和CF3基团取代的芳氧基环三磷偶氮-二-(4-氟苯氧基)-四-(3-氟甲苯氧基)环三磷偶氮(X-1 P)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价格优势。
X-1 P的润滑性能与5 P4 E基本相当,前者的泵送性、自燃点和中等温度下的蒸气压优于后者;在高于室温时,黏度与蒸发度与5P4E的基本一致;高温时,蒸气压、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