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法效果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2月第28卷第3期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爱心贴固定的临床应用李景匀 贺 倩 王姣熔浅静脉留置针因其安全、方便,广泛用于临床输液、用药、检查等,深受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
但实际临床上,其留置成功率往往由于固定原因未达到预期目标。
鉴于患儿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固定方法,即爱心贴,临床使用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住院需静脉输液患儿100例,按随机抽样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至2岁14例,3~10岁36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6个月至2岁10例,3~10岁40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大体一致。
1.2 固定方法 对照组浅静脉留置针采用常规的贴膜固定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爱心贴固定。
操作方法:穿刺成功后,抽出针芯,用高举平台法固定针柄,无张力法贴透明膜,针柄尾部用小棉球垫于柄与皮肤之间,预防器械性压力性损伤,以普通胶带顺向将棉球固定好。
再用小剪刀剪取5.0cm×6.5cm的3M透气胶带一张,将此胶带中心抠出左右对称长宽3.0cm×2.0cm的心形。
心形的心尖部向针尖方向,心坎部将导管突出部捏起塑形,再次固定针柄。
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均匀地覆盖在透明敷贴上,中间向两边抚平,周围轻轻地按压以便于皮肤贴得更紧(图1)。
最后固定留置针末端,肝素帽位置必须高于导管尖端(图2)。
注意:选用爱心贴材料要透气,长宽要超过透明贴至少1cm,起到第二次固定作用;爱心贴的心坎部稍长,以便二次塑形固定针柄;爱心窗用于观察穿刺部位的症状,不宜过小。
1.3 效果判定标准 留置针穿刺成功固定完成后进行评定。
显效:穿刺处如因固定不妥出现针头滑出、肿胀、渗血渗液能及时发现,留置时间达48~96小时;有效:穿刺处因防止贴膜脱落多次用胶带缠绕,导致异常不能及时发现,贴膜卷边,甚至针头脱出,留置时间达24小时,但尚未达48小时;无效:浅静脉留置针24小时内脱落。
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封管方式及封管液的封管效果。
方法将300例行浅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组。
每组在随机分2个亚组,观察对比留置针小开关不同关闭位置的堵塞发生率及封管液的保留时间对堵管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ⅰ组的2个亚组进行的留置针小开关不同关闭顺序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21,p>0.05),ⅱ组的2个亚组进行的留置针小开关不同关闭位置堵塞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06.p,0.05),iii族的个踏足进行的封管液不同保留时间赌馆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33,p<0.05)。
结论封管时小开关关闭位置靠近套管针延长管起始处,封管效果可靠,肝素盐水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关键词】儿科;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护理浅静脉留置针又可被称为套管针,其构成物质生物材料,较为先进。
早在30年前,其就已经代替了头皮针的使用,在欧洲国家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但在心理方面减轻了患儿的恐惧感、焦虑感,还降低了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痛苦,减轻了家长因担心而出现的心理负担,同时还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正确的使用封管液,或保持正确的封管方式,可有效降低发生堵塞的几率。
本文选取了300例患儿,对其实施静脉留置针,观察分析封管方法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选取2012年2月-2012年7月于我科治疗的住院患儿,共300例,其中新生儿肺炎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0例,新生儿窒息17例,早产儿83例,连续输液5天以上,液体成分为抗生素,静脉营养液,改善脑细胞液以及生理盐水等,将以上30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同时每组再随机分成2个小组。
1.2 血管选择头皮静脉中的前额正中经脉、颞浅静脉、手背静脉、四肢静脉,选择四肢静脉要避开关节部位。
1.3 材料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封管针头为头皮针头及5ml一次性注射器。
小儿静脉留置针U 形固定技巧的应用探讨彭园园薛婷肖卉(吉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西吉安343000)【摘要】目的研究小儿静脉留置针U 形固定技巧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诊的120例儿科行静脉留置针补液治疗的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研究组应用U 形固定方法进行固定,记录分析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U 形固定可显著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小儿U 形固定并发症满意度DOI :10.19435/j.1672-1721.2018.21.092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留置针以其柔韧性好、操作简单、安全性良好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1]。
由于静脉留置针套管较软,即使患者血管出现弯曲,也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同时显著降低了液体外渗的发生率[2]。
但是,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留置针的牢固固定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3]。
本研究为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有效固定措施,对比了U 形固定法对留置针进行固定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诊的120例儿科行静脉留置针补液治疗的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60例患儿,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5岁~13岁,平均年龄(7.73±3.21)岁。
对照组60例患儿,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6岁~15岁,平均年龄(7.92±3.42)岁。
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针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具体为:选取患儿静脉血流丰富、富有弹性、远离关节且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进行消毒后沿血管方向推进留置针,推进速度缓慢,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后,拔出针芯。
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孙艳芳;张燕红【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8【总页数】2页(P626-627)【关键词】手背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留置时间;不良反应【作者】孙艳芳;张燕红【作者单位】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1]。
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应用越来越普遍,得到了广大患儿家长的喜爱和认同。
但是由于小儿天性好动,不合作等原因,经常导致留置针固定不牢,穿刺不成功,意外拔管等致使留置时间短,发生不良反应机率增大。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我们采用固定主要关节即仅固定腕关节和掌指关节,不仅大大减少了患儿因脱管、堵管、渗漏、静脉炎等原因造成的不良反应,而且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适当延长。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将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来我院住院的268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4例,年龄在6个月至2岁之间,两组性别、年龄、静脉条件、疾病及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选用手背静脉进行穿刺。
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在自然光线下选择清晰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
两组均选用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4 G的小儿静脉留置针,一次性肝素帽和山东东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M敷贴,规格为3 cm×5 cm夹板选用自制夹板,外用三层纱布缠绕,根据手掌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夹板。
两组均选用无应用高渗溶液的患儿。
采用统一的肝素封管溶液,浓度为125 U/ml。
1.2 方法1.2.1 穿刺方法选择手背部相对粗,直,富有弹性,避免关节处的血管。
在穿刺部位上方4~6 cm处扎止血带,待血管充盈,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复合碘棉签消毒皮肤2遍,范围是整个手背部。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李莉;杨静;王珊珊;李文芳;邬闻文;郑艳【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6(030)019【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保留时间,减少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按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保留针芯送管法,即右手持留置针,针头与皮肤成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走向继续进针0.2cm,左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最后拔出针芯,固定时采用透明贴膜无张力固定法,并将棉垫贴于Y 型软管座、针翼及肝素帽下方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及透明贴膜无张力固定方法。
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皮肤损伤率及留置时间。
[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保留针芯送管法能提高置管成功率,无张力固定且Y 型软管座、针翼及肝素帽下垫棉垫预防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可提高留置针留置时间。
【总页数】2页(P2399-2400)【作者】李莉;杨静;王珊珊;李文芳;邬闻文;郑艳【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相关文献】1.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 [J], 段东红;刘丽萍;杨岚;黄晓琼2.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 [J], 段东红;刘丽萍;杨岚;黄晓琼3.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J], 嵇文丽4.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效果对比 [J], 娄未; 李健; 李雪华5.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效果对比 [J], 娄未; 李健; 李雪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效果对比
张梅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1(015)021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2组均选用前臂浅静脉穿刺留置针,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用透明敷贴覆盖留置针固定,贴膜内所附梯形胶带将留置针延长管U 形固定;观察组使用透明敷贴前,先用输液贴横向固定留置针外套管的针尾,然后用75%酒精消毒皮肤后覆盖透明敷贴,改变胶带位置,最后用胶布U形固定肝素帽.每天输液完毕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观察2组在留置针留置时间、脱出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在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输液贴固定针尾,酒精消毒皮肤及改变梯形胶带的位置固定留置针,可避免留置针的脱出,延长使用时间.
【总页数】2页(P587-588)
【作者】张梅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西安,7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两种静脉输液头皮针与静脉留置针连接处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J], 骆雪英;邬勋莲;张智慧
2.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J], 樊启宜;陈瑞琴;郑艳
3.烦躁病人两种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J], 陈静
4.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效果对比 [J], 娄未; 李健; 李雪华
5.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效果对比 [J], 娄未; 李健; 李雪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患儿置入留置针的最正确部位。
方式将2020年4~8月30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成头皮静脉组、四肢静脉组各150例,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时刻。
结果四肢静脉组患儿静脉炎、留置针脱管、药液外渗、意外拔管、皮肤糜烂的发生率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组比较,两组不同无统计学意义(P>)留置时刻比较χ²=>,不同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时,可依照患儿实际情形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进行穿刺。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小儿外周静脉输液给药是住院患儿临床经常使用医治途径,静脉留置针已普遍应用于住院患儿,随着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多。
临床多适应首选小儿头皮静脉行留置针穿刺,有时患儿头皮静脉不清楚,住院时刻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加大,为探讨四肢静脉和头皮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的成效,笔者进行5个月的对照分析,发觉选择四肢静脉为患儿进行留置针穿刺并发症及留置时刻与头皮静脉相较不同不大,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式一样资料2020年4~8月我院儿科住院300例采纳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各150例,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最小2d,最大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原发病、脱水状态经比较,不同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留置针穿刺方式由1名体会丰硕的护士进行操作,两组均采纳苏州碧迪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兢玛24G静脉留置针和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
头皮静脉组选择额静脉、颞浅静脉等;上肢静脉选用手背静脉;下肢静脉选用大隐静脉及足背静脉,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6cm×8cm,四肢静脉组依照四肢静脉能见度选择血管;助手协助固定患儿肢体,操作者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扎止血带,右手拇指及食指持套管针,对准血管,以15°~25°角进针;进针速度宜慢,注意进入血管后进针阻力消失感,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呈10°~15°角再进1~2cm;松开止血带,采纳边退针芯边置入外衣管法;连接肝素帽,用透明敷贴固定套管针。
小儿静脉留置针2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成效观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最正确方式。
方式将100名利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依照打留置针的顺序单双编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依照留置针的操作规程进行穿刺。
对照组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敷贴固定,然后用2条医用输液贴固定在3M敷贴肝素帽端及对应端;实验组在穿刺之前先将3M敷贴下三分之一中点处剪一1cm×1cm孔,穿刺后先用1条带棉芯输液贴固定针眼,然后把敷贴穿过肝素帽固定,再用自我粘缠外科绷带环形粘缠(上面一圈与下面一圈不重叠)。
结果实验组留置针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保留天数也较对照组延长(P<)。
结论改良的留置针固定方式可延长静脉内的留置时刻,减少并发症,减轻患儿痛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留置针固定方式成效观看静脉留置针又叫套管针,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刻长、不易穿破血管等优势。
目前,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愈来愈普遍,其没必要反复穿刺的特点取得病人及医护人员的认可,既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够减轻患者的痛楚,在儿科的抢救和医治中显得尤其重要。
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常常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套管针容易脱出、折叠、扭曲,敷贴容易翻卷。
可否成功留置静脉留置针及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刻,仍是困扰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1]。
通过对50名患儿采纳新的固定方式,收到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选择2020年3月—9月间,我科住院应用留置针患儿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36天-13岁,平均年龄岁,住院天数6-11天,平均住院天数天,依照打留置针的顺序单双编号,实验组、对照组各50人,两组年龄、体重、住院时刻、性别不同无显著性意义(P>)。
材料静脉留置针、肝素帽、3M无菌透明膜、医用输液贴、自我粘缠外科绷带。
方式依照患儿情形选择血管,要选择相对直、无静脉瓣、血管近心端没有做过穿刺的血管。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法效果比较
目的讨论更有效的小儿留置针固定法。
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以输液贴固定留置针针柄,再加敷料贴膜固定,然后用弹力绷带固定;对照组用输液贴固定留置针针柄,再加敷料贴膜固定,然后用小手板和弹力绷带固定。
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平均时间(4.3 d)和家长满意度(98%)高于对照组留置针保留的平均时间(2.3 d)和家长满意度(74%)。
结论小儿留置针以输液贴固定留置针针柄,再加辅料贴膜固定,然后用弹力绷带固定方法保留时间长,家长的满意度高,患儿较舒适、配合较好,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
静脉留置针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1岁左右患儿生性好动,留置针的保留使小儿产生烦躁、哭闹。
如何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同时使留置针保留时间更长,相应的减少护士工作量,增加家长满意度,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问题[1]。
我科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采用两种不同留置针固定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住院婴幼儿200例,年龄6~24个月,按留置针固定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平均(14.1±1.7)个月,体重5 ~14.0 kg,平均(8.5±1.5)kg。
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平均(14.1±1.7)个月,体重5~14.0 kg,平均(8.5±1.5)kg,体重、年龄、输注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材料:选择上海锦铎24号套管针,7 cm×6 cm美后敷料,一次性输液贴,自粘性弹力绷带(美的邦),小手板。
1.2.2固定方法。
观察组: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用输液贴固定好,方法大致同固定钢针。
为避免皮肤压出破损,在留置针针柄下方多加一个带棉垫的输液贴,再覆以带棉垫的敷料贴贴膜,再用弹力绷带固定。
弹力绷带的宽度用原宽度的2/3~3/4,露出手指为准,多出的部分折叠即可,这样也增加了它的厚度。
长度以固定1周后再多出5 cm左右为宜[2]。
如遇包裹到拇指时,剪一圆形小洞露出拇指[3],再用多出的5 cm左右的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的延长管。
对照组: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用输液贴固定好,之后再选用大小适宜的小手板放于手下,再用弹力绷带固定方法如同观察组。
不同之处在于不直接用弹力绷带固定,而多加了小手板。
1.3判断标准
留置针固定效果:(1)留置针固定良好,4 d未发生脱针、皮肤过敏等情况为成功。
(2)在4 d 内脱针,皮肤发红、破损为留置失败。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留置针保留平均时间(4.3 d)高于对照组留置针保留的平均时间(2.3 d)。
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4%),见表2。
3讨论
由于小手板相对较硬,患儿手脚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姿势,增加了患儿的不适,患儿躁动增加,易损伤血管,另外因脱穿衣服及盖被子时容易碰到小手板从而带动针头移动导致脱针[4]固定失败。
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前先将针柄下垫以一次性输液贴(带棉的输液贴),保护针柄下皮肤,这样减少了弹力绷带固定下针柄处皮肤的破损[5]。
同时采用美后带棉敷料而不用透明敷料的原因是:小儿代谢快易出汗,带棉敷料可以增加穿刺处的透气性,同时我院采用48 h 更换此贴膜,减少了穿刺处的红肿等现象,透明敷料贴易粘住针柄及延长管,造成更换敷料时脱针。
选用带棉敷料更换方便,由于它黏度小,先用输液贴固定,起到了很好的固定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皮疹等皮肤变态反应[6]。
用此敷料之后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一圈后多留出5 cm左右固定留置针的延长管,这样如遇到液体不滴时易排查原因。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在留置针针柄下方多加一个带棉垫的输液贴,再覆以带棉垫的敷料贴贴膜,再用输液贴固定好,再用弹力绷带固定。
弹力绷带的宽度用原宽度的2/3~3/4,露出手指为准,多出的部分折叠即可,这样也增加了它的厚度。
长度以固定一周后再多出5 cm左右为宜。
如遇包裹到拇指时,剪一圆形小洞露出拇指,再用多出的5 cm左右的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的延长管,这种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舒湘兰,海新霞. 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39-40.
[2] 张敏艳,杨洁. 自我粘缠绷带用于四肢静脉留置针固定的效果观察[J]. 现代护理,2006,12(2):168.
[3] 谢红艳,田春霞,张倩. 改进的弹力绷带小手套固定小儿手部留置针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2010,10(29):147-148.
[4] 林建英,邱斐. 门诊患儿静脉留置针不同固定方法的保留效果探讨[J]. 当代护士,2010,(11):83-84.
[5] 张丽萍,张利芝,张秀兰. 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方法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71.
[6] 何莲花,龚艳艳,刘美兰. 两种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 中外医疗,2012,6(1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