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纹设计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5.37 KB
- 文档页数:4
牙种植体-骨结合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于惠【摘要】种植义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总结种植体获得早期的稳定性和长期的成功率是种植成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种植体材料的选择、外科植入技术、种植体表面设计、患者自身骨质条件及修复体设计制作等内容,并总结其对种植体-骨界面稳定性的影响.%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implantology,implant supported dentur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often used to restore the loosing teeth. How to gaining the primary stability and long - term success rate of dental implant is a key point,which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the investigators. This review attempts 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e choice of implant materials, surgical technology, the surface of implant, the patient's bone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restorations' design,analyze and addres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osseointegration.【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3【总页数】4页(P305-308)【关键词】牙种植体;骨结合;稳定【作者】于惠【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44;烟台市口腔医院,山东烟台26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1Branemark于20世纪中期提出了骨结合的概念,即在光镜水平上,正常的改建骨和种植体直接接触,其承受的负荷能通过这种直接接触持续不断地传递分散到周围骨组织,从而开启了现代种植学的大门[l]。
影响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关键词】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稳定性相关因素近年来,微螺钉种植体因其体积小、创伤小、植入部位灵活、手术过程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在正畸治疗中作为支抗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微螺钉支抗系统也存在不足,除了一些并发症外,如:局部黏膜刺激、牙龈损伤等,其突出问题在于负载较大正畸力时容易脱落与折断。
Liou等[1]通过在16位成年患者的颧突支柱上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持续加载9个月后认为:微螺钉种植体在负载正畸力的过程中并非绝对稳定,而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
Miyawaki等[2]认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成功的标准是:在每个微螺钉持续承载小于2 N正畸力的情况下,种植体保持稳固达1年或至正畸治疗完成即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因此,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是支抗力获得的前提与基础。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影响微螺钉种植体系统稳定性及成功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 植入的位置及转矩1.1 植入位置的条件 Dalstra等[3]通过三维有限元研究发现,微螺钉种植体载荷后应力主要分布在骨皮质表层,所以认为植入部分的骨质条件是影响微螺钉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下颌平面角高陡的患者往往骨板厚度小,骨质疏松,也影响种植体机械嵌合的稳定性。
寻春雷等[4]将135枚微螺钉种植体植入67位患者口内,在植入过程中有2枚折断,均发生在下颌磨牙颊侧的齿槽骨,从而提示应注意植入部位的骨质密度。
Wiechmann D等[5]通过49例支持正畸牙齿移动病例研究,共植入133个微型种植体,上颌骨唇侧(82个)、其次为下颌唇侧(42个)和下颌舌侧(9个),结果:用Kaplan -德梅尔分析,总体累积成功率为86.8%(102/133);下颌舌侧累积失败率,显著高于其他植入部位,因此研究发现在下颌骨舌侧的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较低。
另外,就软组织情况对于微螺钉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Cheng等[6]在44位患者口内植入140枚微螺钉种植体,多数置于上、下颌后部,结果显示总的稳定率为89 %,认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部位和植入处的软组织情况是影响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的两个独立因素,同时也证实在游离龈区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的成功率降低。
不同形态合面固位螺钉对种植牙单冠稳定性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现代种植牙技术在修复牙齿缺失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成功率高、生物相容性好、外观美观、功能稳定等特点深受患者的喜爱。
种植牙的成功与牙种植体的固位稳定性密切相关。
其中,种植体舒适性、牙冠与牙龈的贴合度和美观感等都是评估种植牙固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在植骨定植术中,种植牙固位螺钉是用于将种植体固定在植入骨中的一种装置。
然而,固位螺钉的形态和结构会对牙种植体的固定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不同形态合面固位螺钉对种植牙单冠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改善固位技术和提高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目的:探究不同形态合面固位螺钉对种植牙单冠稳定性的影响,为种植牙治疗提供更为有效、严谨和科学的固位技术方法。
内容:以合面固位螺钉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形态合面固位螺钉在种植术后对种植牙单冠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其固定效果差异。
三、研究方法1. 取实验对象:从医院招募40例修复一颗单冠缺损的成人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均符合口腔种植牙修复的临床指征和手术要求。
2. 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等量的组,分别采用不同形态的合面固位螺钉进行种植术,对比分析它们对种植牙单冠稳定性的影响。
其中一个组采用细钉头合面固位螺钉,另一个组采用扁平钉头合面固位螺钉。
3. 实验操作:在手术时,两组均采用牙龈瓣法,将种植体植入已经准备好的牙槽骨中。
在植入种植体后,使用不同形态的合面固位螺钉固定牙冠,并根据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患者复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预期结果通过采用不同形态合面固位螺钉进行种植术,并对比不同术后时间点的患者复查结果,可以评估两种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和稳定性。
预计扁平钉头合面固位螺钉相对细钉头合面固位螺钉,在保证固位效果的前提下,具有更小的切削力和更少的振动,稳定性更好。
五、结论通过对比不同形态合面固位螺钉对种植牙单冠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可以为种植牙固位技术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高效和优质的技术方法。
种植牙标准国际种植牙呢,就像是给牙齿重新找了个特别靠谱的“家”。
在国际上,这可是有一套很讲究的标准的哦。
从种植牙的材料来说,那得是既安全又能很好地和我们的口腔环境融合的材料。
比如说钛这种材料,它的生物相容性就超棒,就像牙齿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好朋友”,能很和谐地相处,不会引起身体的排斥反应。
在种植体的设计方面,那也是有很多学问的。
它得有合适的形状和尺寸,这样才能稳稳地扎根在我们的牙槽骨里。
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地基打得不好,房子肯定不稳当。
种植体的螺纹设计也很关键,不同的螺纹设计对初期的稳定性和长期的稳固性都有影响呢。
再说说种植牙的手术过程标准。
术前的评估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医生得像侦探一样,把我们口腔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包括牙槽骨的密度、高度、宽度等等。
如果牙槽骨条件不太好,可能还需要先进行一些骨增量的操作,就像给土地施肥,让它变得更肥沃,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种植体这个“小树苗”。
术中呢,医生的技术和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种植体植入的位置、角度都得精确无误,这可关系到种植牙的使用寿命和功能。
一旦偏差太大,就可能会影响到旁边的牙齿,或者导致种植失败。
术后的护理也是种植牙国际标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好好地保持口腔卫生,不能吃太硬的东西,还得定期去复查。
就像照顾小婴儿一样,得细心呵护,这样种植牙才能茁壮成长。
而且,国际上对于种植牙的成功标准也有明确的界定。
比如说种植体要稳定,没有松动;没有持续的疼痛或者感染;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没有出现明显的吸收等等。
这些标准就像是一把尺子,衡量着种植牙是不是真的成功了。
概括性来讲,种植牙国际标准涵盖了从材料到手术,再到术后护理以及最终的成功判定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少了任何一个零件都不行呢。
种植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种植义齿以其不用损伤邻牙、美观、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为越来越多的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患者所接受和喜爱。
同时有关其成功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良好的种植体稳定性是获得骨整合的基本条件,也是负载时机的选择及判断种植体成功的重要参数之一。
下面就近年来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关键词】种植体;稳定性;测量方法种植体稳定性可分为种植体植入初期稳定性和后期稳定性。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主要是由种植体植入时的机械嵌合力决定,后期的稳定性则是由种植体表面骨结合的生物学强度决定。
种植体稳定性可以预测种植体是否形成骨结合[1],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用以指导种植体的临床修复时机,但如何判断种植体稳定性一直是种植体研究领域的难点,门诊和x线片是过去在临床中常采用的种植体稳定性检测手段,但存在灵敏度低、重复性差等问题。
近年来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的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ire-quencyanalysis,rf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种植体稳定性的测量方法1.1 客观的侵袭性测量方法1.1.1 植入扭矩法使用专用扭矩仪测量种植体植入时的扭矩大小,可反应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是进行即刻负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临床常采用级差备洞方法,使植入扭矩增大,从而增加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但是植入扭矩法只能在种植体植入时测量,不可能连续监测骨整合期稳定性的变化过程,因此在种植体稳定性测量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1.1.2 旋出扭矩法用专用测量仪记录下对种植体施加逆时针的扭矩,直至种植体骨界面破坏,种植体松动的扭矩峰值。
旋出扭矩法的测量值是由种植体骨界面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决定的,此值越高说明种植体与骨组织整合得越好,稳定性就越高。
随着骨整合时间延长,种植体更加稳固,其旋出扭矩值更大。
旋出扭矩法因具有破坏性,不能对骨界面愈合全过程做连续测量而无法用于临床研究。
1.2 客观的非侵袭性测量方1.2.1 periotest法最早用于牙齿动度的测量,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
种植牙种植体的区别牙种植是一种常见的修复缺失牙齿的方法,它主要通过植入人工牙根(种植体)来取代缺失的牙齿,并且可以恢复牙齿的功能和美观。
在进行牙种植时,种植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种植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一、材料的区别牙种植体的材料有多种选择,常见的有钛合金和陶瓷。
钛合金是目前最常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能,可以与牙骨良好的结合,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而陶瓷种植体则更接近真牙的外观,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更适合前牙种植。
不同的材料选择会影响种植体的外观、耐久性和价格。
二、结构的区别牙种植体的结构有两种常见类型,即螺纹种植体和平头种植体。
螺纹种植体是通过螺纹状的设计来增加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接触面积,提高牙骨结合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分散咬合力,减少对种植体和周围组织的压力。
而平头种植体适用于骨量不够的情况,通过其顶端的平头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骨质情况,提供较好的稳定性。
三、设计的区别种植体的设计形式有多种选择,常见的有单颗牙种植体、桥梁种植体和全口种植体。
单颗牙种植体适用于单个牙缺失的情况,可以独立安放,不影响其他牙齿。
桥梁种植体适用于多个连续缺失牙齿的情况,通过连接在一起的种植体来支撑悬浮桥。
全口种植体适用于所有牙齿缺失的情况,可以通过数个种植体来固定一整副假牙。
不同的设计选择会影响种植体的适应范围和稳定性。
四、手术的区别种植体的种植手术可以分为一期和二期手术。
一期手术是在种植体螺纹植入骨组织后,将牙龈缝合和覆盖种植体,保护种植体的稳定性和周围软组织的愈合。
而二期手术是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完全愈合后,再进行牙龈的切开和种植体露出,以便进一步的修复和植入人工牙冠。
不同的手术选择会影响种植体的术后恢复时间和成功率。
总结起来,种植牙种植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材料、结构、设计和手术等方面。
通过选择不同的种植体,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牙缺失情况。
在牙种植过程中,还需注意患者的牙骨状态、个人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种植体的长期稳定和功能恢复。
螺纹设计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螺纹设计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目的通过共振频率分析仪和组织病理形
态学来比较分析双梯形螺纹种植体和经典的"V"型螺纹种植体对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及功能性负荷下后期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杂种狗12只,拔除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再经3个月愈合后行修复治疗,负重3个月后处死。
在植入、修复、负重1个月、负重2个月及处死时分别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测量
种植体的稳定性。
处死后取标本制成非脱矿磨片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
结果两
组种植体在各时期的稳定度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在每一时期实验组种植体的稳
定度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种植体在负重后稳定度恢复较快,负重3个月后实
验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BIC)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BA)均较对照组稍高,但两
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双梯形螺纹种植体有利于保证种植体的初期和后期稳定性,应用于低密度骨质优越性会更加明显。
※柱形螺纹种植体螺纹的优化设计
和应力分析目的:探讨圆柱状V形螺纹种植体螺纹参数变化对骨组织应力大小
的影响,为临床设计和选择最佳的螺纹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建立了包含
圆柱状V形螺纹种植体的颌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
设定螺纹齿高(H)范围为
0.2~0.6mm,螺纹宽度(W)范围为0.1~0.4mm。
在修复体正中分别进行垂直向
100N和45°颊舌向50N的力学加载。
观察H和W变化对颌骨平均主应力(EQV)
峰值的影响,同时进行变量对颌骨的敏感度分析。
结果:在垂直向加载中皮质
骨和松质骨的EQV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4.3%和63.0%;在颊舌向加载中皮质骨
和松质骨的增幅分别为19.3%和118%;在各种加载情况下,当变量H位于
0.34~0.50min,同时变量W位于0.18~0.30min之间时,对颌骨的EQV应力峰值响应曲线的切线斜率位于-1~1之间;变量H比W对颌骨的EQV应力峰值的影响
更明显。
结论-松质骨的应力大小更易受到螺纹的影响;螺纹对侧向力加载时的力学传递影响更明显;生物力学方面的考虑,圆柱状螺纹种植体最佳的螺纹设
计为螺纹高度介于0.34~0.50min之间,螺纹宽度介于0.18~0.30mm之间;在圆柱状螺纹种植体设计中,相对于螺纹宽度而言应更重视螺纹高度的设计。
※不
同螺纹深度微小种植体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螺纹深度微小
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变化,为微小种植体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
论依据。
方法采用ANSYS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螺距深度的六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模型上计算出不同螺纹深度的微小种植体骨界面的
VonMises应力及位移分布状况。
结果不同螺纹深度的微小种植体VonMises应
力及位移的分布均集中于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区,种植体的VonMises应力值及位移值均较小。
螺纹深度的不同对微小种植体骨界面VonMises应力值、位移值有影响,螺纹深度为0.2 mm的微小种植体VonMises应力峰值、位移峰值最小。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微小种植体骨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
可对微小种植体及其支持骨组织进行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螺纹深度为0.2 mm
的微小种植体具有较好生物力学特性。
本组结果提示,随着微小种植体螺纹深
度的增大,种植体的VonMises应力峰值未呈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
但最大应力峰值与最小应力峰值相差1.296倍,说明不同的螺纹深度对微小种植体骨界面VonMises应力有影响。
以螺纹深度0.2 mm种植体的VonMises应力峰值为最低。
随着微小种植体螺纹深度的增大,种植体的位移峰值未呈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但最大位移峰值与最小位移峰值相差1.17倍,说明螺纹深度的不同对微小种植体骨界面位移值有影响。
以螺纹深度0.2 mm的位移峰值为最低点。
临床上种植体松动、脱落是种植失败的常见结果。
微小种植体与牙种植体相比种植失败最
大的不同是折断,这是由于微小种植体体积小,应力集中所造成的。
从机械力
学的角度来看,微小种植体在直径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种植体螺纹深度的增大,种植体的内径将减少,其抗折性就减小。
从实验结果上看,微小种植体螺纹深
度的改变对微小种植体骨界面VonMises应力值和位移值有影响。
由此可见无论从生物力学还是从机械力学的角度上看,临床上不宜选用螺纹深度过大的微小
种植体。
但螺纹深度过小种植体应力和位移也会增加,而且也减少了螺纹种植
体与骨组织的机械固位作用。
本实验表明,不同螺纹深度微小种植体在150 g
正畸力作用下,微小种植体VonMises应力及位移的分布均集中于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区,种植体的VonMises应力值及位移值均较小,螺纹深度为0.2 mm的微
小种植体的VonMises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最小,具有较好生物力学特性。
※双螺纹设计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种植体的设计是指种植体的三维结构,包括其
几何形态和表面形态的变化。
螺纹状种植体具有较大的骨-种植体接触面积,并且由于其几何形状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增加其初期稳定性[1]。
另外,螺纹状种植体能够较好地将咬合力平均分配至周围的牙槽骨,因此与柱状种植体相比,
螺纹状种植体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而螺纹的设计主要包括螺纹间距、螺纹的形状和螺纹的深度三个方面。
螺纹间距越小单位长度的种植体上的螺纹
也越多,相应的表面积也越大。
因此在合力大、骨密度低的区域可应用螺纹间
距小的种植体来增加种植体的表面积。
但是,种植体螺纹的多少与手术操作的
难易有着直接的关系,螺纹越少,功丝和种植体的植入就越简单,尤其是在骨
质较硬部位,选用螺纹少的种植体更易进行手术操作。
近来还设计生产了双螺
纹或三螺纹结构的种植体,这种设计可以使种植体更快地植入,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了热量的产生,有利于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同时由于这种种
植体在植入时需要更大的植入扭矩,因此也强化了周围骨组织对种植体的卡抱力,使种植体具有更高的初期稳定性。
本研究使用的种植体是在初级螺纹上再
次进行切割形成双梯形螺纹的结构,初级螺纹间距为0.8mm,较对照组种植体
螺纹间距大,但双螺纹的设计使种植体的表面积并未减少。
实验结果虽然显示
两组种植体在植入时种植体稳定度差异无显著性,但实验组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较对照组略高,证明了实验组种植体并未因螺纹间距的增大而影响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而新型设计的双螺纹结构不仅可以使种植体植入简单,还有助
于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螺纹的形状是螺纹设计的另一重要部分,螺纹的
形态不仅可以改变功能性负荷下的应力的大小还可以影响骨-种植体界面应力的类型。
目前常用的种植体主要有"V"型螺纹、平螺纹和锯齿形螺纹等。
在咬合负重时,"V"型螺纹和锯齿形螺纹种植体的应力集中位于螺纹的尖顶部。
Kohn等[5]通过病理观察发现在"V"型螺纹种植体(Branemark,Nobel Biocare)上给予
侧向负荷,骨-种植体的直接接触只发现在螺纹的基底部,而在螺纹尖顶部分则没有骨-种植体的直接接触,这是由于在侧向负荷下在"V"型螺纹尖顶部产生了
更高的微张力(Microstrain),使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以吸收为主,而在螺纹的基底部产生的微张力较小,使周围骨组织得以维持。
Kim等[6]应用三维有限元
素分析,对"V"型螺纹、锯齿形螺纹和平螺纹三种螺纹设计的种植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负荷条件下,和"V"型螺纹和锯齿形螺纹种植体相比较,作用在平螺纹种植体上的剪切应明显小于其他两种种植体。
另有动物实验研究
显示,"V"型螺纹、倒锯齿形螺纹和平螺纹三种种植体在经过初期愈合后,平螺纹种植体的抗脱位实验结果最佳,而"V"型螺纹种植体和倒锯齿形螺纹种植体无差异[7]。
Steigenga等[8]在综述中指出无论是在上颌还是在下颌应用平螺纹
种植体具有相同的临床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种植体在负重后每一期
间的种植体的稳定度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的种植体的稳定性在负重1个月时
最低,然后逐渐增高,而对照组的种植体稳定度在负重2个月后持续下降,直
至第3个月时才开始恢复;同时病理形态分析显示实验组种植体在负重3个月
后的骨-种植体接触率(BIC)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BA)均较对照组稍高。
因此将
初级螺纹的尖顶通过再次进行切割形成两个梯形的次级螺纹,有利于在功能负
荷时减少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集中和剪切力,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建,从而有利于保证种植体的后期稳定性(Secondary 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