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热震性及增韧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1
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方法概述鉴于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与陶瓷材料有关,故本篇所选择的主要内容为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方法。
与传统材料相比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异特性,但它也存在脆性大、易断裂的缺点,从而大大限制了陶瓷材料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因此改善陶瓷材料的脆性、增大强度、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成为其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
近年来,陶瓷材料的强韧化课题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已有的强韧化主要措施如下所述。
1、氧化锆相变增韧: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裂纹扩展到亚稳的t-ZrO2粒子,这会促发t-ZrO2粒子向m-ZrO2的相变,由此产生的相变应力又会反作用于裂纹尖端,降低尖端的应力集中程度,减缓或完全抑制了裂纹的扩展,从而提高断裂韧性;2、微裂纹增韧: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膨胀差或相变引起的体积差会在陶瓷基体相和分散相之间产生的弥散均布裂纹。
当导致断裂的主裂纹扩展时,这些均匀分布的微裂纹会促使主裂纹分叉,使得其扩展路径变得曲折,增加了扩展过程的表面能,从而使裂纹快速扩展受到了阻碍,增加了材料的韧性;3、裂纹偏转增韧:在发生裂纹偏转时,裂纹平面会在垂直于施加张应力方向上重新取向,这就意味着裂纹扩展路径将被增长。
同时,由于裂纹平面不再垂直于张应力方向而使得裂纹尖端的应力降低,因而可以增大材料的韧性;4、裂纹弯曲增韧: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如果遇到基体相中存在的断裂能更大的第二相增强剂就会被其阻止,裂纹前沿如需继续扩展便要越过第二障碍相而形成裂纹弯曲。
这也会使裂纹快速扩展受到了阻碍,从而增加材料的韧性;5、裂纹桥接增韧:所谓的裂纹桥接是指由增强元连接扩展裂纹的两表面形成裂纹闭合力而导致脆性基体材料增韧的方法。
其增强元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刚性第二相,另一种则是韧性第二相;6、韧性相增韧:韧性相会在裂纹扩展中起到附加吸收能量的作用,这就使得裂纹进一步扩展所需的能量远远超过形成新裂纹表面所需的净热力学表面能。
第九章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9-1 陶瓷材料概况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
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1、结构特点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
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2、显微组织晶体相,玻璃相,气相晶界、夹杂(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9-2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高温、低温、室温)韧性、硬度、断裂韧度、疲劳等。
一、陶瓷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与断裂(图9-23)(1)弹性A)弹性模量大是金属材料的2倍以上。
∵共价键结构有较高的抗晶格畸变、阻碍位错运动的阻力。
晶体结构复杂,滑移系很少,位错运动困难。
B)弹性模量呈方向性;压缩模量高于拉伸弹性模量结构不均匀性;缺陷C)气孔率↑,弹性模量↓(2)塑性变形a)室温下,绝大多数陶瓷材料塑性变形极小。
b)1000℃以上,大多数陶瓷材料可发生塑性变形(主滑移系运动)c)陶瓷的超塑性超细等轴晶,第二相弥散分布,晶粒间存在无定形相。
1250℃,3.5×10-2 S-1应变速率ε=400%。
利用陶瓷的超塑性,可以对陶瓷进行超塑加工(包括扩散焊接)(3)断裂以各种缺陷(表面或内部)为裂纹源裂纹扩展,瞬时脆断。
缺陷的存在是概率性的。
用韦伯分布函数表示材料断裂]dv F m v m )'()(exp 1)(0σσςσσ⎰⎢⎣⎡--= F(σ)—断裂概率m —韦伯模数σ0—特征应力,该应力下断裂概率为0.632σ’、 σ—试样内部的应力及它们的最大值二、陶瓷材料强度和硬度陶瓷的实际强度比其理论值小1~2个数量级。
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改善与应用摘要:本文总结了陶瓷材料抗热震的理论基础以及抗热震陶瓷材料的分类与应用,基于理论提出了改善陶瓷材料抗热震性的策略,为制作高抗热震陶瓷材料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技术途径。
关键词:陶瓷 材料 抗热震性 改善措施 应用 引言:陶瓷材料因具有极高的熔点、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及优异的抵抗极端环境的能力而闻名。
但陶瓷材料由于其固有的脆性,抗热震性能较差,热冲击是造成陶瓷材料破坏的重要原因。
因此,改善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历来就是陶瓷材料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1. 陶瓷抗热震性的理论基础陶瓷抗热震性指陶瓷在温度剧变情况下抵抗热冲击的能力。
陶瓷抗热震性能经典理论主要有两种,即Kingery 抗热震断裂理论和Hasselman 抗热展损伤理论和Andersson 等提出一种新模型——压痕淬冷法。
(1) Kingery 基于热弹性理论,提出了抗热震断裂理论。
由热震温差引起热应力与材料固有抗拉强度之间的平衡作为抗热震断裂判据,导出抗热震断裂参数: (1f R E=ασ-μ)式中:f σ为强度极限,E 为弹性膜量,μ为泊松比,α为热膨胀系数, 根据上式,要使陶瓷材料具有优异抗热震性,需要陶瓷弹性模量低,强度极限高,泊松比低。
一些材料R 的经验值见下表。
R 的经验值f σ(MPa )μ-6-1α(⨯10K ) ()E GPaR (℃)23Al O345 0.22 7.4 379 96 SiC 414 0.17 3.8 400 226 热压烧结SiC310 0.24 2.5 172 547 HPSN690 0.27 3.2 310 500 4LAS1380.271.0701460(2) Hasselman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从能量观点出发,提出了抗热冲击理论.分析材料在温度变化下裂纹成核、扩展动态过程。
以弹性应变能与断裂表面能之间平衡作为抗热震损伤判据,导出抗热震损伤参数122st 20R ()G E λ=α式中:E 0是材料无裂纹时的弹性模量,G 为弹性应变能释放率,α为热膨胀系数,R st 大,裂纹不易扩展,热稳定性好。
陶瓷材料的增韧机理引言:现代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硬度高、耐磨损、而腐蚀及相对密度轻等许多优良的性能。
但它同时也具有致命的弱点,即脆性,这一弱点正是目前陶瓷材料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主要原因。
因此,陶瓷材料的强韧化问题便成了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陶瓷不具备像金属那样的塑性变形能力,在断裂过程中除了产生新的断裂表面需要吸收表面能以外,几乎没有其它吸收能量的机制,这就是陶瓷脆性的本质原因。
人们经过多年努力,已探索出若干韧化陶瓷的途径,包括纤维增韧、晶须增韧、相变增韧、颗粒增韧、纳米复合陶瓷增韧、自增韧陶瓷等。
这些增韧方法的实施,使陶瓷材料的韧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陶瓷材料在高温结构材料领域显示出强劲的竞争潜力。
增韧原理:1.1纤维增韧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必须尽可能提高材料断裂时消耗的能量。
任何固体材料在载荷作用下(静态或冲击),吸收能量的方式无非是两种:材料变形和形成新的表面。
对于脆性基体和纤维来说,允许的变形很小,因此变形吸收的断裂能也很少。
为了提高这类材料的吸能,只能是增加断裂表面,即增加裂纹的扩展路径。
纤维的引入不仅提高了陶瓷材料的韧性,更重要的是使陶瓷材料的断裂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脆性断裂变成了非脆性断裂。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包括基体预压缩应力、裂纹扩展受阻、纤维拔出、纤维桥联、裂纹。
1.2 晶须增韧陶瓷晶须是具有一定长径比且缺陷很少的陶瓷小单晶,因而具有很高的强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体[8]。
陶瓷晶须目前常用的有SiC 晶须,Si3N4晶须和Al2O3晶须。
基体常用的有ZrO2,Si3N4,SiO2,Al2O3和莫来石等。
采用30%(体积分数)B2SiC晶须增强莫来石,在SPS烧结条件下材料强度比热压高10%左右,为570MPa,断裂韧性为415MPa#m1/2,比纯莫来石提高100%以上。
王双喜等[10]研究发现,在2%(摩尔分数)Y2O32超细料中加入30%(体积分数)的SiC晶须,可以细化2Y2ZrO2材料的晶粒,并且使材料的断裂方式由沿晶断裂为主变为穿晶断裂为主的混合断裂,从而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刚度和韧性。
什么是陶瓷涂层的增韧其方法有哪些?引言陶瓷涂层是一种常用于增强材料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技术。
然而,由于其脆性,陶瓷涂层容易出现开裂和断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增强陶瓷涂层的韧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介绍陶瓷涂层的增韧和一些常见的增韧方法。
什么是陶瓷涂层的增韧?陶瓷涂层是一种由陶瓷材料制成的薄膜,常用于增强材料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然而,由于陶瓷材料本身的脆性,陶瓷涂层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出现开裂和断裂的问题。
增韧是指通过改变陶瓷涂层的结构和组成,使其具备更好的韧性和耐久性。
增韧方法1. 网状增韧网状结构可以在陶瓷涂层中引入一定量的缺陷,使其具备更好的韧性。
通过在涂层中添加纳米颗粒或纳米纤维,可以形成网状结构,有效增加陶瓷涂层的延展性和抗裂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陶瓷涂层的厚度和颗粒分布来调节网状结构的特性。
2. 复合增韧复合增韧是指在陶瓷涂层中引入其他材料,如金属或聚合物,以改善其韧性。
通过在涂层中添加金属或聚合物颗粒,可以形成复合结构,提高陶瓷涂层的韧性和耐久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表面处理或界面改性来提高复合增韧效果。
3. 化学增韧化学增韧是通过改变陶瓷涂层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来提高其韧性。
例如,可以引入微观结构的特定阻尼或缺陷,从而促进裂纹的扩展和分散。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烧结温度、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或改变热处理方式来实现化学增韧。
4. 结构增韧结构增韧是指通过改变陶瓷涂层的结构来增强其韧性。
通过调节烧结工艺参数、改变晶体结构和晶界结构,可以提高陶瓷涂层的韧性和耐久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增韧相、增加晶粒尺寸和调控晶界结构等方法来改善结构增韧效果。
结论陶瓷涂层的增韧是为了解决其脆性问题而引入的一系列方法。
通过网状增韧、复合增韧、化学增韧和结构增韧等方法,可以增加陶瓷涂层的韧性和耐久性。
在使用陶瓷涂层时,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增韧方法,以提高涂层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以上就是陶瓷涂层的增韧及其方法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与韧性研究引言:高温陶瓷材料是一类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优异性能的材料,其具有的高强度和耐热特性使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研究的现状和挑战。
一、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研究人们普遍认为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较高,可以承受较大弯曲和压缩力。
因此,工程中广泛使用的高温陶瓷材料多用于制造高温装置和耐磨耐腐蚀部件。
然而,实际应用中的高温环境对材料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试验和仿真等手段,对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进行研究。
在试验方法中,通过应力-应变关系的测试和断裂分析,可以测量高温陶瓷材料的强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纳米压痕试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强度进行表征。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了解材料的强度来源和变化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仿真方法在研究高温陶瓷材料强度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研究人员可以预测材料的强度和失效机理。
此外,还可以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揭示高温陶瓷材料微观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二、高温陶瓷材料的韧性研究与强度相比,高温陶瓷材料的韧性通常相对较差。
其脆性和易断裂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因此,研究高温陶瓷材料的韧性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增加材料的断裂韧性来提高高温陶瓷材料的韧性。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增加高温陶瓷材料的颗粒尺寸和形状。
颗粒尺寸增大可以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减少裂纹扩展的可能性。
此外,添加适量的助剂和掺杂物也可以改善高温陶瓷材料的韧性。
研究人员通过掺杂添加剂等方法,能够调节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
另一方面,也有人通过多相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来提高高温陶瓷材料的韧性。
多相复合材料由两种或多种成分组成,通过选择不同的成分和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优化。
高温陶瓷材料的热震性能研究高温陶瓷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诸如航空航天、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其热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热震性能研究,即对材料在高温下遭受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响应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提高材料的热震稳定性和耐久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温陶瓷材料的基本特性。
高温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适用于在高温、腐蚀和压力条件下的应用。
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和复合陶瓷等几类。
热震性能是一种材料在温度变化下发生应力和应变时的抗裂能力。
在高温环境中,材料因热膨胀系数差异所引起的温度梯度,会导致材料产生内部应力。
这种内部应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开裂、龟裂或断裂,从而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和改善高温陶瓷材料的热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热震性能的研究需要从材料的结构和物理特性入手。
首先,要对高温陶瓷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研究。
晶体结构的不同会导致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从而影响材料的热震性能。
此外,还需要分析材料的晶界性能和结构缺陷对热震性能的影响。
其次,研究高温陶瓷材料的物理特性。
热震性能的研究需要考察材料的热传导性、热膨胀性和热稳定性等物理特性。
热传导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传热过程,从而分析其热应力的分布情况。
此外,研究材料的热膨胀性有助于评估材料在高温下的尺寸变化和应力分布。
热稳定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温度差和温度梯度。
同时,需要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对热震性能进行评估。
实验可以通过构建不同温度梯度下的试样来模拟材料在高温下的实际工况,观察和记录材料的开裂、变形和破坏情况。
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模拟材料的热应力和应变分布,预测材料的热震行为。
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合可以互相验证,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高温陶瓷材料的热震性能。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或添加第二相等方法,调控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减小热应力的产生。
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陶瓷材料是一种非金属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其中之一就是耐高温特性。
在高温环境下,陶瓷材料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强度,不易发生变形或破裂。
本文将介绍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及其应用领域。
一、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1. 高熔点: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熔点,一般在1000℃以上。
这使得陶瓷材料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不易熔化或变形。
2. 热膨胀系数低:陶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通常较低,这意味着在高温下,陶瓷材料的尺寸变化较小。
相比之下,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高,容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
3. 良好的热导性: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导性,能够快速传导热量,使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分布。
4. 耐热震性:陶瓷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震性,即在高温下能够承受热冲击而不破裂。
这使得陶瓷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冲击。
5. 耐腐蚀性:陶瓷材料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够在高温下抵抗酸碱等腐蚀介质的侵蚀。
这使得陶瓷材料在化工、冶金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1. 炉窑设备: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炉窑设备的理想材料。
陶瓷炉窑能够在高温下稳定运行,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玻璃等行业。
2. 发动机部件: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发动机部件的重要材料。
陶瓷涂层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耐磨性,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 电子器件: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电子器件的重要材料。
陶瓷基板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电子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等领域。
4. 化学反应器:陶瓷材料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化学反应器的理想材料。
陶瓷反应器能够在高温和腐蚀介质下稳定运行,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等行业。
5. 空间航天: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航天器的重要材料。
陶瓷热防护材料能够在高温和高速气流下保护航天器的结构和设备。
三、陶瓷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初探1. 陶瓷抗热震性的理论基础陶瓷抗热震性指陶瓷在温度剧变情况下抵抗热冲击的能力。
陶瓷抗热震性能经典理论主要有两种,即Kingery抗热震断裂理论和Hasselman抗热展损伤理论。
Andersson等提出一种新模型——压痕淬冷法。
(1) Kingery基于热弹性理论,提出了抗热震断裂理论。
由热震温差引起热应力与材料固有抗拉强度之间的平衡作为抗热震断裂判据,导出抗热震断裂参数:根据上式,要使陶瓷材料具有优异抗热震性,需要陶瓷弹性模量低,抗拉强高,泊松比低。
(2) Hasselman基于断裂力学理论,从能量观点出发,提出了抗热冲击理论.分析材料在温度变化下裂纹成核、扩展动态过程。
以弹性应变能与断裂表面能之间平衡作为抗热震损伤判据,导出抗热震损伤参数式中:S为抗拉强度,E为弹性膜量,v为泊松比,a为热膨胀系数,根据上式,要使陶瓷材料具有优异抗热震性,需要陶瓷弹性模量高,抗拉强低,泊松比高。
(3)Andersson等发展了压痕淬冷模型。
在一定厚度与直径圆柱型试样表面中心位置预制一定长度裂纹,再抛出菱形缺口,经反复加载与卸载,产生凹痕,加热到不同温度,快速放人水中淬冷,用光学显微镜测量试样裂纹长度,计算裂纹增长率,以此评价陶瓷抗热震性。
此模型与Hasselman抗热冲击理论(淬冷应力模型)和Kingery抗热展断裂理论相比,更简单,试样制备较容易。
2. 抗热震陶瓷的分类及应用根据陶瓷材料晶相的不同,抗热震陶瓷可以分为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等。
由于这些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特性,在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 氮化物抗热及陶瓷(氮化硅)。
对氮化硅陶瓷研究已超过60年,自20世纪40年代起,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氮化硅陶瓷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CA研制氮化硅陶瓷应用于燃气涡轮机,提高了涡轮机使用寿命;V olkswagen等公司也将氮化硅陶瓷用于涡轮增压器。
陶瓷增韧的主要方法及原理一、引言陶瓷是一种脆性材料,易于断裂。
为了增强其韧性,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改良。
本文将介绍陶瓷增韧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二、陶瓷增韧的方法1. 颗粒增韧法颗粒增韧法是通过在陶瓷基体中添加颗粒来增强其韧性。
这些颗粒可以是金属、氧化物或碳化物等,它们与基体之间形成界面,能够吸收裂纹扩展时产生的应变能,并阻止裂纹扩展。
此外,颗粒还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2. 界面改性法界面改性法是通过在陶瓷基体与填充物之间形成高强度的化学键或物理键来增强其韧性。
这些填充物可以是纤维、颗粒或片层等,它们与基体之间形成界面,在受力时能够吸收应变能并阻止裂纹扩展。
3. 晶界工程法晶界工程法是通过控制晶界结构和组成来调控陶瓷的韧性。
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界面,其结构和组成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
通过控制晶界的取向、密度和化学成分等,可以增强陶瓷的韧性。
4. 段隙复合法段隙复合法是通过在陶瓷基体中引入微观孔隙来增强其韧性。
这些孔隙可以是球形、板状或纤维状等,它们与基体之间形成界面,在受力时能够吸收应变能并阻止裂纹扩展。
5. 热处理法热处理法是通过改变陶瓷的组织结构和物理性质来增强其韧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温固相反应、快速冷却和退火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陶瓷中形成微观结构,从而提高其韧性。
三、陶瓷增韧的原理1. 裂纹阻挡机制颗粒增韧法、界面改性法和段隙复合法都利用了裂纹阻挡机制来增强陶瓷的韧性。
当裂纹遇到填充物或孔隙时,会发生偏转、分支或停止,从而消耗裂纹扩展时产生的应变能,阻止裂纹继续扩展,提高材料的韧性。
2. 晶界阻挡机制晶界工程法利用了晶界阻挡机制来增强陶瓷的韧性。
当裂纹遇到晶界时,会发生偏转、分支或停止,从而消耗裂纹扩展时产生的应变能,阻止裂纹继续扩展,提高材料的韧性。
3. 相变机制热处理法利用了相变机制来增强陶瓷的韧性。
在高温下进行固相反应或快速冷却可以使陶瓷中形成微观结构,从而改变其物理性质和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