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视神经炎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视神经萎缩-中医难病诊治视神经萎缩,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变性的一种病症,以视功能损害和视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
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青盲”范畴。
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青言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并指出其病因与“脏腑气血不荣于睛”有关,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至唐代,开始探索治疗之法,《外台秘要》一书载述了“深师疗青盲方”、“黄牛肝散”、“补肝散”等多种方药。
宋元时代的著名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术论》提出了小儿青盲外障一病,曰:“在母腹中忽受惊邪之气……便多患眼,其初患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黄汁,渐渐失明。
”主张以牛胆丸、犀角饮子治疗。
明清时期,随着实践的增多,对本病的认识亦不断深化。
如傅仁宇之《审视瑶函》一书,对本病病因有新的见解:“是乃玄府幽深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
”强调“须讯其为病之始,若伤于七情,则伤于神;若伤于精血,则损于胆,皆不易治,而年老尤难”。
在治疗上主张“若能保真致虚,抱之守一者,屡有不治而愈”。
其所载之“镇肝明目羊肝丸”、“复明丸”及“本事方”等方药,仍为现代医家所喜用。
西医在临床上将视神经萎缩分为原发性萎缩和继发性萎缩两类。
其病因,一般而言,儿童视神经萎缩以脑部肿瘤或颅内炎症所致较多;青年患者以遗传性为主;中年患者则多为视神经炎或神经外伤;老年人则常与青光眼或血管性病因有关。
本病颇为难治,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特效疗法。
现代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首篇临床报道,见于1956年。
50~60年代已出现百例以上的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其治疗方法,多在辨证基础上,采用传统成方加减。
70年代,针灸治疗本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穴位刺激之法日益增多,除沿用体针外,尚有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自80年代以后,本病的中医中药和针灸治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首先表现在文献的数量上已超过前20余年的总和。
其次,在治疗上,提出了结合眼底改变及全身表现的新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专方的应用已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除了成年患者,小儿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迟润华视神经萎缩,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变性的一种病症,以视功能损害和视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
临床上分原发憎、萎缩和继发性萎缩两类。
其病因,一般而言,儿童视神经萎缩以脑部肿瘤或颅内炎症所致较多;青年患者以遗传性为主;中年患者则多为视神经炎或神经外伤;老年人则常与青光眼或血管性病因有关。
本病颇为难治,现代西医学迄今尚无特效疗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归属“青盲”范畴。
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青言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并指出其病因与“脏腑气血不荣于睛”有关,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至唐代,开始探索治疗之法,《外台秘要》一书载述了“深师疗青盲方”、“黄牛肝散”、“补肝散”等多种方药。
宋元时代的著名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术论》提出了小儿青盲外障一病,曰:“在母腹中忽受惊邪之气……便多患眼,其初患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黄汁,渐渐失明。
”主张以牛胆丸、犀角饮子治疗。
明清时期,随着实践的增多,对本病的认识亦不断深化。
如傅仁宇之《审视瑶函》一书,对本病病因有新的见解:“是乃玄府幽深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
”强调“须讯其为病之始,若伤于七情,则伤于神;若伤于精血,则损于胆,皆不易治,而年老尤难”。
在治疗上主张“若能保真致虚,抱之守一者,屡有不治而愈”。
其所载之“镇肝明目羊肝丸”、“复明丸”及“本事方”等方药,仍为现代医家所喜用。
现代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首篇临床报道,见于1956年。
50~60年代已出现百例以上的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其治疗方法,多在辨证基础上,采用传统成方加减。
70年代,针灸治疗本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穴位刺激之法日益增多,除沿用体针外,尚有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自80年代以后,本病的中医中药和针灸治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首先表现在文献的数量上已超过前20余年的总和。
其次,在治疗上,提出了结合眼底改变及全身表现的新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专方的应用已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除了成年患者,小儿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黄仕沛经方医案——《古今录验》续命汤(1)临床探秘:破解千古疑难病——续命汤医案(六则)案一、多发性硬化陈某,女性,39岁。
2008年5月因痛失爱女悲伤欲绝,终日哭泣。
2008年6月开始出现视朦,遂至眼科医院住院,诊为“视神经炎”,治疗后双眼视力恢复同前。
7月患者欲解开心结,往梧州旅游。
8月6日旅游期间再次出现视朦,左下肢乏力,遂于当地医院住院。
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四肢无力。
查MR:颈3—5脊髓异常密度影,诊断为“多发性硬化”。
8月11日出现呼吸无力,诊为呼吸肌麻痹,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当时四肢已完全不能抬离床面。
8月16日转我市某三甲医院继续治疗,查脑脊液蛋白电泳,确诊为“多发性硬化”。
仍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予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
10月12日成功脱机后,11月1日转入我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萎糜,面色咣白,体温38度左右,视物已较前清晰,呼吸稍促,气管切开,痰多,咳痰无力,四肢软瘫,双上肢可稍抬离床面,双下肢仅能在床上平移,四肢感觉障碍,颜面、脊柱及双上肢痛性痉挛,以左颈部及左上肢为甚,留置胃管、尿管,舌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予生脉针静滴;西医予抗感染、化痰、控制脊神经受累后的异常放电,并予营养支持。
11月4日黄师查房。
认为此为续命汤方证,故处方:麻黄(先煎)15,杏仁15,白芍60,川芎9,当归15,干姜6,炙甘草20,桂枝10,石膏60,党参30,黄芪120。
水煎服。
3剂后,体温下降至37.5度,麻黄递增至18g。
7剂后,患者已无发热,精神好转,血压、心率如常,病能受药也。
麻黄增至22g,佐以桂枝15g,因仍有明显痛性痉挛,加全虫10,蜈蚣4条。
10剂后,痛性痉挛明显改善,双上肢活动较前灵活。
麻黄加至25g,去党参、改为高丽参(另炖)30g。
患者已无明显肺部感染征象,予停用抗生素,并开始予针灸、康复治疗。
麻黄继续递增,最大用至30g,而未见心律失常。
12月10日,服药40天,患者精神明显好转,痰液减少,请我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会诊,拔除气管套管,无明显痛性痉挛发作,当时已可床边小坐,双上肢活动灵活,双下肢可抬离床面。
丹栀逍遥散治疗球后视神经炎
刘怀栋;宋挂莲;张彬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8(000)002
【摘要】球后视神经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称为“暴盲”,以发病急剧,视力骤丧,眼球转动时疼痛为主。
慢性者属于“视瞻昏渺”的范畴,视力逐渐减退,眼前有黑影。
检查瞳孔可稍大,对光反应迟钝。
眼底早期无改变,晚期视盘颞侧萎缩。
明代王肯堂《证治淮绳·暴盲》云:“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
【总页数】1页(P19)
【作者】刘怀栋;宋挂莲;张彬
【作者单位】河北省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61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 [J], 宋艳
2.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球后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杨敏
3.盆腔炎治疗仪联合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痛疗效观察 [J], 陈平;王国蓉;肖茜;曾雪梅
4.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J], 吴国华
5.丹栀逍遥散合二仙汤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 [J], 裴俊文;孙太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神经视神经optic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
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视神经是指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角止的这段神经,全长约42~47mm。
分为四部分:眼内段,长1mm;眶内段,长25~30mm;管内段,长4~10mm;颅内段,长10mm。
视神经(n.opticus)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传导视觉冲动,其纤维始于视网膜的节细胞。
节细胞的轴突于视网膜后部汇成视神经盘后穿过巩膜,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于眶内行向后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止于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
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分别与相应的三层脑膜相延续。
因此蛛网膜下隙也随之延伸到视神经周围,故在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
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
从视盘开始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
全长约42~47mm .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
(一)球内段:由视盘起到巩膜脉络膜管为止,包括视盘和筛板部分,长约1mm 是整个视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
神经纤维无髓鞘,但穿过筛板以后则有髓鞘。
由于视神经纤维通过筛板时高度拥挤,临床上容易出现盘淤血、水肿。
(二)眶内段:系从眼球至视神经管的眶口部分。
全长约25~35mm,在眶内呈“S”状弯曲,以保证眼球转动自如不受牵制。
(三)管内段:为通过骨性视神经管部分。
长约6mm。
本段视神经与蝶窦、后组筛窦等毗邻,关系密切。
由于处于骨管紧密围绕之中,当头部外伤、骨折等可导致此段视神经严重损伤,称为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等法治愈暴盲四例病案一:邓某,女,56岁。
初诊:1978年11月17日。
主诉及病史:左眼视力突然下降20余天。
诊查:视力:右眼1.2,左眼0.6。
双眼外观端好。
左眼底视神经乳头充血,颞侧边界模糊,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静脉迂曲、怒张,沿颞上支静脉旁网膜有火焰状出血斑,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欠清。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颞上支(左眼)。
辨证:为暴盲(左眼)——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型治法:宜平肝潜阳,养阴通络。
方用地龙丹参通脉汤(经验方)。
处方:地龙15g 丹参15g 生地20g 钩藤15g 生石决20g 决明子20g 知母10g 黄柏10g 牛膝10g 茯苓20g 茺蔚子15g 木贼6g 夏枯草10g二诊:服药7剂,头痛眩晕减轻,视物较明,原方先后减黄柏、知母、木贼、夏枯草,加白芍、菊花、熟地、山茱萸。
共服药5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
左眼底出血吸收,视力恢复到1.0。
嘱服知柏地黄丸,以善其后。
病案二:黄某,女,46岁。
初诊:1979年9月26日。
主诉及病史:右眼视力突然下降3天,诊查:视力:右眼0.2,左眼1.2。
双眼外观端好。
右眼底视神经乳头充血,颞侧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迂曲怒张,视网膜布满出血和渗出,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模糊可见。
患者近几个月来,情志不舒,易怒,胸闷而喜太息,少腹胀痛,月经不调;舌色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涩。
西医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右眼)。
辨证:暴盲(右眼)——肝郁气滞、脉络瘀阻型。
治法:宜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方用疏肝解郁通脉汤(经验方)处方: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川芎6g 郁金10g 丹参20g 当归10g 茯苓20g 栀子12g 甘草5g 二诊:服药1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右眼底出血部分吸收,视力提高。
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1、加味祛瘀复明汤【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李纪源方)【歌诀】加味祛瘀复明汤,当归元芎赤芍襄,苏芷泽兰附坤草,条芩木香草元参。
【组成】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9克,元胡9克,白芷9克,泽兰6克,苏木9克,香附15克,坤草20克,条芩9克,木香6克,元参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以黄酒30毫升为引)。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行气,祛瘀散滞。
【方解】方用当归、川芎、赤芍、苏木、泽兰、坤草活血祛瘀;元胡、香附、木香行气散滞;白芷祛风明目;元参滋阴降火,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祛瘀散滞之功。
【主治】视神经萎缩(气滞血瘀型)。
【附记】临床观察,一般服药20剂左右即可见效。
2、加减复明地黄汤【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齐强方)【歌诀】加减复明地黄汤,枸杞菊花熟地黄,归芍苏芪丝瓜络,青箱麦珠紫丹参。
【组成】枸杞子25克,菊花20克,地黄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苏木15克,青葙子12克,丝瓜络15克,寸冬10克,真珠母50克,丹参12克,生黄芪1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补(加强神经营养),活络(增强新陈代谢,改善视功能),明目(提高视力)。
【方解】此因肝肾阴虚,精血耗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耗散,神经萎缩。
故方用枸杞子、地黄、寸冬滋补肝肾;当归、赤芍、苏木、丹参、丝瓜络活血祛瘀,通经活络;菊花、青葙子清肝明目;生芪益气补虚;真珠母滋肝阴,清肝火,潜阳安神。
合而用之,共达滋补,活络,明目之效。
【主治】视神经萎缩。
【加减】若脾虚者,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肝气郁结者,加柴胡9克,郁金9克;热伤津者,加丹皮12克,栀子9克。
【附记】临床中曾运用此方加减,治疗300余例患者,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滋阴明目汤【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歌诀】滋阴明目用归芪,党参丹参与茯苓,白芍黄精枸杞子,女贞石斛生地黄。
石决明散在中医眼学中的应用【摘要】石决明散是一种常用于中医眼学中的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从石决明散的来源及制备、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作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石决明散在中医眼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治疗眼部疾病并缓解症状。
对石决明散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仍然十分必要,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拓展其应用领域。
石决明散在中医眼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眼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石决明散、中医眼学、眼部疾病、治疗作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注意事项、重要性、治疗效果、进一步开发、研究、应用。
1. 引言1.1 石决明散在中医眼学中的应用石决明散,是中医眼学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具有治疗眼部疾病的功效。
其来源于石决明植物,并经过制备成为散剂。
石决明散在中医眼学中被广泛应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石决明散的来源及制备、治疗作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石决明散在中医眼学中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石决明散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眼部疾病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石决明散的必要性也愈发凸显。
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更是中医眼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之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石决明散的来源及制备石决明散是中药材石决明经过制作而成的一种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眼学中。
石决明原产于中国,属于葫芦科植物,其种子干燥后研磨成粉末即可。
制备过程通常包括石决明的采集、晾干、研磨等步骤。
石决明的采集需要选择植株完整、无病虫害的石决明植株,植株最好在初开花时进行采集,这时植株含有较高的活性成分。
采集后的石决明需要晾干,通常是将其放置于通风干燥的环境中,直至植物完全干燥。
干燥后的石决明颗粒状态良好,不易出现霉菌等现象。
将干燥的石决明进行研磨,制成细粉末状。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专业的研磨设备,确保石决明末的粒度均匀细致。
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概述】
球后视神经炎为视神经中轴的炎症,主要是侵犯视神经乳头黄斑纤维束。本病远近视力都明
显减退,甚至完全失明,常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头痛和眼眶深部纯痛。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新都穴。
操作;垂直进针,针尖稍斜向掌面,刺入深度可达0.5~1.5寸,用捣针式上下提插,一次操
作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资 料:据山西省稷县妇幼保健站兰更认介绍,穴在第三、四指间,指蹼背面赤白色交接线
中点。针刺后病人有抽、麻、胀、热感,自指蹼、手背、前臂、上臂、肩部、 颈部、耳后
达眼区。遇有针感不明显可退针微偏向第三或第四掌骨仍上下提插即能“得气”。若仍然感
传迟纯,可诱导留针10~15分钟,再提插作捣,针感即会 产生。举2例。
病例:
张某某,男,41岁。于1972年11月22日晚急诊。双目微有光感,经检查确定为急性球后
视神经炎,入院后即针双侧“新都穴”,经上下均匀提插,针感以热流出现,顺上述途径渐
渐传导双眼,视力立即好转,提插持续5分钟起针后做试验,左眼视力恢复到眼前手动、右
眼一尺指数。针刺1个疗程,双眼视力恢复达1.5,痊愈出院。
选穴:二明。
操作:针沿指关节横纹斜刺0.3~0.5寸,针感局部和手指麻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程期间休息3天。
(二)电针疗法
选穴:二明、眼点。
操作:用1寸毫针作电极,针刺以上穴位后,接通电疗仪,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电流量大
小,每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
中药消遥散加减方:归身,焦白术,柴胡,丹皮,茯苓,甘草,焦山栀,白芍,白菊,枸杞子. (七)新针疗法:主穴:
健明,球后,睛明.配穴:医明,风池,足三里.用强刺激手法,病情好转,改用弱刺激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