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宣传工作在我国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提升宣传效果,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对外宣传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对外宣传的针对性过去一年,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宣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发布权威信息、开展媒体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国在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2. 创新宣传手段,提升对外传播效果(1)加强新媒体建设,拓宽传播渠道。
过去一年,我国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投入,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扩大对外宣传覆盖面。
通过制作、推广优质内容,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2)深化媒体合作,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
我国积极与国外主流媒体开展合作,邀请国际知名媒体记者来华采访,组织中外媒体高层对话,推动媒体交流互鉴。
同时,加强与国际传播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国际传播项目。
(3)举办各类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我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活动,如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等,吸引全球目光,提升国家形象。
3.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过去一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文化、支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等方式,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民心相通。
4. 提升对外宣传人才队伍素质为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水平,我国加强对外宣传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各类培训班,提升人才队伍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对外宣传内容与受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宣传内容过于官方化、形式化,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诃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中华文化影响力。
要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维系民族血脉、传播人类文明、促进人类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推动中国声音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提升我国国际舆论引导能力,打造具有强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广电改革发展规划》和有关要求和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世纪中叶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要求,以提升国家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走出去”战略方针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把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我国国家全球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要在全球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塑造好中国精神、宣传好中国价值、传播好中国形象、发展好中国实力。
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内容制作放映体系,建设国际化传播队伍和平台,推进文化企业“走出去”,加快数字媒体国际合作步伐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中国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念和国际意识,使其成为中国发展、我国进步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强大精神力量。
1、把握大势,明确方向我国正处于从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主题和国际共识。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要牢牢把握国际上主流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核心地位,不断拓展话语权边界,提升话语能力与话语权。
论国际传播“五力”作者:黄娴丁柏铨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8期【摘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有效传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应着眼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要力破几种“刻板印象”,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要注重重构话语逻辑和叙事策略,提高国际舆论影响力则要增强国际舆论场全方位舆论控场能力。
【关键词】国际传播;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一、引言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他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1]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方话语居强势地位。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这是党中央对当今世界深刻变化的整体性判断。
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竞争格局下,逆全球化思潮在国际社会抬头。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和优先发展起来的现代传播体系,竭力维护其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垄断优势和霸主地位,试图加深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持续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从自身发展需求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呼唤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
截至目前,我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88国际传播在中国与世界交流愈加频繁、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形势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成为中国探索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政府提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鉴于此,中国应该认识到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结合国际社会需求和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内在需要,积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传播内容、传播模式的全面创新,使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国际环境面临新形势和新变化,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进行论述,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方针,其中展形象部分就明确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
在此情况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展示新形象作为重要目标,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变化角度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逐渐表现出“基于掌上屏幕的内容设计、基于视频的去文本内容创作、基于网络社交的内容传播”的基本发展倾向和发展趋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突出易于理解和易于接受的特点,积极促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全面优化,保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能迎接新挑战。
可以充分发挥国际传播的主动性,确定国际传播的新着力点,在“十四五”时期争取保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能逐步实现新的战略发展目标。
同时,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要应对新形势和新变化,积极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真正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嵌入新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保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国际传播工作情况汇报一、总体工作情况今年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不移推进对外传播工作,扎实推动国际传播新格局的构建,各项工作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和成果。
下面,我将就具体的工作情况做一番汇报。
二、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这一年里,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指示,着力加强对外传播理论研究。
我们围绕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加强对新型国际传播的思想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
我们重点研究了国际传播背景下的新媒体发展、网络安全与信息传播、国际传播政策法规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新的理论体系,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加强国际传播政策制定,深化国际传播合作我们积极推进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国际传播合作。
我们针对当前国际传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还积极拓展和深化国际传播合作,与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四、办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我们坚持办好“中国故事”,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我们精心策划和组织“中国故事”讲述活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大赛和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推动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建设国际传播网络我们不断推动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建设国际传播网络。
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国际传播平台,推动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交流和合作,拓展国际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果。
六、拓展国际传播资源渠道,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我们积极拓展国际传播资源渠道,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我们加强对外传播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国际传播资源整合能力,推动国际传播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资源支持。
2012.10CONTEMPORARY WORLD59当代世界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潘 登/文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这一举措来自于内外两方面的动因。
对中国本身而言,不断增强的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广泛、深入的参与度要求具备能与之匹配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从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国家和媒体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长期得不到公正体现,“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偏见和谬误层出不穷。
它们不仅是政治炒作的议题,而且在被西方媒体放大后,还会成为对大众舆论有极强引导性的观点,甚至事实性认定,这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的国际传播建设面临的挑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对外工作方针,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1]这一讲话深刻、精辟地指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的目的所在。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政治的斗争方式不再局限于武力和国力的直接对抗,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软性的态势。
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比谁的军队能打败别人更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能够吸引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来赢得受众的心灵。
[2]媒体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海湾战争时,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对如何定性这场战争(与部分西方媒体)针锋相对。
比如说,同样是部队推进的镜头,CNN 将其描述为“盟军挺进”,而半岛电视台则称之为“侵略部队进犯”。
[3]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仅仅是国际传播中一个用词的区别,就能对一个国家的形象造成重要影响。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
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
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
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
优异成绩。
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
则。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
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
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
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
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
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
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
基层一线。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
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
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
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好中国声音。
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
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
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
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
和水平。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
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
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
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
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
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
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
新。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
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
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
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
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
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理念创新,就是
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
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
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做
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