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与中国嫦娥工程的进展(五)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354.87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又一次辉煌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不懈的探索,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这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成为了中国太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本文将对此次发射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推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探索月球表面,并开展探测、采样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这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具备月球探测能力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国与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
这不仅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发射过程涉及到火箭设计、落月器着陆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卓越才华。
这为中国未来更加宏伟的太空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和未来计划嫦娥探月工程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和采样,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地壳成分以及宇宙射线等情况,进一步揭示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的宇宙探索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此外,嫦娥探月工程还计划在今后的阶段中实现登月,开展更加复杂的实验和探测任务。
嫦娥探月工程的计划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接下来将开展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的任务,分别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施。
嫦娥四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而嫦娥五号则将进一步开展月球样本的采集和返回任务,为科学家提供更加详细的月球物质研究。
第三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国际合作和影响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不仅有利于中国本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为国际间的航天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03 嫦娥奔月—万有引力与航天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中文名称:嫦娥工程外文名称:Chang e project别称:中国月球探测工程起始时间:2004年3月1日阶段区分:3个阶段科学目标:四大科学目标工程目标:5项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工程组成:5大系统嫦娥一号目标:绕月飞行并进行对其探测嫦娥二号目标:嫦娥一号的改进型嫦娥三号目标:在月面进行软着陆嫦娥四号目标: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目标:采样返回嫦娥七号目标:模拟载人登月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轨道上。
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论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廖启辉国际学院会计系学号:2010050039“氦3的诱惑”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月球的协定》。
协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财产”。
这项协定和早年通过的《外层空间条约》意味着: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各国均有权在月球上进行考察和研究,只要“用于和平目的”,并“造福全人类”——而潜台词无异于“谁先利用它,谁先获益”。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茫茫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科学家曾经探寻月球的身世之谜,认为它和地球可能是姐妹关系,母女关系甚至是夫妻关系……月球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荒凉:没有空气,没有生命,也不发光。
“皎洁的月光”仅仅因为反射了7%的太阳光,却激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
东方由嫦娥,西方有阿尔特弥斯,总之她是美丽、纯洁的女神居住的地方。
当然,世界各强国间一轮又一轮地针对月球展开的激烈竞赛,并不是为了验证神话。
科学考察已经探明,月球上已知矿物约有一百多种,其中五种连地球也没有。
而且,月球表面中还有储量惊人的氦3。
氦3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材料,是核物理学界的“新宠”。
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是地球上各种生命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假如在地球上能制造出核聚变反应并加以利用,所有的能源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最近十年,物理学家已进一步向受控核聚变迈进,虽然进展缓慢,但前景充满了希望。
从月球上把氦3运回地球的成本是高昂的。
一架航天飞机大小的飞船,到月球上采集20吨的氦3后返回,至少需要3亿美元。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货物运输了,不过,也可能是最赚钱的航行:因为20吨的氦3价值80亿美元!诱人的是,从现在的航天技术来看,这样的星际运输是可能的;而且,科学家们预言,在五十年内,氦3核聚变发电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
除了氦3,月球还有其他方面的魅力:她处于一个稳定的原始状态,是一片没有尘埃、污染、磁场和无线电波干扰的真空世界,是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和生命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而且,氦3之外的矿物资源也可以开发利用于各种生活必需品……这些,对有能力的国家而言,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多音字:传chuán传奇:zhuàn传记转zhuǎn流转zhuàn转圈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zhāo高着儿zhe看着近义词:遨游——漫游 梦想——理想奇妙——美妙 探索——摸索鼓舞——鼓励 庄重——庄严寂寞——孤独 辽阔——广阔振奋——激动 希望——期望骄傲——自豪 宣告——宣布反义词:成功——失败 放弃——坚持崭新——陈旧 辽阔——狭窄蜿蜒——笔直 清晰——模糊理解词语:【九天揽月】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亮。
【鲲鹏】古代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也指鲲化成的大鹏鸟。
【先驱】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
也指先驱者。
【实践】人们有意识地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震撼】震动;摇撼。
【代价】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苍穹】天空【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绚丽】灿烂美丽。
【着陆】(飞机等)从空中到达陆地。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词语扩展:AABC式:勃勃生机 滔滔不绝 欣欣向荣 耿耿于怀历历在目 循循善诱 亭亭玉立1、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段话承上启下,一方面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嫦娥工程实施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国家。
嫦娥一号探测器搭载了月球轨道器和月球软着陆器两部分,它们将分别完成环月飞行和月面软着陆任务。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包括:对月球表面进行测绘和摄影,探测月球地球后方区域,开展月球微波辐射探测、月面物质成分分析等,首次向地点传送了月面照片,并与地面取得了较好的数据连接。
此举表明中国对月球探测技术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为未来的月球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嫦娥二号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升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有挑战性和突破性的航天探测任务之一。
该任务主要包括四项科学探测任务:月球软着陆器着陆周边环月拍照和摄影、月球测高光学电子质谱分析、月球成因、演化及地质过程的地形测绘及物质成分探测、月球表面流动尘状物质的探测。
嫦娥二号成功执行了多项任务,并在月球进行了图片拍摄、样品采集等活动,为中国深入的月球探测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图片资料。
第三步:嫦娥三号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3年12月2日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测的探测器,实现了“绕、落、探、回”四项任务。
嫦娥三号任务主要包括:开展月面巡视勘测、实现区域地形动力输变化全息地质勘测以及采集样本。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任务的新里程碑,为中国进一步的科学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数据。
总结:嫦娥工程的实施三步走方案,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的成功执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同时,嫦娥工程的实施也为人类深入了解宇宙、探索月球资源等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家航天局在月球探测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实践,嫦娥工程将为未来人类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活动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
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航天》政府白皮书,其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列入了近期发展的目标。
2003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了月球探测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背景型号预研项目,月球探测工程进入工程立项前的攻关阶段。
与此同时,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任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11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5年12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绕月探测工程整体转入正样研制阶段的报告》,研究决定绕月探测工程总体由初样阶段正式转入正样阶段,嫦娥一号卫星和运载火箭进入飞行产品的生产阶段,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进入系统集成和联试阶段。
2007年8月,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完成了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嫦娥一号卫星通过了出厂评审。
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火箭点火24分钟后,星箭分离,将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00公里,周期约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的目标,取得了发射阶段的圆满成功。
10月25日、26日、29日,嫦娥一号卫星分别顺利实施了1次远地点加速和2次近地点加速。
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调相轨道段的飞行,实施了第3次近地点加速,将远地点高度提高至40万5000公里,按预定的时间、位置、速度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入奔月之旅。
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1] ,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3] 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2022年5月6日,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宣布,自即日起公开发布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效载荷2级科学数据。
2022年12月15日,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布“2022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1. 背景介绍探月工程是一个国家级的科学与技术项目,旨在实现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 目标与任务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巡视与勘探,为进一步的月球研究和载人登月打下基础。
具体任务包括:•月球探测器的着陆与巡视:通过在月球表面实现探测器的软着陆和巡视,收集月球表面的数据和样本,进行月球地质、地球演化、月球环境等科学研究;•月球背面的探测:实现对月球背面的巡视与勘探,为了解月球背面的地质特征和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数据;•月球样本返回:计划在未来实现月球样本的返回,为地质研究和潜在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月球基地的构建:长期目标是建立月球基地,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支撑。
3. 探测器和任务3.1 嫦娥系列任务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中,嫦娥系列任务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她在月宫中奋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探索月球的梦想。
•嫦娥一号(2007年):实现了我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完成了绕月飞行和探月图像返回任务;•嫦娥二号(2010年):实现了月球环绕和撞击探测,并成功返回了图像数据;•嫦娥三号(2013年):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巡视和月球车运行任务,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进行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嫦娥四号(2019年):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实现着陆器与月球车之间的数据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背面的探测之旅。
3.2 未来任务中国的探月工程项目还有很多令人期待的任务,包括:•嫦娥五号(2020年):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样本的采集,并将采集的土壤和岩石样本带回地球;•嫦娥六号:计划再次前往月球南极进行月球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嫦娥七号:将探测月球南极地区的极地资源潜力;•嫦娥八号:将实现对月球南极峰区的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