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的吸收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4
1.⼩肠的运动⽅式
⼩肠的运动⽅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
其中分节运动是⼩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分节运动是⼀种以肠壁环⾏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可将⾷物反复分成许多节段。
其意义是:
(1)使⾷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2)使⾷糜与肠壁密切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3)挤压肠壁,有利于⾎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2.⼩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
⾷物的消化产物、⽔、⽆机盐及消化液的⼀些成分主要是在⼩肠被吸收的,故⼩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肠吸收的有利条件是:
(1)⼩肠有巨⼤的吸收⾯积。
⼈的⼩肠长约4⽶,⼩肠黏膜形成许多环⾏皱襞,皱襞上有⼤量的绒⽑,绒⽑表⾯的柱状上⽪细胞还有许多微绒⽑,这就使⼩肠的吸收⾯积⽐同样长度的单筒⾯积增加了600倍,达到200m2左右;
(2)⾷糜在⼩肠内的分⼦⼩。
⾷物在⼩肠内已被充分消化,成为适于吸收的结构简单的⼩分⼦物质(⾷糜),有利于吸收;
(3)⾷糜在⼩肠内停留时间长。
⾷糜在⼩肠内约停留3~8⼩时,使营养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被消化吸收;
(4)⼩肠绒⽑具有特殊结构。
⼩肠绒⽑内部有⽑细⾎管、⽑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等结构,进⾷时绒⽑能产⽣节律性伸缩和摆动,这些运动加速了绒⽑内⾎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小肠或大肠的特点吸收
小肠和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吸收方式。
小肠是一个长约6米的管道,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它是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器官。
小肠内壁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称为肠毛,这些肠毛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从而使它能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还分泌消化酶和激素,以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
大肠是一段长约1.5米的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以将废物转化为固体粪便。
大肠也有许多微小的褶皱,称为肠系膜,它们帮助增加表面积,使大肠能更好地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总的来说,小肠和大肠在吸收营养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小肠吸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小肠的吸收速度较快,几乎在消化过程的早期就开始,而大肠的吸收速度较慢,只在消化过程的晚期才开始。
这些不同特点和吸收方式使得小肠和大肠能够共同协作完成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 1 -。
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吸收、消化和分泌三个方面。
首先,小肠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这是小肠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小肠壁上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状突起,称为肠绒毛。
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助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
同时,肠壁上还有很多微细的血管和淋巴管,以及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细胞膜上的载体,都是帮助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的关键。
其次,小肠对食物中的脂肪进行消化。
脂肪不能直接被小肠吸收,需要通过胆汁和胆囊分泌的胆汁酸在小肠内进行乳化和分解。
乳化后的脂肪可以被小肠壁表面的酶(脂肪酶)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通过肠细胞中的特殊通道进入淋巴系统,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小肠还具有分泌功能。
小肠上皮细胞有分泌消化液和吸收食物所需的酶的功能。
其中,空肠是主要分泌酶的部位。
酶主要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它们负责进一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另外,小肠还分泌黏液,以保护肠壁免受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同时有助于食物顺利通过小肠。
总的来说,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吸收、消化和分泌三个主要方面。
它通过肠绒毛和血管系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食物
中的脂肪进行乳化和分解,分泌消化液和酶帮助食物的消化。
小肠的正常功能对身体的健康和营养摄取至关重要。
小肠吸收教案教案标题:小肠吸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结构。
2. 理解小肠吸收的过程和机制。
3. 掌握小肠吸收对人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小肠模型或图示。
3. 消化系统图示。
4.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消化系统的图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消化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吗?它包括哪些器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讲解:1. 介绍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位置和结构,并展示小肠模型或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解释小肠的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中,以供身体使用。
3. 讲解小肠的吸收机制:通过细胞膜上的微绒毛和细胞间隙,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4. 强调小肠吸收对人体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小肠吸收,我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身体无法正常运作。
示范: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小肠吸收的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微绒毛和细胞间隙的结构。
2. 解释示意图中的各个部分,并说明它们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小肠模型或图示。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标记出小肠模型上的微绒毛和细胞间隙。
3.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小肠吸收的理解。
总结:1. 回顾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结构,并强调其吸收功能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
3. 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疑问。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关于消化系统和小肠吸收的研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互联网资源。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肠吸收的小论文,展示他们对该主题的深入理解。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小肠吸收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完成的小论文,检查他们对小肠吸收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将小肠吸收与其他消化器官的功能进行比较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
水在小肠的吸收机制1. 引言水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对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至关重要。
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也是主要的吸收器官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
2. 小肠结构与功能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总长约为6米。
其内壁有许多绒毛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
这些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有助于水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来自胃中食物残渣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及水等。
其中,水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小肠对水的吸收过程3.1 背景知识在介绍小肠对水的吸收过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知识。
人体内部存在着浓度梯度,即不同区域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差异。
这种浓度梯度是维持水分平衡和实现物质运输的重要驱动力。
3.2 主动运输与被动扩散小肠对水的吸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主动运输和被动扩散。
3.2.1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利用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移到高浓度区域。
在小肠中,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入肠细胞内部。
这些载体蛋白包括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和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等。
3.2.2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是指物质沿着浓度梯度自由地从高浓度区域转移到低浓度区域。
在小肠中,水分子也可以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间隙进行被动扩散。
这是由于小肠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使得水分子可以自由地通过。
3.3 水的吸收机制小肠对水的吸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3.3.1 水进入小肠腔在进食过程中,水分子随食物一起进入小肠腔。
此时,小肠腔内的水浓度较高。
3.3.2 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部分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
这些水通道蛋白具有高度选择性,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不允许离子和其他溶质通过。
3.3.3 小肠上皮细胞内部的渗透调节当小肠上皮细胞内部浓度高于外部环境时,会产生渗透压差。
简述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方式。
消化和吸收是人体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组织。
以下是主要方式:
1. 咀嚼和吞咽:咀嚼和吞咽是食物消化的第一步。
咀嚼使食物变得易于混合和吞咽,而吞咽则将食物送入胃肠道。
2. 消化液的分泌:胃肠道内含有消化液,包括胃酸、酶和其他化学物质,它们有助于分解食物,使其变得可吸收。
3. 肝脏和胆囊的处理:肝脏和胆囊储存和处理胆固醇和其他脂肪,这些脂肪随后被传送到小肠中。
4. 小肠的吸收: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在小肠中分解和吸收,其中大部分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被小肠内的酶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以便进一步吸收。
5. 大肠的排泄: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和水分通过大肠排泄出体外。
需要注意的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非单一进行的,它们之间也相互关联。
例如,肠道中的细菌也参与消化和吸收过程,并且胃肠道的
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为了适应吸收功能,小肠具有一些结构特点。
1. 长度较长:人体小肠的长度可达6-7米,相比之下,胃和大肠的长度较短。
这样的长度可以提供更大的内表面积,以增加吸收的面积。
2. 细长的绒毛:小肠内壁有许多细长的绒毛(又称肠毛),这些绒毛上覆盖着微细的细胞。
通过这些细胞,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
绒毛的存在增加了表面积,并提高了吸收效率。
3. 肠壁薄而富血管:小肠壁非常薄,由三层构成: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
黏膜层上有丰富的血管网络。
薄壁和丰富的血管使营养物质更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
4. 混合与推动功能:小肠内有一系列的蠕动和收缩运动,负责将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在一起,形成细小的颗粒。
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加食物与肠壁的接触面积,促进吸收。
5. 营养物质的吸收特化结构:小肠黏膜层上有许多微细的细胞突起,称为绒毛。
绒毛的表面上又有许多微细的绒毛,称为微绒毛。
这些绒毛和微绒毛大大增加了黏膜层的表面积,有助于吸收。
此外,小肠黏膜层上还有很多黏膜细胞和腺体,能够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并促进吸收。
这些结构特点使小肠能够高效地进行吸收功能,以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引言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物质。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小肠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小肠的结构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胃的下方,空肠紧接其后,而回肠则连接到空肠之后。
小肠的整体结构呈卷曲状,以增大吸收表面积。
同时,小肠壁具有丰富的绒毛,并伴随着细微的绒毛(微绒毛),以进一步增加吸收表面积。
小肠黏膜层的特点小肠黏膜层是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关键组织。
其特点如下:1. 绒毛和微绒毛小肠黏膜层包含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它们增加了小肠吸收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吸收效率。
绒毛和微绒毛表面富含许多微细的细胞突起,称为毛状刷缘,毛状刷缘可进一步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
2. 肠上皮细胞小肠黏膜层的绒毛和微绒毛表面,附着着一层密集的肠上皮细胞。
这些细胞形成了一层保护层,起到过滤、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其中,吸收功能主要由肠上皮细胞体表面的微绒毛和绒毛上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完成。
小肠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小肠对各类营养物质都有吸收的能力,但其对以下几类营养物质的吸收特别重要:小肠对糖类的吸收具有很高的效率。
肠上皮细胞上的绒毛表面有大量的糖酵素,它们能够分解吸收进来的糖类,将其转化为葡萄糖等单糖,进而被细胞摄取。
2. 脂类小肠对脂类的吸收主要通过胆盐的作用来完成。
胆盐能够将脂质分解成微小的胆固醇酯和脂肪酸颗粒,使其更容易被小肠黏膜上的肠上皮细胞吸收。
在肠上皮细胞内,这些脂质被重新合成成脂质泡,随后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
3. 氨基酸和肽类小肠对氨基酸和肽类的吸收主要发生在肠上皮细胞内。
氨基酸和肽类通过肠上皮细胞上的蛋白质嵌合物和转运体进入细胞内,然后再通过细胞内的蛋白质质膜输送到细胞质中。
在细胞质中,氨基酸和肽类被进一步分解和利用。
小肠吸收功能的调节机制小肠吸收功能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完成。
中医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中医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体内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肠的生理功能。
首先,小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化食物。
食物经过口腔、食管进入胃内,胃经过消化后,将其送入小肠。
在小肠内,由于胃液的作用,食物被分解为更小的颗粒,然后通过小肠壁上的各种酶的作用,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如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
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以更容易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其次,小肠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吸收。
小肠壁上有许多微细的绒毛状突起,称为肠绒毛。
肠绒毛的表面覆盖着许多微细的绒毛,形成了数目众多的小腺体。
这些小腺体内有许多血管和淋巴管,可以将营养物质吸收并转运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小肠壁上的细胞也可通过主动转运,主动吸收营养物质。
此外,小肠还有调节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的功能。
小肠黏膜上有许多细小的腺体,分泌黏液和电解质,如氯离子和钠离子等。
它们可以调节小肠内液体的分泌和吸收,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小肠内的电解质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小肠还有排泄废物的功能。
在小肠内,营养物质被吸收并利用后,剩余的废物将被排泄出体外。
这些废物经过小肠内的蠕动和消化液的作用,向前推进,最终进入结肠,形成粪便,然后通过肛门排泄出体外。
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的废物,维持身体的健康。
总之,小肠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在消化、吸收、调节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以及排泄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了解小肠的生理功能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维持小肠的正常功能,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一、引言体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负责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
了解体小肠吸收的机制对于研究消化道疾病、药物吸收和营养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体外条件,研究体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
二、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准备本实验使用新鲜的动物小肠作为实验材料,将其切成适当大小的片段,并清洗干净。
同时准备好模拟体外环境的缓冲液,保持温度和pH值的稳定。
2. 实验操作步骤将小肠片段放入含有缓冲液的培养皿中,保持温度在37摄氏度。
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
通过测量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变化,可以得到吸收速率。
1. 葡萄糖的吸收实验结果显示,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说明小肠对葡萄糖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这与小肠上皮细胞上丰富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有关。
2. 脂肪的吸收实验结果显示,小肠对脂肪的吸收速率较慢。
在实验的早期,脂肪的吸收速率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脂肪在小肠中需要与胆盐结合形成胆盐-脂肪酸复合物,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3. 氨基酸的吸收实验结果显示,小肠对氨基酸的吸收速率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液中氨基酸浓度迅速下降,说明小肠对氨基酸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这与小肠上皮细胞上的氨基酸转运蛋白有关。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体小肠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
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在体小肠中的吸收速率不同,这与它们在小肠上皮细胞上的转运蛋白有关。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饮食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了解体小肠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饮食计划,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对于药物吸收和营养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体外模拟条件下的结果,与人体内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差异。
小肠的吸收名词解释小肠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它在人体中扮演着吸收养分的关键角色。
在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进入小肠,通过小肠的吸收作用,营养物质得以被摄入血液,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
小肠的吸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葡萄糖吸收、氨基酸吸收、脂肪吸收和维生素吸收。
首先是葡萄糖吸收。
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大脑运作所必需的燃料。
小肠中存在着许多微细的绒毛状突起,被称为绒毛。
绒毛上布满了许多细小的微绒毛,这些微绒毛上覆盖着特殊的腺体,称为肠绒毛。
肠绒毛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的通道,被称为绒毛边缘,它们起到了吸收葡萄糖的重要作用。
当葡萄糖进入小肠时,通过肠道上皮细胞上的载体和通道蛋白,葡萄糖被运输到细胞内,然后通过肠绒毛边缘的通道进入血液。
其次是氨基酸吸收。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于身体的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葡萄糖吸收类似,氨基酸也通过载体和通道蛋白在小肠上皮细胞和肠绒毛边缘之间进行运输,最终进入血液。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营养素。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小肠中进行。
经过胃的消化作用后,脂肪变成了微小的颗粒,被称为胆汁酸盐和消化酶所包裹。
这些微小的脂质颗粒,称为胆酸酯化后混合胆固醇。
脂质颗粒进入小肠后,它们与胆盐结合,形成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在小肠中通过与胆囊中合成的胆盐相互作用,分解成细小的脂质颗粒。
然后,这些细小的脂质颗粒与小肠内的粘膜细胞融合,形成胆膜,进入细胞内部。
在细胞内,脂质颗粒重新组装成脂蛋白,被包裹在肠绒毛上的泡沫脂质细胞内。
最后,脂蛋白通过肠绒毛边缘的通道进入血液。
最后是维生素吸收。
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小肠对维生素的吸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主动吸收和被动扩散。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通过主动吸收进入小肠内的细胞,并在细胞内与载体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组织和器官。
脂溶性维生素则通过被动扩散进入小肠细胞,然后包裹在脂质颗粒中,通过肠绒毛边缘的通道进入血液。
小肠吸收结构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管道,其主要功能是将胃中被消化的食物进一步分解吸收,并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小肠吸收结构是指小肠内部的微观结构,包括小肠壁的组织结构、纤维毛的形态及其功能等方面。
小肠壁的组织结构小肠壁由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组成。
其中,黏膜层是最内层,是小肠吸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黏膜层分为表皮层、固有层和平滑肌层三个部分。
表皮层是由多层细胞组成的,其中最内侧的一层是吸收细胞层,它主要负责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
固有层主要由肌肉和结缔组织构成,其功能是维持小肠的形态和支撑黏膜层。
平滑肌层则是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内的食物推进。
纤维毛的形态及其功能小肠壁表面有大量的纤维毛,它们是小肠吸收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纤维毛形态呈现出一种“指状”结构,其表面覆盖着微绒毛。
纤维毛的分布范围极广,其中,小肠上段纤维毛较短,密度较小,而小肠下段纤维毛较长,密度较大。
纤维毛的功能主要是增大小肠表面积,从而提高小肠吸收区域的效率。
纤维毛的表面还覆盖着许多微绒毛,这些微绒毛能够进一步增加小肠表面积,从而提高小肠吸收效率。
此外,纤维毛还能够吸附和分解一些大分子物质,使其变成小分子物质,便于小肠吸收。
吸收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吸收细胞是小肠吸收结构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小肠内的营养物质。
吸收细胞形态呈现出一种“柱状”结构,其顶端有微绒毛和纤维毛,便于吸收小肠内的营养物质。
吸收细胞的细胞膜上还有大量的蛋白质质子泵,负责将小肠内的营养物质转运至细胞内部。
吸收细胞的功能主要包括对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同时还能够吸收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吸收细胞内部还有许多酶,如淀粉酶、脂肪酶、核酸酶等,能够分解和转化一些大分子物质,使其变成小分子物质,便于吸收。
总的来说,小肠吸收结构的复杂性和高效性是保证人体营养供给的重要保障。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小肠吸收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小肠吸收碳水化合物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过程也非常重要。
当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小肠后,它们会被分解成单糖分子,如葡萄糖和果糖。
这些单糖分子会被小肠细胞吸收并进入血液中,以供全身使用。
这个吸收过程需要能量,因此小肠需要消耗一定的ATP 来驱动这个过程。
除了葡萄糖和果糖外,小肠还可以吸收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和纤维素。
这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更简单的糖分子后,也会被小肠细胞吸收并进入血液中。
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食物中的纤维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小肠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和克罗恩病也可能影响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力。
总之,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过程之一。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和利用。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在小肠中被吸收的物质不仅是由口腔摄入的物质,由各种消化腺分泌入消化管内的水分、无机盐和某些有机成分,大部分将在小肠中被重吸收。
例如,人每日分泌入消化管内的各种消化液总量可达6~7L之多,每日还从口腔摄入1L多的水分,而每日由粪便中丢失的水分只有150ml左右。
因此,重吸收回体内的液体量每日可达8L。
这样大量的水分如果不被重吸收,势必严重影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而危及生命,急性呕吐和腹泻时,在短时间内损失大量液体的严重性就在于此。
在正常情况下,小肠每天还吸收几百克糖,l00g或更多的脂肪,50~l00g氨基酸,50~l00g离子等。
实际上,小肠吸收的能力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小肠的吸收具有巨大的贮备力。
(一)水分的吸收人每日由胃肠吸收回体内的液体量约有8L之多。
水分的吸收都是被动的,各种溶质,特别是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分吸收的主要动力。
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对水的通透性都很大,因此,驱使水吸收的渗透压一般只有3~5mOsm/L。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水分由肠腔进入血液的量和水分由血液进入肠腔的量都很大,因此肠腔内液体的量减少得并不多。
在回肠,离开肠腔的液体比进入的多,从而使肠内容大为减少。
(二)无机盐的吸收一般说,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铵盐的吸收很快,多价碱性盐类则吸收很慢。
凡能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盐、磷酸盐、草酸盐等,则不能被吸收。
小肠粘膜对钠和水的吸收1.钠的吸收成人每日摄入约250~300mmol的钠,消化腺大致分泌相同数量的钠,但从粪便中排出的钠不到4mmol,说明肠内容中95%~99%的钠都被吸收了。
由于细胞内的电位较粘膜面负40mV,同时细胞内钠的浓度远较周围液体为低,因此,钠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内。
但细胞内的钠能通过底侧膜进入血液,这是通过膜上钠泵的活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主动过程。
钠泵是一种Na+-K+依赖性ATP酶,它可使ATP分解产生能量,以维持钠和钾逆浓度梯度的转运。
医学基础知识: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形式
1.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
2.脂肪的吸收: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在上皮细胞内质网,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再以出胞的方式进入细胞外组织间隙,然后扩散至淋巴管。
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不进入淋巴管。
3.维生素的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
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索是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的。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
4.无机盐的吸收:
①钠的吸收:属于主动转运。
吸收Na+的原动力来自于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②铁的吸收:吸收铁有限,每日约lmg。
铁的吸收与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铁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收铁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上部。
③钙的吸收:食物中的结合钙须转变成离子钙才能被吸收。
酸性环境可以促进Ca2+的吸收,钙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
5.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必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6.糖的吸收: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
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其中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则最慢。
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能量来自钠泵的活动,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7.胆固醇的吸收:游离胆固醇通过形成混合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吸收后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又重新被酯化,生成胆固醇酯,最后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由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小肠吸收营养素的三个机制一、小肠吸收的三个机制说起小肠,它可真是我们身体的“营养大本营”。
咱们吃的那些美味佳肴,最后都要经过它这个“排头兵”才能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
小肠有三种方式来吸收这些营养素,你要是搞懂了这三招,吃东西就更有底气了。
1.主动运输:有点“拼劲”得说的是“主动运输”机制。
听着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小肠用点“力气”把营养素从肠腔里拉进来。
这种方式不是“随便来个谁就能进”的,得要借助一种叫“载体蛋白”的小伙伴。
比如说,葡萄糖这类比较“懒”的营养素,它们想从肠腔进入血液,可不那么容易。
需要这帮载体蛋白帮忙,直接“挤”进肠壁细胞。
这个过程就像你去超市购物,要是没有收银员帮你扫描商品,直接进结账区域,估计也进不去。
所以,主动运输是一种“费劲心思”的方式,得依赖能量的支持,才能确保这些营养素顺利通过小肠的“关卡”进入我们的血液。
2.被动运输:悠哉游哉说说“被动运输”。
如果主动运输是费劲力气的“拼劲”,那被动运输就是悠哉游哉的“懒劲”。
被动运输不像主动运输那样“费劲心思”,它依靠的是浓度差。
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营养素也会沿着高浓度的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完全没有额外的能量消耗。
就拿氨基酸来说吧,它们一旦在肠腔内的浓度比肠壁细胞里高,它们自然就会“自行”进入肠壁,不需要额外的“助攻”。
这种方式轻松得很,有点像你看到那种非常轻松、什么都不干却能吃到美味的懒人。
只要条件合适,营养素就能轻松入驻肠壁细胞。
3.小肠的吸附:小细胞的秘密武器我们来聊聊小肠细胞的“吸附”机制。
要知道,小肠的表面并不是光光滑滑的哦,它拥有许多小小的“绒毛”。
这些绒毛就像是一群热情的小朋友,每一根都在“张开双臂”,欢迎营养素的到来。
就像你去参加一个派对,所有人都来给你倒酒、递小吃一样。
小肠的绒毛通过扩大表面积,让它可以接纳更多的营养素。
这些绒毛上面有特殊的分子,可以与营养素结合,吸附它们,把它们送到血液中。
这个过程很像是一个大型的“聚会”,各种营养素都来凑热闹,最后都被这些“热情的细胞”带进了身体。
小肠的吸收
一.摘要
饲料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且量大,所以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因此评价小肠的吸收能力对于生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小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促进剂、ph值对其在小肠吸收速率的影响,探讨小肠吸收机制。
二.关键词:小肠吸收吸收机制吸收动力学
三.吸收特点
2.1 小肠有许多有利的吸收条件:
(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消化为可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
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
绒毛内有毛细
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
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
血液和淋巴流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2.2 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2.21 吸收途径
(1)跨细胞途径
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绒毛上皮
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在经细胞
的基膜和侧膜进入血液和淋巴。
(2)旁细胞途径
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上皮细胞
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
入血液和淋巴。
2.22 吸收机制
吸收机制主要可分为被动转运、主
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四研究观点
综合对小肠吸收的研究,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对小肠的吸收进行分析:1)小肠的吸收能力
2)小肠吸收机制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3.1 小肠的吸收能力
3.11 小肠在口服药物的吸收中,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表明,小肠内药物浓度总体呈指数衰减,但有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90 min,给药4 h 后,小肠内药物浓度在小肠蠕动后大幅下降至较低水平,提示在天麻素注入小肠后,小肠内天麻素溶液被小肠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而且小肠的分节运动或蠕动冲使天麻素在小肠内液体中不断重新分配,造成浓度的波动。
药物在该小肠段内的排空时间约4h。
静脉血液的药物浓度比动脉血液药物浓度高一个数量级,并随小肠内药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3.12 在对小肠吸收改善实验中,紫草素微乳和异甘草素微乳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吸收,在小肠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在体单向灌流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剂型可明显改善异甘草素的实验性肠吸收。
药物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结肠吸收最好,异甘草素微乳在各肠段的Ka均高于原型药物,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5) ;异甘草素微乳在各质量浓度下的Ka均高于原型药物。
3.13 研究发现在热应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Gln 有利于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小肠组织结构,并提高小肠的吸收能力,缓解热应激对肉鸡造成的危害,且对后期的影响优于前期,综合考虑可知前期添加2.0%较好,后期添加1.2%较好。
3.2 小肠吸收的机制
3.21 在羟基喜树碱细胞转运的试验中,当加入P-gp抑制剂环孢菌素A 和维拉帕米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明显增加; 当加入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有所增加,但不够明显; 而加入TPGS 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Cremophor EL 的P-gp 抑制作用没有TPGS 的强而导致的。
3.22 在巴戟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膜脂质和蛋白质溶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可插入脂质双分子层,提高膜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
结合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吸收促进剂主要通过改变小肠细胞膜结构来促进巴戟多糖的小肠吸收,通过考察不同吸收促进剂对巴戟多糖的吸收促进作用,启发我们利用吸收促进剂可以提高口服巴戟多糖的生物利用度,对于进一步研究巴戟多糖的口服剂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在吸收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巴戟多糖溶液在大鼠小肠内的Ka无显著性差异,符合Fick 扩散定律,表明巴戟多糖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所以确定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3.23在蝙蝠葛酚性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研究也确定了蝙蝠葛酚性碱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随着肠循环液pH 增大,蝙蝠葛酚性碱Ka 增大。
3.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3.31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实验方法是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
动物给药后,小肠在吸收过程中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从而导致供试液体积减少,故不能采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
酚红为大分子络合物,不被小肠吸收,可用来测定被小肠吸收的水量。
通常苷类药物在肠循环液中较不稳定,易水解代谢为苷元,实验分别考察牛蒡子苷在37.4 ℃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在肠吸收实验过程和样品储存过程中,牛蒡子苷较稳定,未发生水解。
实验结果表明,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相关指标K a、t1/2、P、Papp的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
3.32 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吸收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体外油水分配系数测定试验可模拟药物在体内水相与生物相间的分配情况。
根据经典理论,log P <0 时药物在肠道中极不易被吸收,仅适于血管给药
; 0 <log P <3 时可经胃肠道给药吸收。
试验结果表明,红景天苷是含酚羟基的酚类化合物,其log P 在不同pH 条件下均为负数,亲水性强,亲脂性弱,不易透过生物膜,口服不易吸收;酪醇的log P 在不同pH 条件下均在1 左右,说明
其具有一定的亲水亲脂性,口服吸收较好,该结果与原位肠循环灌注试验中红景天苷和酪醇的肠吸收结果一致。
五.小结
通过对小肠吸收的研究发现,小肠是消化道内的主要吸收部位,其吸收的物质种类多而且数量多,小肠的吸收能力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是通过渗透方式被吸收,葡萄糖和半乳糖是通过同向转运机制吸收的,蛋白质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维生素和无机盐通过主动转运吸收。
六.展望
小肠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吸收部位,对动物的生产养殖和疾病预防与医治都有无限发展潜力。
研究小肠中的转运机制(包括摄入与外排)和在动物小肠中的代谢稳定性有重大意义,这对促进中国农业快速发展有积极作用。
七.参考文献
[1]蒲晓辉,杨浩,孙进,等. 利用Caco-2 细胞模拟羟基喜树碱在小肠内吸收的研究[J].中成药,2012,34(7):1203-1208.
[2]陈地灵,陈振兴,林励,等. 巴戟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的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1):61—64.
[3] 马燕,林宝琴. 柚皮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J]. 中成药,2012,34(8):1487-141.
[4] 李秀梅,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1:4560.
[5] 李沉纹,罗明和,李作恒,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 中草药,2013,44(6):727-730.
[6] 胡志立,廖有祥,李明斌,等.术中小肠内留置液体石蜡对胃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6):3130-3131.
[7] 袁勇, 邢建国,王新春,等. 异甘草素微乳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3,128-131.
[8] 林俊芝, 邹亮,傅超美. 红景天苷和酪醇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及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 中成药,2013,35(3):483-486.
[9] 平丽,徐兵勇,富志军. 蝙蝠葛酚性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研究[J]. 医药导报,2013,32(2):146-149.
[10] 彭俊杰, 蔺聪聪,李江,等. 氟比洛芬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 药学学报,2013,48(3):423-427.
[11] 祝倩, 郭宇星, 潘道东. 利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乳源ACE抑制肽小肠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3,34(9):330-335.
[12] 刘恒戈, 苏红等. 紫草素微乳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129-132.
[13] 张恒义, 王恩禹,王旭平,等. 一种基于多通道微透析技术的药物小肠吸收能力评价在体实验新方法[J].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8):653—654.
[14] 路静,李文立,姜健阳,等. 谷氨酰胺对肉鸡小肠组织结构和吸收能力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12
,24(2):291-300.
[15]Abdulrahman A, Alghadyan. Diabetic retinopathy: An update . Saudi J Ophthalmol, 2012 ,34:156-158.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