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喷射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0.56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呼吸衰竭人工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评价小儿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它通常由于肺部受到感染、气道堵塞或像肺炎等疾病导致了大量的氧气无法进入身体,从而导致身体的氧气供应不足。
为了纠正这种情况,将小儿置于呼吸机中,通过机械通气的方式辅助呼吸器官运作,以提高血液中的氧气水平。
本篇文章将介绍小儿呼吸衰竭人工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评价。
一、护理方法1. 设定通气参数在机器通气过程中,呼吸机上需要设置一些参数,包括氧气浓度,呼吸频率,潮气量,PEEP等。
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这些参数需要及时调整。
为了确保小儿呼吸衰竭人工机械通气的效果,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在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仔细调节通气参数。
2. 处理气道分泌物小儿在机器通气时,由于吸气和呼气压力的不断变化,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影响通气效果。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使用抗生素和黏液溶解剂等药物帮助清除气道分泌物。
3. 监测生命体征在机器通气期间,小儿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低血压、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经常观察小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氧气饱和度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4. 定期营养监测由于机器通气会使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可能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
为此,护士需要定期监测小儿的营养状况,并确保小儿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
二、效果评价小儿呼吸衰竭人工机械通气的效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医疗操作。
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1. 氧反应性指数小儿在通气过程中可以测量氧反应性指数,即看患者在给予氧气后,对剂量变化的反应情况,可以通过改变PEEP和FiO2等参数,诊断出呼吸功能障碍的性质,效果较为明显。
2. 血液氧气水平血液氧气水平是衡量通气效果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血气分析监测血液氧气水平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3. 通气压力对于小儿呼吸衰竭而言,通气压力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目的探讨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并分析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接受高频喷射呼吸机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CO2潴留、肺不张以及急性胃扩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过程中使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高频喷射呼吸机;慢性呼吸衰竭;护理干预慢性呼吸衰竭是在肺部疾病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病因为COPD,初期为Ⅰ型呼吸衰竭,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肺功能减低逐渐发展为Ⅱ型呼吸衰竭[1]。
呼吸机可增加患者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患者能量消耗[2]。
高频喷射呼吸机的特点是每次输出气体容积低于正常的潮气量,而工作频率高于患者正常的呼吸次数[3]。
高频喷射呼吸机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患者在接受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身体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护理人员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整体护理模式充分考虑了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需求,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对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研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接受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74.5±4.3)岁。
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75.3±3.8)岁。
新生儿呼吸衰竭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进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33例病例资料。
结果本组病例治愈2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治愈率76%。
结论在HFOV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强调手卫生,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呼吸道管理,按需吸痰,积极预防VAP的发生,可有效提高存活质量。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呼吸机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295-02新生儿呼吸衰竭多是由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肺不张、阻塞性气管疾病等因素[1],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许多危重疾病的主要并发症[2]。
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比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能较好地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纠正重症呼吸衰竭,缩短上机时间及氧疗时间,提高存活率[3]。
本文回顾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自2013年1月1日至 2014年1月31日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33例病例资料,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收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自2013年1月1日至 2014年1月31日使用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33例病例资料,男19例,女14例,剖宫产24例,自然分娩9例;胎龄<37w 22例,≥37w 11例;体重970g~4115g。
HFOV时间2~112 h,平均48 h,住院天数1天~29天,平均9.2天。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均使用Carefusion 3100A高频震荡呼吸机治疗,初调参数:吸气百分比为33%,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MAP)10~15cmH2O,震动频率10~15Hz,胎龄越小频率越高;吸入氧浓度(fractional inspired oxygen,FiO2)60%~80%;振幅调节至患儿胸廓出现震动为宜。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两组的PaO2、SaO2、PaCO2、pH水平以及治疗前后所有患儿的氧体积分、二氧化碳分压,并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1)治疗后,本组患儿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33.14±1.64)%与(39.64±8.51)mmH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患儿的PaO2、SaO2水平有明显上升,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经相应护理后,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家长放弃治疗,死亡率为5%。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减少死亡率。
标签: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传统治疗方法以机械通气(CMV)为主,但是CMV的通气压力难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而且容易造成肺组织气压伤,不适合在新生儿中推广[1]。
本文中将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原发病分类:肺透10例、肺炎6例,围生期窒息3例,脑炎1例;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率减缓、反应差,肺部细湿哕音增多为主。
1.2方法1.2.1高频振荡通气采用Stephnie呼吸机(德国),根据患儿的原发疾病与病情设置初设参数:平均气道压(MAP):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MAP为10-15 cmH2O;振荡压力幅度(△P)是提高患儿肺部通气的主要手段,治疗中将△P控制在35~45 cmH2O,以患儿胸廓有明显振动为标准;振荡频率(F)8-15 Hz(1Hz=60次/min),吸气时间(Ti)33%,治疗过程中吸气时间要保持不变[2]。
用高频通气抢救肺炎合并呼吸衰竭15例的护理体会自开始应用KR-I型高频喷射通气机后,降低了呼吸衰竭的死亡率。
我科15例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应用高频通气后,成活12例,死亡3例。
现将高频通气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应用高频通气的指征1.PaO2<50mmHg加以下条件之一者;2.PaCO2<50mmHg,3.呼吸频率小于16次/分,有呼吸暂停的表现(暂停时间为16秒以上),4.出现呼吸衰竭的表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叹息样呼吸、双吸气等,5.缺氧的表现经过吸氧后,紫绀仍无改善者。
二操作程序1.详细了解高频通气机的性能,掌握各部件的名称及其作用。
2.接通电源,正确连接各导管。
3.将驱动氧压调至0.2-0.4Kg/cm2。
4.调节频率,一般为110-160次/分之间。
三典型病例患儿,男,2个月。
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合并I度呼吸衰竭。
患儿入院时,面色灰白,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可见点头样呼吸,偶有鼻翼煽动,呼吸60次/分,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以左肺的细密湿罗音为主。
心率16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腹软,肝肋下3cm,质软,未触及结节。
给予积极对症处理,经过6天的治疗,病情无好转,反而继续恶化,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经人工呼吸、胸外按摩,止痉、纠酸,脱水等急救处理后,心跳、呼吸恢复。
时隔3小时后,患儿再次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在进行处理的同时,我们给予高频喷射通气的应用,在呼吸机维持呼吸的情况下,自主呼吸恢复,其频率为40次/分。
拨管后,无窒息及呼吸暂停发生,经35天治愈出院。
四护理体会1.正确连接高频喷射通气的各接头并调节好。
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进行气管插管。
严密观察患者唇周、指端颜色,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
2.湿化气道:通气后,呼吸道分泌物易粘稠变干,如果分泌量多,就容易堵塞呼吸道。
又因干结而不易吸出,使氧气不能进入,同时使二氧化碳不能排出,而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死亡。
因此,湿化气道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