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高一年级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 格式:ppt
- 大小:10.32 MB
- 文档页数:43
高一地理必修一岩石知识点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们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了解岩石的性质和分类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变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必修一中与岩石相关的知识点。
一、岩石的定义和成因岩石是由岩石矿物组成的天然固体。
它们通过地壳中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形成。
岩石的成因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中的冷却结晶形成的。
根据冷却的速度和深度的不同,火成岩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冷却速度慢,结晶粒度较大,如花岗岩;浅成岩冷却速度快,结晶粒度较小,如玄武岩。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质和化学沉淀物在水、风等作用下沉积并经过压实和胶结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原岩变质而成的。
原岩可以是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变质岩可以分为角闪岩、片麻岩和云母片岩等。
二、岩石的分类和特征根据岩石的组成和特征,可以将岩石进行分类。
1. 酸性岩石和碱性岩石根据岩石中含有的二氧化硅(SiO2)的量来划分,可以将岩石分为酸性岩石和碱性岩石。
酸性岩石富含SiO2,如花岗岩;碱性岩石则较低,如玄武岩。
2. 岩石的结构和纹理岩石的结构是指其内部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如层理、节理和岩脉等。
纹理是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方式,如晶粒排列、片状结构和斑状结构等。
3. 岩石的颜色和密度岩石的颜色与岩石矿物的组成和含量有关。
例如,黑色岩石中富含黑云母,红色岩石中富含铁氧化物。
岩石的密度与其成分和结构有关,如花岗岩密度较大,石灰岩密度较小。
三、岩石的用途和经济价值岩石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岩石用途:1. 建筑领域岩石可用于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和石灰石等常用于建筑装饰和立面材料。
2. 工业领域岩石中的矿物可以提取金属、制作玻璃和陶瓷等。
例如,铁矿石可以提取铁,石膏可用于制备建筑材料。
3. 农业领域岩石中的矿物和养分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岩层的形成顺序、三大岩石)考点详解•岩层的形成顺序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前提下,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遵循两个规则:①下老上新: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②先形成后侵入:侵入的岩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侵入岩的时间更新。
如下图所示,先沉积①、后形成断层②、(地层倾斜、侵蚀)、再沉积③、后侵入④、(侵蚀)、再沉积⑤、(地层倾斜、侵蚀)、再沉积⑥,形成现在的地表。
图1 岩层的形成顺序例题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岩层的位置。
图中甲岩层位于下方,为沉积岩Ⅱ;上方为横条纹的沉积岩Ⅰ,“+”条纹的花岗岩自下而上,贯穿了两个岩层。
因此初步判断,下层甲先形成,上方沉积岩Ⅱ后形成,花岗岩的形成最晚(下老上新、先形成、后侵入)。
(2)进一步确认岩层的形成顺序。
①甲(沉积岩Ⅱ)在下方,岩层弯曲,但在甲与上方沉积岩Ⅰ的交界处,弯曲的岩层变得比较平直(交界处比较平直),因此有可能是先受到了侵蚀作用;②甲受到侵蚀作用后,上方沉积岩Ⅰ再进行沉积(即地层顺序正常,没有发生地形倒转),然后花岗岩自下而上侵入,形成了图示地形。
因此选项D正确。
总结•三大岩石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首先看岩层的位置,大致判断岩层的形成顺序(下老上新、先形成、后侵入;②再岩层看交界处,进一步确定没有“地层倒转”,确认岩层的形成顺序。
地球上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
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分别为:①岩浆岩:地幔的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的上部,冷却凝结形成了侵入岩(例如花岗岩);如果岩浆继续向上前进,喷出地表,则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例如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
②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高温、高压),岩石原来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岩石(例如片岩、片麻岩、大理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岩石岩石是地球表面重要的自然构造,是地球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在高一的地理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岩石的各种知识点。
岩石的形成、分类、特征以及它们在地质运动中的作用都是我们将要探索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了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形成的过程可以是长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结果。
当地球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时,会形成火成岩;而沉积岩则是由沉积物在地质时间尺度下逐渐堆积而成;最后,变质岩则是由于高温、高压和化学反应的结果形成的。
其次,岩石可以按照它们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类。
火成岩根据其粒度可分为火山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而变质岩可以进一步根据其变质程度分为高度变质岩和中低度变质岩。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特点。
每种岩石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火山岩常常具有小颗粒的形态和气孔;侵入岩则具有大颗粒的结构;碎屑岩由不同大小的颗粒堆积而成,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化学沉积岩则由水中的溶质沉积而成,如盐岩和石膏;有机岩则由有机物质与沉积物结合而形成;变质岩由于高温和压力的作用,常常呈片状或条带状结构,并含有矿物晶体。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岩石形成的环境和地质历史。
此外,岩石在地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火山岩的喷发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火山口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则在地壳运动中起到支撑和填塞区域的作用,还作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重要来源;变质岩在造山带和板块边界中形成,并参与构造的运动。
岩石的运动和变化,塑造了地球的形态和地貌,并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生活。
最后,我们还需了解岩石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火山岩的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灰烬,对大气环境和生物造成影响;沉积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为研究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变质岩内富含矿物和矿石,是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
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岩石知识点是我们对地球构造和地质历史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_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地理也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教案,可以更好的给学生进展地理学问的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到地理内容,从而收获更多学问,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一)位置和范围一、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把握熟悉大洲的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三、教学工具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常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争论答复。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顶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绚烂的文化,有美丽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2、明确学习目标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忆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23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日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超群,活泼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需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熟悉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晰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3、活动:看图争论答复:读图 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姓名:年级:课时数: 3辅导科目:地理学科教师:王海良授课主题第二篇:岩石与地貌授课类型T知识点复习C同步讲解T 专题训练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专题5 板块运动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某地区位于哪个板块内或板块交界处)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因此,地震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为何地震较少?)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大地貌的成因,如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等板块运动特点形成地貌板块张裂的地区←||→(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张裂海洋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碰撞的地区→||←(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山脉5、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观察地图册“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分析原因)6、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写出地震要素名称: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7、地震发生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原因是因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30倍(思考:震级相差三级,能量相差多少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所影响的地区有多个烈度。
C——岩石与地貌9、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性能、救援等。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在“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上找到地震带分布,掌握主要地震国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思考:为何我国地震灾害频繁?)专题6 岩石与矿物1、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关系图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思考:各种岩石的成因、分布及特点)类型形成过程特点岩石举例岩浆岩——岩石圈主体侵入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结而成岩石。
岩石高中地理岩石是地球上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它不仅在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岩石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其成因、组成、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成因可以将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的岩石物质在地壳上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常见的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通过天然力量(如水、风、冰)运输、堆积、压实形成的,主要包括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重新结晶形成的,例如云母片岩、大理岩等。
根据组成可将岩石分为三类: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
它们的差别体现在主要矿物组成上,酸性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等构成,中性岩主要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等构成,基性岩主要由绿帘石、辉石、黑云母等构成。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根据结构可将岩石分为块状岩、层状岩和页岩等。
块状岩的结构是无法明显看到的,常见的如砂岩、鹅卵石石等,它们的组合有规律又无规律。
层状岩的结构是明显的,即可以清晰看到层层叠加的结构,常见的有煤、石灰岩等。
页岩的结构非常细腻,常常称为泥页岩,其薄层之间可以分离,很容易割裂。
岩石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对不同岩石成因、组成、结构的研究,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演化,掌握地壳运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
此外,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科学家可以根据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岩石用于建筑,从而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岩石是地球上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分类方法和重要作用。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认识岩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和利用地球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高中地理第6讲岩石圈物质循环第6讲岩石圈物质循环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学业层级2018年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等级考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一、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岩石成因主要岩石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最常见)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和流纹岩、结晶颗粒小,有流凝固而成安山岩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理构造[易误辨析]在花岗岩中常发现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酷似一棵小树或小草,它们是化石吗?提示化石是存在于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循环过程:图中字母O为岩浆,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C 为变质岩。
字母a表示冷凝作用,b表示重熔再生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
(2)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一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真题研析【例1】(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尝试自解]________[思维路径]解析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项正确。
答案 B技法归纳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形成后,如未经剧烈的变动,则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如图1,A、B、C、D表示岩层,岩层年龄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