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23.22 KB
- 文档页数:3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庾信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家,他在北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首先,庾信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庾信还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等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完善。
最后,庾信还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充实。
总之,庾信在北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为北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风入华下的南北文化交融作者:姚维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0期摘要:自汉以降,狩猎诗的创作陷入了一个低谷期。
胡人南迁为狩猎诗的中兴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其中,庾信的狩猎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庾信的狩猎诗虽然在艺术造诣上不及其他作品,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北朝社会的狩猎风尚,显示了在胡风入华的时代背景下,南北文化、华夷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同时,庾信的狩猎诗也为唐代狩猎诗的繁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庾信;狩猎诗;胡风入华;文化融合;文学接受一、前言早在先秦时,我国即已出现了与狩猎相关的诗歌。
自秦以降,铺陈华丽、张扬恣肆的大赋比诗歌更能体现皇家的气派、更受社会上层的推崇,严格意义上的狩猎诗日趋减少,而游猎赋则随着汉赋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定型。
随着胡人大规模南迁中原,北地朴素而彪野的文学风格进一步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贵族间社会性的狩猎活动打破了皇室对狩猎活动的垄断和汉魏齐梁文人对游猎活动的疏离,游猎诗迎来了中兴。
其中颇引人注目的,不是北地诗人,而是来自南朝的庾信。
这不仅是因为其前期文化身份与后期文本创造之间的鲜明反差,也是因为作为在南朝文化氛围熏染下成长的齐梁文人,庾信提供了透视北朝游猎活动的独特观察视角和写作文笔。
二、庾信狩猎诗对游猎活动的书写庾信现存的六首关于北地狩猎活动的作品全都是狩猎诗,包括《伏闻游猎诗》、《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和宇文京兆游田诗》、《见征客始还遇猎诗》、《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第十九首和《和王内史从驾狩诗》。
以上均做于入北以后,其中前四首载于《北周诗·卷二》,第五、六首载于《北周诗·卷四》。
在庾信的笔下,北地的狩猎活动并不像南朝的皇家狩猎活动那般刻意地与和某些庄严的目的联系起来——或是为了供祭祀,或是为了修武备。
总之要努力从话语上和实质上淡化狩猎活动的娱乐功能。
而北地的狩猎活动则更显直接纯粹。
以《和宇文京兆游田诗》为例,庾信在诗中运用秦汉典故,把京兆尹宇文氏的狩猎活动和西汉宣帝时的京兆尹张敞的逸闻轶事联系起来,又兼取章台作为章台街和章台宫二义,把狩猎活动的轻松愉悦和日常性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第五节:庾信及北朝诗人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
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
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朝三才的温子升、刑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是规抚齐梁的沉约、任方,没有什?创造。
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
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豔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父亲是梁代着名宫庭文人庾肩吾。
他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好左传。
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
他们父子和当时也在东宫任职的徐推、徐陵父子都深得萧纲的宠信,并且是萧纲所倡导的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当时号称“徐庾体”。
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全军溃退,潜奔江陵。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国。
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
终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
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象《咏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豔,内容空洞的奉和、应制之作,其中纵有少数佳句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显示了一点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写过“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的萧纲究竟高明多少。
他到北朝以后,也写过少数的奉和应酬、宫体色情的诗,但这些诗显然已经不能代表他后期诗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捩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捩点。
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第一节北朝文学与南北文风的交融北朝文坛的复兴,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
崔浩、高允等人为北朝文学的先驱,当时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风格。
其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诗》,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
在北齐文坛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所体现的伦理与审美相融合的文风,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一直占据着家训体散文的最高地位。
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
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升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升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
邢邵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西魏朝中,苏绰撰写《大诰》,文体完全模仿《尚书》。
在文学观上,提倡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北周朝中,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
南北文风的交融:《北史·文苑传》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这是南北文风差异的基本情况。
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
区域之间抗衡意识非常浓厚,南北文化彼此都构成一定的激励与影响。
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材,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徐庾体是指梁朝徐摛、庾信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前期诗文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贫乏,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其《乌夜啼》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诗的体制:在美感形式和内容上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后期诗作多表现乡关之思。
一方面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一方面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一)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1〕谢灵运;〔2〕谢脁;〔3〕沈约;〔4〕阴铿;〔5〕鲍照。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多用谐音双关;〔2〕语言自然质朴;〔3〕多用五言四句形式;〔4〕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1〕《典论》;〔2〕《文章流别论》;〔3〕《文心雕龙》;〔4〕《诗品》。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1〕贾谧;〔2〕石崇;〔3〕陆机;〔4〕潘岳。
5、三国后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1〕建安七子;〔2〕正始名士;〔3〕竹林七贤;〔4〕竟陵八友。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1〕葛洪;〔2〕曹丕;〔3〕陆机;〔4〕挚虞。
7、下面哪些属于“四声八病”〔1〕猪肚;〔2〕正纽;〔3〕蜂腰;〔4〕凤尾。
8、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1〕阮籍;〔2〕陈琳;〔3〕阮瑀;〔4〕曹植。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你认为不正确的理由〔每题8分,共16分〕1.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北方风物使庾信的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2.由于永明体作家提倡四声八病,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无犯其病者。
三、默写〔每题6分,共12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2、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3、简述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五、论述题〔1题8分;2、3每题15分,共38分〕1.归纳王聚《登楼赋》各段大意和全篇中心思想,谈谈其写作特色。
2.说说“辞”的定义与“赋”的区别以及辞演变为赋的过程。
归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中心思想。
3、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2〕〔3〕。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3〕。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3〕〔4〕。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2〕〔4〕。
第十七讲庾信与南北朝文学教材第122页:中国幅员辽阔,本来就易于出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政权的分立,民族因素的介入,更进一步导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
表现在文学上,一方面是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并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北方文学质朴的气质在南北接触的过程中,也显示了某种优势。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一、北朝文学的特点《魏书·文苑传序》概括为:“永嘉之后,天下分崩,夷狄交驰,文章殄灭。
”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与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第122页。
《魏书·文苑传序》指出:“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掩踔曹丕,气韵高艳,才藻独构。
衣冠仰止,咸慕新风。
肃宗历位,文雅大盛。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这里对孝文帝虽不无溢美,却透露了当时文风崇尚汉魏的基本倾向。
第122页《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第126页。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1 使臣的正常外交往来教材第127页:《北史·李谐传》记载东魏与萧梁之间“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
2南方才士的入北教材第127页。
三、北朝时期的主要作家1“北地三才”及苏绰温、邢、魏。
偷窃,学习南方文学。
见教材第123—124页。
苏绰的复古:见教材第124—125页。
2南方入北之文士(1)入东北者: 东魏北齐(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颜之推、萧悫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见教材第123页。
颜之推《从周入齐夜渡砥柱》: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
马邑迷关吏,鸡鸣起戍人。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摘要:晋室南迁以来,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远逊色于南方,北朝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北朝人更加注重于务实方面,长期的民族杂居与战争使北朝人性格中有粗犷、豪放的特点。
这使得北朝诗歌形成了豪放粗犷、朴实雄健的特点。
相反,南方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南方诗歌逐渐形成了华丽纤巧、细腻秀丽的特点。
至西魏灭梁之后,一些诸如庾信的南方著名文士来到北方,对南北文学走向融合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庾信在入北周之后,合南北文风之长,将宫体诗的精美与北朝朴质的文风相结合,加上乡关之思、故国之恋,他的诗歌集南北之大成,写的既清新又浑厚,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
在字法、句法、修辞法、以及表达方式讲求方面,庾信也有相当大的成就。
关键词:用典、合南北之长、思想感情引文:庾信诗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的诗歌以华丽纤巧为美,创作了大量宫体诗,运用大量精巧的语言来表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快情调。
侯景之乱以后,庾信等大批南方文人流亡北方,庾信开始了文风上的大转折。
他擅于运用南朝的美文因素创造出内涵深厚、富于力度的诗文,这给北朝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
南朝与北朝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对峙状态之中,又因地理、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南北文风的差异逐渐明显:南朝多俏丽华美之诗赋,北朝多经世致用之散文。
北朝诗风朴实,较为重“质”。
北朝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不如南朝文人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在诗歌数量上也远不如南朝诗歌“多产”。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今属河南)人,曾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因为风格绮丽,被称为“徐庾体”。
后来在出使西魏时,梁被西魏所灭,于是他被羁留在北方。
他前期在梁时,所作诗歌均为宫廷唱和之作,具有“宫体”意味。
他前期的作品内容空虚、轻浮、绮艳。
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飘泊之情,《拟咏怀》27首代表性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感情,“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体现了人生苦闷的忧思之情,感情深厚而真挚。
论文:庾信的归隐心理庾信的归隐心理庾信,他不仅有着杰出文学才华的作家,也是一位对汉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庾信处于南北交际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生涯也有着复杂起伏的经历,因此其归隐心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
归隐心理是庾信入北之后所产生的一大心理状态,表面上看是他南朝侍臣的一种延续,但实际上他的态度和心境则是两样的。
入北之后,他的政治侍从地位决定了他的归隐心态,从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归隐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从梁元帝承圣三年(554,西魏恭帝元年)四月,到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梁敬帝太平二年)正月,前后约有三年,即<<哀江南赋序>>中所谓的"三年囚于别馆"。
这时期的归隐与其政治的变动有关,庾信显示因为西魏大举进攻江陵,而由一个外交使节沦为阶下之囚,随着江陵的覆灭,他再由阶下之臣被奉为上宾。
并授予了一定的虚职。
所以,再次期间,他决意归隐,对西魏,北周政府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所以,这一阶段的归隐实际上是由于多故国的怀念,对故国的心系。
如<<竹杖赋>>中,以东晋恒宣武恒温平荆州比作西魏宇文泰平江陵,而以楚丘先生自喻,通过桓宣帝赐给楚丘先生竹杖以养老扶危这一事件而引起话题,说明自己形象上的衰老不是因为真的年龄老,而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心忧,所谓"予此衰之,虽然有以,非鬼非或,乃心忧'' 可见对于宇文政权是心怀愤怒的。
又<<小园赋>>中"況乃黃鶴戒露,非有意於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於鍾鼓。
陸機則兄弟同居,韓康則舅甥不別,蝸角蚊睫,又足相容也。
"也就是说明他的所谓出仕北朝并非出于心愿。
论庾信文学作品的创新
吉定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地位源于其对于文学作品的不断开拓创新。
这些创新包括体制创新、主题创新、意境创新以及语言创新四方面。
惟其如此,所以后人称其作品“新奇”、“清新”且有“创见”。
影响庾信文学作品推陈出新的主要因素有:南北朝政权更迭和庾信个人家庭变故、庾信在南北朝文学交游甚广、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迥然不同、南北方民族同化与融合等。
【总页数】8页(P69-76)
【作者】吉定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39
【相关文献】
1.学习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探索用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J], 陈卓;
2.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动画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改编为例 [J], 崔亚娟
3.媒介融合视域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创新机制研究 [J], 王婉婉
4.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探索 [J], 周珍霞
5.区域经济文化视域下的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以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为例 [J], 潘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