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庾信诗文苍凉悲哀的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97.5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少年悲凉感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文学的代表,其中弥漫的那股悲凉是少年懵懂时,忽遇挫折后,不知所措,充满无助感的失落与哀愁。
这种悲凉感根源于东汉末年的儒学信仰危机,反映了汉以来的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悲凉感; 审美观念若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比拟为人的一生,那么东汉可以算是这人的少年时期,历来的文学评论总将唐代文学比为充溢着自信的青壮年,唐诗中的悲愁是一种青年的悲愁,在那愁中仍不乏希望及对未来的期待,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诞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文学的代表,其中弥漫的悲凉可算是少年懵懂时,忽遇挫折,充满无助感的失落与哀愁,其中有对渐渐逝去时光的感伤,有对无限辽远空间的恐惧,这也就是笔者所谓的《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少年之悲,这悲中有直白真率、有悲凉茫然、还有对自己未来的焦虑,这些感触籍于文笔,在十九首诗中表现了出来。
一、《古诗十九首》写作的历史背景《古诗十九首》写作于东汉末年,史书载:“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于是权势太盛,不肖者辄纵恣不轨,其贤者亦为众忌所归。
”这些霸占着朝廷的外戚、宦官、豪族任人唯亲唯利,阻塞仕途。
在这种背景下,士人与宦官不断斗争,终酿成党锢之祸,招致一批士人被杀或流放,传统的“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遭到强烈的冲击,过去的道德体系受到了信仰危机。
士人们在这种无所依从的道德转型重建中,内心充斥着茫然。
而同时,这种茫然在他们饱受羁旅行役之苦中,更加显著的表现了出来。
士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抚慰,以慰藉其心中之悲。
处于乱世中的失意、伤时、相思、离别,在诗人们形象的描绘中,自然流露,其“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二、《古诗十九首》以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悲凉这些诗中的悲哀都是“平平道出,且无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做意。
”没有刻意求工求真,却是“深衷浅貌,短语情长”。
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赏析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
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
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
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
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
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
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
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
横洞口而攲卧,顿山腰而半折。
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
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旸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
”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品译文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
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
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至于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
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
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
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曲的律吕之音。
从“树”到“枯树”:庾信诗文意象的生成机制及审美转向岳赟赟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2
【摘要】庾信历经梁王朝由盛转衰乃至覆亡的全过程,其诗文风格由南朝的轻艳绮丽转为屈节仕北后的苍凉老成。
“树”意象贯穿于庾信诗文创作的始终。
在前期作品中,庾信笔下之树富有生机与活力,是其生命状态的直观呈现。
入北以后,庾信亲历社会动乱和朝代更迭,深刻体悟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投射于文学作品,他反复描写“移树”“枯树”意象。
由枝繁叶茂到摇落变衰,“树”意象的转变是庾信生命轨迹的真实写照。
以蕴含悲剧色彩的“枯树”意象表达主观感受,亦是庾信后期融合南北方文学风尚,形成“以悲为美”创作主张的具体实践。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岳赟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美的意象生成与符号显示——艺术思维的审美创造机制透视
2.庾信作品中的"树"意象
3.悲怆凄凄知音哀哀——庾信《枯树赋》赏析
4.枯树·暮年·南枝之思——庾
信《枯树赋》新探5.认知、共情和审美意象
——论镜像神经元对审美意象生成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是北朝诗人庾信后期的代表作。
这篇大赋以作者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展现了南朝萧梁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画卷。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庾信的一生与梁朝这段兴亡史密切相关。
他早年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
侯景之乱中,他受简文帝之命率宫中文武驻营朱雀航,兵败后潜踪西奔,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他被拘留在长安。
后西魏为北周所代,他虽受到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
在乡关之思和羞辱之心的激发下,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赋,为那个黑暗动乱的时代留下了真实的面影《哀江南赋》将诗人亡国的沉痛熔铸为史家公正的直笔,深刻地批判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大胆揭露魏军屠杀掳掠的暴行,并饱蘸血泪描绘出入民在战乱中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倾诉了对故国的无穷怀念和感伤身世的绵绵长恨,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篇大赋前面有一段用骈体写作的序文,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尽情抒发了追忆江南旧事的悲苦心情。
由于序侧重在抒情,而赋侧重在记史,因此二者互相生发,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序文可分三层来看,首先简明交代侯景之乱和江陵失陷的确切年月,以及作者在这两次大乱中的遭遇,便将全篇纲领提出。
接着叹息天道循环,时光推移,但梁朝却并没有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而复兴。
自己的心情正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无力匡扶王室,只能念国事而涕下。
《枯树赋》原文及翻译《枯树赋》是南北朝·北朝·北周诗人庾信所作的诗赋。
为其暮年所作,感伤遭遇,对当时的社会动乱也有所反映。
下面就有店铺分享《枯树赋》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原文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
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
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
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
匠石惊视,公输眩目。
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
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
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
火入空心,膏流断节。
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
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译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
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
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
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
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赏析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
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
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
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
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
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
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
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
横洞口而攲卧,顿山腰而半折。
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
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旸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
”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作品译文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
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
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至于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
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
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
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曲的律吕之音。
庾信《哀江南赋》赏析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赏析哀江南赋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
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
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
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
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
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
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水木交运,山川崩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