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_强直性脊柱炎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14
强直性脊柱炎一、概述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是四肢大关节、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1.初期症状: 16~25岁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
2.关节病变表现: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
少数病人先由颈椎或几个脊柱段同时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晨起明显。
3.其他症状:关节外病变,多见于心脏、眼部、耳部、肺部、神经系统等病变。
大多出现在脊柱炎后,偶有骨骼肌肉症状之前数月或数年发生关节外症状。
三、健康教育(一)用药指导1.非甾类抗炎药有消炎止痛、减轻僵硬和肌肉痉挛作用。
副作用为胃肠反应、肾脏损害、延长出血时间等。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更应特别注意。
2.柳氮磺胺吡啶,SSZ是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SP)的偶氮复合物。
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症状、皮疹、血象及肝功改变等,但均少见。
用药期间宜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3.甲氨蝶呤,据报道疗效与SSZ相似。
副作用有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脱发等,用药期间定期查肝功和血象,忌饮酒。
4.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不用,但在急性虹膜炎或外周关节炎用NSAIDS治疗无效时,可局部注射或口服糖皮质激素。
5.雷公藤多甙有消炎止痛作用,服用方便。
副作用有胃肠反应、白细胞减少、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等,停药后可恢复。
6.益赛普、阿达木单抗等是目前治疗AS等脊柱关节疾病的最佳选择,有条件者应尽量选择。
(二)饮食指导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纤维、高钙和含铁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可食适量辛热食品,能祛湿邪,如椒、葱、蒜、茴香,冬季适当服姜汤以湿胃散寒。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脊柱、骶髂关节和外周关节,也可能累及其他器官,如眼睛、心脏、肺部等。
它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范畴,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或臀部疼痛、僵直,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起身时更为明显。
疼痛可能会逐渐向上蔓延至胸椎和颈椎,导致脊柱活动受限、驼背畸形等。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一)关节症状1、下腰痛和臀部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在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
2、脊柱强直:脊柱的活动度逐渐减小,弯腰、转头等动作变得困难。
3、外周关节疼痛: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可单侧或双侧发病。
(二)关节外症状1、眼部炎症:如虹膜炎、葡萄膜炎等,表现为眼睛发红、疼痛、视力模糊。
2、心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传导阻滞等。
3、肺部病变:如间质性肺炎。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沉、C 反应蛋白、HLAB27 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磁共振成像等)来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HLAB27 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只是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诊断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减轻疼痛和炎症。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等,能延缓病情进展。
3、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于病情较重或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二)物理治疗包括热疗、水疗、按摩、针灸等,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
(三)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畸形。
常见的运动包括游泳、瑜伽、太极拳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临床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僵硬,常常是对称性的,起病缓慢,逐渐加重。
晨僵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患者早晨起床后腰背部僵硬,需要通过活动才能缓解。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在疾病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脊柱侧凸、关节炎、眼部炎症等并发症。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
常规X线检查可以显示脊柱和骨盆的典型改变,如骶髂关节、脊柱椎体、骨盆骶髂关节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和骨质吸收等。
此外,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关节的炎症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升高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此外,HLA-B27抗原的检测也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
约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携带HLA-B27抗原,因此对于临床上具有典型症状但影像学检查未能确诊的患者,HLA-B27的检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2010年ASAS(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发布的强直性脊柱炎分类标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持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2)晨僵,持续时间不少于30分钟;3)活动后疼痛缓解;4)影像学检查显示骶髂关节或脊柱的典型改变。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腰背部疼痛和僵硬,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质增生等。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腰背部疼痛和僵硬。
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结合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强直性脊柱炎阎小萍徐愿孔维萍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与HLA-B27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以及外周关节,并可伴见关节外表现,如急性前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障碍、肺上叶纤维化、神经系统受累及继发性肾脏淀粉样变,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或强直。
要点提示:1.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与HLA-B27相关的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以及外周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2.本病的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及生物制剂为主。
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名为大偻,肾虚督寒为本病的根本病机,辨证分为肾虚寒湿和肾虚湿热证。
第一节概述一、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简史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Brodie于1850年首先描述了一位3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脊柱强直、偶尔伴发严重眼部炎症;直到1930年人们才充分认识到骶髂关节病变是AS放射学上的特点。
由于以前对该病认识不充分,曾经有过许多命名,如类风湿关节炎中枢型、类风湿脊柱炎。
1963年国际抗风湿病联盟会议命名为“强直性脊柱炎”,以代替类风湿脊柱炎,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发现该病与HLA-B27强相关以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深入。
二、强直性脊柱炎在全球和全国的总体流行及分布情况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
欧洲白人的患病率大约为0.3%,在亚洲,中国的患病率与欧洲相仿,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日本本土人为0.05%~0.2%。
在非洲黑人中,强直性脊柱炎非常罕见,仅在中非和南非有过个别的病例报道。
第二节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虽然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但其发病可能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创伤、内分泌等方面因素。
1.遗传因素AS具有遗传倾向,遗传基因在其发病中起了主导作用,所涉及的遗传因素除HLA-B27及其亚型之外,尚有HLA-B27区域内及区域外的其他基因参与,同时也体现了家族聚集性。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强直(Ankylos)与脊柱炎(Spondylitis)两字的合称,为一种免疫异常造成的慢性发炎性风湿病,主要侵犯脊椎关节与附近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发炎后的纤维化与钙化,使脊椎逐渐失去柔软度,严重时会发展到像竹竿一样无法弯曲或伸展,因此被称为「竹竿病」,部分病人身上则因脊椎变形而有严重的驼背。
病人血液中因缺乏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故属于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变(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y﹚之一。
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变这是一群疾病,血中的类风湿因子为阴性,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 nkylosing spondylitis)、干癣性关节病变(Psoriatic arthropathy)、莱特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未分化型脊椎关节病变(U 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这些疾病的特点为骶髂关节炎(s acroiliitis)、与脊柱关节炎(spondylitis)、周边关节病变、接骨点病变(e nthesopathy),及其它关节外的表征如眼睛有葡萄膜炎或结膜炎、肠胃道或生殖泌尿道的发炎、皮肤干癣,少数病人会有心脏传导阻滞或瓣膜异常、肺纤维化、A型免疫球蛋白肾病变(IgA nephropathy),而各种疾病与HLA-B27基因有不等程度的关联。
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强直性脊柱炎的盛行率大约是全人口的0.1-0.4%,好发于十六到四十岁的年轻人,以男性较多,男与女比例约为3:1,但女性症状通常较轻微,较不容易诊断,且常因较多的周边关节症状而被误诊为血清阴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致于一般人容易有女性不会得强直性脊柱炎的错误观念。
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理变化1.接骨点病变(enthesopathy):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接骨点(enthesis)是肌腱、韧带、关节囊与筋膜附着于骨头处,在发炎后修复的过程,会渐渐发生纤维化与钙化,最常发生的位置是脊椎关节、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亦可见于脚跟处的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膝盖髌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itis)、髂骨脊(iliac crest)、前后上髂棘(a nterior and posterior iliac spine)、耻骨联合(pubis symphysis)、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股骨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附近的肌腱、肱骨结节等等。
2.滑膜炎(synovitis)︰这是较次要的病理变化,发生的部位包括骶髂关节、脊椎介面关节(facet joint)、肋椎关节、胸肋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第二节: AS的病因和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还不确定,但目前认为是多因子交互作用而造成,包括遗传基因、后天的感染或受伤等。
1.遗传:1973年,强直性脊柱炎被发现和HLA-B27有强烈的关联性,B27结构上有一凹槽,是决定B27和哪些抗原结合的关键,大约有95%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有HLA-B27抗原,但所有具H LA-B27阳性的人中,只有2-10%会得到强直性脊柱炎。
除此之外,HLA-B7、B22、B40、BW42也被发现和强直性脊柱炎有弱关联性。
2.分子相似学说(Molecular mimicry theory):有些细菌,如Klebsiella、Yersinia、Shigella,有片段结构和HLA-B27上的凹槽有相似之处,当细菌进到人体时,体内的免疫细胞误认自身的B27为细菌,而攻击自身的细胞,造成疾病的发生,临床上确实可以见到,有些病人是在肠道感染或是泌尿道感染后发病,或是已发病者的病情恶化。
3.致关节炎抗原学说(arthritogenic peptide theory):当细菌进入人体后,在关节处产生一些抗原,这些抗原和B27结合后成为B27-抗原复合体,成为免疫系统攻击的对象,因而发生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1.慢性发炎性下背痛通常是最早的表现,特点为隐匿性发作、疼痛超过三个月、休息后加重、运动后改善,病人常会有晨间僵硬的情况,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来。
2.通常最早发病的位置是在骶髂关节,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后侧,有时可至大腿外侧或前侧,通常不会到达膝盖以下,随着疾病的进展,发炎渐渐向腰椎、胸椎进行,最后可影响颈椎,脊椎的活动范围变差,初期为后弯侧弯受限,晚期时前弯亦受限。
3.病人常会有胸肋关节或肋椎关节附近的疼痛,主要是肌腱附着处的发炎,感觉类似肋膜的疼痛,吸气时疼痛增加,局部会有压痛,需与肋膜炎做鉴别诊断,这种发炎最终可导致胸腔扩张能力下降,使得病人的呼吸主要靠横隔膜的升降来完成。
4.有部分病人会有周边关节炎,其中以髋关节最多,其它常见的是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髋关节炎,严重时会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下蹲困难、跛行、两脚不等长。
5.肌腱、韧带附着于骨头处的接骨点病变,常见于脚跟的阿基里斯腱炎,脚底的足底筋膜炎,会有红肿热痛的情况,甚至影响走路,骨盆附近的肌腱附着点也常发炎,有局部的压痛。
6.十六岁以前发病的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常起始于周边关节炎,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或是后脚跟的阿基里斯腱炎或足底筋膜炎,几年后才渐渐出现典型的脊椎关节炎的症状,且在这些病人的周边关节炎,通常会有比较严重的侵犯。
7.女性的强直性脊柱炎,通常脊柱关节和骶髂关节的症状较轻微,但会有早期侵犯周边关节或颈椎,然预后通常良好。
8.大部分病人可以控制良好,病情进展缓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渐渐出现脊椎黏合,造成驼背、变形,在生物力学上不耐冲撞,有时会因为轻微的撞击就发生骨折,常见的位置是颈胸椎交界处,或胸腰椎交界处,引起四肢瘫痪或下半身瘫痪、大小便功能失常。
9.骨骼关节以外的症状:(1)全身性症状:微烧、疲劳、体重减轻等。
(2)葡萄膜炎(uveitis)︰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合并葡萄膜炎,以前段的虹膜睫状体发炎为主,症状包括红眼、畏光、眼睛痛、流泪、视力模糊等,通常是两边交替发生,和脊柱炎的症状严重程度没有关联,预后良好,但如没有好好治疗,可能发生青光眼或白内障等后遗症。
(3)肺脏:胸腔扩张不佳,加上严重的脊柱变形,会造成制限性肺疾病(restrictive lung disease),在严重且病程长的病人,则可能发生上肺叶纤维化。
(4)肾脏:部分病人会有A型免疫球蛋白肾病变(IgA nephropathy,但通常是没有症状的显微性血尿或蛋白尿,大多不会造成肾脏衰竭的状况。
(5)心脏:少数病人会有轻微的主动脉闭锁不全、心脏传导阻滞,通常没有症状。
(6)肠道:部分病人会有发炎性大肠疾病,症状是腹泻或血便、便秘、腹痛等。
(7)生殖泌尿道:有些病人会有经常性的生殖道或泌尿道的感染发炎。
(8)皮肤︰有些病人会有干癣的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要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必须要靠医师仔细地问诊,包括病人的症状、过去病史、家族史、理学检查、X光检查,加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其它放射线学与核子医学检查,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些早期或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必须经过一阵子的追踪检查,才能够诊断。
1.病史:(1)疼痛性质,包括疼痛发生年龄、疼痛部位、时间、有否晨间僵硬、运动或休息对于疼痛的影响。
(2)有无肌肉骨骼关节外的症状。
(3)患者的过去病史(4)强直性脊柱炎或其它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变的家族史。
2.理学检查:(1)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的压痛或敲击痛,Gaen slen’s test 、Patrick test(4字测验)、slump trunk torsion test是否为阳性。
(2)脊椎活动范围的测量,深呼吸气时胸腔扩张的测量、站立时头枕部与墙间的距离。
(3)任何肌腱附着点的肿痛,包括脚跟、脚底、骨盆附近、肱骨结节、胸肋关节、肋椎关节附近的肌腱等。
(4)周边关节的红肿热痛,活动范围的限制,以及下蹲、行走、站立等动作是否正常。
3.实验室检查:(1)血中的发炎指数在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常会升高,尤其是ESR,但与病情严重度并没有绝对相关,CRP则在有周边关节侵犯的病人较常升高,此外,血中免疫球蛋白也常会升高,尤其是A型免疫球蛋白(IgA)。
(2)血液学检查有时可见轻微贫血,血红素下降,这是因为慢性疾病而引起的。
(3)HLA-B27在95%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是阳性的,在疾病早期诊断不明确的病人可以当作参考。
4.放射线学检查:(1)X光摄影:(i)骶髂关节X光摄影︰在骨盆X光摄影,可观察是否有骶髂关节炎,通常分为四度,第一度为可疑病变,可见到骶髂关节有假性变宽,第二度为轻度的骶髂关节炎,可见到骶髂关节的边缘不清楚,第三度为中度的骶髂关节炎(图一),除了边缘不清楚外,还可见到关节两侧有硬化,关节腔狭窄,第四度为骶髂关节完全黏连,没有间隙(图二)。
图一:第二到三度的骶髂关节炎,两侧骶髂关节边缘不清,尤其是关节的中下部分,右侧还可见到关节两侧有明显的骨质硬化。
图二:第四度骶髂关节炎:两侧骶髂关节均已融合。
(ii)脊椎X光摄影︰通常发生在骶髂关节炎开始之后,初期可见因接骨点病变造成椎体四方化(vertebral squaring),反应性硬化造成shiny corner征象,渐渐地椎体前缘失去正常的凹形,在椎间盘的纤维环渐渐钙化而形成韧带联合(syndesmophyte)(图三),最后形成bamboo spine(图四),此外,还可能看观察到脊椎面关节和肋椎关节的侵蚀、融合,及脊椎后面的韧带钙化,最后形成trolly track sign。
图三:可见到腰椎体间都产生了韧带联合。
图四:后期形成了竹节样的脊柱(bamboo spine)须注意的是有些受到撞击的病人,会发生脊柱的骨折,最常发生在胸腰椎和颈胸椎交界处的横向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骨折线为前后延伸,常会发生在钙化的椎间盘。
(iii)周边关节X光摄影:髋关节炎是最常见到的周边关节侵犯通常为两侧性,可见到骨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完全失去关节间隙;另外,有些病人也会有肩关节、膝关节或踝关节的侵犯,主要变化为关节间隙变小、亦有侵蚀、硬化或骨化。
(iv)附着点病变:在肌腱或韧带的附着点可见到骨侵蚀、硬化,继之以新骨形成,常见到的部位有髂骨脊(iliac crest)、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股骨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跟骨(calcaneus)、髌骨前缘、肱骨结节(humeral tubero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