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8.23 KB
- 文档页数:2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1.沥青混凝土所用粗细集料,填料以及沥青均应符合合同技术规范要求。
至少在工程开始前一个月将推荐混合料配合比包括;沥青含量,矿料级配,稳定度(包括残留稳定度),饱和度,流值,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件的密度与空隙率等的详细说明,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
2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设备,运输设备以及摊铺设备,均应符合合同技术规范要求。
3要检查两侧路缘石完好情况,位置高程不符合要求应纠正,如有松动或损坏必须及时更换,尤其要注意背面夯实情况,保证在摊铺压实时,不被挤压,移动。
4喷洒封油层:先用人工将二灰碎石上的灰尘以及杂质,用风筒吹干净,吹至聚堆清理出路外。
用洒水车洒一遍水,让基层顶面保持湿润。
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边石,用土或石子压牢。
用沥青洒布机进行喷洒乳化沥青,要求喷洒均匀,无空白现象发生。
每平方米喷洒用量0.8~1.2千克。
最后均匀散布一层石屑。
井口与收水口用铁板覆盖,油料摊铺时刷一层柴油,摊铺过去后立即找出。
二沥青夹杂料的搀合和运输1.沥青的加热温度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即150—170C。
集料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60—180C;温和料的出厂温度控制在140—165C。
2.出厂的夹杂料须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粗细料离析和结块征象。
搀合生产出的沥青夹杂料,应符合批准的工地配合比的要求,并应在目标值的容许偏差规模内,集料目标值的偏差,应符合合同技术规范要求。
3、夹杂料的运输;(1)来料的温度一定要满足摊铺温度,夹杂料运至施工现场的温度控制在不低于120—150C。
不超过160C为宜。
为此在现场应有质量人员对油温举行测定。
运料时,自卸车用篷布覆盖。
(2)车辆等候时,相互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倒车,停车,卸车应设专人批示,防止运输车辆与摊铺机产生碰撞影响摊铺质量。
(3)自卸车卸料后应将负载卸净,并听从指挥离开,避免粒料倒在摊铺机受料斗外影响摊铺工作正常进行。
三、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碾压1摊铺(1)高程控制:施工前先在边石上用墨斗弹出每层油料的高程线(记得把虚高算上)。
公路工程热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论文(13篇)篇1:公路工程热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论文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材料准备1.1沥青材料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情况及路面类型等,选取沥青路面沥青标号。
同时应根据品种、标号分开存储沥青材料,其存储不能长期放置于自然温度下,要求在储罐内沥青存储温度必须控制在130~170℃之间,并直立堆放桶装沥青,随后将苫布覆盖其上。
1.2集料粗集料。
碎石、筛选砾石、破碎砾石等为沥青层选取的粗集料类型,高等级公路通常情况下不选用砾石、矿渣进行施工。
清洁、干燥及表面粗糙为粗集料选取的要求,如集料受热易出现变质情况时,则可检验通过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
选取50毫米以上粒径的破碎砾石作为施工材料,其砾石含泥量必须控制在1%以下。
细集料。
天然砂、机制砂及石屑等为沥青路面的细集料。
清洁、干燥、无风化与杂质为沥青路面细集料的选择标准,同时还要必须确保其颗粒级配符合施工规定。
0.075mm以下含量的天然砂为细集料的清洁程度指标,以砂当量表示石屑、机制砂。
1.3填料选取石灰岩、岩浆岩内的强基性岩石等石料磨制的矿粉作为沥青路面选取的矿粉,并清除原石料内的泥土杂质,确保其干燥性与清洁性。
作为填料的应用时,粉煤灰用量必须控制在1/2以下,粉煤灰烧失量控制在12%以下。
混合矿粉后其塑性指数必须控制在4%以下,其他质量规定等同于矿粉。
通常情况下不会选取粉煤灰作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填料。
1.4纤维稳定剂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等为沥青混凝土内纤维稳定剂的掺加材料,其中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
篇2:公路工程热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论文公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转变我国交通运输结构,更推动了经济建设发展,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热拌沥青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形式,其优点为平整度良好、行车舒适等,基于此,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推广。
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的.应用,规范施工流程,提升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一、下承层的检查1、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在摊铺以前,一定要对其下承层的各项实测指标进行严格检查。
尤其对其平整度、标高、强度等的检查。
2、下承层平整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沥青路面厚度的均匀性,也是影响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沥青路面施工前,要验收下承层的平整度都在允许偏差之内,否则应考虑沥青下面层的厚度摊铺及进行的计量方法(计量以实际发生量计),然后才可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3、下承层的标高检测,是下一步施工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施工用料的控制点。
在标高检测时,要对下承层按整桩横断面上不少于六点的频率检测。
在检测中,要注意是否有路拱的存在。
如有路拱的存在,应满足设计要求,若超出规范要求,则要对下承层进行修整,直至满足要求。
或者摊铺沥青下面层时,以不等厚度摊铺,并且计量时要工程师考虑沥青混合料多消耗的部分。
4、沥青路面的破坏大部分是由于下承层强度不足而引发的,因此在下承层交接时对下承层疏松、强度不足部分必需无条件修整、补强以至返工,否则绝不承受,以免留下质量隐患。
5、其它压实、宽度、厚度横坡等也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并且保留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原始记录。
2、1cm下封层的施工(透层、粘层施工则按规范进行)1、在做下封层前,必须用空压机把下承层(基层)的表层灰尘和杂物等清除干净。
2、按材料试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石料、沥青、乳化沥青的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作业。
3、对道路人工构造物及各种管井盖座,侧平石、路缘石等外露部分以及人行道路面等,洒油时应加以遮盖,防止污染。
4、第一次洒布1.80—2.0kg/m2的乳化沥青,紧接着(乳液未破乳之前即进行)洒布9—11m3/1000m2的规格为s11小碎石,用压路机静压3—4遍。
a.乳化沥青中沥青用量约为60%。
b.洒布s11小碎石时,集料应覆盖路面,厚度应一致,集料不应重叠,也不应露出沥青。
c.乳化沥青应用乳化沥青车洒布,乳化沥青洒布应均匀,不得有空白、缺边以及沥青积聚,否则应修补或其它办法处理。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探讨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0 引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从各个阶段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并且不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定期的对工作人员展开培训,为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应从原材料,到沥青混凝土的运输、摊铺、碾压等每个环节做好施工技术工作。
1 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①沥青混合料运输无法和摊铺机配合协调的影响。
②某些点或断面平整度差别较大,压实后基层和面层出现高低不平影响路面平整度。
③碾压不当对沥青面层平整度的影响。
④摊铺作业速度的改变或设备故障的影响。
2 工艺原理沥青混凝土是采用不同料径的天然砂、碎石或破碎砂、矿粉和沥青按一定比例在拌和机中拌和所得到的混合料,具有很高的密实度,它经压实后达到规定的强度和空隙率,并且在常温下具有一定的塑性,其主要特点是有较大的抵抗自然因素和行车作用的能力,透水性小、水稳性好。
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热拌热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特点是矿料、沥青及拌和混合料从拌和到铺筑均须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其原理是指矿料与沥青在热态下拌和、热态下铺筑施工成型,因此,其形成期短,在面层碾压结束并冷却到常温时,就可以开放交通。
这个特点在城市及不能中断交通情况下改建和维修道路时,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材料的准备工作在铺路前要先做好。
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选择优质的材料,要注意填料、集料、沥青的选择。
粗集料要满足出于干净、干燥、无杂质的状态,且能够具有较强的强度及耐磨能力。
在集料方面,选择的粗集料和细集料都要满足规定的要求。
对于粗骨料,其经过加工、筛选后得到的石屑也可以应用到沥青混凝土结构中。
细集料可以选择机制砂、天然砂两种材料。
为了让沥青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发挥出其优良性能,必须把好集料的选择过程关,保证集料的质量,严格筛选材料。
根据《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填料方面选择的石灰、石粉要满足干燥、磨细的条件。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施工摘要:随着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用的不断广泛,其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分析,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否合理,工程控制措施是否严格、工程施工工艺选用是否科学。
本文从工程施工经验入手,简要阐述了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的准备、施工、接缝处理等环节的施工技术,提出了相关工作要点,以供同类工程施工参考。
关键词:道理工程;沥青;混合料;路面国家的公路建设是其交通运输能力和国民经济水平的彰显。
近年来,随着路面车辆通行数量、交通流量、交通荷载和轮胎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公路工程的质量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
沥青路面作为我国目前公路建设中的主要路面,其由于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技术含量高、工程造价和施工成本高以及容易引发质量缺陷,往往造成了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存在着一定的质量缺陷,导致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要严格的把握质量关,在满足道路面层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前加以处理,以避免工程投入使用之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沥青混合料与路面结构分析沥青面层在目前的道路工程施工建设中极为常见,它是公路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路面结构层,在公路运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直接承担车辆荷载、与大气、自然因素紧密相连的一个环节。
因此,在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中,我们需要认真的对沥青混合料概念、特点以及路面结构层进行分析,从而做到施工合理、精心的安排,以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1、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常见的路面结构模式,也是近年来道路工程施工中深受工作人员重视的一个环节。
这种材料是通过有矿物质材料和沥青结合材料拌和形成的混合料总称,是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掺加剂共同够成的,由于这些不同质量和数量的材料比例不同,所组成的沥青材料性能和力学性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路面结构所谓的路面结构主要指的是位于路基顶层的车辆形式面层,是采用各种沥青混合料修筑而成的一种层状面层结构。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热拌与冷拌施工技术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公路建设中常见的路面类型之一,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技术包括热拌和冷拌两种。
本文将对这两种施工技术进行比较,并分析它们在施工过程中的优缺点。
一、热拌施工技术热拌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现场将沥青混凝土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进行拌和施工的方法。
这种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路面工程中,具有以下优点:1. 材料均匀性好:通过热拌施工技术,可以使沥青混凝土材料在加热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拌和温度,确保了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
2. 施工速度快:热拌施工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
3. 路面质量优良:热拌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控制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密实度和均匀性,从而确保路面质量的优良。
不过,热拌施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1. 能耗较高:热拌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来加热沥青混凝土材料,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2. 环境污染:热拌施工技术中的加热过程会产生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冷拌施工技术冷拌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现场将沥青混凝土材料在常温下进行拌和施工的方法。
这种施工技术适用于小型路面工程,具有以下优点:1. 能耗低:冷拌施工技术不需要加热沥青混凝土材料,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施工成本。
2. 环境友好:冷拌施工过程中无废气、无废水产生,对环境污染较小。
3. 适应性强:冷拌施工技术可以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施工,适应性强。
然而,冷拌施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1. 施工周期长:冷拌施工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等待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达到要求,延长了施工周期。
2. 施工质量较差:冷拌施工技术在保证沥青混凝土材料均匀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出现坍落度不均匀等问题,影响路面质量。
三、热拌与冷拌施工技术的比较总的来说,热拌施工技术适用于大型、高标准的路面工程,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而冷拌施工技术则适用于小型、低标准的路面工程,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
沥青路面施工要点分析及质量控制1.工程概况某段城市快速主干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起止桩号为:K0+000-K3+250,全长3250米,主线四车道,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米,沥青混凝土面层。
本工程路面上、中面层沥青混合料中沥青采用90号改性沥青,下面层沥青混合料中沥青采用A级道路改性沥青。
沥青砼面层厚18cm,采用三层结构,其中上面层采用厚5cm的AC-13C型中粒式改性沥青砼,中面层采用6cm 的AC-20C型中粒式改性沥青砼,下面层采用厚7cm的AC-25C型粗粒式沥青砼。
2.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技术本工程路面上、中面层沥青混合料中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沥青混合料中沥青采用优质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90。
上面层5cm,中面层为6cm,下面层为7cm,其施工顺序如下:1.施工准备1)施工原材料检验。
石油沥青按规范的技术要求进行试验,每批运到现场的沥青应有生产厂的证明和出厂试验报告,沥青进场后及时取样试验,符合规范要求后,呈报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方可使用;2)沥青混合料所用的集料要符合规范要求的级配。
2.沥青混凝土的拌制拌和设备调试检查。
施工作业前,认真检查校正供料系统、加温系统、计量系统的工作运转状态。
做好冷料、热料、矿粉、沥青的实际供应量的核对,确保配比的准确性。
沥青混合料拌和作业按操作规程进行,根据料单进料,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用量及其加热温度,逐盘打印各种参数,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离析和结块等现象。
控制加热温度,沥青加温在155~165度,集料加热温度在160~180度,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在145~165度,当高温超限30度时视作废料。
检测试验人员要加强拌和料的各项技术指标(矿料级配、油石比、温度及马歇尔试验)的检测试验,每日上、下午各做一次抽样检查,并把检测结果及时向拌和站通报。
出厂的成品混合料,应及时运往摊铺现场或储存。
3.沥青混凝土的运输混合料用15吨自卸车运输,在装料前车槽底部和厢板面上涂抹薄层油水混合液(柴油:水=1:3),运料车在接料过程中,要不断移动车的位置,防止混合料离析,一般应先装前后车厢,最后装车厢中部,使混合料呈山字形堆积,拌和站人员要车车监视检查出料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