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疾病流行现状及控制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86.72 KB
- 文档页数:2
母猪繁殖障碍及防治对策母猪繁殖障碍及防治对策近些年,养猪生产开展迅速,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在一些猪场〔养猪户〕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养猪业开展的一大难题。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治。
常见的母猪繁殖障碍如下:1、先天性繁殖障碍母猪先天性繁殖障碍是难以治疗的,只能在选育过程中进行淘汰,消除畸形基因。
2、机能性繁殖障碍。
2.1、卵巢发育不全本病难以治疗,只能将母猪淘汰。
2.2、卵巢囊肿治疗:肌肉注射促黄体素200ug/次~500ug/次,注射1~4次。
治疗到发情的间隔时间为22d,发情率一般为77.4%,受胎率可达70.2%。
2.3、持久黄体治疗:可用前列腺素使黄体消退,与性腺激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先用前列腺素3mg~5mg肌肉注射,经3~5d后阴部肿胀时再注射性腺激素1000单位,大多数在3~4d内发情,配种即可受胎。
2.4、卵泡发育障碍治疗:可用性腺激素200~1000单位肌肉注射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单位,隔1~2d注射一次。
3、营养性繁殖障碍治疗配种前一周每天给母猪增加饲料,消化能为12兆焦/kg可获较高胚胎存活率。
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明显缩短从断奶到发情的时间,提高受胎率。
4、疾病性繁殖障碍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即可防止。
总体来说母猪繁殖障碍可采用以下防治对策:1、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接种质量。
猪患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病原性因素。
疾病较多,虽不能一一列入免疫等程序中,但应把危害较重的日本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蓝耳病和布鲁菌病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
并根据发病季节、疫(菌)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实行有方案、有步骤地程序化免疫。
根据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有条件的还可根据抗体监测水平,制定免疫程序,有针对性的免疫接种。
推荐母猪免疫程序如下。
1.1、猪瘟:后备母猪引种时注射1次,配种前30d再注射1次,母猪产后7~10d注射1次,均为4头份,颈部肌注。
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母猪繁殖障碍是指母猪不能正常发情、配种或屡配不孕或分娩异常的总称。
目前,在不同规模、性质的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母猪,给养猪生产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造成此病的因素很多,生产者应及时找出原因,进行有效防治。
1 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1.1 母猪感染疾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瘟、圆环病毒病、猪流感、衣原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这些疾病都能引起母猪不孕、早产、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初生仔猪、保育猪死亡,或者发热、咳嗽、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
1.2 母猪生殖道炎症母猪生殖道炎症在生产中发生较多,其发病率达 5%~30%。
比较常见的是子宫内膜炎,主要是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格,接产、助产及人工授精各环节操作不规范和其它因素导致母猪抵抗力下降所造成,从而导致母猪屡配不孕或早期妊娠终止。
1.3 卵巢疾病主要有卵巢囊肿、卵泡囊肿和持久黄体。
卵巢囊肿在生产中常见,其发生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和应激有一定关系,主要症状是母猪发情持续时间延长,但屡配不孕。
卵泡囊肿则会造成母猪久不发情。
1.4 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中营养水平不均衡,最常见不平衡有 VE、VA、硒、锌及赖氨酸不足,能量摄入过度,断奶过早(母猪内分泌未恢复到正常状态),热应激等使母猪不发情。
妊娠母猪摄入霉变有毒的饲料造成流产或死胎;妊娠中后期,母猪并栏、咬架、惊吓、噪音、鞭打、滑倒等会使妊娠母猪发生机械性流产;妊娠期用药不当或免疫注射时期不当,也会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
2 防治措施2.1 繁殖障碍疾病的预防①引种时先调查了解供种场的资质、生产管理水平及疾病防治情况,避免购入品质差或隐性感染病原的亚健康状态种猪。
②引种时严格检疫,购回后隔离饲养 45 d,确认引入种猪无问题时再进行转群。
③对于病毒性疾病,在结合饲养管理的同时,按照成熟的免疫程序,都可通过免疫接种疫苗来预防。
2 防治对策1 母猪繁殖障碍目前,种猪繁殖障碍病在猪场中普遍存在。
其病因很多,可分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原虫感染等;非感染因素包括:营养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种猪资质、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弱仔及少仔等,给养猪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1 感染因素1.1.1 病毒近年来,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发展,病毒所致的猪繁殖障碍危害越来越严重。
(猪场动力网。
主要有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病毒、猪肠道病毒、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这些病毒所致症状有所不同,它们多半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进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及存活。
1.1.2 细菌主要是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衣原体、胎儿弯杆菌等。
此外,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结核杆菌等主要引起散发性流产、死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输卵管、阴道炎症。
1.1.3 真菌性感染黄曲霉、镰刀菌、麦角菌等,可引起怀孕母猪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仔猪死亡和母猪无乳症。
1.1.4 寄生虫性感染怀孕母猪急性感染可表现为高热、废食、昏睡,并发生流产和死胎。
1.2 非感染因素1.2.1 营养因素营养对母猪繁殖障碍的影响随母猪的个体差异而不同,日粮能量过高与过低,或各种营养成分过剩、不足及不平衡都可引起。
在规模化养猪场怀孕母猪与哺乳母猪的营养性繁殖障碍不仅与饲料能量有关,还与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平衡有关。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使脂肪在子宫、输卵管、卵巢中沉积,卵泡上皮细胞变性导致肥胖性不育。
能量与蛋白质供应不足,则母猪瘦弱,使情期推迟或不发情。
维生素A缺乏会造成母猪不易受孕、中途流产、产弱仔和死胎。
维生素B1缺乏可造成母猪屡配不孕、性机能紊乱、发情不正常、产弱仔。
维生素B2缺乏,母猪泌乳量下降、产仔少。
维生素D缺乏时,泌乳量下降、受胎率低、易患产后瘫痪,表现流产、死胎、子宫脱、仔猪生长不良、易患佝偻病。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指繁殖期内公猪或者母猪由于感染某些疾病而引起繁殖性能异常的一类疾病,近几年,在各地不同规模的猪场中时有发生,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作为影响养猪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急性、高度传染性等特点。
严重影响了猪群的繁殖与改良进展。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养猪集约化和规模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猪的疾病发生率也在逐渐提高,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对养猪业影响较大的重要疾病之一,威胁着养猪业尤其是规模化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猪群中通常是由于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或者出现继发感染而引起,促使疾病的诊断与防控难度增大,从而导致猪的感染率升高,病死率高,这种疾病危害严重,给养殖场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各级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作者分析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并归纳了诊断防治的有效方法。
保持高繁殖率是实现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根本方式,因此,进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诊断、防控十分重要。
一、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在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导致猪繁殖障碍疾病的因素为多种多样,其流行病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猪瘟猪瘟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猪瘟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发生,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暴发能够在诸多地区流行,其具有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
部分生猪在感染猪瘟之后通过专业化的治疗手段虽然能够痊愈,但是病毒可能会对猪的生殖系统造成破坏和消极负面影响,因此导致猪出现繁殖障碍,对生猪的健康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蓝耳病蓝耳病是由蓝耳病毒所引发的,该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同时流行范围比较大、传播速度快,该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可以通过粪便、空气、生物媒介以及引种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了该疾病的生猪,繁殖能力将会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干扰,如部分病猪因为该疾病丧失繁殖能力。
3、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是因为感染了伪狂犬病病毒而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023年第8期(总第411期)畜禽业疫病防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治措施陈振勇苍梧县狮寨镇农业服务中心,广西苍梧543112摘 要 在概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的基础上,从加强科学饲养管理、重视疫病日常监测、做好保健预防工作、规范使用各类药物和建立免疫保护屏障5个方面总结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并介绍了猪链球菌病、猪布鲁氏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瘟、猪蓝耳病、猪狂犬病、猪肾虫病、弓形虫病、猪毛滴虫病等9种常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以期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防控技术;治疗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08.026 引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较2021年增加2867万头,同比增长4 3%。
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同比增长0.7%,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较2021年增加了62万头,同比增长1.4%。
虽然我国养猪行业已经成功地走出了非洲猪瘟的阴霾,但是随着近年来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猪患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就是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疾病之一。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一类影响生猪生殖系统和生育能力的疾病,可导致生猪的繁殖能力降低,从而严重影响生猪种群的生长及繁衍速度。
因此,有必要研究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控技术,这对于提高生猪的生产力,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1.1 细菌性疾病1.1.1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也是导致生猪繁殖障碍和死胎早产的常见病因之一。
该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在现代集约化密集型养猪场中更易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以夏、秋两季(4—11月)多发,在猪群中常见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感染4~12周龄的幼猪,其中4~6周龄幼猪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可达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