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母猪六种繁殖障碍病的鉴别诊断与防制一、概况常见的母猪繁殖障碍病有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猪瘟、布鲁菌病等。
二、母猪胎儿的发育1、30天之前,胚胎分裂发育,胎儿未成形,若感染病毒、细菌,胎儿死亡被母体吸收,母猪会出现重新发情等;2、30天~50天之间,胎儿分化成型,但器官尚未形成,若此时感染病毒、细菌,则形成木乃伊胎;3、50天~70天,胎儿组织器官形成,但此时胎儿免疫系统尚不具免疫能力,若感染病毒、细菌,则想成死胎;4、70天后,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形成且具备免疫应答能力,若此时感染,则产弱仔或先天性疾病仔猪。
三、鉴别从流行特点1、细小病毒感染:猪是已知的惟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感染母猪所产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一旦发生本病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障碍。
2、猪伪狂犬病:多种动物易感,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最易感,感染率高,发病严重,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重要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
本病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猪配种时也可传染本病,也可经空气传播。
该病流行期长,无季节性,仔猪死亡率高,母猪多为流产;3、乙型脑炎:本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初产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多发,人畜共患,夏秋季节多见,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4、猪瘟: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此病无季节性,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常呈流行性,流行期长,可垂直传播,当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察觉,但病毒可侵袭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5、蓝耳病: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仔猪死亡率高,母猪无死亡,感染母猪可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由散养向规模化转变,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为规模化猪场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繁殖障碍性疫病发病率达20%~40%,平均30%以上,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繁殖障碍的病因1.1 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最主要的原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病毒、脑心肌炎病毒、猪肠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猪巨细胞病毒等,目前危害最大的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瘟和猪圆环病毒病等6种。
1.2 单独细菌性繁殖障碍发生较少主要包括布鲁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单独一种病因引导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较少发生,最为常见的是猪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李氏杆菌和猪钩端螺旋体病少见。
最为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是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往往在疫病的后期出现,导致种母猪死亡率增加,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大部分链球菌感染发生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之后,因此单纯预防链球菌其效果会是时好时坏。
其实很多疫病要有效地得到控制,必须首先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3 寄生虫性繁殖障碍性疾病很少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寄生虫病有猪弓形体病和猪冠尾线虫病。
猪弓形体病主要发生在散养猪较多的地区,因为弓形虫的发育必须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体内进行有性生殖。
规模化猪场禁止养猫等动物。
1.4 中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时有发生中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霉饲料中毒,酒糟中毒,马铃薯中毒,菜子饼中毒,棉籽饼中毒,硒中毒等。
其中霉饲料中毒主要由赤霉菌中毒、青霉菌素中毒和黄曲霉素中毒引起。
这些病时有发生,特别是潮湿地区的玉米和谷物易发霉,在霉变不严重时,不易引起足够重视,长期饲喂轻则引起减食,生长缓慢,重由引起繁殖障碍,发病死亡。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有很多,其中包括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在母猪的繁殖过程中可以导致严重的问题,包括流产、胎儿畸形和新生猪的死亡。
下面将介绍四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它们对母猪的繁殖有着重大的影响。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和繁殖系统疾病。
感染PRRSV的母猪可能出现流产、早产和胎儿畸形等问题。
PRRSV还会导致母猪产后发热、乳汁减少和新生仔猪的死亡率增加。
这种病毒对母猪的繁殖和生产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猪嗜肺炎病毒 (PRV)猪嗜肺炎病毒 (PRV)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病毒,它会导致母猪出现流产、胎儿死亡和胎儿畸形等问题。
PRV还会影响母猪的产后恢复,导致产后感染和子宫炎等疾病。
这些问题会大大降低母猪的生产能力,导致养猪场的生产效益降低。
针对上述四种病毒性疾病造成的母猪繁殖障碍,养猪场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疫病监测养猪场应加强疫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猪繁殖障碍相关的病毒性疾病。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报告机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降低疫情对母猪繁殖的影响。
2.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针对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养猪场应定期给母猪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通过合理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母猪感染病毒的风险,保障其正常的繁殖和生产。
3. 严格的隔离措施在养猪场内部,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
对于患有病毒性疾病的母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对于外来母猪的引进,也要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检疫,确保养猪场的安全。
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养猪场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干净。
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防止病毒在环境中的滋生和传播。
要做好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工作,保障母猪的健康和安全。
1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本病是由动脉炎病毒属病毒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猪的重要疾病。
多数PRRS病毒株在妊娠90d前不能通过胎盘,因此,多数流产都发生在猪妊娠末期。
患猪产出的一窝仔猪中,有新鲜和自溶的死胎儿、受感染的弱仔以及未受感染的健康仔猪,这些健康猪常在生后的几d内患呼吸道疾病。
在流产前几日,患病母猪食欲不振、高热,并发呼吸道疾病。
常见猪群中细菌感染猪的数量增加。
脐带出血是PRRS流产唯一肉眼可见的病变。
并非所有的胎儿都受感染,因此,诊断时应该同时采集几个胎儿的样品。
因为胎儿胸腺和胸腔液中持续存在病毒抗原,用PCR检测3~5个胎儿胸腔液的混合液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提高猪群管理水平对防控PRRS很重要,目前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可用。
2猪细小病毒感染据报道,在大多数国家猪细小病毒感染普遍存在,几乎所有母猪在第2次妊娠前都自然感染,感染后终生免疫,因此,只有头产猪染病。
在妊娠前70d,胎儿受感染可导致其死亡。
因为并非所有胎儿都同时感染,因此可见于不同月龄死亡的胎儿,有些胎儿存活并出生,但是持续感染。
在妊娠后70d感染时,多数胎儿的免疫反应增强,可自行清除病毒,出生时健康。
受影响的胎儿直到分娩时才能被排出,所以头产母猪分娩时,见到有不同月龄死亡的胎儿、干尸化胎儿、死产以及产出不健康的仔猪是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标志。
可通过荧光抗体检测、从干尸化胎儿的肺脏中分离到病毒或者从死产胎儿检测到哺乳前抗体而确诊。
公猪通过多种途径排出病毒,急性感染后几周内通过精液排毒,将病毒传染给猪群。
有灭活疫苗可用,并且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猪伪狂犬病伪狂犬病引起猪CNS和呼吸系统疾病。
处于潜伏期感染的猪血清学检查呈阳性。
妊娠早期感染导致猪胚胎死亡及胎儿被吸收;妊娠晚期感染导致流产、死产和孱弱仔猪,胎儿干尸化不常发生。
流产胎儿无明显可见病变,但是在少数胎儿的肝脏和扁桃体可见针尖大白色坏死点。
通过病毒分离、PCR或荧光抗体染色进行诊断。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母猪繁殖障碍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问题,而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会对母猪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母猪的生殖能力和生产效益。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四种主要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性疾病,这些疾病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热病毒(CSFV)、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病毒性不孕症病毒(PCV2)。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由PRRSV引起的猪的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生殖道传播。
PRRSV感染后,母猪容易出现流产、妊娠母猪死胎、前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现象。
PRRSV也可能导致母猪发生怀孕失败、胎儿畸形和胎儿迟滞,甚至导致蜕皮性皮炎等疾病。
对PRRSV的有效防控对维护母猪繁殖健康至关重要。
2. 猪瘟热病毒(CSFV)猪瘟热病毒(CSFV)是一种半乳糖糖脂病毒,可以导致猪瘟热的疾病。
CSFV感染后,母猪可能出现严重的繁殖问题,包括流产、死胎、早产、生长迟缓和繁殖能力下降等。
猪瘟热病毒还可能通过胎盘穿透,导致胚胎畸形和死亡。
预防和控制猪瘟热病毒对母猪繁殖的影响至关重要。
3. 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EDV)猪病毒性不孕症病毒(PCV2)是一种由PCV2感染引起的猪的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和粪-口途径传播。
PCV2感染后,母猪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孕、流产、死胎、生产力下降等繁殖问题。
PCV2还可能导致幼猪出现呼吸道疾病、消瘦和死亡。
预防和控制PCV2感染对母猪繁殖健康非常重要。
对于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加强对猪场的消毒和杀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致病因素的残留和传播。
定期对母猪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猪只,减少病毒在猪场内的传播风险。
合理饲养管理,提高母猪的免疫力,也是预防这些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短期内,针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可以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环境卫生等方式进行,但长期来看,提高母猪的遗传品质、加强养殖管理、改善饲养条件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猪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鉴别及诊断技术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其中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如何鉴别这些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人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母猪以发热、厌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多发生于怀孕100天以后,死胎较大,肺有水肿。
2、猪的伪狂犬: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孕猪主要在怀孕中后期流产占80%以上,有部分生后发病,表现神经症状。
3、猪细小病毒:是由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病之一,该病的特点主要是受感染的母猪,特别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猪及健康仔猪,母猪无明显的其它症状。
该病95%发生于第一胎母猪,死胎大小不一,心肌坏死。
在怀孕3050d感染,主要是产木乃伊胎,如早期死亡,产出小的黑色枯萎样木乃伊胎,如晚期死亡,则子宫内有较大木乃伊胎;怀孕70d之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产出的仔猪带毒,有的甚至终身带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4、猪乙型脑炎:本病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多为单侧性,初期肿胀有热痛感,数日后炎症消退,睾丸萎缩变硬、性欲减退、精液带毒、失去配种能力。
本病由蚊虫传播多发生于711月,分娩期正常或延产,死胎大小均匀。
四肢有畸形,脑和脑软膜充血、水肿。
5、衣原体:主要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表现有流产、肺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感染等多种临床症状。
一般早期流产,感染后3周在血中才可检测到。
6、附红细胞体: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红细胞表面的一种附红细胞小体,各龄猪均可感染。
一般多发生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
本病是以高热稽留、皮肤发红、黄疸和母猪繁殖障碍为主,仔猪和生长猪死亡率较高,病猪厌食、嗜睡、体温升高、贫血、黄疸、皮肤红紫,指压不退色,便秘或拉稀,也有的后肢麻痹、流涎、呼吸困难、咳嗽等,严重的眼险粘连、发绀。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母猪繁殖障碍是指母猪在配种后无法受孕、胎儿死亡或产仔率低下的情况。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其中包括一些病毒性疾病。
下面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性疾病。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PRRSV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感染母猪后,会导致怀孕失败、早产、死胎和畸形仔猪等症状。
母猪受感染后,妊娠率明显下降,胎儿死亡率较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PRRSV还可以通过性接触、垂直传播和人工授精传播。
2.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毒主要通过粪便、尿液和分泌物传播。
感染母猪后,会引起胚胎吸收、死胎、产仔率下降,并有可能导致孕妇流产。
伪狂犬病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跳跃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3. 子宫颈炎症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PP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垂直传播传播。
感染母猪后,会导致妊娠率下降、胚胎死亡和死胎率增加。
母猪在母猪繁殖障碍病毒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会引发子宫角炎、子宫颈严重炎症以及卵泡发育不良等症状。
PEDV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母猪感染PEDV后,会引起高热、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如果母猪在妊娠初期感染PEDV,会导致胚胎死亡或早产,最终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这四种病毒性疾病都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养殖场应该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消毒程序,避免交叉感染。
并且,对于有确诊的感染猪,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到其他猪只。
有效的疫苗接种也是预防这些病毒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母猪的繁殖健康是养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病毒性疾病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毒性疾病对母猪的繁殖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不仅会导致繁殖效率下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传染病灾害。
及时了解并加强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母猪的繁殖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常见病毒性疾病,希望对养猪生产中的防疫工作有所帮助。
一、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命的传染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唾液、分泌物、血液等途径传播,感染后猪只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烧、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严重影响母猪的生殖功能,导致流产、早产以及仔猪畸形等问题。
防控非洲猪瘟主要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确保母猪饲养环境的卫生情况,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定期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毒感染母猪后,会导致其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母猪的繁殖健康,引起流产、早产等问题。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引起猪的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
PRRSV感染母猪后,会导致其出现生殖障碍,表现为流产、胎儿死亡、仔猪生长缓慢等问题,严重影响养猪效益。
防控PRRSV需加强饲养环境的管控和病毒监测,保持饲养场的洁净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也是防控PRRSV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母猪的免疫水平,降低感染风险。
四、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会导致猪出现急性腹泻症状的病毒,其感染母猪后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受损,还可能引起免疫系统失调,影响母猪的生殖健康,最终导致繁殖障碍。
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一)母猪的病毒性繁殖障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
引起该病的原因比较多,下面仅从病毒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概述能够引起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病主要有蓝耳病,细小病毒,伪狂犬,乙型脑炎等,这些病但从临床症状他们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有比较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实验室手段才可以区分,确诊,达到治疗,预防的目的!二.分述一)蓝耳病【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此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新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感染猪厌食、体温升高(40--41℃),妊娠期发生早产,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该病无肉眼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确认一般依靠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或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
也可用过氧化物酶试验,elisa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检测抗体。
【预防治疗】加强猪群卫生消毒,加强与外界隔离,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对购入猪严格检疫和隔离是杜绝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在国外已有疫苗应用,灭活苗免疫母猪一年两次,每次间隔21天,弱毒苗仅限3--18周龄仔猪应用。
我国哈兽研已研制出灭活苗,效果与国外相同,目前正在某些地区中试。
该病属于群发病,流行地区要采取早期同步断乳,在仔猪感染前异地隔离饲养,切断从成猪到仔猪的传播途径。
猪群暴发该病后须采取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此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猪舍卫生条件,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饲喂高能量饲料,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和注意保温。
二)细小病毒【病原】猪细小病毒病该病由猪细小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孕猪在怀孕前期受到感染时,引起流产、死产、胚胎死亡、木乃伊化胎儿。
【临床症状】在怀孕30--50天感染猪主要产木乃伊化胎儿。
50--60天感染多出现死产。
怀孕70天感染出现流产症状。
而怀孕70天后感染的母猪多正常产仔,但这些仔猪常常有抗体或病毒。
此外产弱仔、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都是该病的临床症状。
肉眼可见病变,母猪子宫内膜有炎症,胚盘有融化现象,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现象等。
病毒分离和利用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检测抗体都可诊断细小病毒感染猪。
【预防治疗】对于未感染的猪场,应杜绝引进带毒猪,严格对公猪精液进行检查,阴性猪可使用。
初产母猪一般在9 月龄以后配种, 以便大多数处女母猪提高主动免疫能力; 用母猪的血清进行血球凝集抑制(HI) 试验。
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准许引进。
引进后严格隔离2周以上,当再次检测HI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通过将血清学反应呈阳性和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 或将处女猪赶到被污染的猪圈内饲养等方法, 使其受到感染而产生免疫力。
初产母猪和育成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接种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 经产母猪一般不必注射。
油乳剂灭活苗每次每头肌注3 毫升,注射两次(间隔10~15 天) , 种公猪6~7 个月龄一次,以后每年一次加强免疫。
对猪舍,特别是繁殖猪舍,必须彻底消毒和做好污物处理工作。
三)伪狂犬【病原】猪伪狂犬病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猪感染其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仅表现增长减慢,呈轻微症状。
种猪表现不育,公猪发生睾丸肿胀、萎缩,性机能减退。
母猪则为返情,屡配不孕。
妊娠母猪表现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仔猪表现高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后精神症状抽搐至死亡。
15日龄内仔猪死亡率100%,断乳仔猪死亡率达10--20%。
病毒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
应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elisa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都可诊断伪狂犬病。
【预防治疗】伪狂犬病目前尚无治疗办法,国外已普遍采用免疫接种方法,灭活苗接种公母猪一年两次,第一次免疫后间隔6周加强免疫,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育肥猪断乳后免疫一次即可。
我国也有伪狂犬病弱毒和灭活苗中试产品在一些地区试用。
目前认为猪是主要的带毒者,因此要严格将猪牛分开饲养。
引进猪时,应严格检疫隔离。
应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消灭昆虫媒介,加强饲养管理。
对有本病的猪场,应采取停产措施,经血清学检查发现阳性猪在50%以上的种猪场,应全群淘汰。
连续4次血检,阳性率在1%以下的猪群,淘汰阳性猪。
建立净化猪群等综合防治办法,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
四)乙型脑炎【病原】猪日本乙型脑炎又名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猪特点为高热,流产、死胎【临床症状】体温很快上升到40~41℃,发热持续3~10天,精神不振,头剧痛,呕吐,疲乏无力,多伏卧昏睡,食欲减退,口干,心跳增快,眼结膜充血,粪干尿黄或四肢震颤,后肢麻痹或跛行,此外,乙脑病毒还会引起母猪的死胎流产,怀孕母猪主要引起流产、死胎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同胎流产的胎儿,其大小差别明显,小的如人指头,大的如正常胎儿大小。
有的超过预产期也不分娩,胎儿长期滞留,特别是初产母猪常可见到此现象。
剖检症状:死胎脑积水,胎盘水肿,公猪呈睾丸硬化与阴囊粘连、胸腹积水,浆膜表面有出血斑,淋巴结充血或肝脾有坏死灶.【预防治疗】防治措施:免疫接种:①后备公、母在配种前3周及l周进行两次接种乙型脑炎弱毒疫苗②每年于蚊子出现前(4月中旬)时进行对公、母猪连续两次免疫接种。
三.总结我们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源尽管很多,但是还是以病毒为主,并且这些病中的一些,不但是影响生产,还影响猪体的免疫系统。
这就是说,加强对这些病毒性繁殖障碍的认识与总结对生产实际是很有必要的。
(二)母猪非传染性不孕母猪不孕的原因比较多,这里就非传染性不孕做一分析!引起母猪非传染性不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一.初情期延迟所谓初情期延迟是指长发育正常的大型后备母猪,达7月龄后仍未见发情,即可视为初情期迟缓【发病病因】1 卵巢发育不全:多发于长期患慢性消化系统病、慢性呼吸系统病、寄生虫病的小母猪。
由于卵巢发育不全,使得卵巢内没有大的卵泡发育以致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引起发情。
2.异性刺激不够:猪的初情期早晚除遗传因素决定外,同时与后备母猪开始接触公猪的时间有关系。
有实验证明,当小母猪达160—180日龄时,用性成熟的公猪进行直接刺激,可以初情期提前约30天。
同时证明,公猪与母猪每天接触1—2小时产生的刺激效果与公猪和母猪持续接触产生的效果一样,用不同公猪多次刺激比用同一头公猪多次刺激效果好。
3.饲养管理不当: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由于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造成母猪体况过瘦或过肥都会影响其性成熟的正常到来。
有些体况虽为正常,但在前期饲养中,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养分,性腺发育受到抑制,性成熟会延期到来。
再者,每圈饲养4—6头为宜,单圈饲养1头对母猪的发情有不利影响。
过分拥挤及频繁打斗可导致初情期延迟。
4.安静发情:个别青年母猪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体内卵巢活动及卵泡发育也正常,却迟迟不表现发情症状或在公猪存在时不表现站立反射。
这种现象叫安静发情或微弱发情。
微弱发情可采取一定措施,母猪可以受孕。
这种情况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引进猪种及培育猪种,发情表现不明显,尤其后备母猪。
【预防治疗】控制体重:体况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短期优饲,补喂优质青绿饲料,使其尽快达到7—8成膘;对过肥母猪实行限饲,多运动少给料,直到恢复种用体况。
管理措施:对母猪进行调圈处理。
公猪刺激。
过肥母猪进行饥饿处理,对以前饲料减半。
激素诱导:对不发情后备母猪肌注800—1000单位孕马血清诱导发情和排卵,再注射600—800单位HCG可在3—5天内表现发情和卵泡成熟排卵。
考虑遗传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母猪在9—10月龄还不见初情期的,可能为遗传原因或其他原因,应及时淘汰,以免造成更多的损失。
二.不发情(乏情)乏情欲也称不发情,是指青年母猪断奶15天后仍不发情或后备母猪达8月龄还不发情的情况,其卵巢处于静止状态,是非病理性的无周期活动的生理现象。
【发病病因】1.胎次一般而言,经产母猪95%在断奶后7天内表现发情,仅有70%青年母猪在首次产子断奶后头一周表现发情。
2.季节六,七,八,九月断奶的成年母猪其乏情率比其他月份断奶的母猪高。
3.气温与光照温度太高,影响母猪的发情。
4.猪群大小断奶后单独圈养的成年猪发情率要比断奶后成群圈养的母猪高。
5.营养必须有充足的营养6.激素激素对母猪的发情影响也比较大7.管理因素就是管理跟不上,或者是管理粗放。
【预防治疗】皮下或肌肉注射孕马血清或全血15~25毫升,或者是肌注PMSG制剂1000~1500单位,1~2次。
另外,也可静脉或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单位,间隔1~2天重复1次。
静脉或肌肉注射FSH(促卵泡激素)100~300单位,隔日1次,一般3~4次,不仅可促进乏情母猪发情排卵,并且有提高受胎率和产仔率的作用。
三.连续发情是指在母猪发情配上后不久,在下一个情期,又出现发情的症状,这多是由于垂体分泌促黄体素不足,或者由于FSH过剩,以至于LH和FSH之间的平衡紊乱而不能排卵。
造成不能受孕。
对于连续发情,当母猪发情到第四天,若还让公猪爬跨,应再让公猪与他交配,为了促进排卵,可同时注射HcG500IU. 四.卵巢囊肿主要表现发情不规律,其中青年母猪占一半以上。
治疗措施:肌肉注射促黄体素200至500微克欣,注射1至4次。
治疗到发情的间隔时间为22天,发情率一般为百分之77.4,受胎率可达百分之70.2。
五.持久黄体母猪长期不发情,可用前列腺素使黄体消退,与性腺激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具体措施是先用前列腺素35毫克肌肉注射,经3至5天后阴部肿胀时再注射性腺激素1000单位,大多数在3至4天内发情,配种即可受胎。
六.先天性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畸形,妨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运行,阻碍精于和卵子的结合。
常见的生殖器官畸形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囊肿、输卵管阻塞、缺乏子宫角、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双子宫、双阴道。
防治:出现上述临床症状,都是难以治疗的,只有在后备母猪选育过程中进行淘汰,消除畸形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