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与分解》WORD教案05
- 格式:docx
- 大小:91.27 KB
- 文档页数:7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材分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意图,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探究力的合成及其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为第二课时,重点分析了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及相关应用实例。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矢量相加的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已有相关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
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3.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概念;掌握用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分力方向,进而求解分力的方法;会用力的分解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历《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的全过程,进一步熟知科学探究的各环节;感悟等效替代思想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广播系统共享实验结果,享受分享和成功带来的喜悦、提高学生合作共享意识。
教学重点:合力、分力概念;用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分力方向及求解分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思想与方法;计算法求解分力过程中,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活中的晾衣绳,索道等为了不易被拉断,在安装的时候应该紧绷一些还是松一些呢?引起学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用细绳挂重物,改变细绳的松紧,观察其在何种情况下更容易被拉断。
二、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一:在实际的物理情景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启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分解一个力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同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思考一下,如果把物体放在斜面上,不用拉力是否也可能运动?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使物体运动起来了?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实验演示:把系有橡皮条的小车固定在由软板搭成的斜面上,观察橡皮筋和软板的变化。
2018-2019高中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粤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高中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粤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高中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粤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进行合力与分力的计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4.能运用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问题.一、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定义: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理解:在平行四边形中,两条邻边表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两条邻边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合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
三、分力的计算1。
分力的计算就是合力运算的逆运算.2。
分解的多解性: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对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的分力.3.分解的实效性:在进行力的分解时,一般先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计算分力的大小。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合力总比分力大。
(×)(2)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则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相同。
(√)(3)当两个力的大小不变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也不变.(×)(4)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而力的分解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假设两个学生用大小均为100 N的力一起拎起一桶水,则两个学生对水桶的合力一定是200 N吗?(2)要想省力,两个学生拉力间的夹角应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答案(1)不一定。
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粤教版必修1—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它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行定则,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
教材让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进行试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探究式实验以及生活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向,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力的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以及预备性。
三、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对力的基本概念、力学中三种常见的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力一定的知识结构,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对矢量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注重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就能较为容易的掌握本节内容。
3、在前面自由落体运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具备基本的探究能力。
如正确引导学生,学生便能通过实验探究,很好的掌握本节内容,同时使得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并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合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及合成方法。
2. 力的分解概念及分解方法。
3.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例。
3. 练习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将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的效果。
2.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
4. 讲解力的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后续课时按照类似格式进行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做准备。
2. 讲解力的合成:介绍力的合成概念,讲解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讲解力的分解:介绍力的分解概念,讲解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过程: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指明:(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物理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导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力的分解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三、课堂小结(1)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合矢量和分矢量不能同时使用。
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设计一、基本概念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
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
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二、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名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得到的结果。
若按实验中要求的符号表示各个力,则可判定其中哪一个实验结果是尊重实验事实的()例2、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使用弹簧秤必须注意:A、测量前检查弹簧秤的指针是否指在零点B、在用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秤壳不要与纸面摩擦C、在用弹簧秤拉橡皮条时,要使弹簧秤的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D、在用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细绳和弹簧秤的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例3、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OA.同一次实验中,O 点位置允许变动B.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 点的位置C.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 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D.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 点例4、如图所示,用A 、B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D 点,使其伸长到E 点,现保持A 的读数不变,当∠α由图示位置减小时,欲使D 点仍在E 点位置保持不变,则可用的方法是A 、使B 的读数变大,β角变大B 、使B 的读数变大,β角变小C 、使B 的读数变小,β角变小D 、使B 的读数变小,β角变大三、作业练习: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主要步骤是:A .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 .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记录下O 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D .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 1和F 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 .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 '的图示F .比较力F '和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高中物理 3.4力的合成与分解3教案粤教版必修11、课题3.4力的合成教学模式自主练习→小组商量→讲练结合教学目标〔认识技能情感〕1.学问与技能:①力的合成的概念;②探究求合力的方法;③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④共点力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①力的合成是“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②通过试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③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为三角形法则。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我们之所以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讨论正是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实施策略抓住力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这一思想贯穿本节课的教学;另外,从生2、活实际出发,通过试验探究来得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表达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
教具讲义板书设计3.4力的合成一、基础学问复习1、基本概念2、公式二、方法与规律应用1、基本概念应用2、三、稳固练习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按环节设计自学、商量、实践、探究、训练等内容〕教师导向激励示范等内容〔精讲、启发、联系渗透等〕一.力的合成的概念引入:举例说明:两个小伴侣共提一桶水,一个大人用一只手也可提起这桶水。
所以,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看,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经常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几个力的效果3、,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实际存在的力叫做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即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讨论性学生试验【学生探究性试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留意点:①试验中如何比较分力和合力的效果的?〔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因此,要确定结点的位置〕②拉力的方向是沿着拉线方向的,因此要把拉线的方向描在木板的白纸上。
③怎样表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力的图示,要留意什么?〕④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你能得出什么启发?【结论】①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4、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3.4 力的合成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 _____ 学习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进一步理解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3.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求共
点力的合力。
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5.初步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一一“等效法”。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习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合力和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
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并不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以不能把合
力和分力同时当成物体受的力。
问题:1.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分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吗?
2.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是可逆的吗?
二、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点,但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延长后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共点力,所以,共点力不一定作用在同一点上,如
图所示的三个力F「F2、F3均为共点力。
、共点力合成实验:
实验结论:
四、力的合成的疋则
1 •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
作平行四边形,它的 __________ 就表示合力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这叫 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即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全等的 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为三角形定则。
若从
0点出发.:■
先作出表示力F i 的有向线段0A ,再以A 点出发作表示力F 2的有向线段AC , 连接0C ,则有向线段 0C 即表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
五、共点力的合成
1 •作图法(图解法):以力的图示为基础,以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严 格作出平
行四边形,然后量出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的长度,从与图示标度 的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出对角线与一个邻边的夹角,表示 合力的方向。
注意:作图时要先确定力的标度, 同一图上的各个力必须采用同一标度。
表示
分力和合力的有向线段共点且要画成实线, 与分力平行的对边要画成虚线, 力
线段上要画上刻度和箭头。
I
t
2•计算法: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合成示意图,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3•两个以上共点力的合成
【例一】两个小孩拉一辆车子,一个小孩用的力是45N,另一个小孩用的力是
60N,这两个力的夹角是90 °求它们的合力.
【例二】用作图法求夹角分别为30° 60° 90° 120° 150。
的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它们的夹角是0。
和180°时的合力.比较求得的结果,能不能得出下面的结论:
问题:1.合力一定大小任何一个分力吗?
2•平行四边形定则也适用于其它矢量的合成吗?
3.两个大小一定的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由00增大到180°的过程中,合力F
的大小怎样变化?
六、合力大小与二分力间的夹角的关系:
①合力总是大于分力;②夹角在
150°
0°到180°之间
时,
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七、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例三】三名同学一起玩游戏,用三根绳拴住同一物体,其中甲同学用 100N 向
东拉,乙同学用 400N 的力向西拉,丙同学用 400N 的力向南拉。
求物体所受的
合力.
1.
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有关它们的合力和分力关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 .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小的分力、小于大的分力.
B •合力的大小随分力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C .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
D .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大的分力,也可能小于小的分力. 2.
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均等于 f ,如果它们的
合力大小也等于 f , 则这两个共点力之间的夹角为
(
)
A . 30 °
B . 60°
C . 90°
D . 120°
3. 在电线杆的两侧常用钢丝绳把它固定在地上.
如果钢丝绳与 地面
的夹角/ A= / B=60 °,每条钢丝绳的拉力都是 300N , 求两根钢丝绳作用在电线杆上的
课堂训练 【例四】如图,质量为 支持力和摩擦力。
m 的物体A 静止于倾角为
合力.
4.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 i、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 °时合力大小为20N,则
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多少?
课后作业:
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
A .合力大小一定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B .合力大小一定大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C.合力大小可能比两个分力的大小都大,可能都小,也可能比一个分力大,比另一个分力小.
D .合力大小一定大于一个分力的大小,小于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2 .作用在同一点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5N和2N,则它们的合力不可能是()
A. 5N B . 4N C. 2N D. 9N
3.两个共点力,一个是40N,另一个等于F,它们的合力是100N,则F的大小可能是()
A. 20N
B. 40N
C. 80N
D. 160N
4.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的最大值为180N,合力F的最小值为20N,则这两个共点
力的大小分别是()
A . 110N,90N B. 200N,160N
C. 100N,80N
D. 90N,70N
5.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 i=5N, F2=10N, F3=20N,则它们的合力()
A .不会大于35N
B .最小值为5N
C.可能为0 D .可能为20N
*6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F,如果它们之间的夹角B固定不变,而其中一个力增大,则()
A .合力F 一定增大
B .合力F的大小可能不变
C.合力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 .当0°< 0 v 90。
时,合力F —定减小
*7 •几个共点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中某个力
F i停止作用时,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将向着F的方向运动.
B .物体将向着F i的反方向运动.
C.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
D .由于不知共点力的个数,无法判断物体的状况.
8.在长度、质量、力、速度、温度、比热等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有______ ,属于标量的有_______ .
*9 .从正六边形ABCDEF的一个顶点A向其余五个顶点作用着五个力
F i、F2、F3、F4、F5,已知F i=f,且各个力的大小跟对应的边长成正比,求这
五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阅读材料:物体在什么地方比较重?
地球施向一个物体的吸引力(地球引力)要跟着这个物体从地面升高而减低。
假如我们把一公斤重的砝码提高到离地面6400公里,就是把这砝码举起到离地球中心两倍地球半
径的距离,那么这个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就会减弱到4分之一,如果在那里把这个砝码放
在弹簧秤上称,就不再是1000克,而只是250克。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吸引一切物体,可以看做它的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它的中心(地心),而这个引力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上
面这个例子里,砝码跟地心的距离已经加到地面到地心的距离的两倍,因此引力就要减到原
来的22分之一,就是4分之一。
如果把砝码移到离地面12,800公里,也就是离地心等于地
球半径的三倍,引力就要减到原来的32分之一,就是9分之一;1000克的砝码,用弹簧秤
来称就只有111克了,依此类推。
这样看来,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物体越跟地球
的核心(地心)接近,地球引力就会越大;也就是说,一个砝
码,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应该更重一些。
但是,这个臆断是不正确的;物体在
地下越深,它的重量不但不是越大,反而越小了。
这现象的解释是这样
的: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吸引物体的地球物质微粒已经不只是在这个物体的一面,而是在它的各方面。
请看图20。
从图上可以
看出,那个在地下很深地方的砝码,一方面受到在它下面的地球物质微粒向下方吸引,另外一方面又受到在它上面的微粒向上方吸引。
这儿我们不难证明,这些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发生吸引作用的只是半径等于从地心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的那个球体。
因此,如果物体逐渐深入到地球内部,它的重量会很快减低。
一到地心,重量就会完全失去,变成一个没有重量的物体。
因为,在那时候物体四周的地球物质微粒对它所施的引力各方面完全相等了。
所以,物体只是当它在地面上的时候才有最大的重量,至于升到高空或深入地球,都只会使它的重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