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十五课短文两篇1、(1)yí (2)jiénàn (3)zhì (4)cī2、(1)英作《随笔》《新工具》(2)邓拓《燕山夜话》3、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4、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一般的书只读一部分粗糙的书只知梗概好书精读,细读,反复读6、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7、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8、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9、(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2)“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
“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的,“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这是比喻论证。
10、(1)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
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
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11、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12、C13、D14、A、B1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3短文两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点)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新课展开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
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素材积累: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
30.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学习重点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习难点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学习过程一、预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2)、入日()( 3)、欲得饮()(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6)、弃其杖()2. 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及句子。
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1.翻译下列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2)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问题探究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个人物?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四、拓展延伸1、从夸父身上,你得到什么启发?共工怒触不周山一、预习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3)、地维绝()()(4 )故水潦尘埃归焉()2.翻译下列语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三、问题探究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你怎么看待共工这个人物?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四、比较阅读1、夸父和共工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的?五、小结六、布置作业《学习辅导》。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1.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重点)2.了解夜游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重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仍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诗歌清新豪键,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等。
2.故事背景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日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
3.苏轼的人生经历进京应试:19岁的苏轼与弟苏辙进京应举人试。
次年正月,应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同期考生有曾巩、程颢、张载等。
欧阳修以为苏轼文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批为第二。
三月,应殿试,进士及第,获得做官资格。
自请出京:34岁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
34—41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出任地方官。
乌台诗案:42岁的苏轼到湖州任知州,上任后,苏轼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的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
他因此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3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加。
熟悉人生第一次经受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阅历。
【学习重点】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学习难点】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导学】【课堂学习】一、走进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高校中文系肄业。
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编辑。
《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牢固累累()玲珑剔透()详细而微()不行磨灭()回味无穷()三、合作探究1、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3、为什么说“我”是“俗子”?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阅历不肯定都开心”?5、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好在哪里?奇异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6、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达标】谈自己对“第一次”的熟悉(温馨提示:生命中有很多第一次。
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乐观去尝试,不行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英勇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开。
)【课后反思】格式: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学前导入四、学习任务五、课堂检测六、课后反思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4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2、培育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力量。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享受学习的欢乐。
【学习重点】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能尝试运用。
3、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难点(1)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分析短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两篇短文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文体知识(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样的文学体裁。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1)大声朗读两篇短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初步感知(1)思考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事物,作者对其有怎样的态度?(2)尝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课堂探究1、字词解读(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文本分析(1)《短文一》作者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分析。
(2)《短文二》文章围绕所写事物展开了哪些方面的叙述?作者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寄托了怎样的志向?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达,体会其生动性和感染力。
3、写作手法(1)探讨两篇短文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举例说明。
(2)比较两篇短文在托物言志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4、主题升华(1)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内涵。
(2)思考两篇短文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六、拓展延伸1、同类作品欣赏推荐几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优秀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加深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2、写作练习(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学习重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呖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呖谷:
3.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家作品吗?
4.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合作探究:
1.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五、学生展示(展示交流结果)
六、拓展: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七、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推选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小结。
八、作业布置:
1.字词练习
2.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反馈
学习过程: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
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
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
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
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
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
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
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
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
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
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
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
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
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
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
溪流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
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
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
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
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
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
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
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
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1.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2.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4.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
7.“读了《溪流》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
(30字以内)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