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3《短文两篇 蝉 贝壳》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3短文两篇蝉贝壳1、给加点字注音卑.微( ) 收敛.( ) 颤.动( ) 聒.聒( )响彻.( ) 宽恕.( ) 短暂.( ) 一丝不苟.() 2、形近字、多音字辨形、辨音组词() ( 恕()壳 颤( ) ( ) 怒 ( )彻( ) 敛( )砌()剑()二1、了解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代表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丰子恺漫画选择》,合集有《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
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
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
代表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
2、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先抑后扬的作用:①突出主题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文章显得更加有波澜三1、写出词语的拼音并解释。
①收敛()②聒噪()③卑微()④一丝不苟()⑤宽恕()2、结合课文内容,分辨写作手法。
小思《蝉》先写蝉鸣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但是却非常有意义,使作者产生的情感。
课中探究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想想有哪些不同,体会生命不同的美。
第一课时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第二课时4、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5、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6、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三对比聒噪、心烦地下埋17 年、只活一个夏天蝉----珍爱生命,让它有意义微小、病弱延续生命、好好活着先抑后扬花纹精致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贝壳生命卑微让生命有价值意义以小见大四第一课时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第二课时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省以致善】课后训练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贝壳.(ké) 卑.微(bēi) 痕.迹(hén) 聒.聒(guō)B.杜鹃.(juān) 延.续(yán) 脆.弱(cuì) 宽恕.(nù)C.精致.(zhì) 收敛.(liǎn) 回旋.(xuán) 短暂.(zhàn)D.零落..(líng luò) 柔.软(róu) 一丝不.苟(jù) 响彻.(chè)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8 短文两篇《蝉》、《贝壳》姓名班级
【教课目的】
1、品读,赏识课文,感觉课文委宛柔和、自然流利的风格。
2、认识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起真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指引踊跃,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诵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要点的句子画下来,频频朗诵。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这个词
收敛()聒聒()饶恕(
....)
二、讲堂商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获得什么启迪
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 ,“秋风颜色”给了你如何的感受
三、商讨展现,互动沟通
四、讲堂检测达成练习册有关习题
五、课后作业完美教案,达成课文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诵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要点
的句子画下来,频频朗诵。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这个词
卑()微谨小慎微(
..)
二、讲堂商讨
1、作者为何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2、作者看到这漂亮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3、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如何执拗又如何简单的心啊!”中“执拗”“简单”是什么意思
4、对照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谈谈它们的同样之处和
不一样之处
三、商讨成就展现,互动沟通
四、讲堂检测达成练习册有关习题
五、课后作业完美教案,达成课文后习题。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主备人:付建君审核人:王杰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他是一钟篇幅紧凑短小,书写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种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叙议结合、叙中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蝉》和《贝壳》都是托物寓意的哲理散文托物寓意,是指在对事物进行足够的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
这两篇短文都是由弱小的“物”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阐释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1、 给下列汉字注音并解释收敛()________ _宽恕()_________卑微()___________一丝不苟()__________聒聒()___________2、 多音、形近字注音、组词颤﹛栗()______粟()_______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2、我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转折出现在哪里?3、纵观全文,作者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哪几处,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1)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引入蝉和贝壳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壳的形成过程。
3. 合作学习:(1)小组内分享学习成果,讨论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2)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蝉和贝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自然界中的蝉和贝壳,体会生命的奇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
(2)学生的朗读、表达和练习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1)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2)拓展作业的创新性和深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蝉的生活习性和贝壳的形成过程。
2023年《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总()课时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力量目标:学习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乐观、仔细对待生命的态度。
【导学重点】目标1【导学难点】目标2【导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支配】1课时【课前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抖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漂亮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闹的战鼓;秋天的风,凉快而满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慈爱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忱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一些学问,写在下面。
5.用一般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思索: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先对贝壳的精致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争论沟通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缘由,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由于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荣。
它也提示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兴奋精神的感觉。
b.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松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专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相信自己:我行,我棒,我优秀!《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曾老师编制)【学习目标】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见《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49“资料背景”。
附诗作欣赏:青春(小思)青春,是一度阳春三月的煦风,来匆匆,去也匆匆。
当风拂落满地的柳绿桃红,你朦胧,我也朦胧。
写作知识: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某事、某物、某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
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作用:突出什么主题;是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行文显得更加有波澜。
【自主学习】见《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49页“基础梳理”【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蝉》,思考下面问题:1、《蝉》一文紧扣蝉来写,突出其生命的什么特征?2、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3、《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
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对蝉的讨厌?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文章哪句话是作者情感转折的开始?说说你的理解。
5、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蝉贝壳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懂得分享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蝉贝壳》的阅读与理解;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3. 课文中的句子和语法结构的分析;4. 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展示蝉贝壳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蝉贝壳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蝉贝壳》;(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模仿;(2)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的方式,运用生词和短语;(3)教师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2. 朗读与表达:学生是否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进行表达;3. 作业与测试: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蝉贝壳的实物或图片;2. 课文《蝉贝壳》的文本;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4.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或物品。
六、教学扩展: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蝉贝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蝉的生活习性;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蝉贝壳的特点,通过展示和讲解,向其他小组介绍;3. 创意表达:邀请学生用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蝉贝壳的想象和创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掌握生词的正确书写。
(2)能够朗读并背诵短文。
(3)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事物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
(2)朗读和背诵短文。
(3)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正确书写。
(2)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2)准备生词卡片。
(3)准备相关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1)预习短文,熟悉生词。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蝉贝壳。
(2)邀请学生分享对蝉贝壳的了解。
2. 学习生词:(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2)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检测。
3. 朗读短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全班一起朗读,培养朗读兴趣。
4. 理解短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短文内容。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强调短文主题。
5. 事物描述练习:(1)学生观察蝉贝壳,用自己的话描述。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3)教师指导,提高描述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加强记忆。
2. 背诵短文,提高朗读能力。
3. 观察身边的事物,练习描述。
六、教学拓展:1. 知识:(1)教师介绍蝉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蝉的生长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蝉贝壳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
2. 课外阅读:(1)推荐与蝉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蝉的日记》。
(2)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2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蝉和贝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写动物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收敛()聒聒()宽恕()
二、课堂研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幺?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幺启示?。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学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安徽泗县二中王倩敏制作(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3、《短文两篇》《蝉》《贝壳》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一、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二、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2、席慕蓉: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三、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四、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三、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4、《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5、《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
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
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3.短文两篇快乐晨读生命金克木生命是一粒白点儿,在悠悠碧落里,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赏析]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用一系列的物象赋予生命以白点儿、云片、低气压的太息、蟋蟀声等,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物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原来,现实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东西,往往就是生命精髓的所在。
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小思,原名_________,另有笔名明川。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等。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练,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
席慕蓉,________族女诗人、_________家、画家。
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读者遍及海内外。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收敛.(l iǎn) 颤.动( )聒.聒( ) 宽恕.( )淘.洗( )_______(外壳)_______(颤动)_______(地壳_______(颤栗)2.辨清字形3.理解词义颤动脆弱零落知知不休精致颤动:抖动;振动。
_______:形容声音嘈杂。
_______:经不起挫折;不坚强。
_______:精巧细致。
_______:(花叶)脱落或(事物)衰败。
合作探究三、初步感知1.《蝉》一文开头就用“知知不休”和“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这篇散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本探究1.文中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0.09.07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2、【学习重点、难点】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介绍作者】1.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3短文两篇蝉贝壳设计者:曾祥茂审订者:杨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态度: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抢答,朗读,引导,自主学习教学课时两课时一、激情导入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预习课文(一)掌握下列字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收敛(liǎn) 颤动(chàn)宽恕(shù) 卑微(bēiwēi) 聒聒(guō)一丝不苟(gǒu) 短暂(zàn) 脆(cuì)弱2、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
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A.阅读课文《蝉》,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
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B.阅读课文《贝壳》,完成下列问题。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
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
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
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三、合作与探究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堂检测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贝壳(ké) 卑微(bēi) 痕迹(hén) 聒聒(guō)B.杜鹃(juān) 延续(yán) 脆弱(cuì) 宽恕(nù)C.精致(zhì) 收敛(liǎn) 回旋(xuán) 短暂(zhàn)D.零落(líng luò) 柔软(róu) 一丝不苟(jù)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壳( )________ ( )________(2)作( )________ ( )________(3)颤( )________ ( )________(4)落( )________ ( )________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A.即使是细小的事情,我们也应该一丝不苟地对待。
B.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C.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
D.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了脚步”,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
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
有些飘入湖水里。
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混然不觉地,在漂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
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
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
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4.文章为什么从对树的描写入笔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