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症状与引流静脉的关系和其致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86 MB
- 文档页数:69
神经外科考试题库一级试题为进修医师入院和第一年住院医师考试试题二级试题为第三年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离院考试试题三级试题为第五年住院医师和低年主治医师考试试题★一级试题★头皮分几层?1,皮肤2,皮下组织3,帽状腱膜4,帽状腱膜下层5,骨膜头颅由哪几块颅骨组成?额骨,枕骨,蝶骨,筛骨,顶骨,颞骨,颅骨由几层结构组成?骨皮质,板障,骨皮质脑分为哪几部分?由大脑,间脑,脑干,小脑组成,脑干由中脑,桥脑,延髓组成。
大脑分为哪几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脑脊液循环通路为何?CSF成人有100—150ml,每天产生400-500ml,循环同路: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腔-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渗回上矢状窦.12对颅神经的名称?1眶上裂:三叉神经眼支、3动眼、4滑车6外展、眼静脉2颈静脉孔颈静脉、9舌咽、10迷走、11副3枕骨大孔副神经,脊髓根、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下行4内耳门7面神经、8前庭、迷路5视神经管眼动脉、视神经6 舌下神经管舌下7破裂孔颈动脉8筛孔—嗅神经、圆孔—上颌神经、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主要脑供血血管有哪几条?颈内动脉系统—中、前、后、眼脉络膜前、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小脑上、小脑后下、小脑前下、内听动脉、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小脑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主要是维持肌肉间运动的协调(共济运动).2.绒球小结叶和后叶蚓部损伤,出现平衡障碍,或伴有眼震。
3.前叶蚓部损伤,出现肌张力协调障碍。
表现为共济失调性步态和躯干的共济失调.4.新小脑的功能是调节精细的随意运动,即共济运动的维持和调节有赖于新小脑功能的完好.简述肌力分级?肌力的分级: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何谓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临床上昏迷分3度,嗜睡,浅昏迷,神昏迷。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摘要】目的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结论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于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42)004【总页数】5页(P528-532)【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作者】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81海绵窦结构复杂,因其含有紧密而丰富的神经、血管,对神经外科手术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挑战,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损伤出血或颅神经损伤大大限制了该区域的手术。
1963年Parkinson进行了新的海绵窦解剖研究,并首次提出海绵窦并不是手术禁区,他的某些研究结果还被人们应用至今。
以后又有许多先驱者,包括Dolenc、Sekhar、Al-Mefty、Kawase等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对海绵窦作了大量的显微解剖研究和手术入路的探讨,使得该区域的安全手术成为可能。
临床三基训练神经外科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总分:47.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一)选择题 (总题数:21,分数:21.00)1.颅内动脉瘤的确诊主要依靠(分数:1.00)A.MRI和MRA检查B.CT增强扫描C.全脑血管造影√D.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史E.腰穿血性脑脊液解析:2.动眼神经麻痹不会引起(分数:1.00)A.眼内收不能B.瞳孔散大C.眼睑下垂D.眼外展不能√E.瞳孔光反应消失解析:3.关于颅内动脉瘤下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1.00)A.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B.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脑缺血C.巨大功脉瘤易在瘤腔内形成血栓D.动脉瘤破裂不会引起癫痫√E.动脉瘤破裂可引起颅内血肿解析:4.确定AVM大小、部位、供血及引流,首选的方法是(分数:1.00)A.全脑血管造影√B.CT扫描示高密度畸形血管团C.MRI及MRAD.腰穿为血性脑脊液E.CTA解析:5.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分数:1.00)A.血管内介入治疗B.开颅手术夹闭动脉C.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具体情况选择上述两种方法之一√D.γ刀E.动脉瘤包裹解析:6.对于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最有意义的临床表现是(分数:1.00)A.突眼伴眼球运动障碍B.突眼伴眼结膜充血水肿C.搏动性突眼伴视力障碍D.搏动性突眼伴颅内杂音√E.搏动性突眼伴鼻出血解析:7.颅底异常血管网症又被称为(分数:1.00)A.颅底血管畸形B.烟雾病√C.网状血管病D.血管硬化E.动静脉血管畸形解析:8.关于颅内动脉瘤,下述哪项是完全正确的(分数:1.00)A.动脉瘤破裂多由外伤引起B.外伤不会引起颅内动脉瘤C.颅内动脉瘤均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D.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保持大小便通畅√E.脑血管造影正常,可除外颅内动脉瘤解析:9.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分数:1.00)A.颅内动脉瘤B.颈动脉狭窄√C.烟雾病D.假性动脉瘤E.高血压脑出血解析:10.烟雾病最容易引起哪个部位的出血(分数:1.00)A.皮层B.脑干C.脑室内√D.小脑E.脊髓解析:11.对于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指征,哪一项不正确(分数:1.00)A.壳核区,血肿量≥30mlB.脑干内,血肿量≥30ml√C.小脑内,血肿量≥30mlD.皮质下,血肿量≥30mlE.脑室内,血肿量≥30ml解析:12.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主要发生在(分数:1.00)A.瘤体B.瘤蒂C.载瘤动脉D.瘤顶√E.瘤颈解析:13.颈动脉海绵窦瘘最常见的病因是(分数:1.00)A.颅内感染B.硬脑膜动静脉瘘C.颅内动脉瘤D.头部外伤√E.颈内动脉发育异常解析:14.脊髓血管畸形中最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为(分数:1.00)A.海绵状血管瘤B.硬脊膜动静脉瘘C.异常血管网形成D.髓周动静脉瘘E.动静脉畸形√解析: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分数:1.00)A.颅内动脉瘤√B.脑血管畸形C.脑动脉硬化D.烟雾病E.肿瘤卒中解析:16.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哪项检查对其无帮助(分数:1.00)A.头颅CTB.SPECT √C.CTAD.MRAE.全脑血管造影解析:17.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哪项措施是错误的(分数:1.00)A.手术夹闭动弥瘤B.手术加固动脉瘤C.介入治疗D.放射治疗E.不需要治疗√解析:18.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分数:1.00)A.绝对卧床休息B.给镇静药物C.便秘者给予肥皂水灌肠√D.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E.给予止血药物解析:19.62岁男性患者,因半天前突发头痛呕吐入院,神志清楚,躁动不安,四肢肌张力及肌力改变不明显,项强3F,头部CT显示右侧裂池有高密度影像。
名词解释:1.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通过经皮穿刺或某种原有体内通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插入至人体病变区进行特殊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
2.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在间接X线透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消除了骨骼软组织对于注入血管系统造影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现实的清晰度,并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使器官组织及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显示的更加清楚,目前是血管系统介入放射首选的监视方法。
3.PDA(patent ductus arteriosus)动脉导管未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约15%。
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约15小时发生功能性关闭,出生后一年在解剖学上应完全关闭。
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4.V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是心室间隔各部分发育不全或相互融合不良而引起的心室间血流交通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居先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约占30%。
它常常单独存在,或是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变之一。
5.ASD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脏病构成比的15%-20%左右,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而形成。
房间隔缺损绝大多数为单孔型,少数为多孔型,还有极少数呈筛孔状者。
6.TOF(tetralogy of Fallot)法洛四联症,发病率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占紫绀型先心病的50%。
心脏有四种畸型,即: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和右心室肥厚。
其解剖变化很大,可表现为肺动脉闭锁或近乎闭锁伴有大量的侧支血管,也可仅为室间隔缺损伴流出道或肺动脉瓣轻度狭窄。
神经外科学(医学高级):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试题一1、配伍题可出现玻璃体出血的是()可出现搏动性突眼的是()可出现一侧眼睑下垂的是()常以突发截瘫为首发症状的是()最常引起青少年自发性脑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江南博哥)是()A.颈内动脉海绵窦瘘B.脑蛛网膜下隙出血C.脑动静脉畸形D.脊髓血管畸形E.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正确答案:B,A,E,D,C2、名词解释腔隙性脑梗死正确答案: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脑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3、单选脑出血与蛛网膜下隙出血鉴别要点是()A.有无脑膜刺激征B.有无昏迷C.脑脊液有无血液D.有无高血压E.有无定位体征正确答案:E4、配伍题先天性中脑导水管阻塞引起()“落日征”常见于()蛛网膜下隙出血后常见()A.先天性脑积水B.梗阻性脑积水C.交通性脑积水D.外伤后脑积水E.感染性脑积水正确答案:B,A,C5、填空题动脉瘤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正确答案:先天性、动脉硬化性、感染性、损伤性6、单选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卧床休息至少()A.4~6周B.10天C.2周D.10~14天E.8周正确答案:A7、填空题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多位于________,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可以压迫邻近脑组织,甚至导致________,危重的Ⅲ级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是________。
正确答案:基底节壳部、脑疝、内科治疗8、名词解释多发性脑梗死正确答案:多发性脑梗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后引起的梗死,多为反复发生脑梗死的9、名词解释Willis cycle正确答案:脑底动脉环,也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两侧颈内动脉的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的起始段共同围成。
位于颅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的周围。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及病例分析Review questions and case analysis第二章颅骨一、复习思考题Review questions1.试述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
2.何谓翼点?并说明其临床意义。
3.试述颅底外面的分区和各区的主要解剖结构。
4.茎突有何临床意义?5.从前向后依次描述颅中窝外侧部主要的裂、孔、管、沟的位置和名称及穿行其内的结构。
6.试述穿过颅后窝各孔的解剖结构。
7.简述颞下颌关节窝的境界和组成。
8.描述颞下窝及翼腭窝的解剖境界和交通。
9.简述眶下管的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10.试述上颌窦的解剖形态及其与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位置关系。
11.何谓上颌骨三大支柱?简述其功能。
12.试述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13,简述翼腭管的构成、交通及腭大孔的位置。
14.简述颧骨的主要解剖形态。
二、病例分析Case analysis1.一男性患者,37岁,因车祸送来急救。
检查发现:双侧眶周围皮下淤血,形成“熊猫眼”,鼻腔内流淡粉红色液体,嗅觉障碍。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为何出现上述症状?分析:该患者为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及眶板。
颅前窝底即为眼眶顶,薄弱易破,两侧眶顶间为筛板,为鼻腔顶,其中有许多小孔为嗅神经纤维和筛前动脉通过。
该患者有外伤史且受力点在额眶部,导致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撕破该处硬脑膜及鼻腔顶粘膜,出现了脑脊液鼻漏并伤及嗅神经使嗅觉障碍,同时,外力使眶板骨折出现球结膜下出血和眼睑皮下淤血,故表现为双眼眶周青紫现象,俗称“熊猫眼”。
2.患者女性,27岁,骑车被卡车撞伤,曾有昏迷-短暂清醒-再昏迷史。
来院检查:右颞部皮下血肿,意识障碍,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差增大,心率呼吸减慢,双侧瞳孔不等大,同侧对光反射减弱,分析此症状及造成此症状的原因。
分析:此为颞骨骨折所致硬脑膜外血肿伴有原发性脑损伤症状。
颅骨该处为翼点,由额、蝶、顶,颞骨之间的缝连接,该部颅骨较菲薄,容易造成颅骨骨折,引起原发性脑损伤,此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随后完全清醒或意识障碍好转,但不久因该部颅骨内面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撕破导致硬脑膜外血肿形成,再次出现昏迷,并由于血肿增大挤压大脑颞叶使其内侧面海马、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而出现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一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等小脑幕切迹疝症状。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3-(4)一、A型题1. 关于腮腺恶性肿瘤MRI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边界模糊的混合信号区B.多数肿瘤T1WI为稍低信号,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C.肿瘤合并淋巴结肿大D.小的恶性肿瘤边界可以清楚锐利,可与良性肿瘤合并存在E.表现具有特异性,容易与炎症病变、良性肿瘤进行鉴别答案:E[解答] 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可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不规则肿块,类似良性肿瘤,而良性肿瘤周边因炎性反应也可边界模糊类似恶性肿瘤。
2. 上颌窦恶性肿瘤MRI表现为A.信号不均匀B.边界不规则C.上颌窦骨壁可出现异常信号D.肿瘤可侵犯邻近结构E.以上全对答案:E[解答] 上颌窦恶性肿瘤信号强度混杂,边界亦不规则,常可导致上颌窦骨壁侵蚀、破坏,出现异常信号,肿瘤常可侵犯周围结构,使其出现异常信号。
3. 内分泌性眼病的特征性改变为A.眼外肌增粗B.可累及多条眼外肌C.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D.T1和T2加权像眼外肌均为低或等信号E.内直肌常受累答案:C[解答] 累及眼外肌的多种疾病均可造成眼外肌增粗,亦可累及多条眼外肌,内分泌性眼病眼外肌受累顺序为: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外直肌;内分泌性眼病最具有鉴别意义的表现是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仍保持原有的正常形态。
4. 下列有关眼玻璃体在磁共振信号的表现,正确的是A.长T1长T2信号B.长T1短T2信号C.短T1长T2信号D.短T1短T2信号E.以上都不正确答案:A[解答] 眼玻璃体含98%以上的水分,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呈长T1长T2信号。
5. 颅骨骨瘤在MRI上的信号特点为A.T1WI等信号B.T2WI高信号C.PDWI高信号D.T2WI等信号E.T1WI无信号,大的松质骨型可见高信号答案:E[解答] 颅骨骨瘤一般在任意序列上均呈无信号,大的松质骨型由于其内有骨髓脂肪成分,故呈不同程度高信号。
6. 关于鼻咽癌的MRI诊断,错误的是A.鼻咽癌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8%以上B.绝大多数以浸润性生长为主C.肿瘤可顺肌束、神经血管束及纤维一脂肪组织界面蔓延D.C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E.少数较表浅的鼻咽癌以外生性生长为主,向鼻腔内突入答案:D[解答] A、B、C、E均为鼻咽癌的MRI表现,鼻咽癌Cd-DTPA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
硕士学位论文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症状与引流静脉的关
系及其致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硕士研究生崔旭波导师汪求精副教授
摘要研究背景: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fistula)最早由Baron在1835年报道,是指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破裂,导致颈内动脉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交通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其中外伤性约占75%一--85%,约占颅脑外伤的0.2~O.3%。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多发生于颅脑外伤时,颅底骨折导致骨折碎片直接刺破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或其分支;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则主要是指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由于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或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所致。Santos等人报道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与引流静脉密切相关。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包括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颅内血管杂音、眼球运动障碍、复视、上睑下垂、视力减退或丧失、头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抽搐、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鼻出血等症状。发生颈动脉海绵窦瘘时,海绵窦部的静脉引流是多方向的,主要包括:向前引流至眼静脉,向后引流至岩上、下窦,向上引流至侧裂静脉或皮层静脉,向下引流至翼丛以及向内经海绵间窦引流至对侧海绵窦。Zeng等人对2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向前引流占89.3%,向后引流占85.7%,向上引流占21.4%,向下引流占49.5‰向对侧引流占4.1%。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症状与引流静脉之间相互关系的充分认识,有助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断率,同时对治疗方摘要式的选择也可以提供重要帮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症状与引流静脉的研究多集中于病例报道及经验性总结,尚缺乏统计学研究。另外,海绵窦在解剖关系上与部分颅神经关系密切。海绵窦是全身唯一一处静脉包绕动脉的特殊结构,在海绵窦内由于各种原因只要动脉或其分支破裂,即可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直接沟通。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旁,硬脑膜层与骨膜层之间,由多个分隔的静脉腔组成。海绵窦前至眶上裂,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相邻;后达岩骨尖部,与颈内静脉和半月节相邻;内侧与蝶窦和垂体相邻;外侧为大脑颞叶、蝶骨、圆孔、卵圆孔相邻。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脑神经通过,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外展神经通过。外展神经起自展神经核,自延髓脑桥沟中部发出,穿过岩斜坡硬膜进入岩下窦开口下方的基底窦外下壁,在静脉窦内斜行向上走行5~8rIun,穿过Gruber
韧带形成的Dorello管,向前进入海绵窦后部。在窦内外展神经仍有硬膜包裹,与神经隔内筋膜融合,平行于颈内动脉水平部外壁,达眶上裂。Shownkeen、Vesna及国内的陈书扬等认为由于外展神经在颅内行程长,且途径海绵窦内部,颈动脉海绵窦瘘时,海绵窦的扩大及窦内压的升高,最易导致外展神经的麻痹,表现为外展受限,出现内斜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国内有关颈动脉海绵窦瘘致外展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仅有相关的病例报道,尚缺乏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致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案。其中可脱性球囊以简单、经济、有效的特点成为首选的栓塞材料。随着新型栓塞材料的出现及改进,弹簧圈、Onyx、NBCA、PVA颗粒及覆膜支架等亦逐渐用于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对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随访总结,能够有效的评估栓塞效果及患者的预后,包括栓塞术后的复发及临床症状的恢复等。
II硕士学位论文第一部分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症状与引流静脉的关系及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随访总结研究目的:归纳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症状与引流静脉之间的关系,探讨、总结颈动脉海绵窦瘘治疗、栓塞技术要点、并发症、复发原因及处理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156例。所有手术过程及操作均在全身肝素化及静脉麻醉下进行。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瘘口的部位、数目、瘘口大小、静脉引流及脑循环状况等,再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引流静脉,采用X2检验分析其与各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方法:主要通过患者再次入院、门诊随访、部分电话访问、网络随访以及信件随访。随访内容以有无复发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为主。统计资料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56例患者中男性99例,女性5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4.29-M3.85)岁: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间在1周以内58例,1周N3周之间26例,3NN3个月之间47例,大于3个月25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3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43例,包括车祸、跌落伤、锐器伤、斗殴、重物砸伤等;临床表现搏动性突H艮140例,球结膜充血水肿150例,颅内血管杂音131例,眼球活动障碍92例,视力减退82例,复视19例,眼睑下垂26例,头痛39例,鼻出血2例,颅内出血1例;有伴随症状75例;22例患者栓塞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头痛10例,颅神经一过性麻痹7例,脑血管痉挛2例,穿刺部位血肿2例,鼻出血l例。156例患者中,复杂性、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静脉引流是多方向的:向前引流至眼静脉148例,向后引流至岩上、下窦125例,向上主要引流至侧裂静脉及皮层静脉19例,向下引流至翼丛74例。向前引流可能与搏动性突眼(x2=54.661,P=0.000)、颅内血管杂音(x2=7.233,P=0.007)球结膜充血水肿(x2=25.824,P=0.000)、视力减退
Ill摘要(x2=5.428,P=0.020)有关;向后引流可能与颅内血管杂音(x2--4.675,P=0.031)、眼球运动障碍(x2=14.336,P=0.000)有关;向上引流可能与头痛(x2=-12.630,P=0.000)有关。156例患者中148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可脱性球囊栓塞133例,弹簧圈栓塞5例,两者联合栓塞4例,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4例,球囊联合PVA颗粒栓塞2例。栓塞过程中有15例行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9.9%。栓塞治疗术后有2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4.9%。对148例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116例,随访率78.4%。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平均随访18个月。12例患者予第一次栓塞后出现复发,复发率8.1%。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4例单球囊栓塞后复发,7例多球囊栓塞后复发,1例弹簧圈栓塞后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ld---'65d,平均17天,其中1周内复发8例。复发的12例患者中6例采用可脱性球囊再次栓塞后治愈,3例采用弹簧圈栓塞瘘口,l例行颈内动脉闭塞,1例予保守压颈治疗后痊愈,1例家属拒绝治疗。颅内血管杂音手术后立即消失108例,占95.6%;搏动性突眼2周内恢复99例,占93.4%;球结膜充血水肿113例,2周内恢复105例,占92.3%。神经功能受损所致眼球运动障碍半年内恢复或有所好转6l例,占81.3%;眼睑下垂患者中17例1年内恢复正常,占85%。研究结论:(1)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与引流静脉关系密切:向前引流可能
与搏动性突眼、颅内血管杂音、球结膜充血水肿、视力减退有关;向后引流可能与颅内血管杂音、眼球运动障碍有关:向上引流可能与头痛、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2)可脱性球囊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由于球囊泄气、移位、造影NJ'I"渗等仍存在一定的复发,但复发率低,且多于栓塞后1周复发。(3)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预后较好,多数临床症状在短期内恢复,但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眼部症状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12个月左右时间。
IV硕士学位论文第二部分颈动脉海绵窦瘘致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中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经常受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中外展神经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最易受累,引起患者眼球外展受限。本文拟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致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神经功能的受损,并有效预防及判断其预后。研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8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156例,所有的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全身肝素化及静脉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或股静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瘘口的部位、数目、瘘口部血流量、静脉引流方向及脑循环状况等,再采用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将156例患者分为外展神经麻痹组和外展神经非麻痹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归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间、有无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瘘口侧别、瘘口血流量、瘘El数目、有无盗血及引流静脉等因素对外展神经麻痹发生的影响。全部数据采用SPSSl8.0统计软件处理。研究结果:15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中外展神经麻痹组74例,外展神经非麻痹组8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间长(x2=4.849,P=O.028)、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x2=4.249,P=O.028)、瘘口血流量大(x2=4.148,P=O.042)及经岩上、下窦引流(x2=7.259,P=O.007)是致外展神经麻痹的4个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间长(Ri3.074,95%CI:1.492~6.333)、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R=2.152,95%CI:1.090~4.248)、瘘口血流量大(R=2.736,95%CI:1.261~5.423)及经岩上、下窦引流(R=5.075,95%CI:1.93313.326)是导致外展神经麻痹的4个独立影响因素,其中经岩上、下窦引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