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音声部在民族乐团中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普通高中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组织与排练【摘要】校园民族管弦乐团是高中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使命。
本文首先介绍了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情况及其在高中校园的意义。
随后详细探讨了乐团的组织架构及分工、人员选拔与培训、排练内容与方式、导师指导与辅导,以及演出与展示活动。
结尾部分从学生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展望了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校园民族管弦乐团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组织、排练、高中、人员选拔、培训、导师指导、演出、展示活动、学生成长、文化建设、发展展望1. 引言1.1 介绍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情况普通高中校园民族管弦乐团是由一群热爱音乐、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成的音乐团体,通常包括弦乐、管乐、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的演奏者。
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成立旨在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的声誉和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曲目多样丰富,涵盖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风格,既可以演奏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可以创新演绎一些新的乐曲。
在音乐会或比赛中,校园民族管弦乐团的表演往往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喜爱,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参与其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通过参与校园民族管弦乐团,学生们除了可以学习和提升音乐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我修养、锻炼耐性和毅力。
民族管弦乐团的成员们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共同追求音乐的完美,这种经历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1.2 探讨民族管弦乐团在高中校园的意义在高中校园中,民族管弦乐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民族管弦乐团的存在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和享受音乐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乐团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学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力量,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L-36簧笙”在传承发展笙音乐621975年,王慧中老师、笙制作大师孙汝桂先生及笙改革前辈杨大明先生成功研制出了三十六簧全键半音扩音方笙。
此笙完全打破了传统笙长期以来固有的音位排列顺序,它自成体系,并且拥有完整的半音音阶,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g—#f3)之多,能够方便进行转调演奏和半音音阶的上下行快速演奏。
2002年,由三十六簧扩展到三十八簧,2007年,又在三十八簧的基础上增加到四十簧,此时的四十簧方笙已经能够顺利的完成《野蜂飞舞》这首常常被西洋乐器用来炫耀技巧的音域宽、半音多、演奏难度极大的外国作品。
如今,四十簧方笙又成功改良为四十二簧带联动键的现代方笙,现代方笙音域宽广,为现代笙曲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同时也为许多中外名曲的移植创造了便利,笙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然而让演奏者们感到遗憾的是,笙独有的传统技巧(如滑音、历音等)无法在现代方笙上得以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笙音乐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在创作手法、表现风格、内容形式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开拓和发展。
笙的音乐作品在表现内容方面也较之前更为丰富多彩,如对祖国山川景色的描绘,对人物的描写和历史性题材的叙述等等。
作品在之前的独奏小曲的基础上也增添了大量外国音乐作品的移植,从小提琴、单簧管作品到钢琴甚至乐队的作品均有涉猎,同时也不乏许多专业作曲家参与到笙音乐作品的创作之中,使笙乐作品在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飞跃性的进展,一时间大量的优秀作品开始出现,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唐富老师的《天鹅畅想曲》、《镜泊风光》,肖江、牟善平创作的《微山湖船歌》、《织网歌》,林伟华、胡天泉创作的《阿细欢歌》,张之良创作的《欢乐的草原》和《秦王破阵乐》,徐超铭创作的《林卡月夜》,牟善平、苗晶、肖江共同创作的《挂红灯》,王慧中创作的《草原欢歌》和《傣乡风情》,曹建国创作的《牧场春色》、《天山的节日》和协奏曲《王昭君》,高金香创作的笙四重奏《火把节》,高扬、张立功、唐富共同创作的笙协奏曲《文成公主》,陈铭志创作的笙赋格曲《远草赋》,还有赵晓生老师运用自创太极作曲系统首创的无调性作品《唤凤》等,演奏这些作品所用的笙已从二十六簧增加到三十六簧以上。
民族室内乐发展之所思标签:乐器组合;作品创作;演奏能力;协作能力室内乐属于一种音乐组合形式,民族室内乐是一种小型民乐队形式,少则十人以内,多则二十人左右,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为主。
这种规模小、机动性与适应性强的乐队形式,在我国的城乡,学校、工厂、部队等基层文艺团体,乃至海外华人音乐团体中非常多见。
由于乐队自身人数不多、编制不一的特点,使得小型民乐队需要有“量身打造”的演奏曲目,而当前我国音乐图谱市场中,所出版的曲谱为数不多,并且大多数为配置完整的大型民乐团的总谱缩写。
因此导致的大段时间内的民族室内乐发展停滞不前。
在近几年,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的欠缺,很多作曲家开始致力于民族室内乐的写作,得到了可喜的成果。
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州音樂、福建南音代表着民族室内乐的传统,而新型民族室内乐从乐器的组合、乐器的演奏技能的提高及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1、乐器的组合在民族室内乐的演奏过程中,根据作曲家创作的意图,由不同的乐器组成,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数人。
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借助于室内乐团完成音响效果,但是在排练及演出过程中,因为可替补性较差,某一成员的缺席就会严重导致排练与演出无法进行。
并且由于某些乐器的规格较大,无法搬运等问题,会造成赴外地演出时极大地不方便,近些年的民族室内乐创作已经开始致力于改进这一困难。
例如姜莹的《丝绸之路》是一首大型民族乐团所演奏的作品,这一作品表达了丝绸古道的情怀,作品气势宏大,风格性明显,优美动听,感人心肺。
而《敦煌新语》就是姜莹老师根据《丝绸之路》改编的缩小版,分为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八重奏,由二胡、竹笛、古筝、琵琶、中阮、笙、扬琴、打击乐这八件乐器组成。
同时姜莹老师又进行了六重奏版本的改动,由二胡、竹笛、琵琶、中阮、打击乐、古筝组成。
这种创作手法值得推广,可以极大地调整演出规模,根据演出场所的需求进行乐器组成的调整。
2、作品的创作民族室内乐作品大多短小精悍,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明确音乐风格,作品的创新需要作曲家结合实际,加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融合历史产物,探索实践、探索创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76民族管弦乐《渔舟凯歌》打击乐声部演奏乐器应用及演奏艺术分析王轶炜(浙江民族乐团,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渔舟凯歌》作为浙东锣鼓的民族打击乐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呈现于舞台,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音乐文化传承的方式。
结合浙东的经典锣鼓经,分析《渔舟凯歌》中打击乐声部的乐队困难片段,详述浙东锣鼓经的唱念与乐器的结合,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分配与摆放,演奏的配合与舞台表演。
关键词:乐器;文字谱谱例;乐队片段一、第一章简述民族管弦乐作品《渔舟凯歌》舟山锣鼓《渔舟凯歌》于七十年代初集体创作于浙江歌剧院,由朱良楷、顾生安、姜水林、张全夫集体创作,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配器修改,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先生设计创作排鼓独奏华彩乐段。
《渔舟凯歌》作为舟山锣鼓的民族打击乐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呈现于舞台,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二、第二章 《渔舟凯歌》中主要打击乐器的适用与介绍(一)第一节 《渔舟凯歌》中主要打击乐器的介绍1.《渔舟凯歌》中十面锣的设定浙东锣鼓现多称之为舟山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
其中常见的乐器十锣由大小不一的10面锣组成,从而又被称之为“十面锣”。
民间所用十面锣虽然没有严格定音,但每一面锣片的大小规格不一,使得锣在音色、音高等方面各不相同,色彩丰富,十面锣固定在一副特制的架子上,由一人将一呈两头扁圆中间细长的十面锣锤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演奏。
演奏时上下跳跃,技巧复杂,舞台表现让人耳目一新,观众喜闻乐见。
十面锣的锣片排位是在传统舟山锣的基础上,按照文字锣鼓经的实际演奏需要进行的音位摆放。
而传统的舟山锣其实并无实际音高,在经过长期的乐器制作规范化以及教学演奏记谱的需要下,现代的舟山锣也可以有相对应的音高设定。
2.《渔舟凯歌》中云锣的设定云锣,是铜响器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一种乐器,古名“云璈”。
中国音乐学院2014 届硕士学位论文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Analysis of the double bass solo "prairie song" artistic charm专业:低音提琴研究方向:音乐学导师姓名:侯俊侠学生姓名:卢晶中国音乐学院2018年7月摘要低音提琴是国外交响乐团弦乐组中音色最低的乐器,其发音之浑厚、音色之圆润,共鸣之强大,是其他低音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在交响乐队中,它是乐队音响效果的“中流砥柱”,之所以喻此,当归咎于其独有的极具个性化的音色魅力。
低音提琴的独奏历史已有近三百年,传入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
低音提琴在中国的教学教材除了移植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作品外,就是对中国传统的乐曲进行改编筛选,直到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张宝源先生为低音提琴创作了这首中国独奏曲《草原之歌》,中国低音提琴独奏演奏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笔者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在这国乐的最高学府中,耳濡目染的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诚然,在音乐领域里,民族的亦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这才是一个音乐人对音乐的真正理解与认知。
所以笔者选用了《草原之歌》这首低音提琴中国作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艺术效果、以及西乐中奏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并思索如何创造一个中西融合的特色技法,以帮助低音提琴学习者提升演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承与交流。
关键词:低音提琴《草原之歌》艺术魅力中西融合ABSTRACTDouble bass Symphony Orchestra string timbre in the group abroad a minimum of instruments, their pronunciation of the thick, rounded timbre, resonance of powerful, is not comparable to other bass. Symphony Orchestra, it is the band acoustic "pillar", was hailed when attributed to its unique.Double bass solo has been almost 300 years of history, China has less than 100 years old. Double bass in the textbook of Chinese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transplant Western instruments such as violin, cello works, is the adaptati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selection, until Mr Zhang Baoyuan double bass virtuoso, composer for double bass created this first solo song of the grassland of China, history of Chinese double bass playing to a new level. The author studied at the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his music's highest academic institution, exposed to feel the charm of folk music. It is true that in the field of music, national is also a world,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this is a musical about real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music. So I chose this double bass of the song of the Prairie China works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explore its artistic effects, as well as Western music played in the unique flavor and charm, and to think about how to create a characteristic technique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help bass learner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playing, improving music accomplishment, better music heritage and sharing.KEYWORDS:Double Bass Song of grassland Charm of arts Integration of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Music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低音提琴概述 (5)第一节、低音提琴简介 (5)第二节、低音提琴在新中国的发展 (7)第二章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创作背景与艺术风格 (8)第一节、《草原之歌》的创作背景 (8)第二节、《草原之歌》的艺术风格 (9)第三章低音提琴演奏的“中国风格”思考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与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82许 展:低音提琴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低音提琴仅仅是一个在乐队中演奏的数字低音乐器,大多数没有旋律性的片段,均是演奏一些节奏性的低音与一些简单的和声。
在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一些杰出的低音提琴演奏家的出现,低音提琴慢慢开始由伴奏乐器往独奏方面发展,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为它独特的音域和演奏技法作曲,著名的低音提琴协奏曲有迪特尔斯多夫的D 大调协奏曲,德拉戈内蒂的A 大调协奏曲,库塞维斯基#f 小调协奏曲等。
这些协奏曲和越来越多的低音提琴演奏家的出现,让低音提琴无论是在乐团中还是独奏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从一个伴奏乐器开始向独奏乐器发展。
在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乐章刚开始就由低音提琴开始进行主旋律的演奏,然后其他乐器再慢慢加入进来,在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中,低音提琴更是作为一名重要的声部加入其中,并且担任了许多SOLO 的任务,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低音提琴在交响乐团和重奏中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重视这件“冷门”的乐器。
在音域方面低音提琴的实际音高会比记谱音高低八度,记谱时最低的音为大字组的E,然而这么低的音也不能够满足一些作曲家的需求,因此为了演奏出想要的音响效果,有的在低音提琴上装了延音板或者·拥有5根弦的低音提琴,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低音提琴可以演奏出记谱为大字组C 的音,相比于乐队中追求的低沉音响效果,在独奏时由于低音提琴声音过于低沉,已经近乎人类耳朵对于低音的极限,所以说经常在独奏时把弦往上调一个大二度,由原来的E,A,D,G 变为#F,B,E,A,这样的定弦可以使其音色更加鲜明,更加明亮,更有表现力,所以说低音提琴是弦乐中唯一一个拥有乐队和独奏两种定弦方式的乐器。
低音提琴由于其独特的声音与音域,以至于它的独奏效果没有大提琴,小提琴那么悦耳动听,但大部分练习曲改编自大提琴,按原谱拉奏的话则音响效果比大提琴低一个八度,如果想要还原曲子的原本音高,则难度大大提升。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演出现场扩声的探讨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日常文化生活内容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国家在保护以及弘扬传统音乐方面推出了很多的举措,演出的场地变多越来越多,演出的内容也是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在整个传统音乐演出的过程当中,扩声技术的介入也随着时代与科技发展与演出本身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了。
对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传统音乐演出现场扩声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演出现场;现场扩音;科技发展一、中国传统音乐演出现场扩声的意义分析(一)戏曲演出运用扩声的意义中国传统戏场成型于宋元时代,性质多样,因地而异。
早期多属于露天式戏场,观众在空旷场地上围观,如今留存较多的在乡村地区。
随着经济发展,戏场建筑逐渐正规,举凡庙宇、祠堂、会馆、宫殿、私宅等处的庭院式戏场兴起,使演戏观剧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为适应全天候活动的需求,又因建筑技术的进步,室内戏场建筑日渐增多。
已经有了很多专为戏曲演出建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声学设计要求的场所,可以说戏台与戏楼建筑是伴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而演变的。
此外,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完美的结合,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中国的戏曲表演形式主要以唱、念、坐、打为主,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将唱词、念白、音乐、表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又以生、旦、净、末、丑作为主要行当进行发展,使得戏曲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民族器乐演出运用扩声的意义早期民族器乐的演出形式与演出场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戏曲演出有着比较相同的特点,即演出人数与观众人数相对都比较少,演出场地小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演出形式主要以独奏和小乐队合奏为主,独奏如琵琶独奏、古琴独奏等,合奏如江南丝竹或广东音乐,在较小的场地进行演出时,由于观众距离较近,乐器自身的直达声可以让观众对声音有较强的满足感,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
但随着时代慢慢的变迁,到了50年代前后,我国建造了很多小型,进而逐步发展都中、大型剧场,如当时的西单剧场,民族文化宫等,场地变大之后,演出人员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一个比较大的舞台空间进行演奏,与观众的距离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器乐自身的一些声学特性就显现出来了,如中低频不够,乐器普遍在中高频位置响应较多,而较远的距离也使观众不能听到扎实的直达声而心里不满足,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扩声技术帮助解决声音响度的问题。
浅议低音声部在民族乐团中的发展
作者:张翼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20期
【摘要】本文从一个低音演奏员的角度观看民族乐团的发展,就低音声部在民族乐团的产生、早期状况、民族乐团演奏作品的发展和低音的使用,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各种变化、提高及低音声部在其中的演变作了阐述。
【关键词】低音部;民族乐坛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从事20年以上民族乐团大提琴演奏的演奏员,本人以本声部的角度对民族乐中作品及低音声部的状况有一些浅识,微见,供大家参考。
因为自身水平认识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近百年来,西方音乐体系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充实,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庞大健全的西方交响乐队,西方交响乐队在建制不断完善成熟,水准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直至建国后开始有了成建制的越来越大型的民族乐团。
我国常规的传统乐器中低音乐器几乎没有,基本上传统乐器都是以演奏细腻表情丰富单旋律为主。
早期乐队为了丰富厚度立体感和音量而借鉴并使用了交响乐队中的低音声部,20世纪初,大同乐会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视为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作品的源头。
此总谱还没有低音声部,开始创建民族乐团时低音声部的演奏员必然是业余、半业余的,缺声部转行的,而那个时代低音使用还在摸索期,最开始的民乐演奏内容大多限于大齐奏、合奏以及改编传统作品,真正管弦化作品几乎没有。
1950年前,严格意义的创作作品只有谭小麟民乐合奏《湖上春光》民族管弦乐团真正的大发展是从建国开始的,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乐队作品中,改编曲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一类是根据传统曲目改编的如彭修文的《月儿高》《步步高》,顾冠仁的《三六》《京调》,何彬的《大起板》等,这类曲目低音大多演奏长音、节奏型或模仿弹拨乐拨弦,较之前大齐奏已经大步向前,但还是东借西补,没有形成独立性,类似救火队员,弥补传统乐器音域,演奏法等不足。
还有一类是根据西方管弦乐队作品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在这方面,前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指挥彭修文先生的努力值得重视。
他不仅将中国作曲家的管弦乐《瑶族舞曲》《春节序曲》等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而且还将改编的范围扩大到外国民间乐曲和欧洲古典名作,如《达姆达姆》《美丽的梭罗河》和《四个小天鹅》。
更进一步移植了一些难度较高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火鸟》、德彪西《月光》、比才《卡门》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等。
但是,作为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学习过,并演奏过部分作品的低音声部演奏员,会直接把这些作品和西方管弦乐比较,个人认为,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系统训练的低音声部演奏员演奏这些作品几乎和演奏西方交响乐没有区别,得心应手,这类作品作为低音声部演奏员对分谱就无可挑剔了,演奏起来合理,有意义,有技术性。
但从乐队演奏整体来看效果不甚理想。
由于民
族乐器的特点,乐队音响状态和交响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改编作品也没有最大化地表现我国传统乐器的魅力,但作为乐队的探索研究、技术提升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扩大了民族乐队的演奏曲目和演奏可能性。
大型多乐章民族管弦乐作品,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中胡协奏曲《苏武》和民族交响乐《秦香莲》。
1990年前后大型民族管弦乐曲创作取得了空前丰收,顾冠仁的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李焕之的《泊罗江幻想曲》、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等作品,在取材广度与深度、风格多样性与丰富性、对戏剧性情绪的提炼与展开、大型形式和恢宏构思的掌握与驾驭、民族气质和神韵的内在追求、和声配器手法的创新和某些现代技法的合理运用方面,比起五六十年代同类作品来,无疑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比起以前的作品,低音声部重视度大大提升,但是对低音声部的认识依然不够平衡,没有达到与民族乐器一样的高度,大多基于伴奏辅助,还没有完全把低音作为一个独立声部来对待,和过去一样大多是作为民族乐器的低音补充和和声根音演奏,还是显得简单,但是已经有了旋律性的出现,虽然非常少。
在民族乐团发展中“洋为中用”行不行,使用西洋低音还是改革低音一直是个话题。
我认为这是非常虚伪、狭隘、愚昧的,现代社会没有哪个民族国家可以完全保证传统,而且是扬琴、二胡先入中国还是拉琴、大拉琴(清代对大提琴、低音提琴的称呼)这都无法准确考证,前二者为啥没有呼吁剔除,我询问过演奏改革乐器的各团低音演奏员们,没有人认为改革乐器比舶来品好,个人以为这些争论劳民伤财、无聊乏味,没有为民乐的发展进步带来任何好处,还使得低音声部在乐队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声部,并给一些作曲家带来创作阻力,以至于从建国来低音声部在民族乐队中一直稍弱于其他声部,这在民乐作品总分谱中就能显现,长音、拨弦、节奏型是前几十年民族乐团低音声部主要演奏状态,而这种状态也使得民族乐团流失了大量低音演奏人才,科班出身的高水平演奏员大多不愿意投身民族乐团。
近几年,随着国家的提倡支持,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逐渐复兴,大量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作曲家不断投入到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我们也接触演奏了一部分优秀作品,如刘长远的《未来的希望》,姜颖的《丝绸之路》,王丹红的《弦上秧歌》,包括我团约稿作品程大兆的《秦腔》等,这些作品在结构、手法、织体等方面有了大的提升,没有了以往的一些问题,声部使用随作品需要而发展,合理均衡,并且作曲家們对民族乐器都有深入的研究,乐器特性特色发挥得非常出色,各声部也比较平衡和谐,并且通过作曲技巧弥补了民族管弦乐的一些不足,给各声部演奏员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
低音声部的作用大大提升,如《未来的希望》中低音声部大段演奏高难度16分音符旋律,大提和贝斯轮番演奏,难度非常大,超过了多数交响乐,这使得低音声部的作用有了真正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不断的发展,对低音声部演奏员个人业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民族乐团低音声部演奏员,看到这样的变化是激动愉悦的,当然,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民族乐团相较西方管弦乐团还是年轻的,我们的历史不足百年,民族管弦乐一直在发展,编制在变大,声部更多、更丰富,乐器也在更新提高。
作为一名民族乐团演奏员,我们要认识到随着民乐作品的进步,专业技术素质的提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整体趋势的发展,乐队演奏技巧越来越复杂高难度,不断地提升自我业务素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