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88.09 KB
- 文档页数:3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聂敏王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以来出现管理混乱、管理失位、缺位和薄弱等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仅凭街道管城市、镇村管农村的组织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街、镇城市管理职能相衔接的“体制内”创新难以奏效,必须选择一条适合市情、区情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探索城乡结合部的有效管理模式,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一、城乡统筹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表现城乡关系中除了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以外,还包含城市街道与镇政府,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地农民,以及集体组织经济条件好与差等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从管理主体来看,镇、村和街道行政管理在地域划分上是清楚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街道和镇、村的管理范围仍然存在着交叉和分割问题。
城市与农村两种体制并存,对农民和居民的区别管理,使得街镇两种管理体制并行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地域交叉以及界限难以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行城乡分治模式,无论是通过“街——居”还是“镇——村”组织来承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社会管理责任,都意味着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空白,街道办事处管不了街道内的村和农民,乡镇管不了乡镇内的居民小区和居民,同时也会引发社会不公正,即同一区域内的人群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利益群体结构产生了多种利益需求,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城乡统筹中的利益关系是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多元化更加突出。
其中,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产物,是城乡关系的集中表现,城乡结合部问题也是很多乡村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利益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最适宜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地域和最佳切入点。
从多角度探讨城乡统筹发展与对策摘要: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规划技术界的高度重视。
城乡政治差距是导致城乡经济差距与城乡社会差距的源头,城乡经济差距是权力资源配置失衡的外在表现形式,城乡社会差距是城乡政治差距和城乡经济差距向社会福利领域延伸的结果。
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政治层面的城乡治理入手,经过以财政支农、工业哺农、城市助农为主体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实现以共享型经济增长理念支撑下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城乡差距;治理;发展与对策abstract: in the party’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olicy guidance, china’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as had great success. see the result in the same time, we also want to clear se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work of all kind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ractice, these problems should caus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lann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technology. urban and rural political disparity is causing economic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 source of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resource of power allocation is imbalance of the perceiver,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gap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gap gap between social welfare extension of the field to the results.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governance from the political level of financial support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through sea city agriculture, the peasants as the main body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finally achieve by sharing the type of economic growth idea supporting urban and rural equal public services.key words: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具有不同的内涵1. 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摘要: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深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包括产业链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以及畅通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对策措施我国目前已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阶段。
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较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在此背景下,还需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以缩小城乡经距,实现高质量发展。
1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面临以下的主要制约因素:(1)一般经济规律。
按照经济学原理,受到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影响,生产要素通常会向着生产率高的区域流动,进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经济收益。
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生产要素主要是向着工业产业聚集。
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产生了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
在经济规律的影响下,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进而拉大城乡经济差距。
(2)制度环境因素。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形成,与制度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重要的经济根源。
在制度因素的限制下,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难以有效合理流动。
例如,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向非农产业。
目前,大量的资源要素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3)经济动力不足。
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如果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影响到经济聚集与产业发展优势的发挥,难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狭窄,大部分农民无法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
(4)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
从农村发展实践来说,消费水平不高、投资需求不旺、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等,难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支持,进而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发展[1]。
2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本文以贵州湄潭县为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城乡统筹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自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全市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扩大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统筹城乡城市农村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十分突出。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占有规模狭小,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总体上看不利于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商品率的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转换的机制因素。
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财政、信贷投入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占贷款的比重明显偏小。
三是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因素。
40%的农民传统的小农观念还相当突出,52%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缺乏开放化、市场化的竞争意识。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较高,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依然存在。
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又在城镇找不到工作,没有实现职业转移;同时,受土地制度、房屋和宅基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又不能实现身份转移。
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就业、教育、保障等差别仍没有完全消除,农转非仍受诸多限制,随着城市房价的上涨,租房价格偏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有增无减。
上级政府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宏观调控、法律法规服务体系滞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3.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消费“断层”、以及农民致富增收渠道窄,成为城乡贫富差别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已经达到“需求饱和”的许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却不能够在农村形成“有效需求”,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