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6
对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发展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世界市场接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国际上对于公司治理的讨论愈加完善和详细,其基本框架也被逐步提出。
反观我国的公司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制度的变化下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这些弊端有些是与国际上的公司大同小异的,而有些是与我国的具体情况分不开的。
对于这些弊端,结合国际经验和具体国情可以提出几点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市场经济体制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发展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国家、企业树立市场信心,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公司治理的国际浪潮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英国不少著名公司的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委员会制定最佳公司治理原则。
世界上第一个公司治理原则是由英国财政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联合成立的公司治理原则委员会于1992年12月发表的《公司治理财务报告》。
这一报告提出了董事会的最佳行为准则。
此后,许多国家、国际组织、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公司各层次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其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是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所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
为了改善其成员国的公司治理结构,oecd于1998年4月成立了公司治理原则专门委员会。
1999年5月正式发表了《公司治理原则》。
oecd为了在全球推行上述治理原则,每年在亚洲、拉丁美洲、俄罗斯召开公司治理圆桌会议,就公司治理原则在各国和地区的应用等问题展开对话。
1999年,世界银行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理论坛”,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治理改革;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成立了新兴市场委员会,并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
*****大学《公司治理》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对绿大地的案例分析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年级:_____11级_____专业:____**********___学院*************__完成日期:2013年6月14日摘要文章介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和意义,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和模式。
然后,通过绿大地公司的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创造性的从细胞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细胞;问题;对策公司治理专家鲍勃·特里克称:“21世纪将是公司治理的世纪。
”许多科学家还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仍将继续发展。
这两个被科学家如此重视和推崇的学科,彼此否也有借鉴意义?能否从细胞内部的以及细胞与细胞外液之间的调节机制得到启发,指导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的解决?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系统(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这是个很难准确理解的词,不同的人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是指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系统。
如果把公司比作一个细胞的话,那么公司治理结构就相当于维持细胞稳定形态和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各个调节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公司内部的权利配置,优化公司内部的权力配置是公司治理的首要作用.二是平衡公司的利益矛盾,实现公司内外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是公司治理的本质。
公司治理研究论文公司治理模式论文: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日益突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模式受到越多越多的青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
为此,总结了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对目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国内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治理模式1 引言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工具的传统观点受到了普遍的批评,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刘俊海,1997)。
随着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学者们不断地围绕利益相关者理论展开长期讨论。
本文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旨在对前人的讨论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模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2.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受到启发,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他们利用另外一个与股东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
他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Freeman& Reed,1983)。
该定义揭示了企业存在许多影响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并非仅为股东服务。
自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诞生之后,不同的学者给予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表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的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Freeman,1984)。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论文素材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引言:公司治理是指在公司运营过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确保股东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同时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股权结构则是指公司在不同股东之间的权益分配和控制权形成的结构模式。
本篇论文将探讨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公司绩效和发展的影响。
一、公司治理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公司治理是确保公司稳定运营的重要机制,它通过建立合理的决策制度和监督机制来保护股东权益,并提升公司的价值。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促进股东的积极参与和控制权的有效运作,进而稳定和改善股权结构。
例如,完善的董事会结构和高效的监事会可以有效平衡控制权,并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从而增加股东投资的收益和保护股东权益。
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归属。
不同的股权结构模式会对公司治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集中式股权结构可能会导致少数股东滥用控制权和利益冲突,从而损害公司治理的效果。
而分散化股权结构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和控制权不稳定,进而对公司治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而稳定的股权结构对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至关重要。
三、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稳定的股权结构可以提升公司的绩效和竞争力。
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能够减少潜在的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决策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此外,稳定的股权结构能够减少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不确定性,促使股东更加愿意长期投资和持有股份,从而稳定和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
四、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的改进建议为了优化公司治理效果和股权结构的稳定性,有几点建议:1. 完善公司治理规章制度,明确各方权责。
建立透明度高的决策机制,加强股东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
2. 拓宽股权多元化,增加长期投资者的比例,减少激进投机性投资者的影响。
3. 强化对大股东和股东关系的监管,避免潜在的控制权滥用和关联交易问题。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规则和机制,用于确保公司能够有效和透明地运营、管理和决策,并保护股东利益。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它能够帮助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增加投资者信任度,并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
公司治理的理论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权力和责任的分配。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公司的激励机制应该合理分配权力和责任,以确保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这意味着高层管理者应该被激励追求公司的长期利益,而股东则应该通过监督机制来确保高层管理者履行其职责。
另一个关键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根据这个理论,公司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它能够帮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道德风险。
此外,公司治理的理论还可以涉及到董事会的角色和职责、独立性和多样性、内部控制和审计、激励计划等方面。
这些理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确保公司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
然而,公司治理的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公司可能存在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和多样性的问题,或者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潜在的利益冲突和不当行为。
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全球化的竞争挑战。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研究【摘要】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英美式的“单层董事会”制度,另一种是德日式的“双层理事会”制度。
中国公司法试图综合两者的优点,但执行中存在许多不足。
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相关规定也与公司法存在冲突。
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存在不足;改进建议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法律概念,是当今经济界和法律界都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何谓“公司治理结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下了多种不同解释,我国经济界一位学者的定义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又叫法人治理结构,就是用来规范公司不同权利主体,即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各自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一组制度安排,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以解决现代公司制企业法人财产委托代理经营中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等问题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立一个热门话题。
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现实执行存在的不足日益突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做法,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模式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差异的。
从主要经济国家的实践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英美式的“单层董事会”制度,另一种是德日式的“双层理事会”制度。
这两种模式特点各异,其中:(一)英国、美国公司治理结构英美公司治理结构通常称为“单层制”,其特点是,业务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合二为一,董事会既具有业务执行职能,又具有对此的监督职能。
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框架下,以广泛而分散的个人财产关系为基础的股权结构,使英国和美国的现代公司经营者控制的特征十分典型(见图一)。
(二)德国、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西欧国家中最有代表性,宽泛地说又可称之为西欧模式,通常称为“双层制”。
公司治理论文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班级:商会125姓名:肖晗学号:目录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3)摘要 (3)关键词 (3)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 (4)(一)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4)(二)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4)(三)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
(4)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一)政府治理和监管力度不够 (4)(二)目前公司中存在的董事会功能弱化 (5)(三)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5)三、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5)(一)加强和改进政府治理 (5)(二)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5)(三)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5)四、家族企业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6)(一)股权结构单一 (6)(二)资金、人才匮乏。
(6)(三)内部产权模糊。
(7)五、关于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建议 (7)(一)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7)(二) 融合社会资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7)(三) 董事会实现共同治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7)六、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伴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结构的治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本文主要从企业的产权改变、治理结构、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完善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治理结构;企业治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一)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讲是指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包括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二)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现代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
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于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论文报告一、公司资本结构概述公司资本结构是指公司资产来源的比例及其融资方式。
在资本结构中,债务和股权是两种主要的融资方式。
债务是指公司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取资金,而股权则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
在选择资本结构时,公司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利息税前利润率、财务杠杆、财务灵活性等。
二、公司治理概述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包括公司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等相关方面。
良好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能够加强公司内部控制,防止不当行为的出现,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利益。
三、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资本结构环境下,公司治理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债务融资的公司更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股权融资的公司更注重股东权益保护。
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防止公司的内部不当行为,确保公司的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四、公司治理违规的危害公司治理违规会给公司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造假会影响公司声誉和信誉,降低公司股票的价值,大量投资者和股东会遭到损失。
此外,公司治理违规还会给公司带来法律和制度的制裁,影响公司未来业务发展。
五、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需要重视股东权益保护,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同时,公司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案例分析1. Enron公司倒闭的案例Enron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之一,却因为公司治理违规和不良资本结构而破产。
公司高管包装公司财报,虚增利润,不断吞噬公司的股东。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治理体系缺失,高管和董事会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公司财务造假、流动性风险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这个案例与公司治理违规的危害半像呼应。
2. 宝马公司的成功经验宝马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摘要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唯一源泉,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经营者、股权结构以及董事会三方面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经营者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公司治理理论是伴随着现在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公司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任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二)企业创新。
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的。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生存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提升竞争优势,而企业创新就是提升优势的手段。
在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相对饱和的条件下,企业成长的外部市场环境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内部化的市场整合,或外化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才能实现市场领先。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由于现在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一家企业若是要在此环境下保有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与其它的企业竞争,而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对企业创新。
(一)经营者。
由于经营者的创新动力来自于对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经营者一般不愿意对长期性的r&d项目冒险投资,从而经营者必须面对所带来的职业风险。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摘要:内控是一个受公司不同层次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实现“经营效果和效率的提高、财会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守”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
内部控制是公司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合理保证其各项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
在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应从如何转变经营观念、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加强信息搜集与交流及加强内部监督与评审六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关键词:公司法人治理内部控制框架控制要素及环节一、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涵义(一)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内涵企业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企业投资者如何保护资金投入不受侵犯的一整套制度,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则,包括保护股东权益及原则、公司权益持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原则、董事会的职责等。
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执行机构(经理层),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三者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二)内部控制的涵义、意义1、内部控制的涵义:内部控制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
只有深刻理解内控的内涵才能明确如何强化内控。
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照各国的有关理论,在内控定义中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组织中的所有各级人员都必须参加内控过程,对内控产生影响。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论文_工商论文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要求。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
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管理要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并决定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风险评估是为了研究并管理企业风险;控制活动即具体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达到控制的目的;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二、权力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告诉我们,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关系合约,它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的比较优势。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这套制度因公司委托代理而产生,同时为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服务。
论公司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156-01摘要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受股东委托由董事会代理管理,随着两权分离和法人产权的出现,典型的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法人产权、经营权之间,就会产生权力分割与分配,形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了公司的一系列财务问题。
本文将以浙江巨化股份为例,具体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和运用。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制外部机制一、公司治理结构介绍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是由法人来治理的,公司受股东委托由董事会代理管理。
作为两级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在治理结构中是分离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两权分离概念,而作为这两级之间的法人产权,它直接受所有权的约束,行使其完整的法人的财产责任和重大事项决策权力,同时,法人产权又作为委托方,委托总经理及其经理人员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下图所示: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通过上述多层代理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安排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
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决定了财务管理制度设计、财务管理层次和财务主体的安排理等一系列财务问题。
本文将以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公司内部和外部机制来具体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和应用。
二、公司简介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系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批准,于1998年6月17日登记注册。
现有注册资本556,800,000元,股份总数为556,8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其中已流通股份:a股231,660,000股。
公司股票已于1998年6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九十年代以来,公司的15种产品先后16次获得省优、部优以上的荣誉和奖励。
经营范围包括氟化工原料及后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及后续产品和化肥、农药的生产与销售。
主要产品为甲烷氯化物、无水氢氟酸、精甲醇、烧碱、聚氯乙烯、硫酸等。
三、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1.股东数量和持股情况据有关资料显示,巨化股份的国有法人股占绝对控股权,属于一股独大的状况,其余股份由其他股东分散持有,股权结构比例不平衡,大股东天然享有权利优势,在决策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情形。
京东集团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1引言 (1)2理论基础 (2)2.1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管理层权力理论 (2)3京东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3)3.1京东集团公司简介 (3)3.2京东集团公司组织架构 (3)3.3京东集团公司治理模式∏ (4)4京东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6)4.1高层管理者权力高度集中 (6)4.2缺乏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6)4.3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不均 (7)4.4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较弱 (7)5完善京东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8)5.1建立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8)5.2健全企业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 (8)5.3优化利益相关者利益维护形式 (9)5.4加强京东集团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9)6结论 (10)参考文献 (10)1引言目前,随着中国商业环境的日益动荡和不确定性,如何更有效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成为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我国上市企业发展历史较短、整体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以及自身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上市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许多缺陷,对其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和扩大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企业的治理模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因此,研究中国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快速成长的中国上市企业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具有相对独特的治理特征,具体表现为股权集中度高、公司治理中委托人参与程度高等,在此情境中,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较容易通过强化管理层权力配置自由操控薪酬,也容易将上市公司利益向大股东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中小股东利益,也不利于上市公司持续成长。
基于管理层权力配置效应的双面性和不确定性,如何优化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但与此同时也会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风险和问题。
公司治理毕业论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以国美之争为例1 绪论1 .1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背景关于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最初由国外引进,其英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此前的1975 年,威廉姆森曾提出的“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概念已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十分接近。
20 世纪90 年代初始,我国的经济学界已对公司治理问题开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和阐述,有的学者将这些分为四大类:制度安排说、相互作用说、组织结构说、决策机制说.而其中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述如下。
1。
1。
1 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作用国强调企业所有权或企业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张维迎等人认为,狭义地,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它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同义的,或者更准确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解决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要受保护杨瑞龙等人认为,在政府扮演所有者角色的条件下,沿着“股东利益至高无上”的逻辑,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就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以国美之争为例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使得国有企业改革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一是由于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当由政府对企业实施所有权约束时,便会陷入管则干预过多,不管则失去控制的两难中;二是资讯不对称,经营者处于谈判的有利地位;三是行使监督权的政府官员可能与经营者“合谋”,侵蚀国有资产;四是职工和小股东难以行使监督权,其利益易受到损害。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论文导读::中小企业规模小,大部分产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强,员工流动大。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对策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
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上普遍不重视,这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障碍。
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1.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主导下的内部治理这些企业大多由家族成员携手创业而成,因此创业者对自己的企业往往保持着相当的控制权。
其股权结构必然要“一股独大”才能保证其对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规模小经营范围有限等原因能实施有效控制,!创业型民营企业家凭直觉和经验就能够自己独立地开辟一个领域,实现能人治厂。
因此“一股独大”在中小企业创业阶段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决策方式:多以个人决策或家庭决策为主$这种决策方式保证了企业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能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但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大$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是高效率的!然而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还不全面的!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干预一个人的错误决策乏力时!企业的决策风险极大$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模化常常与家族式管理模式发生冲突$领导结构:在家族企业中公司总经理与董事长常常集于一人,企业由某一强势领导者控制。
理论界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应该兼任还是分任的讨论很多,也各有利弊。
家族企业中不仅两职合任对策,而且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一人,往往是企业主担任。
一般而言,在外部治理机制偏弱的中国,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制度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下,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任应该是较好的选择。
上市公司公司结构治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用来协调公司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制度等的统称。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当前的公司治理缺陷严重影响这我国上司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
本文本文从理论上讨论我国上市公司在强制性披露之外进行自愿性披露的原因,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水平的影响,并且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对自愿性信息质量的影响, 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董事投资者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原因自愿性披露信息是指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公司财务和公司发展的其他方面相关信息。
由于上市公司进行披露是自愿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自愿性信息的原因进行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的经营权分离,由此形成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根据委托代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监督代理人会发生担保成本、剩余成本、监督成本等,这些成本由代理人承担,这会降低代理人的薪金、分红和其他报酬,为了避免同公司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代理者必须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便会通过财务报表等形式向委托人报告受托的情况,如果代理人的成本越高,公司的管理者越通过自动自愿信息披露降低代理成本。
重要的信息公开披露对保证代理契约的执行、减少代理成本都是必要的,因此,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契约将促使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2.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拥有大量高质量投资机会信息的经理,可以通过资本结构或股利政策的选择向潜在的投资者传递信息。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又叫法人治理结构,它是以实现公司最佳利益为目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而协调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顾客、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一种制度安排。
它的本质是公司与其组成人员之间一种合约关系。
二、会计控制1.会计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正确贯彻其经营决策,维护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作用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制约的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主要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部分。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建立的旨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
它与会计程序不同,会计程序只解决会计信息的生成问题,而会计控制则要解决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由此可见,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那部分控制。
2.会计控制的目标(1) 完整性。
所有发生的业务都记入会计记录。
(2) 有效性。
所有记录的经济业务都是实际发生的,并经过规定的程序。
(3) 准确性。
对于各阶段经济业务的记录都应做到金额准确、帐目无误并处理及时。
(4) 安全性。
会计登记完毕后应妥善保管,以便随时了解单位经营活动的准确情况。
(5) 责任性。
对资产本身和授权动用资产的文件的接触应严格地局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3.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将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理顺,并交代清楚,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十分重要。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论文企业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公司治理结构立足于经理人员和企业家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即要在产权关系清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对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我们知道,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双层的”嵌套”关系结构:第一层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构成了出资者对公司的一级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第二层是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二级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前提下,确保”所有者在位”,控制”内部人控制”。
但是,”控制”并不是目的。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在所有者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情况下,追求所有者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无论是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二者关系来看,还是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三者关系来看,公司治理结构都是立足于”经理人员”的,而企业家只不过是”经理人员”的一部分。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归根结底要着眼于对经理人员和企业家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所有者资本收益最大化;就国有企业而言,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双面”作用谈到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人们在认识上往往隐含着两种错误观念。
一是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似乎只看到了经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无论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还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其基本思路都是”扩权让利”,片面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经营者的自主权,任何人都不得”干预”。
其不良后果是造成了严重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出现了许多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恶劣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人片面强调经理人员的”消极”作用和加以”控制”的必要性,似乎经理人员皆为居心叵测、阴险狡诈之徒,一个个俱已捞得盆满钵满、脑满肠肥;有关各方纷纷以确保”所有者在位”和控制”内部人控制”为名,把手伸向企业,结果不但使企业感到掣肘过多,行动不便;而且造成更多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
这就使中国的企业改革又一次陷入时”放”时”收”的怪圈。
可见,正确认识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双面”作用,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等问题的症结所在,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经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里,有必要界定一下”经理人员”的概念所指。
我们所理解的”经理人员”,原则上是指以总经理为首的公司高层经理人员,亦即现代公司三大法人机关--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执行机构中的”执行机构”或”经营班子”的组成人员。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企业的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是董事长,而不是总经理;这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人员情况所做的灵活安排,自有其合理性;即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和法制十分发达的国家,这种安排也十分常见。
特别是在中国,国有企业?quot;董事长”并不是实际上的”老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高级”国家公务员”、高级”打工头”而已,与名义上的”总经理”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经理人员”,应当包括实际上充当着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员、较多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充当着部分总经理角色的董事长们。
至于董事会中那些较多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一般都在企业中担任着高级经理职务的董事们,理所当然也部分地属于经理人员范畴。
与股东、董事、监事们身居公司的”后台”不同,经理人员是公司”前台”上的”主要演员”。
董事会制定战略决策后,”企业经营”这出戏怎么演,几乎就全凭经理人员们施展能耐了。
经理人员并非机械地、而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着董事会的决议。
经理人员也并不仅仅是演员;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兼具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三种角色于一身,自编、自导、自演。
经理人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活动于企业前台、最富活力和创造力、贡献实绩的一群。
经理人员的经营活动并不仅仅是”贯彻”、”执行”,而是不断地向董事会积极”反馈”,影响着董事会的战略决策。
中外许多企业的能干的经理人员们,实际?quot;左右”甚至”主导”着董事会的意志。
特别是那些不在公司担任具体经理职务的董事人员,长期”远离”企业的经营实际,”远离”企业的中下层人员,”远离”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往往显得颟顸无能、反应迟钝、暮气沉沉,与精明强干、反应敏捷、生气勃勃的经理人员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有可能被经理人员牵着鼻子走。
所谓”内部人控制”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俄罗斯这样一些转型经济国家,而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现代企业界的现象。
这种现象,象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是那些正派而能干的经理人员主宰下的企业,能够摆脱那些昏聩无知、颟顸无能的股东、董事们的过多掣肘,得以挥洒自如、有声有色地演出企业经营的活剧,股东、董事们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证,比他谴υσ迨志玫枚唷o囊幻婢褪堑本砣嗽敝械哪切┚有牟涣肌⒁跸战普┲皆谄笠抵猩舷鹿唇幔勐鳌⑽蟮肌⑹章蛄硕氯嗽敝螅材芾闷湓谄笠抵械挠攀频匚唬ㄈ缱试词导手淙ā⑷嗽怠⑿畔⒌扔攀疲滞獭⒉鲜彻静撇鸷啥妫ü凶什敝恋贾鹿镜乃グ堋⑵撇?事实上,无论是谁来管理国有资产或别人的财产,都存在这种监守自盗、损公肥私的可能。
于是只好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安排来使之互相牵制;而这又会带来机构繁多、臃肿,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等问题。
更可怕的,是有关各方争相用国有资产作为交易筹码,在互相勾结和互相妥协中,共同瓜分国有资产。
那?quot;聪明的”管理者们根本不会为了维护在他们看来虚无缥缈的”国家利益”而四处”树敌”,到处”搅事”。
他们很快就会与其他”聪明的”管理者们达成默契,携手共分国有资产。
万一哪天有某个”聪明的”管理者忽然变得大义凛然,揭发别人的中饱私囊,而且众口一词,同仇敌忾,那也往往是因为那个倒霉的被揭发的家伙”不识做”,没有”打点”好权利结构网上的某些”节点”,以致引起了”公愤”。
只要善于”打点”,哪怕是问题再大,只要不是突然挟资外逃或卷款而去,或是离职卸任后被人捅破,或是因没有”安抚”好小团体中的某个人而被揭发,是很难自动败露,或被有关部门检查发现的。
这里的问题在于,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得多么巧妙,若非以真正的产权多元化为基础,而是单一的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控股,那都是很不保险的。
因为这种企业中的”股东代表”、”董事”们仅是国有产权的”代表”,并非真正的”老板”,完全可能被经理人员收买,而成?quot;内部人”,”蛇鼠一窝”。
多家国有资产参股的企业的董事会,因为产权代表来自多方,比国有资产一家独大的企业的董事会较难”搞掂”些,但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因此,若非以真正的产权多元化为基础,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得再复杂、再精巧,只要企业落入那些居心不良、阴险狡诈的”经理人员”的控制之中,而国有产权”代表”们在德、能、识三方面的素质又不高,也不过是进一步扩大了”内部人”的规模,进一步增大了企业的”代理成本”而已。
显然,在客观方面,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构建起以真正的产权多元化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主观方面,我们必须造就一大批正派而能干的企业经理人员即”企业家”。
在一定程度上,体制上的优越可补人员素质的不足,而优良的人员素质也可补体制上的缺陷。
在我国不可能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建立标准的”以真正的产权多元化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尤显重要。
三、企业家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关于什么是”企业家”,人们已经有过许多讨论,然而莫衷一是。
我们这里不想把问题复杂化,也不想为”企业家”定出过高的标准。
我们认为,可以尝试用”排除法”来探讨一下何谓”企业家”。
毫无疑问的是,企业家只是经理人员中的一部分:经理人员中的那些只顾为个人谋私利,想方设法化公为私,使国有资产如涓涓细流般流入自己的口袋,或是干脆就扛起国库里的一只只大口袋夺路而逃的”蛀虫”们,或是由于自己的无能,不但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相反却造成其流失的的人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消极”作用,当然不能称为”企业家”;经理人员中的那些虽说也为企业兢兢业业,并且做出了一定业绩,然而其志不在企业,总想通过自己在企业的”业绩”为自己铺平通往某个”官阶”的道路的人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企业中的”过客”,也不能称之为”企业家”;经理人员中的那些虽说也为企业做出了较大贡献,甚至创造了一时?quot;辉煌”,然而其成就之取得,并不是由于其个人综合素质所致,而仅是凭借一时的”运气”或”机灵”,时过境迁,就再也无所施为,只能算是企业中一时的”幸运儿”,也不能称之为”企业家”。
这样一来,问题就清楚了:”企业家”就是企业经理人员中,正派、能干、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积极”作用,以企业经营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凭借自身良好素质为所在企业创造良好业绩、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那部分人。
很显然,再好的企业机制,若无高素质的企业家,也不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在我国不可能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建立标准的”以真正的产权多元化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因而在体粕衔薹ù锏阶罴压瓜氲那疤嵯拢炀鸵淮笈咚刂实钠笠导叶游橛认灾匾8咚刂实钠笠导矣兄谝种?quot;内部人控制”现象,保证股东利益,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实现”法治”与”人治”的互相结合,互相弥补。
四、目前制约企业家队伍形成的诸多因素一、政企不分的老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即使在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这个问题同样严重存在,特别是有关部门利用干部任免权、稀有资源支配权等对企业的直接间接的干预和索取,并未见其减少。
而?quot;确保所有者在位”和”控制内部人控制”为名,这种现象甚至还在增加。
经理人员不能不花大量精力、资源来应付,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不受到严重影响。
深圳实行的”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国有资产三级管理体制,探索政企分开的新路子,在全国走在前列。
三级管理模式试图在上层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在中层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开;在下层实现资产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从而为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必要条件。
人们设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企业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中介机构,可以起到约束企业的资产经营行为,缓冲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行政干预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三级管理模式并未真正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
现有的资产经营公司由于担负着相当一部分原先由党、政、群等各大系统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行政色彩浓厚,有演变成”第二政府”的倾向;资产经营公司在政府有关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增加了一个环节,而由于它在机构规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等条件有限,而且很多事情并不能拍板,反而成为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瓶颈地带”,降低了效率,浪费了资源;由于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使管理链条增多了一环,因而也增加了参与”寻租”的管理人员的规模,增加了企业需要打通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