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
- 格式:ppt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42
腹壁疝一概述腹壁疝是发生在腹壁的腹外疝,是腹外疝中除去腹股沟疝、股疝以外的其他腹外疝的统称。
腹壁疝占所有腹外疝的15%左右,虽然在数量上少于腹股沟疝,但病情和治疗相对于最常见的腹股沟疝要复杂一些。
和所有的腹外疝一样,患者都存在先天或后天的腹壁缺损或薄弱,继之腹腔内的肠管等脏器通过缺损向体表突出。
根据发生情况和发生位置,腹壁疝包括多种类型。
发生前没有手术因素的,按照发生的解剖位置分类包括脐疝、白线疝、腰疝、半月线疝;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而发生的是切口疝、造口旁疝。
其中造口旁疝也可以归类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切口疝,缺损在造口旁,肠管等内容物通过缺损突出到造口旁的皮下。
二病因腹壁疝的形成原因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方面。
先天性因素最常见的是腹壁局部组织的发育缺损,比如脐疝患者通常脐环较大,白线疝患者常存在白线纤维上的缺损,腰疝常有腰三角的先天性薄弱等等,获得性因素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腔内压增高这三大因素,如切口疝患者多发生于手术后切口的愈合不良,女性腹壁强度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多次妊娠或胎儿过大会导致脐环变宽导致脐疝的发生,腹水等腹内压增高因素也可导致脐疝发生;肥胖人群亦易患切口疝、造口旁疝,可能与腹内压大和脂肪多易发生术后切口不易愈合及切口感染有关。
三临床表现1.特征性临床表现——腹壁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肿块。
肿块在站立以及增加腹压时出现或者变大,而发生早期平卧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或者变小。
患者早期除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
2.随着病程延长肿块会随缺损的扩大而逐步变大,患者也会出现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此类症状平卧后会有所改善。
部分患者因疝内容物与疝囊、疝环形成粘连,肿块可不再消失而持续存在,有些患者会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的症状。
个别患者会因急剧腹压增高等情况出现嵌顿,如未能及时处理会发生绞窄、肠坏死等严重情况,甚至可导致死亡。
3.切口疝的患者多有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病史,以后腹壁原切口位置出现特征性的肿物表现。
一例腹壁切口疝术后并发肠瘘患者在营养支持联合功能锻炼中的护理观察腹壁切口疝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腹壁疝。
手术后并发肠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联合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进行护理。
本文将结合一例腹壁切口疝术后并发肠瘘患者的护理观察,探讨联合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患者李某,男,55岁,因腹壁疝病史长达10年,通过手术治疗后出现术后并发肠瘘。
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联合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进行全面的护理,以促进病情康复。
一、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在肠瘘患者的护理中,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由于肠瘘的存在,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及时进行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李某的情况,在营养支持方面,我们首先进行了营养评估。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食欲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我们首先通过静脉营养输注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
我们采用了口服营养补充剂,增加患者的摄入营养,以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
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营养物质的供给,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保证患者获得充分的营养支持。
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除了营养支持外,功能锻炼也是肠瘘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功能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功能锻炼还可以防止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并发症,如肌肉废弃、关节僵硬等。
对于李某来说,我们在功能锻炼方面给予了重视。
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
在功能锻炼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患者的主动性参与,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恢复、呼吸功能康复、心理康复等方面的训练。
在功能锻炼的过程中,我们还加强了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我们进行了适度的运动干预,防止患者运动过量导致身体不适或意外伤害的发生。
腹壁疝的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术者:XX医生。
手术过程:
1.患者接受全麻,仰卧位,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清洁腹部,铺放手术巾。
2. 医生通过腹壁疝的位置作出Skin incision,打开腹膜。
检查腹腔,并清除组织或腸道残留物。
3.观察腹壁疝到部位。
根据疝囊上的疝顶和疝颈进行定位。
轻轻地挤压疝囊,使其缩小,准确找到疝颈。
4.医生把疝囊柄向远离疝颈方向拉,使疝囊掀起,然后将其剪断。
5.检查腹壁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并视情况将其缝合或增加一块人工网片,用缝线缝合。
6.腹膜和肌肉层皮肤皆近壳层逐层缝合并贴上敷料进行包裹,手术结束。
7.术后患者分别于手术后几小时、第2天以及出院前进行了几次情况观察。
8.经过3天后,患者术后恢复较好,身体机能正常,转入普通病房。
注意事项:
1.术前将患者的体重注明到患者的病历中,以确认使用的人工网片的合适尺寸。
2.施术前确认医疗设备的完好性,其中包括器械、药品和材料的有效性,还有医疗设施卫生条件的检查。
3.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掌握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maydl疝名词解释
1. Maydl疝是一种腹壁疝,主要发生在肠道旁边的腹直肌上。
2. 疝的形成是由于腹直肌被撕裂或剪开之后,肠道会通过这个缺陷伸出。
3. Maydl疝中,肠道的伸出并非是整个肠道,而是肠道的两个相邻的回肠,中间被一小段正常组织隔开。
4. Maydl疝的表现与其他腹壁疝类似,如突出、疼痛、咳嗽时剧烈疼痛等。
5. 由于Maydl疝较罕见,因此对其诊断和治疗需具备相关的经验和技术。
6. Maydl疝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补和使用疝气囊等,需根据个体情况及临床表现来选择。
7. 如果Maydl疝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腹股沟疝或鼠蹊疝等严重疾病。
8. 一些因素,如年龄、肥胖、体力劳动等,可能增加Maydl疝的发生率。
9. 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手术部位的切口和伤口处的清洁,避免感染和再次发生疝。
10. Maydl疝的预防措施包括增加腹肌力量、注意饮食健康等。
11. Maydl疝在发病和诊断方面与其他腹壁疝有所不同,需要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2. 腹壁疝是一种常见病症,但不同类型的疝需要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故诊断和治疗需具备专业知识。
13. 对于患有Maydl疝的患者,应该多加注意自身健康,注意饮食、
锻炼等,避免加重病情。
14. 早期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防止Maydl疝的恶化,降低手术风险和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
15. Maydl疝的形成能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疼痛和不适,因此及时就
医和治疗尤为重要。
腹壁切口疝手术记录模板
1.患者在手术室内,经全身麻醉后采取仰卧位,皮肤消毒后铺巾。
2. 用手术刀在疝部位作横向切口,切入皮下脂肪,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两侧剥离。
3. 将肌肉分开,发现疝囊,用钳子将疝囊取出。
4. 检查肠道和其它脏器是否进入疝囊内,如发现则进行处理。
5. 将疝囊剪开,将其内部的脏器取出,检查是否有受损的脏器。
6. 将疝囊的残余部分切除,缝合疝孔。
7. 用缝合线对肌肉进行缝合。
8. 对皮肤进行缝合,用敷料覆盖缝合处。
手术结束:
1. 停止吸氧,拔管,观察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2. 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观察生命体征。
3. 在病房内继续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
4. 术后第二天拆线,术后第七天拆除敷料。
注意事项:
1. 手术前应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2.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3. 术后要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1 -。
腹壁疝的手术记录手术日期:YYYY年MM月DD日手术病历号:XXX病人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男术前诊断:腹壁疝术前准备:1.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认患者为腹壁疝的手术适应症。
2.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型等。
3.在术前进行超声波检查,明确腹壁疝的类型、大小和位置。
4.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准备,包括禁食禁水等。
手术方式: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手术经过:1.患者在术前行全身麻醉,采取仰卧位,四肢自然伸展。
2.在阴毛线以上消毒、铺巾,进行手术准备。
3. 以长约1cm的皮肤切口进入腹腔,插入腹腔镜器械。
4.检查腹腔内脏器官,确认疝囊的位置、大小和内容物。
5.清理腹腔内的粘连组织,腹腔镜进行解剖,寻找疝孔位置。
6.在疝孔处插入腹腔镜经皮导丝,通过导丝扩张疝孔。
7.插入腹腔镜及特殊扩张器,以便进行腹肌内修补。
8.在疝孔处加压造影,观察疝管、输精管等结构情况。
9.采用经腹腔镜方式进行疝囊切除,观察切除的疝囊并送病理检查。
10.将腹肌缺损处进行修补,采用生物修补材料或人工材料。
11.观察腹腔内有无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
12.清理手术区域,缝合皮肤切口。
术后处理:1.手术结束后,患者转至恢复室进行监护。
2.监测患者的腹壁术后疼痛程度、呼吸情况、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
3.给予镇痛药物并注意呼吸抑制的风险。
4.术后第二天起,进行活动训练,引导患者主动活动,提前康复。
5.术后第五天拆除伤口缝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6.给予患者术后恢复指导和注意事项。
术后随访与复查:1.术后1周进行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术后半年进行随访,询问患者的腹壁疝症状,了解术后效果。
3.定期复查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修补部位的效果和再发疝的风险。
术后并发症与处理:1.伤口感染:进行器械消毒和换药处理,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2.出血:及时观察术后引流液量,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3.术后疼痛: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并观察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动物疝的名词解释动物疝是指动物体内脏器官因腹壁弱点或损伤导致脏器脱出的疾病。
在人类和动物中都可发生,常见的疝包部位有腹股沟、脐部、腹壁等。
动物疝的发生率与动物的种类、年龄、遗传、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疝的类型1. 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指脏器通过腹壁肌肉的薄弱点穿出。
常见于雄性动物,尤其是公猫、公狗等。
这种疝最常见的症状是在腹股沟区域可触及到一块具有弹性的肿块。
2. 脐疝:脐疝是指脏器通过新生动物脐部的薄弱点脱出。
脐疝比较常见于小动物,尤其是幼犬、幼猫等。
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脐部的闭合,但如果闭合不完全,就会导致脐疝的发生。
3. 腹壁疝:腹壁疝是指脏器通过腹壁的创伤或先天缺陷脱出。
这种类型的疝多数与外伤或手术操作不当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导致。
腹壁疝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动物身上。
二、疝的症状动物疝的症状多样,具体表现根据疝类型以及脏器脱出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如下:1. 腹股沟疝:腹股沟区域出现可触及的肿块,动物可能会出现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如果疝囊扭转或压迫脏器,动物可能出现剧烈腹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2. 脐疝:脐部可触及到一块突出的肿块,常见于幼年动物。
脐疝通常不会引起其他明显的症状,但如果脐疝发生扭转或者脏器被压迫,则会导致动物出现疼痛、呕吐等症状。
3. 腹壁疝:腹壁疝的症状与疝囊位置以及受压脏器有关。
疝囊压迫消化道可能导致食欲不振、便秘、腹胀等症状,压迫尿路系统则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系统症状。
三、疝的治疗动物疝一旦发生,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将脱出的脏器复位,并修补腹壁的缺陷,以防止再次脱出。
手术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后护理和恢复。
四、预防与控制为了减少动物疝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控制体重:肥胖是引发动物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保持动物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疝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