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689.00 KB
- 文档页数:6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根据新课程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我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形成对黄土高原的初步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由此,我把学生带入一个环节。 【新课教学】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3)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视频来进行的,通过看视频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便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让重点再现。) 【板书设计】: 第一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难点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掌握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措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而今,经过治理,黄土高原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我们一起去看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教授新课(一)自然地理概况教师:读图8-65,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说出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教师:观察图8-65,概括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2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教师:概括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简要说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中,黄土塬地势坦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黄土梁、黄土峁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完成活动题: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2.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
教案名称:【精】《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3.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内容: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1.2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1.3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特点2.1 农业发展2.2 工业发展2.3 旅游业发展第三章: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3.1 居民生活习惯3.2 居民生活方式3.3 区域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第四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与保护4.1 环境问题的表现4.2 环境保护的措施4.3 学生行动:我为家乡环保做贡献第五章:案例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5.1 成功案例一:生态农业发展5.2 成功案例二:乡村旅游兴起5.3 成功案例三:特色产业培育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区域发展成果。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特点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黄土高原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程度。
4. 学生对黄土高原环境保护措施的行动实践。
第六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6.1 生态环境的挑战6.2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3 学生行动计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第七章:黄土高原的文化遗产与传承7.1 文化遗产概述7.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7.3 学生参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第八章:黄土高原的现代化进程8.1 城镇化的影响8.2 信息化的发展8.3 学生观察:家乡的现代化变化第九章: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与合理开发9.1 资源的种类与分布9.2 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9.3 学生研究:合理开发资源的建议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探索黄土高原的未来10.1 小组项目:设计未来黄土高原发展计划10.2 实地考察:黄土高原的发展现状考察10.3 反思与展望:黄土高原的未来展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报告和作业提交,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
2. 了解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3. 掌握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4. 分析黄土高原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导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1. 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河北等省份。
2. 地貌特点: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贫瘠,土层深厚,黄色土壤为主,植被稀疏。
3. 气候特点: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少,气候变化显著。
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1. 区域发展现状: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人口流出严重。
2. 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困难,居民生活贫困,教育医疗资源匮乏。
三、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1. 生活现状:黄土高原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农业收入不稳定,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条件差。
2. 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困难,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居民健康,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就业困难。
四、黄土高原的发展对策和措施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效劳水平。
4.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居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就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展开讨论,总结出区域特点。
2. 观看视频:观看关于黄土高原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视频,了解地区面临的挑战。
3. 钻研案例:钻研黄土高原某县的发展对策和措施,分析其实施效果和经验教训。
4. 小结讨论:总结黄土高原的发展对策和措施,讨论如何更好地推动区域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
导学评判: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知识梳理型教案教材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
学生分析前几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黄土高原》相关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教师:歌曲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
新课讲解知识点一、自然地理概况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特点,包括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地貌、气候、土壤等。
2.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3. 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特点: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民俗文化等。
4. 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建设、资源利用、产业升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区域发展及居民生活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具体特点。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讲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介绍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情况,包括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4. 分析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特点,如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民俗文化等。
5. 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方式,检查学生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的认识。
3. 学生提交课后作业,包括绘制黄土高原地形图和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黄土高原相关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案例研究资料。
3.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普文章和报告。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案概述【精】《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教学对象:高中地理教学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3)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取得的成果;(4)探讨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2)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3)采用比较法,探讨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及成效;(4)运用访谈、调查等方法,了解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认识,提高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区域发展的责任感;(3)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3.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课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 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2.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3. 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第三课时: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成果1.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2. 治理措施及成效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第四课时: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变迁1. 居民生活的传统特点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3. 影响居民生活的因素第五课时:黄土高原居民生活的影响与启示1. 生态环境改善对居民生活的影响2. 区域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3. 今后发展趋势与展望四、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等资料;2. 相关案例分析;3. 调查报告、访谈资料;4. 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认识;3. 学生对黄土高原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解;4. 学生对黄土高原居民生活变迁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今后黄土高原发展趋势的展望。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湘教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面积和地貌特征。
2. 掌握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状况。
3. 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丘陵、沟壑纵横。
3. 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5.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2. 讨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 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后果。
5. 结合实例讲解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
作业布置:1. 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2. 调查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 理解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特点:旱作农业、农作物多样性。
2.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优势:光照充足、农作物适应性强。
3.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
4. 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教学活动:1. 分析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讨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 探讨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作业布置:1. 调查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 设计一份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工业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工业发展概况。
2. 掌握黄土高原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局限性。
3. 理解黄土高原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工业发展概况:以能源、原材料为主。
2. 黄土高原工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丰富、政策支持。
实 用 文 档
3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表特征的表述
2.认识本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地貌成因
3.了解本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变化
学习重点
1.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自主学习
1.自然地理概况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 的黄土沉淀区,大致北起 ,南
至 ,西抵 ,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包括
、 和 、 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实 用 文 档
3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 ,裂隙 ,
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 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
同时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3)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 的地表形态,
形成了独特的 、 、 等地貌类型。
2.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1)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长期处于 状态,经济发展缓慢,
工业也很落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都过着简朴的生活。当地居民的主食是
和 ,菜肴较为简单,常用 、 佐食。
是当地的传统民居。人们常以 、 作为交通工具。
(2)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黄土高原居民的 发生了很大变化。
3.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黄土高原地区十分重视 与 工作,针对水土流失
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如 、
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
等等。
(2)黄土高原地区现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 ,山西 基地、 煤
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