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水 小学科学实验
- 格式:pptx
- 大小:8.60 MB
- 文档页数:27
科学探究实验: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程简介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程是一种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教育方法。
通过这些实验,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推理、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实验原则•安全第一: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要确保所有的安全预防措施都已经准备就绪,并由老师或家长进行指导。
•简单易懂:选择简单明了的实验项目,以便小学生能够理解和完成。
•引导思考:实验中引导小学生做出观察、提出问题并探索答案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开放性设计:鼓励小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设定变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实验内容1. 静电球与纸张材料:静电球、片状纸张步骤: 1. 插上静电球并打开开关。
2. 将片状纸张紧贴静电球表面。
3. 观察纸张是否被吸引,记录实验结果。
4. 将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比较,观察其受到的吸引程度有何差异。
目的: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静电产生的原理,并观察不同材质对静电的影响。
2. 变色龙水材料:红、黄、蓝色食用染料、3个透明玻璃容器、眼滴管步骤: 1. 准备3个透明玻璃容器,并在每个容器中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染料。
2. 使用眼滴管从一个容器中取出一滴染料滴到第二个容器中。
3. 观察第二个容器内液体颜色变化后,再使用眼滴管从第二个容器中取出一滴染料滴到第三个容器中。
4. 再次观察第三个容器内液体颜色变化。
目的: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观察基本物质混合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了解基础的化学反应。
3. 奶制作奶酪材料:牛奶、柠檬汁、纱布、筛子步骤: 1. 将牛奶倒入锅中加热。
2. 当牛奶开始冒泡时,将柠檬汁倒入锅中并快速搅拌均匀。
3. 等待5-10分钟,直到牛奶凝固。
4. 使用纱布和筛子将牛奶和柠檬汁混合物过滤,获得奶酪。
目的: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可以学习到物质状态的改变,了解凝固现象发生的原理。
实验总结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程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变色游戏》教学设计(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1课)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芦家园学校蔡蕊【说教材】本课选自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变色游戏》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学生通过对前面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苹果片变成褐色原因之后的继续学习。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变色游戏活动使学生了解物体变色的原理。
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其他现象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对科学的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目标】1、能按照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
2、能通过实验找出一种可以用作隐形墨水的植物汁液。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并且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4、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按照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并且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准备】紫甘蓝汁、白醋、碱水、淀粉、碘酒、柠檬汁、蜡烛、白纸、漂白液、有色布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小魔术。
我这里有一杯神奇的药水,把它分别倒入我面前的这两个盛有透明液体的杯子中大家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师:实验让我们眼见为实,开始试验。
(在颜色发生变化后将贴有名称的烧杯展示给学生看)师:这杯神奇的药水就是紫甘蓝汁,它与白醋溶液混合会变成红色,它与碱水溶液混合会变成蓝色。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植物都和紫甘蓝一样的神奇,比如牵牛花、月季花、红萝卜,它们遇到酸都会变红,遇到碱变蓝。
同学们可以课下动手感受一下它的神奇。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猜想后进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二实验设计探究变色原理1、密信游戏一(1)故事导入师:科学实验游戏好玩吗?有趣吗?掌握好科学知识不仅仅为了好玩,还可以利用科学知识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下面老师向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水的奥秘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作为小学生,我们经常接触到水,但你是否想过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水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行小学科学实验,一探水的奥秘。
实验一:水的形成材料:一杯水,一个冷凝杯,几个冰块步骤:1. 将水倒入杯中,使杯子装满。
2. 将冰块放入冷凝杯中。
3. 将冷凝杯倒置放在杯子上方。
4. 观察冷凝杯外壁上的现象。
观察结果:你会发现冷凝杯外壁上出现了水滴,这是由于冷凝杯内部的空气接触到了外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液态水。
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材料:温水,冰块,锅步骤:1. 将一些温水倒入锅中。
2. 将冰块放入锅中。
3. 加热锅中的水和冰块。
观察结果:你会发现,随着加热,冰块逐渐融化,形成水;继续加热,水逐渐变热,最终变成水蒸气。
这表明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存在三种不同的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实验三:水的表面张力材料:一杯水,一根牙签,一张纸巾步骤:1. 将牙签平放在纸巾上。
2. 轻轻将纸巾浸湿。
3. 将牙签横放在杯中,使纸巾部分悬空。
观察结果:你会发现,纸巾不会立即沉入水中,而是悬在水的表面上。
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形成了一个薄薄的膜,支撑住了纸巾。
实验四:水的颜色传导材料:干净的透明杯,食用色素(红色、蓝色、黄色等),水步骤:1. 在透明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分别向杯中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3. 使用搅拌棒轻轻搅拌杯中的水。
观察结果:你会发现,食用色素会逐渐扩散和融合,使整杯水变成了一个新的颜色。
这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使得食用色素分子不断碰撞和混合,从而完成了颜色的传导。
通过这些小学科学实验,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水的奥秘。
水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希望大家通过实验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水的性质和特点,加深对水的认识。
只有了解了水的奥秘,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实验让他们爱上探索世界科学实验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践操作,小学生不仅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十个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生爱上探索世界。
实验一:飘浮的蛋材料:茶杯、淡盐水、鸡蛋方法:将鸡蛋放入茶杯中,慢慢地加入淡盐水,观察鸡蛋随着盐水浓度的变化而漂浮或沉没。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实验二:橡皮水材料:塑料袋、水、橡皮方法:将橡皮放入塑料袋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封上袋口,观察橡皮内的气泡和水的变化。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特性,并观察到气体与液体的相互作用。
实验三:漂浮的气球材料:气球、醋、小瓶子、小苏打粉方法:将适量的小苏打粉倒入小瓶子中,用醋将气球充满,迅速将气球口封住瓶口,观察气球的变化。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并观察到气体的产生与漂浮现象。
实验四:沙水过滤材料:砂子、石头、细铁网、塑料瓶方法:将砂子、石头和细铁网依次放入塑料瓶中,将脏水倒入瓶中,观察过滤后的水清澈程度。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理解过滤的原理和方法,并认识到水的净化过程。
实验五:冰与盐材料:冰块、盐方法:在一块冰块上撒上适量的盐,观察冰块的变化。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盐的溶解特性和对冰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六:植物的吸水材料:白色鲜花、食用色素、水方法:将白色鲜花放入食用色素溶液中,观察鲜花吸收色素的过程并观察花变色情况。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吸水过程,认识植物的生长特性。
实验七:纸巾液体运动材料:纸巾、水、粘合剂方法:将纸巾涂满粘合剂,然后挂在两个支架上,倒入适量的水,观察纸巾上液体的运动。
作用: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毛细管现象和液体的运动特性。
实验八:蜡和水材料:蜡烛、水、盘子方法:在盘子中倒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入盘子中并用水熄灭,观察蜡烛与水的互动。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水的奥秘学习水的特性和变化水的奥秘学习——水的特性和变化【导语】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了解水的特性和变化对于孩子们的科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水的特性和变化,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课程目标】1. 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如透明、无色、可溶性等。
2. 学习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即融化、蒸发和凝固。
3. 探究水的各种实际运用和应用场景。
【教材与工具】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对应章节:水的特性和变化)。
2. 工具:容器、塑料袋、冰块、火柴、压缩机、干冰、骨灰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水的形态和不同应用场景,如水的形态有液态、固态、气态等,应用场景有饮用水、洗衣水、水蒸气等。
二、理论讲解(约10分钟)1. 讲解水的特性:透明、无色、可溶性等特点。
2. 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融化、蒸发和凝固。
三、实验部分(约40分钟)实验1:水的融化过程1.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融化过程。
2. 实验步骤:a. 将一块冰块放入容器中。
b. 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c. 经过一段时间,冰块会逐渐融化成水。
实验2:水的蒸发过程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蒸发过程,并了解蒸发与气体状态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个塑料袋并加入一些水。
b. 封好袋子,确保袋子内没有漏气口。
c. 在袋子上轻轻握一握,观察袋子内部是否有水汽形成。
实验3:水的凝固过程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凝固过程,并了解凝固与固体状态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些火柴和一个压缩机。
b. 将火柴点燃后迅速放入压缩机内。
c. 观察火柴燃烧到灰烬的过程,灭火后观察灰烬的形态。
四、实际应用(约25分钟)1. 讨论水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用水浇花、煮饭、洗漱等。
2.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如何用冰块降低室内温度等。
小学科学实验:物质的三态变化引言物质是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些不同的形式称为物质的三态变化,对于理解基本的物质性质和能量转化过程非常重要。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授物质的三态变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验,帮助他们亲身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
实验一:冰的融化简介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固体到液体的态变过程。
实验材料•冰块•温水•两个透明玻璃杯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透明玻璃杯,将一个杯子中倒入冰块,另一个杯子中倒入温水。
2.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和温水的外观,并让他们触摸冰块和温水的温度。
3.将温水倒入冰块所在的杯子中并观察变化。
4.让学生观察冰块逐渐融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问答1.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什么变化?•学生可以观察到冰块逐渐融化成水,并且水的温度会变得比冰块的温度高。
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固体到液体的态变过程,即融化。
实验二:水的沸腾简介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液体到气体的态变过程。
实验材料•水•锅•热源(例如煤气灶或电磁炉)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锅,并将水倒入锅中。
2.将锅放在热源上,例如煤气灶或电磁炉。
3.打开热源并逐渐增加火力。
4.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让他们观察到水在沸腾时的变化。
实验问答1.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什么变化?•学生可以观察到水在受热后逐渐变热,最终沸腾成水蒸气,并且热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液体到气体的态变过程,即沸腾。
实验三:蜡烛的燃烧简介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固体到气体的态变过程。
实验材料•蜡烛•打火机或火柴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蜡烛和打火机或火柴。
2.打开打火机或火柴,点燃蜡烛的蜡烛芯。
3.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并观察到火焰和烟雾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生活中的科学实验生活中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科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奇妙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但生动有趣的实验,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使用。
一、食物中的颜色实验1. 实验目的:了解食物中颜色的来源和变化。
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常见的食物,如红萝卜、苹果、橙子、蓝莓等。
2) 将食物分别放入搅拌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用滤纸过滤出食物中的颜色汁液。
4) 取几个透明的杯子,将不同的颜色汁液分别加入杯中。
5) 观察不同颜色汁液的变化。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发现,食物中的颜色汁液可以通过水的过滤分离出来。
每种食物的颜色来自不同的色素,而色素溶解在水中后会展现出汁液中的颜色。
例如,红萝卜中的红色素会溶解在水中呈现出橙色。
4. 实验思考:1) 为什么食物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2) 食物中的颜色是怎么来的?与食物的成分有关吗?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了解浮力的概念。
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铁钉等。
2) 分别将这些物体小心地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
3) 观察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是不同的。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取决于它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起,等于水的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
4. 实验思考:1) 为什么沉在水中的物体比浮在水中的物体重?2) 浮力是什么?为什么浮力能够支撑物体?三、水的沸腾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腾点。
2. 实验步骤:1) 倒入适量的水到锅中,放在炉子上加热。
2)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水中的现象。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发现,水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沸腾现象,水中会产生大量气泡并冒出水面。
任务一:用滴管逐滴加入污染液,观察水pH值的变化,并记录在下表中。
记录表一:100ml水加入污染液后的pH值第()组
任务二:用滴管逐滴加入还原液,观察污水pH值的变化,并记录在下表中。
记录表二:100ml污水加入还原液后的pH值第()组
实验记录表三:
根据记录表一和二的数据先后完成两幅柱状图 第( )组
1. 柱状图绘制结束后将本记录表用展台拍照,拍照后,领回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2. pH 值达标后,水质整体就达标了,对吗?你的依据?
3. 对比污染液与还原液的用量,你有哪些发现?
4. 哪些组支持你的观点?哪些组不支持你的观点?
任务结束 end
51015202530354045pH 值7.3
pH 值7.6
pH 值7.9
pH 值8.2
pH 值8.5
pH 值8.8
水被污染的过程洗衣液的用量
用红笔涂色
51015202530354045pH 值8.8
pH 值8.5
pH 值8.2
pH 值7.9
pH 值7.6
pH 值7.3
水恢复的过程恢复液的用量
用蓝笔涂色
滴
滴。
小学六年级孩子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实验是小学六年级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观察、实践,探索并验证科学原理,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六年级孩子的科学实验探索项目。
一、水的密度实验材料:水、植物油、酒精、糖、盐、不锈钢勺子、透明容器步骤:1. 在透明容器中依次倒入水、植物油、酒精、糖和盐,每次都用不锈钢勺子搅拌均匀。
2. 观察不同液体的密度,看它们是否会分层。
3. 尝试用勺子轻轻地取出每层液体,观察它们的特点。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所以它们会在容器中分层。
水的密度最大,所以它在容器的底部;而植物油的密度最小,所以它在容器的顶部。
二、酸碱中和实验材料:白醋、苏打粉、红色试纸、透明容器、滴管步骤:1. 在透明容器中加入一些白醋。
2. 将滴管浸入苏打粉中,然后慢慢滴入白醋中。
3. 反复滴入苏打粉溶液,直到试纸变回中性(pH值为7)为止。
实验结果:当我们滴入苏打粉溶液时,白醋逐渐变得更加中性,直到达到中性状态。
这是因为醋是酸性物质,而苏打粉是碱性物质,它们发生中和反应,使酸碱度达到中性。
三、光的折射实验材料:透明容器、水、手电筒步骤:1. 在透明容器中加满水。
2. 将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到容器侧面。
3. 观察光线经过水时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当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它会发生折射,改变传播方向。
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在水中弯曲的现象,这是因为水的折射率比空气大。
四、植物的水分输送实验材料:芦苇(或其他一段有茎叶的植物)、水、食用色素、透明容器步骤:1. 将食用色素溶解在水中,使水变色。
2. 将芦苇放入容器中,让茎部浸泡在带色水中。
3. 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芦苇的叶片是否出现带有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芦苇叶片逐渐变色,这是因为植物通过茎部的导管输送水分和养分。
食用色素溶液被吸入茎部,并通过导管传输到叶片,导致叶片变色。
第1篇实验名称:水的性质探究实验时间:2021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XX小学科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探究水的溶解性;3. 探究水的比热容;4.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1. 实验桌;2. 量筒;3. 烧杯;4. 滴管;5. 水样;6. 食盐;7. 温度计;8. 烧杯夹;9. 火柴;10. 秒表;11. 记录本;12. 铅笔。
实验步骤:一、探究水的物理性质1. 观察水的颜色、味道、透明度等物理性质;2. 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水的体积;3. 用滴管滴入几滴食盐,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二、探究水的溶解性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2. 用滴管滴入几滴食盐,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3. 重复滴入食盐,观察溶解情况;4. 记录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探究水的比热容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3.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4. 用秒表计时,观察水温的变化;5. 记录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水的比热容。
四、实验总结1.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2. 水在常温下溶解性较好,可以溶解多种物质;3. 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实验结果:一、水的物理性质1.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2. 水的体积为100毫升。
二、水的溶解性1. 食盐在常温下溶解度较好;2. 随着温度升高,食盐的溶解度增加。
三、水的比热容1. 水的初始温度为20℃;2. 加热后,水温升高至60℃;3. 水的比热容为4.18焦/(千克·℃)。
实验结论:1.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具有较好的溶解性;2. 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规范;2. 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3.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实验步骤不够熟悉,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