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24
Quality is a matter of tutoring,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inor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2021年《拾穗》教学设计2021年《拾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词,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理解:“弥散、埋头苦干、搜寻、描绘、联想、欣赏、逼真、切身”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在深入阅读、与同学交流后,对嗦摘录的重点词句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欣赏,师介绍油画。
2、学生观察,自己介绍画面,师强调观察的顺序。
3、说说画面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4、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学习“穗”字,同时介绍作者。
二、初读识字1、自读自己勾画的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请同学提醒大家,哪个字的哪些笔画容易错,共同记忆。
学习多音字“落”三、整体感知课文1、分组分段读课文,其他组认真听,看图,想想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
2、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的内容,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总结写作和观察图画都应该有顺序)3、自读课文,提问,师引导学生怎么分类自己的问题,怎样处理分类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1、齐读课题2、看图,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人物还是景物?)3、透过人物作者要表达什么?请默读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齐读,理解“逼真”,过渡,作者是怎样通过画面和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来学习1——5段二、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1、师:拾穗是在一个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这里的监工是干什么的?说明了什么?过渡:监工为下文的三个妇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笔,这三个妇女是怎么样拾穗的呢?让我们走进下文2、自读2-4段,用-----勾出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用﹏勾出作者通过画面推想的?3、学生回报自学情况。
《拾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并学会多音字“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米勒。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1、“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识记生字: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纠正字音。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识记生字。
三、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一).小组间互相说说自己学习生字的办法。
1、自学之后引导学生汇报自学的成果。
引导学生对以下生子新词着重进行学习。
“攥”读“zuan”。
注意“麦”和“腰”的写法和笔顺。
2.互相教一教。
(二)再次读课文,了解米勒。
1、学生尝试汇报对米勒的了解。
米勒:法国人,是著名的“农民画家”《播种者》、《拾穗》、《晚祷》等作品都是他对农民和大地的写真和讴歌。
油画《拾穗》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地作品。
(三)、最后读课文,欣赏油画作品《播种者》、《晚祷》作品大体了解作品。
五、当堂检测,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第1、2、6小题。
《拾穗》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2、感受作者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拾穗》一课。
(板书:拾穗)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和联想?二、自主探究、初学课文:。
1、先学探究点一:学习课文,作者对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说说你画的句子探究点二:段落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用“—” 表示 . 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用“﹏”表示探究点三: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抓住其中一个重点词语或者句子想想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三、合作学习,展示交流1、小组交流,组长组织大家积极参与,做到优帮中、中帮学困生。
《拾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画家米勒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2、感受画面场景和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3、理解画面的构成和色调,评价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画面场景和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画面的构成和色调。
【教学内容】1、引导阶段播放《拾穗者》交响乐,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受,能记住了哪几个画面,也可用几句话概括音乐的节奏。
2、导学阶段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3、解读阶段⑴ 欣赏《拾穗者》这幅画,并思考:画中没有灿烂的太阳、明亮的天空,也没有画家特别的解释或题词,只有三位朴实、厚实的妇女在埋头拾穗。
画家用充满感性的坚实的造型,表现了劳动者的娴熟的劳动技能和优美的体态。
那么画中的人物是谁?她们在什么地方?干些什么?她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形成结论。
⑴ 展开想象,通过对比分析,体验画面的色调和人物性格特征。
⑴ 进一步欣赏分析画面,感受画面的美。
⑴ 总结画面构成和色调的特点。
⑴ 欣赏米勒的另一幅作品《晚祷》,通过比较,体会《拾穗》的深刻内涵。
4、拓展阶段比较现代派的画与现实主义作品的不同点。
5、创作阶段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画一幅有关劳动场景的作品,可以参考米勒的绘画风格。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拾穗》这幅画,使学生能感受到画面所表达的情感,同时通过理解画面的构成和色调,增强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能力。
在拓展阶段,通过比较现代派的画与现实主义作品的不同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和价值。
在创作阶段,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幅劳动场景的作品,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画面的构成和色调。
此外,应该充分准备相关资料和作品,以便于更好地辅助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画一幅劳动场景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劳动的美好和尊严。
《拾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6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观看图画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以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油画《拾穗》,并了解这幅油画的作者,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二)理清脉络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生:1~5自然段写的是画面的内容;6、7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
师:愿意先欣赏画面,还是先了解作者情况呢?你自己选择相应的部分读一读,一会儿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读文。
)生:我有发现,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的是作者米勒的情况,第7段的内容不是对作者的介绍,而是对油画的整体介绍,不信,请听我读一读,这幅画有近景,有远景……生:我也有发现,要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读一读这段资料,对米勒的了解就更多了。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今天又有进步。
懂得阅读课文不仅要读好课文内容,还要利用文章后面的资料,真了不起,你们的方法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也要用你们的这种好方法。
这里还有一把“金钥匙”呢,你们看到了吗?师:你们对米勒有哪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生:汇报自己的了解(略)。
(三)赏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油画吧。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学生读书。
《拾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拾穗》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含义与主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拾穗》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课文的含义与主旨。
2.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本、PPT、多媒体设备、课堂笔记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等。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引入(10分钟)1. 展示一张农民工拾剩饭的照片,提问学生对这张照片有什么感想?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在城市里拾穗?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困境是什么?Step 2:导读教材(10分钟)1. 讲解《拾穗》的作者简介和背景,了解《拾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 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启示?- 你认为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人生?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Step 4:情感教育(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贫困、不公平和困境。
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和正直的品质。
Step 5:写作训练(15分钟)1. 布置作文题目:你遇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会怎么做?请用一篇短文描述你的所思所感。
2.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训练,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通过学生的表述,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反思通过阅读《拾穗》这篇文章,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培养了乐于助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拾穗》教案一、教材分析《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
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苦。
课文根据肯定的挨次(总―分、远― 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同学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组织同学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夫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同学观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夫劳动的辛苦,增加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怜悯。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舞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育同学乐观了解农夫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妙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爱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夫劳动的辛苦,增加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怜悯。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观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一)观赏油画,沟通资料1.同学沟通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
(同学沟通)3.老师简介米勒,同学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熟悉的字词。
2.听录音读课文,思索: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老师还可提示一班级上册所学古诗,哪一首同样表现了农夫劳动的艰辛的。
(《锄禾》等)3.结合同学的表达,准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段: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
6~7段:简介,评价画特点。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结合图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同学自由朗读,老师巡察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对同学进行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