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翻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北宋名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惠崇(965—1017)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
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
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注释惠崇是清代文学大家,也是中国四大著名画家之一,他的诗文作品描绘了自然风景,如《惠崇春江晚景》,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惠崇春江晚景”是惠崇在西湖旅游时贴近自然、拍摄风景的作品,它以极具感染力和抒情性的文字,描绘了春江晚景微妙的景象,与湖面上清晰可见的夕阳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一篇宏观而又细致的春江晚景描写。
下面是该诗的译文和注释:“回望春江晚景,日落湖边金山舞。
洞天山上云雾横,渔歌声里秋潭深。
满目春光空湖游,夕色洞庭待客稀。
轻烟清风随碧浪,碧玉行舟绕湖畔。
”注释:回望:过回望表达出作者对于过去的深刻思念。
春江:作者描绘的是一条春季的江河,春江不仅指流域本身,还暗指春江上漂流的美好景色。
晚景:日落时的景色,由于是春江晚景,作者把晚景与春江结合,更加凸显出春江的美。
日落湖边金山舞:山指的是夕阳,湖边金山舞指夕阳在湖面上舞动,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洞天山上云雾横:天山指的是湖边的山脉,云雾横指天空中绵绵缭绕的云雾,使景色更加美丽。
渔歌声里秋潭深:歌指的是远处湖面上传来的渔夫们唱歌的声音,秋潭深指远处湖面中有深深的秋水。
满目春光空湖游:目春光指的是湖面上洒满的春光,空湖游指作者可以自由的在湖面上漫步,感受春江的美景。
夕色洞庭待客稀:色指的是湖面上满是夕阳的晚景,洞庭指的是洞庭湖,代表了作者静静眺望湖中夕阳的宁静心态。
轻烟清风随碧浪,碧玉行舟绕湖畔:两句描述了作者游船行驶时所看到的景象,碧浪指的是湖面上的波光,碧玉行舟指的是游船在湖面上航行,绕湖畔指的是游船绕着湖的畔边行驶,美不可方物。
总结:《惠崇春江晚景》是惠崇一篇以春江晚景为题材的诗文作品,他用诗词抒发出自己在湖边旅游感受到的春江晚景美景,其中融入了日落金山舞、洞天山上云雾横、渔歌声里秋潭深、夕色洞庭待客稀、轻烟清风随碧浪等等,极具感染力和抒情性,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美景之中。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与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先来看诗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它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初春的景象。
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悄然绽放。
这里的“三两枝”用得极妙,它没有具体说桃花数量的多少,而是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稀疏有致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象在那片竹林的背后,或许还有更多的桃花正含苞待放。
这三两枝桃花,不仅点明了季节是春天,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千古名句,也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春天的江水逐渐变暖,而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的居然是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
诗人通过鸭子的感知,巧妙地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
这一句没有直接写春天的温暖,而是从鸭子的行为来侧面烘托,给人一种别出心裁的感受。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心思。
鸭子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它们的自在与欢快,仿佛也在告诉我们春天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季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的目光从江水转移到了岸边。
蒌蒿长满了一地,芦芽刚刚冒出短短的尖头。
这一句描绘了春天大地上万物生长的蓬勃景象。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春天的到来。
满地的蒌蒿和短而嫩的芦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能够闻到春天清新的气息。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基于眼前的春景所展开的想象。
河豚在春天会逆流而上,回到江河中产卵。
诗人想到此时正是河豚即将出现的时候,这一想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容,也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河豚的样子,但却让人对河豚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苏轼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抓住了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春江晚景图。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诗中描绘的春江景色,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咱们先来说说这“竹外桃花三两枝”。
想象一下,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之外,几枝桃花悄悄地绽放,粉粉嫩嫩的,就像是害羞的小姑娘。
那三两枝桃花,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给这春天增添了几分俏皮和活泼。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路过一片竹林,突然看到旁边有几株桃花树,那场景简直和诗里描述的一模一样。
微风轻轻拂过,桃花的花瓣飘落下来,有的落在草地上,有的落在池塘里,美极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更是妙不可言。
春天来了,江水逐渐变暖,可谁最先知道呢?是那些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呀!它们欢快地游着,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来啦,水暖啦,快来玩儿呀!”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河。
每到春天,河里的鸭子总是特别欢快,嘎嘎叫个不停。
那时候我就想,它们是不是也知道春天的秘密呢?“蒌蒿满地芦芽短”,满地的蒌蒿和刚刚冒出头的芦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蒌蒿那独特的香气仿佛都能从诗里飘出来,而芦芽短短的、嫩嫩的,让人忍不住想去采一把。
有一次我去郊外踏青,看到田野里到处都是蒌蒿,那绿油油的一片,真让人心情愉悦。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河豚,但却让人联想到河豚在江水中逆流而上的情景。
这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的美。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
苏轼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再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虚实结合。
前面三句是实写,实实在在地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景物。
而最后一句关于河豚的想象,则是虚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而且呀,诗人还特别善于捕捉细节。
比如那三两枝桃花、短短的芦芽,这些细微之处,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全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早春时节的江边美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
竹林之外,几枝桃花已经悄然绽放。
桃花的数量不多,“三两枝”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早春时节桃花初开的景象,既不显得繁茂,也不显得稀疏,给人以一种含蓄而又自然的美感。
这里的“竹外”二字,不仅点明了桃花的位置,也营造出一种层次感,让画面更加富有立体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是整首诗的名句,也是最具表现力的一句。
春天的江水开始回暖,而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的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诗人通过鸭子对水温的感知,巧妙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这种从动物的感受来描写春天的方式,别具一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
鸭子在水中欢快游动的场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所带来的喜悦。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的目光从江面转向岸边。
蒌蒿长满了地面,芦芽刚刚破土而出,还很短小。
这一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无疑是春天的象征。
满地的蒌蒿和短短的芦芽,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力量。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
在这样美好的早春时节,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时候。
河豚是一种美味的鱼类,通常在春天洄游。
诗人由眼前的春江晚景联想到河豚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添了一丝趣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河豚并非实写,而是诗人基于对春天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产生的想象,使整首诗更具韵味和意境。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优美。
苏轼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将春江晚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早春的江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翻译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译文: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家喻户晓的诗句,出自于诗人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