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罗热研究近况
- 格式:pdf
- 大小:209.27 KB
- 文档页数:4
牛流行热检测方法及疫苗研究现状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又称三日热、暂时热,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疾病[1-2]。
BEF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41~42 ℃)、食欲不振、关节肿胀、跛行。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快,病程仅持续1~3 d,恢复迅速。
1867年,BEF首次在南非被报道,随后传入中东、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国家及地区[3]。
BEF病死率低,发病率高,主要导致泌乳牛产奶量突然下降、肉牛状况不良、役用牛瘫痪,造成养殖业经济损失惨重。
近年来,BE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
2002年,河南省BEF流行病学报告病死率达到17%~18%;2012年,土耳其一牧场BEF病死率高达20%;2015年,西藏和甘肃天祝地区牦牛BEFV抗体阳性率为23.8%~45.09%[4-7]。
因此,检测和防控BEF已成为畜牧业的首要任务。
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属于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由负义单链RNA基因组组成。
BEFV共编码5种结构蛋白,包括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RNA依赖RNA聚合酶大蛋白(L)[8]。
G蛋白是一类跨膜糖蛋白,负责病毒细胞黏附、进入和致病性,表面有4个抗原中和位点(G1~G4),能够诱导抗体分泌和保护性体液免疫[9-10]。
研究发现,G1位点仅与BEFV的血清发生反应,而G2、G3、G4抗原位点与同科其他病毒会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11]。
G蛋白作为中和抗体的靶标,广泛应用于BEFV检测方法建立和新型BEF疫苗开发。
本文对BEF的检测方法以及疫苗开发的研究近况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BEF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1 BEF检测方法的研究近况1.1 病原学检测方法临床上常将采集的患病牛抗凝血白细胞接种于1~3日龄的乳鼠脑中,经鼠脑传代分离得到病毒后,进行病毒中和试验鉴定;或将负染分离的白细胞置于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
尼派病毒感染的研究近况
赵桂兰;孟昭鹏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年(卷),期】2000(027)006
【摘 要】尼派病毒是新近发现的致死性动物源性病毒,携带病毒的猪很容易将病
毒传染给人。由于尼派病毒对人致病力强、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对病毒应该引
起足够的重视。最新的资料表明,马来西亚的海岛蝙蝙可能是尼派病毒的中间宿主。
电镜观察证实,尼派病毒具有副粘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其与亨德拉病毒构成了副粘
病毒中一个新的属。尼派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尿派病毒脑炎,其症状与日本脑炎类
似,患者80%以上是男性。本文就尼派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种系发生及临床特
征作了综述。
【总页数】4页(P258-261)
【作 者】赵桂兰;孟昭鹏
【作者单位】解放军三O二医院;10003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512.301
【相关文献】
1.中药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近况 [J], 冯本华;马萍;徐艳;骆永珍
2.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的少数民族医药外治研究近况 [J], 张友和
3.HLA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近况 [J], 戴玮玮
4.内皮细胞及其在汉坦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近况 [J], 郝向军;葛德法
5.有型有派——尼派S50 MP4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尼帕病毒的研究现状
于双平;龙民慧;姜晓舜;王松俊
【期刊名称】《现代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8(35)13
【摘要】尼帕病毒是一种近10年来东南亚和南亚新发现的传染性极强的人兽共患病病毒,本文简要介绍了尼帕病毒的流行情况,国内外在基础、临床、预防医学和诊断技术上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对该病毒研究状况,提出了预防策略。
【总页数】3页(P2505-2507)
【关键词】尼帕病毒;亨尼帕病毒属;人兽共患病
【作者】于双平;龙民慧;姜晓舜;王松俊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
【相关文献】
1.重组杆状病毒表达尼帕病毒融合蛋白和受体结合蛋白的研究 [J], 王喜军;胡森;葛金英;王清华;秦立廷;步志高
2.表达尼帕病毒G囊膜糖蛋白重组牛痘病毒的研究 [J], 王喜军;王清华;葛金英;胡森;步志高
3.尼帕病毒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研究进展 [J], 李国华;王化磊;张颖;冯娜;杨松涛;夏咸柱
4.ST、Clonit以及斯帕兰扎尼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研发高精度的病毒分析仪,帮助提
早发现埃博拉病毒 [J],
5.尼帕病毒的研究进展 [J], 李小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呼吸道疾病最新研究进展引言呼吸道疾病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影响 millions of people 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呼吸道疾病的理解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概述2024年呼吸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病因研究1. 病毒感染:2024年的研究表明,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SARS-CoV-2等在传播和变异方面仍具有较高的活性。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了多种新的病毒变种,并对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细菌感染:研究人员发现,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对现有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严重。
这要求医生在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时,需更加谨慎地选择抗生素。
诊断技术1. 分子诊断:2024年的研究显示,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分子诊断方法在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帮助医生明确病因。
2. 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生物标志物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在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治疗策略1. 抗病毒治疗:针对呼吸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的研究显示,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具有显著的疗效,如针对SARS-CoV-2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2. 免疫治疗:研究人员发现,针对特定免疫细胞的靶向治疗,如针对T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某些呼吸道疾病如肺癌、哮喘等具有显著疗效。
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2024年的研究表明,疫苗接种是预防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型疫苗,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和细菌。
2. 防护措施:针对呼吸道疾病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仍然是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结语2024年的呼吸道疾病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防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应对呼吸道疾病的策略。
第21卷第1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Vol.21No.12022年1月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Jan.2022
收稿日期:2021-07-26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8A230011,19A230002);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SPCP2021269,SPCP2021298)作者简介:何 健(1995— ),河南南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基因工程疫苗与动物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
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何 健,石建州,刘阳坤,李 娜,黄 克,陈宇婧,王国川,姚伦广(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业工程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摘 要: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急性死亡率高达100%,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感染与免疫应答以及病毒的防控等方面对ASFV进行综述,以期为ASF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蛋白与功能;感染与免疫;检测与防控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22)01-0055-08
非洲猪瘟是由家猪和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广泛出血性、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高发病率,最急性和急性型感染死亡率可高达100%.ASF是家猪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发病特征主要有高烧、皮肤发绀、淋巴严重出血.ASFV结构和免疫逃逸机制复杂,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但其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尚不清晰.ASFV基因多样性和抗原多样性是制约ASF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关键所在,同时疫苗和药物的稳定性及有效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1995年ASFV全基因组测序完成[1],为研究ASF
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019年10月18日,饶子和等成功分离出国内ASFV流行株,并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该病毒颗粒的精细三维结构,揭示了ASFV多个潜在的保护性抗原和关键抗原表位信息,分析了ASFV可能的组装机制,为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ASF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021年2月我国出
第 44卷第6期2023 年11月Vol.44 No.6Nov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乌帕替尼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樊慧丰1,周秀彦2(1.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2.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山西太原 030000)摘要:克罗恩病(CD)是一种进展性、破坏性、复发缓解性的慢性炎症性肠病,随着疾病进展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肠道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造成肠腔狭窄、瘘管形成和肛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乌帕替尼可改善CD患者的预后。
本综述从乌帕替尼治疗CD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药物安全性等方面总结其相关研究进展,乌帕替尼可提高CD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及内镜反应率,对改善CD患者的长期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为CD患者的生物制剂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乌帕替尼;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疗效;药物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54(2023)06-0925-06DOI:10.13471/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3.0606Research Progress of Upadaci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FAN Hui-feng1, ZHOU Xiu-yan2(1.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 China)Correspondence to: ZHOU Xiu-yan; E-mail:***********************Abstract:Crohn’s Disease (CD) is a destructive, relapsing and remitting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at usually progresses to irreversible intestin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such as intestinal lumen stenosis, fistula for‐mation and perianal lesions, severe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afety of upadaci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CD. Upadacitinib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remission and endoscopic respons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D, improve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CD patients and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D patients by using biological agents.Key words:upadacitinib; Crohn’s Disease; pathogenesis; curative effect; drug safety[J SUN Yat‐sen Univ(Med Sci),2023,44(6):925-930]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该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回肠末端,但几乎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表现为复发跨壁炎症,呈节段、跳跃性分布,病程呈进行性及破坏性。
登革热研究的新进展
刘立新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1997(000)019
【摘要】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已发现登革热病原菌嵌合在受感染细胞上的机理,同时也提出防止感染本病的有效方法。
他们发现该菌含有一种蛋白质,可与被感染的细胞表面的糖分子嵌合在一起,如同钥匙插入锁眼。
他们还研制成一种人工合成药物——索罗米(Suramim),其结构与细胞表面的糖分
【总页数】1页(P9-9)
【作者】刘立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5.1
【相关文献】
1.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登革热研究中的新进展 [J], 翁育伟;严延生
2.登革热研究新进展 [J], 李应光;张继尧
3.登革热,北京不是流行区——访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甘绍伯研究员 [J], 蒋月荣
4.登革热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Ⅰ)——兼评Newton的登革热传播模型 [J], 吴开录;吴开琛;陈文江;赵治国
5.登革热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Ⅱ)──利用数学模型评价不同措施对登革热的防治效应 [J], 陈文江;吴开琛;吴开录;赵志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进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机,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今年年初开始,各种药物研究项目全球加速展开,但是目前,仅有少数药物已经获得批准用于COVID-19的治疗。
本文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目前,许多药物都被视为治疗COVID-19的潜在方式。
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Remdesivir)和喹乙酚(Chloroquine),以及免疫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6受体抑制剂(IL-6 RI)。
瑞德西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最初是开发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
不久前,临床实验表明在COVID-19患者治疗中使用瑞德西韦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使患者从重症病情转化为中度或轻度病情。
目前瑞德西韦已经获得准入,用于COVID-19长期治疗。
喹乙酚是一种治疗疟疾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
最近喹乙酚被广泛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临床实验。
然而,尽管研究表明喹乙酚可以减轻COVID-19症状和病程,但是该药物可能引起心脏问题,因此它的使用仍需要谨慎。
除了这些常用的药物,科学家也在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
例如,白细胞介素-6受体抑制剂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其已批准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然而,该药物在COVID-19的治疗中仍在早期测试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此外,疫苗也是防止COVID-19蔓延的重要手段。
全世界各个科学机构正在进行大量的疫苗研究以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
然而,目前只有很少的疫苗已经获得批准用于COVID-19。
虽然这些疫苗对COVID-19预防有明显的贡献,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测试以确保它们的长期安全性。
总的来说,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COVID-19的药物研究进展为政策制定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基础数据。
尽管某些药物仍然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但我们可以期待,通过全球科学界的合作与努力,将有更多药物被开发用于COVID-19的治疗。
Hans Journal of Surgery外科, 2022, 11(1), 1-6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2 in Hans. /journal/hjshttps:///10.12677/hjs.2022.111001Rasmussen脑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刘东1,2,栾国明3,4,5*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2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北京3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北京4癫痫病临床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5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癫痫研究所,北京收稿日期:2021年11月24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4日摘要Rasmussen脑炎(Rasmussen encephalitis, RE)是一种罕见,儿童时期起病,常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难治性局灶性癫痫、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 EPC)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盲和智力减退等。
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对于这种严重致残性疾病的研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该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大脑半球离断术仍是临床治疗最重要的方法。
本文就RE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Rasmussen脑炎,癫痫,发病机制,病毒感染,自身免疫The Pathogenesis and Research Status ofRasmussen EncephalitisDong Liu1,2, Guoming Luan3,4,5*1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2Sanbo Brai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3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anbo Brai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4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Epilepsy, Beijing5Center of Epilepsy, Beijing Institute for Brain Disorders, BeijingReceived: Nov. 24th, 2021; accepted: Dec. 28th, 2021; published: Jan. 4th, 2022*通讯作者。
拉沙热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王 馨 郑连群 周 沫 何晨光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00456) 拉沙热是由拉沙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血热,该病属人兽共患病,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里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中流行,美洲、欧洲也曾发现输入性病例,目前我国未发现拉沙热。
据McC ormick 等的研究报道,每年约有100000~300000感染此病,死亡人数更高达5000人/年1。
1969年在尼日利亚的一位传教士身上首次发现拉沙热病原体,并以发现该病毒的地点命名其为拉沙热病毒。
此病毒属于沙粒病毒属的旧世界复合体型(Old W orld C om plex )单链RNA 病毒,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10nm ~130nm ,内部存在一个由包膜包绕的典型粒状结构。
拉沙病毒的反应机理主要是依靠直接的细胞溶解作用,人类感染病毒后1~3w 后出现典型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患病率略低。
拉沙热具有传染力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症状不明显,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从而造成疫情蔓延,同时由于到热带地区旅行,国际冲突、灾害援助活动增多,造成输入性出血热病例的增多,使它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对拉沙热病毒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在拉沙热的诊治和预防、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PCR 和核酸扩增等技术的发展,对拉沙热病毒的检测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操作也更方便、简便。
下面对拉沙热病毒各种检测方法作以简要介绍:1 电镜法电镜负染技术用重金属染液里的金属原子作为电子染料,将密度较低的病毒包绕而明显反差的方法。
负染法简便易行、反差好、分辨率高,敏感性为106颗粒/ml 。
其基本方法是采集急性发病期病人的抗凝血、尿液,经甲醛固定,低速离心去沉渣,再以25000rpm 离心沉淀病毒,重悬浮毒粒至原标本体积的1/100。
然后用1%的磷钨酸盐负染后电镜检测,观察拉沙热病毒的特异性结构。
・234・ 一起布鲁菌病暴发的调查报告 杨年昌,张延玲 (山东章邱市卫生学校,山东章邱 250200) [中图分类号]R51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961(20O2)06一O234—01 2000年4月20日至5月28日,章邱市文祖镇 东张村发生一起布鲁菌病的暴发。现将流行病学 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流行情况:自2000年4月20日至5月28 日,该村共发生布鲁菌病患者34例,占全村人口总 数的8.5%。首例发生在4月20日,5月28日后无 新发病人,流行持续时间月余。34例患者中,男性 28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是4.7:1。发病年龄最 大的55岁,最小l7岁,职业均为农牧民。 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寒战、多汗。 体温在38.5clC一40clC之间,多从午后或傍晚开始, 次晨下降。体温下降时常伴大汗淋漓,同时自觉症 状及感觉加重。伴显著自觉乏力者2l例,占 [收稿日期]2001—12—07;[修定日期]2OO2—04一O1 [作者简介]杨年昌(1946一),男,山东章邱市人,副主任医师,长期 从事传染病教学工作。 61.8%,伴一个或数个大关节疼痛者25例,占 73.5%,两侧臀部肌肉疼痛者l9例,占55.9%,有 睾丸胀肿者9例,占男性患者的32.1%。全部病例 均有程度不同的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者 20例,占58.8%,白细胞计数偏低者l4例,占 41.2%,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均相对增高。布氏 杆菌凝集试验(试管法)均为阳性。 4.即往史与预防接种史:全部病例均无布鲁 菌病病史及预防该病的菌苗接种史。 5.治疗经过:除对症处理外,经四环素和链霉 素联合应用的抗菌疗法后,34例患者全部治愈。 6.暴发原因分析:本次布鲁菌病暴发疫区是 山区,患者家里养羊,可能羊群中存在布病传染源, 同时,多数居民缺乏对本病预防知识了解,又没有 进行预防注射,是造成本次布鲁菌病暴发的主要原 因
西尼罗热研究近况 韩怀忠 综述 (山东省枣庄市卫生防疫站,山东枣庄277101)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961(2002)06—0234—04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es)因1937年首次从 乌干达西尼罗地区一位发热女病人血液中分离而 得名,发热是当时所知的主要症状,故名西尼罗热 (West Nile fever) j。近几年来,东欧、中东等地接 连发生西尼罗热暴发,病人除发热外,还有脑炎或 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 。1999年西尼罗病毒首次 登陆西半球,在纽约引起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暴发,
[收稿日期]2001—10—12;[修定日期]2OO2—01—30 [作者简介]韩怀忠(1957一),男,山东枣庄市人,副主任医师,主要 从事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我国对西尼罗热的研 究较少,现就国外西尼罗热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西尼罗病毒及生态学特征:西尼罗病毒是
一种虫媒病毒,黄病毒科,为40—60nm的20面体 立体对称型单股正链RNA病毒 ,与日本乙型脑 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墨累溪谷脑炎病毒和 Kunjin病毒等黄病毒在抗原方面有着密切的关 系一 。西尼罗病毒沿“鸟一蚊一鸟”途径维持在自 然界的循环,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扩散宿主,蚊子 (尤其是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携带西尼罗病毒 的蚊子叮咬人是本病的自然传染途径 。来自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疾病监测2002年第17卷第6期 国的监测结果显示,尖音库蚊和Restuans库蚊是鸟 类间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Melanura库蚊与维持环 境中病毒的生存有关;Salinarius库蚊则是西尼罗病 毒传播给人或马的可疑媒介 ・引。此外,越冬的尖 音库蚊在病毒的保存中也可能发挥作用 j。Rap— pole等认为,患有病毒血症的候鸟迁徙促成了西尼 罗病毒东西半球的大范围传播。其理由是:温、热 带地区的西尼罗热暴发发生在夏末秋初,正是大量 候鸟由寒带抵达的时间,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 系;暴发通常发生于生活在湿地或附近的人群中, 这里通常也汇集了大量的野生鸟类和蚊子,从主要 的嗜鸟蚊和相关的鸟标本中分离出了西尼罗病毒, 鸟感染西尼罗病毒后能出现足以感染蚊子的病毒 血症;在欧亚大陆许多候鸟的血标本中存在着西尼 罗病毒抗体;鸟的迁徙所产生的生理压力抑制了鸟 的免疫,促进了病毒的复制 。 人和多数哺乳动物感染西尼罗病毒后通常不 出现病毒血症,因此不能成为传染源,而为终末宿 主… 。仅马和狐猴感染病毒后能出现中度的病毒 血症,可能与小范围传播有关¨ 。但一项来自约 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家庭饲养动物是感染西尼 罗病毒的一个危险因素¨引,来自印度昌迪加尔的 调查也显示,猪的西尼罗病毒抗体阳性率为 3.2%L14 d,家畜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还有待研究。 Garmendia等于2000年2月在纽约的Westchester从 一只死于西尼罗病毒感染的红尾鹩的脑组织中检 出西尼罗病毒,在冬季非蚊子活动的季节红尾鹩感 染西尼罗病毒,提示除蚊子传播外,还有其他的传 播途径¨ 。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鸟的死亡只在 北美和以色列有报道。以色列为西尼罗病毒的老 疫区,近年来出现鸟感染西尼罗病毒而大量死亡. 提示可能出现了新毒株或病毒发生了变异。近年 来以色列流行的毒株与引起美国和俄罗斯西尼罗 热暴发的毒株具有同源性也印证了这一假说¨ 。 2流行现况:西尼罗病毒的老疫区为非洲、中 东、西亚和欧洲南部,资料显示,上世纪5O年代,约 40%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人血清西尼罗病毒抗 体阳性 。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一次流行发生 在1974年南非的海角省,仅报告的临床病例就达 3000余名 引。虽然西尼罗病毒早在1962年就已 传人欧洲,但1996年罗马尼亚发生的西尼罗热是 欧洲首次大的流行。暴发集中在多瑙河流域的l4 个地区和首都布加勒斯特,病毒感染率约为l2.4/ ・235・ l0万 J。1999年7月至9月,在俄罗斯南部出现 了大范围的西尼罗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暴发,约有 1000个病例,至少40人死亡 。l999年美国纽约 暴发西尼罗热,导致62人住院治疗,7人死亡,其 中的7O%发生在以纽约昆士区北部为中心10Km 半径的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仅在4个州 监测到西尼罗病毒,而在2000年,有西尼罗病毒活 动的州已达l2个,共报告了21个病例,其中l9人 因脑炎或脑膜炎住院治疗,2人死亡 。2001年 2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西尼罗病毒活动,共报 告了45个西尼罗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病例,病 例的年龄中位数7O岁,3人死亡 。2000年8一lO 月间以色列发生西尼罗热暴发,实验室共确诊了 417个病例,发病率从lO岁以下年龄组的0.01%o 至9o岁以上年龄组的0.81%o,其中326人住院,35 人死亡,病死率为8.4%,所有死亡病例的年龄均 大于5O岁。有记载的233个住院病例中,170人中 枢神经系统受累 J。 3. 临床研究的进展:多数人感染西尼罗病毒 后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可有发热、头痛和肌肉痛, 有时皮肤有皮疹和淋巴节肿胀。严重者除头痛、高 热外,还有劲强直、恍惚、定向障碍、震颤、惊厥、肌 无力或肌麻痹、昏迷等,偶有死亡 J。近年的暴发 调查资料显示,病例的临床表现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出现较高比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年 长者更是如此。且病死率较高 。 。对以色列 2000年暴发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发病者主要为 老年人,病人中位数年龄为65岁,79.8%的病人伴 有一种或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脑炎、发热性疾病 和脑膜炎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分别占57.9%、 24.4%和15.9%。头痛、肌痛、寒战和皮疹也常见, 还有胃肠不适、腹痛和腹泻。在所有病例中,发热 (>38℃)最为普遍,39℃以上者占60%,意识错乱 或改变者占86.3%,颈强直占28.7%。有17.7% 的住院病人进一步恶化至昏迷,l4.1%的住院病例 死亡,7O岁以上的病例的病死率高达29.3% 。 1999年美国纽约西尼罗热暴发,临床调查资料显 示,40%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有肌无力,其中的20% 发展成与轴突性神经病肌电图改变相似的肌麻 痹 。而对2000年美国的l9个住院病例分析显 示,9人为脑炎,8人为脑膜炎,另有2人为脑膜脑 炎。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63岁,所有65岁以上的 病例均有脑炎或脑膜脑炎 J。在1999年罗马尼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36‘ 西尼罗热暴发中,有393个病例被确诊,9o%的病 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7个超过50岁的病人死 亡 。Ceausu等对其中251个表现为脑炎、脑膜炎 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病例进行了研究,病死率分别 为15.1%、1.8%和0%。病人平均年龄51.1岁,主 要临床表现有发热(95.7%)、头痛(92.6%)、颈强 直(89.1%)、呕吐(62.5%)、无力(46.5%)和肌痛 (28.9%)、脑炎病例有意识改变(89.2%)、肢体震 颤(4o.4%)、共济失调(44%)和麻痹(15.1%) 等 。 西尼罗热的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由于乙 脑等病毒与西尼罗病毒间存在免疫交又反应,因 此,进行血清学诊断时,必须结合病人居住地疫情 和有无疫区旅行史、病人的免疫状况和预防黄病毒 (如乙脑、黄热病等)接种史、病人的发病及标本采 集时间和临床疑似诊断等情况,依据特异的鉴别试 验(如病毒中和试验)作出确诊 J。 在西尼罗热疫区,临床医师在蚊子活动季节发 现发热并伴有从头痛到脑炎或脑膜炎等神经症状 表现的病例时,应高度怀疑西尼罗病毒感染。早期 血清学检验阳性的标本应进行中和试验以确诊,一 旦确定为西尼罗热暴发,后续病例只要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从病人的组织、血液、脑 脊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到西尼罗病毒或检出病毒 抗原或基因片段;以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病人 的脑脊液中检出特异IgM抗体;适时采集的双份血 清或脑脊液标本进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抗体滴度 有4倍以上的增加;单份血清标本中同时检出特异 IgM和IgG抗体;虽不符合上述的病例诊断标准, 但从病人的血清中检出特异的IgM抗体或病人恢 复期血清中特异[gG抗体增高者,定为疑似病例。 不符合上述的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在发病后8—21 天采集的血清或脑脊液标本中特异IgM抗体阴性 或在发病22天以后采集的血清标本中特异I 抗 体阴性者,定为非病例。 4.实验室检验:血清学检验是最常用的实验 室临床检验方法。一线方法为血清或脑脊液标本 免疫球蛋白IgM和IgG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此 基础上可进一步做特异抗体的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以PCR进行西尼罗病毒RNA检验是目前最快速和 敏感的方法。西尼罗病毒的分离对实验条件要求 很高,非一般临床实验室所能进行,但首次出现西 尼罗热暴发后进行病毒分离是必需的。Michal等 对以色列2000年暴发病例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分 析,未发现西尼罗病毒特异的腰椎穿刺、脑CT和 脑电图表现 j。有报道称,西尼罗热病人肌电图异 常并有腓肠肌无力,这一特征在其他病毒性脑炎中 不常见,可能是有价值的临床诊断线索。 5.治疗:迄今为止,西尼罗热尚无特效的药物 及其他治疗方法,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一样, 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广谱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在治疗西尼罗热的研究方面已取得进 展 引。 在以色列,一例因患西尼罗热而处于昏迷状态 的70岁的女性病人,因其同时患有慢性淋巴性白 血病而推测其可能有免疫抑制,故在治疗时按 0.4g/kg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用药两天后病 情意外出现转机,5天后,病人的意识水平恢复正 常。随后对不同批次和不同来源的免疫球蛋白检 测结果表明,所使用的由以色列供血者的血源制备 的免疫球蛋白包含高价特异性抗体(1:1,6o0),而 其他来源的免疫球蛋白则不含特异抗体。提示使 用含有特异抗体的免疫球蛋白对治疗严重的西尼 罗病毒感染者具有特殊的疗效 。 6预报和预防措施:1999年纽约西尼罗热暴发 调查证实,在人类发病之前,当地出现大量野生鸟 类感染死亡事件。2O0o年纽约的Staten岛报告了 1O例西尼罗病毒感染的病例,当地同时报告死亡 的乌鸦数量也较多。而其周围仅报告了2例病例 的地区,乌鸦死亡报告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他无病 例发生的地区,乌鸦死亡报告的数量很少。提示鸟 类的监测资料在预测人类感染方面是敏感的指 标 。1999年纽约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暴发后,动 物西尼罗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马、狗、猫的 西尼罗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和 8%,为此Komar等提出,以家畜作为评估当地西尼 罗病毒活动和预报人感染的指标 。以鸡为对象 的染毒实验也显示其对西尼罗病毒易感,并能产生 可检测的抗体,为此Langevin等提出以鸡作为西尼 罗病毒预报监测的指示物 ’。预防西尼罗病毒感 染最终的出路在于研制用于预防其感染的疫苗。 当前,控制蚊子和减少暴露是预防西尼罗热在人和 动物中传播、控制暴发的最有效的方法。预防措施 包括建立和保持长久的综合灭、控蚊措施,加强公 共卫生宣传和个人防护 。 西尼罗病毒的扩散和临床表现的变化已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