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9.1 路程问题 精编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59.56 KB
- 文档页数:1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1 路程、速度与时间|青岛版(五四学制)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我知道,我又将迎来一个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教学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内容是9.1路程、速度与时间,这是青岛版五四学制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中,这一章节主要包括了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孩子们需要理解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章节中,理解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难点,也是重点。
孩子们需要通过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例子。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引入这个概念,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他每小时骑10公里,问小明骑车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我会带领孩子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解释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接着,我会给孩子们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画出一个图示,展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七、作业设计我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他每小时骑15公里,如果他骑了2小时,他一共骑了多少公里?"我会让孩子们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巩固他们对于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已经理解了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寻找改进教学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例如,让他们自己找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解决。
这就是我对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1路程、速度与时间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1-1教学目标1.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定义。
2.能够简单地运用速度公式求解路程、时间、速度等问题。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速度公式,能够熟练运用。
2.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求解出问题。
教学内容课前导入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你骑车到学校,如果用时1小时,那么你的速度是多少?自主学习1.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定义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时间: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
2.速度的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3.速度问题例如:小明花费30分钟跑了3公里,他的速度是多少?解:先将时间换算成小时,30 ÷ 60 = 0.5小时那么,速度= 3 ÷ 0.5 = 6公里/小时请学生自行练习类似问题。
知识拓展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我们还要学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指物体运动过程中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所得的速度。
瞬时速度: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所达到的速度。
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深入探究通过练习,我们已经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速度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速度问题可能还有许多变种,比如:1.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不恒定,可能是加速或减速。
2.可能会发生两个物体相向而过,我们如何计算出它们相遇的时间?3.可能没有直接给出路程、时间和速度,我们如何根据其他条件求出所需要的信息?这些问题需要使用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思考。
课后作业1.小明在自行车比赛中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行驶72公里,他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比赛?2.小明骑车行驶了10分钟,行驶了2.5公里,问小明的速度是多少?3.请自己设计一道速度问题,进行求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了解到速度的定义和运用,并掌握了速度计算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11(路程、时间、速度)∣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11(路程、时间、速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路程、时间、速度”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能够运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掌握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掌握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教学卡片、小车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小朋友骑自行车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朋友骑自行车走了多远?走了多久?速度是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路程、时间、速度。
2. 教学新课:讲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解决问题。
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乙车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问甲、乙两车经过2小时后,相距多少公里?4. 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进行问题解决。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图书馆,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往返路程为6公里,问小明往返图书馆需要多少时间?5.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路程、时间、速度关系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9.1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此章节主要涉及速度和时间、时间和路程、速度和路程的关系。
通过使用图形解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另外,本章也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材特点•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介绍数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定量关系;•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板书•课件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课学习内容。
2.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观察问题(10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2.老师出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变化。
3.学生观察后讲解自己的发现。
案例讲解与练习(25分钟)1.老师讲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图形让学生理解。
2.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手表倒计时、人行道小电车等。
3.老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总结讲解(10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检查答案。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探究问题,并发现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总结这个课程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习求平均速度的方法,建立起了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