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新人教版 第36套)
- 格式:doc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8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仿真测试卷语 文 (A 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 阅读题一、(湖南临武一中、嘉禾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联考)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1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市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选修)新人教版Ⅰ主观题(共33分)3、《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露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后人归纳为“赋、比、兴”等三类。
B、唐诗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其中盛唐时期最为杰出的代表诗人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有“诗仙”和“诗圣”的美誉。
C、词原名曲子词,起源于隋,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长足的发展。
两宋时期,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
D、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们自唐代历两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写出了众多优秀的散文,成为元明清三代学习的楷模。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3—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簇.(cù)拥烟囱.(chōng)芜菁.(jīng)一哄.(hōng)而上B.似.(shì)的扳.(bān)机赝.(yīng)品颐.(yí)指气使C.富庶.(shù)麦秸.(jiē)狩.(shîu)猎掎.(jǐ)角之势D.仓颉.(jí)觊觎.(yú)侪.(chái)辈令人咋.(zhā)舌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哆嗦严峻巅簸汗涔涔气喘嘘嘘B.安详赌搏耶酥黑黝黝美伦美奂C.疵点牝鹿修葺百页窗海市胜楼D.装帧孤僻遭殃大拇指乌烟瘴气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电视荧屏送来了一缕清风。
有人以“数字时代,唤回书写热情;娱乐时代,原创危机;喧嚣时代,回归传统文化”来其意义。
是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你的作品可能进入不同语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但即使如此,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转达,无法获得对等理解。
它们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都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
A. 拯救概括不管理念B. 抢救囊括尽管意识C. 抢救囊括不管理念D. 拯救概括尽管意识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正能量”成为年度热词,表明“正能量”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着逐步走向物质富足对价值回归、道德重构的渴望。
B.一个全新的年份——2018,已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无论是国家主席摆放着家庭照的办公室,还是感怀“从一生到一世”的网络空间,处处透露着每个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梦想。
C.9时07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12时55分,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对接:一天之内,我国同时诞生了上天、下海的新纪录。
天津市部分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共12分,每小题2分)1.B(A瞋chēn,贾gǔC.菌jūn,载zài D.祈qí,数shuò)2.D(A.迄今,噩梦;B.青冥,感恩戴德;C.唉声叹气,不即不离)3.A(辽阔:形容词,辽远广阔,宽广空阔,一般多表示平面上的宽广。
寥廓:形容词,高远空旷。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纵然:连词,即使。
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
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
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
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
)4.B(A关联词位置不当,可改为“只要你”;C否定不当,去掉“忌”或“不要”;D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能搭配。
)5.D(第一处的前一句写的是山,①句“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有影子”也是写的山,承接得好。
第二处与下一句衔接得好的是④。
因为“吹”比“飘”准确;“平静”比“消失”准确)6.C(应该是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二、(共4分,每小题2分)7.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是博累棋,“东汉时已深受”应为“东汉中期后更加受到”。
8.D根据文中信息“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可知“国艺价值观”是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必要条件,“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曲解文意。
三、(共8分,每小题2分)9.C(绐:欺骗)10.D(独,皆为副词,岂,难道。
A而,皆为连词,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B之,前者助词,取独;后者代词,代人。
C若,前者代词,“你”;后者连词,“如果”。
)11.A12.B四、(20分)13.(8分)⑴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每句1分)(2分)⑵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同他抗争。
荆门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密封线内;条形码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3.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第Ⅰ卷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罪愆.qiān 挣揣.chuài 汗涔.涔cén 雪橇.qiàoB、脑髓.suǐ 列观.guàn 弋.射yì 鬈.发quánC、脚踝.huái 箭镞.cù 旋.风xuàn 檠.(qíng)弓弩D、麦垛.duǒ 圈.养juàn 骟.马shàn 乌烟瘴.气zhā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篆刻蹩脚礼上往来无尚光荣B、消弥自诩栩栩如生遥涔远目C、晕眩羸弱倾泻而下阒无一人D、谛听孽枝纡尊降贵筚路蓝褛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B、“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C、她是一位独唱演员,先天素质很好,训练又刻苦,每次演出都能曲尽其妙....。
D、作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十一月份的黎明以其朦胧的晨光渐渐廓清着这间简陋的、四壁空空的书房,现出了挂在床头的几张毛茸茸的黄色的狐皮,以及一个矮壮男人的身影。
B、他在作品中以朴实、洗炼的文笔歌颂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辞辛劳,勇于奉献,甘当人梯,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材做出了贡献。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 分【温馨提示: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合盘托出玷.辱(diàn)暴.霜露(pù)怙恶不悛.(jùn)B.再接再励玉簟.(diàn)将.进酒(jiānɡ)偃.仰啸歌(yǎn)C.丘峦崩摧戕.害(qiāng)扁.舟子(piān)汪洋恣.肆(zì)D.钟鼓撰玉潦.水(liǎo)殷.岩泉(yǐn)流水潺湲.(yuán)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如何使全球经济复苏,欧美在会前的态度可谓南辕北辙....:美国希望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济刺激规模,欧盟则认为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
B.该图总体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五六十厘米,中间有一圆形图案,其底色为赭红色,直径约二三十厘米,其浮凸的横竖线条与地球经纬线如出一辙....。
C. 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D.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
通俗亲切、平民化的语辞,甚至包括网络流行语,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
B.“蚁族”是当今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有可能会像“知青”“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C.现代人越来越注意身体保养。
其实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北大招生办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瑞安中学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总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饮.马yín 摭.拾(zhí) 切.磋qiē长歌当.哭dàngB.怃.然wǔ日笃.dǔ怪癖.(pǐ) 殒身不恤.xùnC.盘桓.yuán 栏楯.shǔn 戏谑.xua铩.羽而归 shāD.谂.知shěn 剔.透tī贮.zhù藏苦心孤诣. y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B.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C.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D.明年,他只打算完成一部电视剧本,其他的事不想做。
关于电视剧本的详细情况,他说,不易过早泄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国家房产调控政策的步步推进,房屋交易市场处处透着一股日薄西山....的苍凉。
B.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了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C.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虽然再也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是我们也不提倡一掷千金的奢侈浪费。
D.不久前,我国的航母平台经过一系列调试后再次下水试航,真是大快人心....。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代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时空观念的变化,它不但刷新了人类历史,而且改变了时空对人们交往的限制。
B.校车管理是否规范是学生安全的重要保证,针对近期校车事故频发的现象,温家宝总理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法规监管校车运行。
江苏省苏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为的一项是()近代的文史大家都有的记忆力,先生也是多部文学典籍烂熟于心。
但我那时,听不进劝告,还自以为志当存高远。
在后来的两年里,背的是牛津字典,而不是文史典故,我要为我新的人生梦想准备一块。
A.耳熟能详心浮气躁试金石B.过目不忘心浮气躁敲门砖C.耳熟能详诚心正意敲门砖D.过目不忘诚心正意试金石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工艺上看,官窑器的规整严谨,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僵化,阻碍了工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民窑器,,。
,,,,因此人物、动物、花卉与景致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成了时风流变的真实印记。
①烧制时不太讲究章法和规矩②构图与笔触无不融入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理解③表现的审美意识也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力④民间工匠在描绘图案纹饰时师法自然⑤透露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真实可信⑥甚至不怎么在乎可能会产生某些瑕疵。
A.③⑥①②⑤④B.⑤⑥③①④②C.⑤③④②①⑥D.③④①②⑥⑤4. 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祝恩师节日快乐!B.同窗三载,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惠存C.老师您好!小文已遵嘱修改完成,发来请您哂正D.这些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5. 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是以见放B.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彼且奚适也/其李将军之谓也二、文言文阅读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京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
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盘垣前仆后继框架因地制宜B.文身防患未燃颠簸殒身不恤C.萌蘖沸反盈天寥落嫉贤妒能D.泄漏外强中干创痕奇貌不扬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很多年以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在我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A.回响伤怀不已漠然B.回响嘘唏不已茫然C.回荡嘘唏不已漠然D.回荡伤怀不已茫然3.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2017年上海检察机关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围绕建设魅力上海、健康上海为目标,开展新一轮专项立案监督活动。
B.受雨雪天气影响,批发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波动明显,地产叶菜上市量较前日环比减少了近一倍,部分品种价格翻番。
C.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不仅要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深度融合,而且要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D.在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被IMF认可后,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快使用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结算的步伐。
4.下面对联中没有提及的古代名人是(▲)(3分)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洞庭月广陵潮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氏文右军字南华经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书窗。
A.王维B.王羲之C.司马迁D.杜甫5.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三国演义》艺术再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百年间的历史,描写了魏、蜀、吴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B.蜀国的五虎上将中,关羽的形象非常丰满。
单刀赴会可见其勇,千里走单骑可见其忠,华容道放曹操可见其义。
C.葛朗台死后,欧也妮嫁给了追求者之一的德·蓬风,也帮负心的表弟夏尔还清了债务但她并没有得到幸福。
山西省阳泉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46分) 甲 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与汉字危机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乖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提笔忘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文字记录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人们要经常使用电脑记录文字,用键盘输入文字,而很少用笔书写、记录文字。 B.“提笔忘字”不是说提起笔时完全忘了汉字怎么写,而是指许多人在数字化时代提起笔却无法正确写出汉字的具体部首和结构。 C.“提笔忘字”的现象是从人们对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的习惯到依赖,又由依赖成退让,最后到能“敲字”的决不“写字”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的。 D.“提笔忘字”已经成为当今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五笔输入法”最多只能把汉字拆成四个不同的部分,不可能把每一个汉字的所有笔画都包含进来,所以经常使用此输入法也只能让人记住汉字的基本架构。 B.美国学者杰茜卡 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可能已经钝化了。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演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应用只是汉字手写艺术在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的客观原因,我们不能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B.由于忽视了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是汉字只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C.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正因如此,“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D.要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光大,就要让我们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很到很好的传承。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不熊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4分)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大旆:大旗。介马:披甲的战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石昌言使北引 引:出使 B.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C.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D.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恨:痛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又以.亲戚故,甚狎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安知其.至此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说大人,则藐之. 及其所之.既倦 D.吾始数岁,未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苏洵为友人昌言出使边塞,为壮其行而写的。文中借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慨然赴边,展示天朝大国的雄壮气概,从气势上压倒夷狄,为国扬威。 B.作者在文中回忆幼时,石昌言在生活中、学业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尤其强调了对“我”废学的“恨”,“摧折复学”后的欣喜,表达了对故交的感激之隋。 C.夷狄骑兵数万在宋使的驿亭旁彻夜奔驰,使昌言的随从惊吓得变了脸色,胆战心惊。以此反衬石昌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气度。 D.苏洵对石昌言的描述,从参加科举考试写起,一直到他代表天子出使强悍的夷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昌言深深的敬佩。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2)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丹阳送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8.请对“一别心知两地秋”进行简要赏析。(3分) 9.本诗最后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情绪。(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6分) 晚华老不荒——书 从战争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中,孙犁是十分重视读书、并且也是读书很多的一位作家。而且他相当重视读古书,晚年尤其如此。他把自已的读书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小学到初中,是启蒙阶段,接受师长教育;高中到教书,是追求探索阶段;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是学以致用阶段;进城以后,是广事购求、多方涉猎,想当藏书家的阶段。 1983年,他在一次答客问时说:我的生平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不用说声色犬马,就是打扑克、下象棋我也不会。进城以后,有些稿费,就想多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说我是聚浮财,有人说我是玩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书又将如何呢? 对于他,读书是一种生活的欲望。在晚年,读书对他似乎更有一些新的意义。70年代中期,他曾在《潜研堂文集》的“书衣”上写:“能安身心,其唯书乎!” 他读书的方法之一,是抄书。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用这个方法。1980年3月16日,他给铁凝写信说:“读书读到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他还说:“我读书很慢,遏到好书好文章,总是细细咀嚼品味,生怕一下读完。” 他选好一本书,就要把它读完,极少半途而废。读到精彩处,就实行他的办法:摘录在本子上。但决不忍在书上涂写、作记号,免得把书弄“脏”。他自己在读书之前,是要洗手的,这里有他作的一则“书箴”: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惟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乏。这则“书箴”,不只回答了他如何爱书的问题,连他如何读书的问题也回答了。 他爱书,到了“癖”的程度。以前,凡从市场或书摊买回之古旧书籍,他必定“曝之日中,刷之擦之,粘之连之”,必使洁整、放心而后稍歇。至于他为书包上书皮,并在上面作些题识、杂录、随感等等,这更为远近读者赞为一绝。有人说:到孙犁那里,千万不能提借书事。对此,孙犁辨正说:传言不尽属实。我喜爱书,珍惜书。要用的书,即是所谓藏书,我确是不愿意借出去的。但对我用处不大,我也不大喜欢的书,我是宁可送给别人,不要他归还的。我有一种洁癖,看书有自己的习惯。别人借去,总是要有些污损。 他爱书,也是因时、因地而异。如抗战爆发后,大敌当前,身家性命尚且不保,何况书。那时,许多同志到他家去,打开他的书箱,挑选书籍,有的带走,有的油印流传,总之是增加知识,为抗战添一分力,他是非常愉快的。“文革”后,他常送书给人,甚至不认识的青年,也从他那里拿到过书。书为聚散无常之物,他爱书,送书时也常常考虑书的命运。“文革”后期,发还他的被抄书籍后,他将所购石印笔记小说全数送人。他说,这些石印书,可以代表一个时期的印刷史,书写也多是能手,有观赏价值。这些书如所遇非人,不知爱惜,反不如售之书市,以待相知。 关于藏书,他细心到为后来人着想。这位非常珍爱他的藏书的老人,几年前就考虑他身后的问题了。1985年国庆节,这一年他七十二岁,饭后闲谈时他对儿子说:“近来有很多老人都相继倒了下去。我身体还算不错,这是意外收获。但是,也应该有个思想准备。我没有别的,就是眼前这些书。书,大大小小,有十个书柜,我编了一个草目。” “书,这种东西,历来的规律是:喜欢它的人不在了,后代人就把它处理掉。如果后代不用它,它就是闲物,而且很占地方。你只有两间小房,无论如何,是装不下的。我的书没有多少珍本,普通版本多。当时买来是为了读,不是为了买古董以后赚钱。现在卖出去也不会得到多少钱。这些书我都用过,整理过,都包有书皮,上面还有我胡乱写上的一些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