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说课稿说课者刘海如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刘海如,来自亳州市十八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部分来阐述我的报告,即:析教材、讲教法、论学法、说过程和谈反思。
一、析教材1.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实验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高中生物教材中,该实验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既是本节课程的重要部分,也为后面种群与群落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且在实际中的农林渔业方面应用广泛,故本节内容在生物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模拟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
3.重难点通过我对教材的认真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分别为: 重点:模拟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方法难点:样方法中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二、讲教法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模拟探索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着这一原则,再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我认为教材中本探究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间与金钱、课程安排、出行安全问题、样方划定、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野外探究活动的很少很少,这就违背了现代教学的目标。
基于以上问题,我所做的本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1、变探究实验为模拟实验,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迎刃而解,从而达到双重的学习效果。
实验十七: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①逐个计数,②估算:样方法(双子叶植物、昆虫);标志重捕法(动物)1、样方法:①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②双子叶草木植物样方大小为ImXIm;③常用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①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时②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设该种群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M,第二次捕获数量为n,其中有标志m,N:M=n:m二、种群特征: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里新产生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死亡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及密度。
2、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或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群体动物;③雌少雄多型: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三、方法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选定调查对象一一双子叶植物;2、选取若干样方:①确定样方数量、大小、取样方法;3、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4、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四、实验结论: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的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方向的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是:性别比例.五、考点提示: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高;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教学设计——设计者:张莫属指导思想教材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实验是一个室外探究的活动,且属于《标准》技能性目标的模仿水平中的“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教学内容分析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我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而教材在呈现这一内容时,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进行调查密度的方法的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先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
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什么是“样方”?如何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方”?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确定些?这些都是本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次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到“抽样调查”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普遍性,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
学习对象分析学生更偏向于接受比较直观的知识,所在在进行本实验的教学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关心的话题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老鼠数量有没有增长?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多高?怎样调查在学生中,哪些人喜欢玩电脑游戏?(男生还是女生?小学生还是高中生?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等等)。
由这样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抽样调查”这种科学估算方法,更加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结合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作出生物学解释。
能力目标1、运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2、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设计一、实验目标1、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2、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3、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二、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
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三、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四、实验准备1、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
2、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简单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
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
3、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4、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
五、方法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间隔或间隔抽取样方3、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4、计算种群密度。
6、成效分析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些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用样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些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3. 学会如何计算种群密度。
4. 学会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二、教学内容
1. 用样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2. 用样方法的调查方法
3. 种群密度的计算
4. 调查报告的撰写
三、教学重点
1. 用样方法的调查方法
2. 种群密度的计算
3. 调查报告的撰写
四、教学难点
1. 用样方法的调查方法
2. 种群密度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解用样方法的概念和作用,并演示用样方法
的调查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调查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种群密度的计算方
法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野外调查草地中某些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掌握用样方法的调查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野外调查。
2. 学生掌握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种群密度。
3. 学生能够撰写出规范的调查报告。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
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调查是一种常用的野外生态学调查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在广阔区域内抽取小块样地,以了解其中植物种群的分布情况。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首先,要进行调查前,我们需要确定调查的区域范围以及调查的植物种类。
一旦确定了调查的区域,我们就可以开始准备调查了。
调查首先需要划分调查区域,将调查区域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小区域,我们称之为“样方”。
一般来说,样方的大小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大小而不同,比如对于植物而言,一般可以采用1m×1m的样方。
接下来,我们需要精心布设样方。
当样方布设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调查了。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需要把每个样方都细心勘测一遍,找出其中植物的数量。
此外,在调查时,需要注意根据样方中植物的种类,将植物分类记录,以便更容易统计。
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每个样方
中植物的平均数量,然后将该数量乘以每个样方的面积,就可以得出每平方米中植物的数量。
最后,根据调查区域的总面积,除以每平方米中植物的数量,即可得出植物种群的总密度。
以上就是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步骤。
样方法调查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客观、准确的数据,能够直接反映调查区域内植物种群的真实分布情况,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准备:在野外实地测量时必须做到点①测量目的要明确, 计划要周全②准备工作要充分, 特别是要带齐所需的测量工具③应如实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 并进行相关分析④要精心组织, 严格管理, 注意安全。
为使学生的实地测量能顺利进行, 在具体实施前, 教师要作好精心的组织、周全的准备和必要的指导。
材料用具绳子、铁钉、皮尺、植物分类图鉴、笔、记录本。
2.地点选择选取地势开阔、平坦, 植被茂盛的地区作为调查地点。
注意避免有陡坡、深水塘、毒虫等安全隐患的地点。
像校园草地、公园、较宽的田埂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
植物选择选取几种易识别且分布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像蒲公英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
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 面积过大费时费力, 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
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不规则的, 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
确定“ 样方” 本实验的计划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确定“ 样方”来制订, 也即为了获取真正具有代表性样本的信息。
有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应该是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
3.确定调查对象和样方的选择一般而言, 取样需要考虑的是样方的定位、样方的大小、样方的数量等问题。
就均匀分布的情况而言,只要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方法即可, 因为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被选择机会而对于其他的分布情况如系统分布、分层分布、梯度分布等, 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方法未必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
为了避免简单随机取样方法的不足, 可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 即将区域分为若干亚区域, 然后在亚区域上进行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显然, 在森林中对某种树的调查与在草地上对某种草的调查的样方大小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 对于分布不规则的种群, 多个小样方取样比少数大样方取样效果更好。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用样方法探究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是校园草坪植物的种群密度。
二、猜想假设你的假设是校园草坪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设计实验将校园草坪分成个样方并记录你所探究的种群个体数量--------计算种群密度--------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皮尺(或卷尺),尼龙绳,木橛子,钢笔(或圆珠笔),计录本等。
二、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1.确定调查对象本探究所调查的种群是。
2.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后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例如:长方形总体为4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40个样方,那么抽取的比率为,抽样距离为,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3.样方的大小为;样方数量为个。
三、观察现象1、计数各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分别是:2、计算种群密度各样方种群数量的平均值是。
四、实验结论校园草坪中种群密度。
..五、实验评价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有差异?2、哪个小组的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更接近?误区警示本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是:①调查时,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
这样不容易认错植物,计数才是准确的。
②调查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造成结果偏差较大③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后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例如:长方形总体为4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40个样方,那么抽取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说课
骆秀姗一、课题分析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的原理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这一实验说明了种群数量特征是所有种群都具备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是描述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探究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因此在种群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该实验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力图从探究活动的角度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1.实验目的:实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拟的操作,进一步认清种群密度这一种群最主要的特征。
2.实验原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然后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实验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完成尝试、模拟性的动手操作。
首先,把要调查的某一地区划分成
若干样方;然后,为了保证抽取到的样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接着,计数各样方当中的全部个体数;最后,通过数理统计,利用所有样方的平均数,对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也可进一步测定该估计值的可信程度,进行更科学的统计。
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取决于样本的代表性,而样本的代表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取样方法和取样数。
4.实验中的关键概念与知识:
(1)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是描述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种群密度可以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绝对密度是指单位空间中的种群个体的绝对数量。
绝对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主要有总数调查法和取样调查法。
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取样调查方法,按取样的单位及调查的空间范围推算出一定空间内种群的相对密度。
我们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二、教学设计
初步学会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该模拟探究实验可以学会样方法测定植物种群密度等相关的知识,培养调查的实验方法及能力,养成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分享模拟实验快乐。
本实验可把让学生先阅读该实验,明白实验的原理方法,然后可根据"问题探讨"模拟的草地中,利用样方法确定“样方”,模拟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对学生来讲是一全新内容,
有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应该是: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
可以分别用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进行随机取样。
不同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调查:调查时应4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专门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取样、调查计数,这样合作调查速度较快。
小组交流:不同小组进行取样调查时,应选取不同的样方。
不同小组之间分别取样,最后再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看差异有多大,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随机取样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将不同小组的调查结果经计算后取其平均值,这样可以缩小取样调查的误差。
设计调查记录表。
在划定的样方内,每个小组成员独立调查一个种群的数量,并及时记录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记录表上。
最后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植物种群密度的算术平均数作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交流调查结果.
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