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 格式:ppt
- 大小:6.01 MB
- 文档页数:40
中古时代欧洲教案教案标题:中古时代欧洲教案目标:1. 了解中古时代欧洲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探索中古时代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3. 分析中古时代欧洲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古时代欧洲的城堡、骑士、教堂等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中古时代欧洲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知识讲授:3. 介绍中古时代欧洲的历史背景,包括罗马帝国的衰落、蛮族入侵和基督教的传播等重要事件。
4. 分析中古时代欧洲社会的等级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和领地制度,以及农民、贵族和教士的地位和角色。
5. 探讨中古时代欧洲的政治体制,包括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度,以及国王和贵族的权力关系。
6. 解释中古时代欧洲的文化特点,包括宗教信仰、艺术和建筑风格等。
活动实践:7.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古时代欧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8.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中古时代欧洲的不同角色,如农民、贵族、教士或商人,通过对话展示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9. 制作展板:学生分组制作展板,展示中古时代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特点,并附上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
总结评价:10.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古时代欧洲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11. 提供一份小测验或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中古时代欧洲的理解程度。
1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
延伸活动:1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进一步了解中古时代欧洲。
14. 组织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古时代欧洲的历史遗迹。
教案评估:-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板制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 学生对中古时代欧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学生在小测验或问答活动中的表现。
教案附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水平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互动游戏或其他创意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呈现图片——圣彼得教堂彩图,并介绍: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
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
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讲授新课第一目:西欧封建社会知识拓展:中古西欧“黑暗”之说(教师简介)“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
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特别是把这一时期整个世界都看得一团漆黑的偏见,早已受到史学家们的质疑和订正。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西欧以外地区,文明还是在发展。
其次,就是从西欧本身来说,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桥梁。
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所以我将黑暗加个“”号。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哪些制度?它们的概况如何?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 讨论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 课本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小王国,西欧逐步进入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并形成一系列特点。 【新课探究】 一、西欧的封建等级制 1、 查理•马特采邑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后,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查理曼统治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大批贵族接受采邑,其中很多人获得查理曼赐予的“特惠权”,即享有封地内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国王以下的大封建主往往把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亲信贵族和骑士,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主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处于最低层的是骑士。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许多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利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小封建主。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就使西欧封建国家管理系统不完善、王权衰落和政治分裂,战祸连连。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园。“封建金字塔”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身上。 归纳强调: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奠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西欧社会逐渐形成了从国王到骑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以下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最后是骑士。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以封君封臣制为核心。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单元结构】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通过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3.观察《拜占庭帝国图》,了解帝国发展基本历程,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4.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1.读教材15页,指出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与分裂割据背景内容(1)封君。
(2)封臣。
影响(1)加强王权。
(2)弱化王权。
材料一材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材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许二斌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教材15页相关知识,归纳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2材料四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
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
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五(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