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扩散和单相传质
- 格式:doc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8
目录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 (2)第二章非均相物系分离 (32)第三章传热 (42)第四章蒸发 (69)第五章气体吸收 (73)第六章蒸馏 (95)第七章固体干燥 (119)第一章 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1. 某烟道气的组成为CO 2 13%,N 2 76%,H 2O 11%(体积%),试求此混合气体在温度500℃、压力101.3kPa 时的密度。
解: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kg/mol 1098.2810)1811.02876.04413.0(33--⨯=⨯⨯+⨯+⨯=∑=i i m M y M ∴ 混合密度333kg/m 457.0)500273(31.81098.28103.101=+⨯⨯⨯⨯==-RT pM ρm m2.已知20℃时苯和甲苯的密度分别为879 kg/m 3和867 kg/m 3,试计算含苯40%及甲苯60%(质量%)的混合液密度。
解:8676.08794.012211+=+=ρρρa a m混合液密度 3kg/m 8.871=m ρ3.某地区大气压力为101.3kPa ,一操作中的吸收塔塔内表压为130kPa 。
若在大气压力为75 kPa 的高原地区操作该吸收塔,且保持塔内绝压相同,则此时表压应为多少?解:''表表绝+p p p p p a a =+=∴kPa 3.15675)1303.101)(''=-==+(-+真表a a p p p p4.如附图所示,密闭容器中存有密度为900 kg/m 3的液体。
容器上方的压力表读数为42kPa ,又在液面下装一压力表,表中心线在测压口以上0.55m ,其读数为58 kPa 。
试计算液面到下方测压口的距离。
解:液面下测压口处压力 gh p z g p p ρρ+=∆+=10题4 附图m 36.255.081.990010)4258(30101=+⨯⨯-=+ρ-=ρ-ρ+=∆∴h g p p g p gh p z5. 如附图所示,敞口容器内盛有不互溶的油和水,油层和水层的厚度分别为700mm 和600mm 。
8.3 扩散和单相传质在分析任一化工过程时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过程的极限和过程的数率。
吸收过程的极限决定于吸收的相平衡常数,在8.2节中作了讨论。
本节将讨论吸收的速率问题。
吸收过程涉及两相间的物质传递,它包括三个步骤:① 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② 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③ 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
通常,第②步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很容易进行,其阻力很小(传质阻力传质推动力传质速率=)故认为相界面上的溶解推动力亦很小,小至可认为其推动力为零,则相界面上气、液组成满足相平衡关系,这样总过程的速率将由两个单相即①步气相和③步液相内的传质速率所决定。
无论是气相还是液相,物质传递的机理包括以下两种。
(1)分子扩散。
类似于传热中的热传导,是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统计结果。
混合物中存在温度梯度、压强梯度及浓度梯度都会产生分子扩散,本章仅讨论因浓度梯度而造成的分子扩散速率。
发生在静止或层流流体里的扩散就是分子扩散。
(2)对流传质。
是凭藉流体质点的湍流和漩涡而引起的扩散称为对流传质。
发生在湍流流体里的传质除分子扩散外更主要的是对流传质。
将一勺砂糖投于杯水中,片刻后整杯的水都会变甜,这就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若用勺搅动杯中水,则将甜得更快更均匀,那便是对流传质的结果。
以下仅讨论定态条件下双组分物系的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
8.3.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1)费克定律只要流体内部有浓度梯度,就会产生分子扩散,在恒温恒压下,一维分子扩散速率可用费克定律表达如下:δd dC D J A ABA -= 浓度梯度δd dC A 指向浓度增加的方向,而扩散向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故式中加-负号。
AB D 为组分A 在双组分混合物A 、B 中的扩散系数。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总浓度(对气相也可说总压)各处相等及B A M C C C +==常数的前提下,也有δδd d d d B A C C -= B A J J -=(前提M C 为常数,对气压为总压P 不变)也就是说费克定律中的“2m ”为“分子对称面”,A 、B 两组分的分子扩散速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否则就不能保证总浓度M C (或总压P )不变。
δδd d )d d (A BA B AB B A C D C D J J -=--=-= D D D BA AB ==∴(2)分子扩散与主体流动气液相界面只允许溶质A 溶解穿过,惰性气体B 不能溶解穿过,也不允许溶剂S 逆向汽化通过。
由于界面处A 组分不断被溶解吸收,i C C A A >,A 组分存在浓度梯度 δd d A C ,其方向指向A 组分浓度高的方向为正,而A 组分的分子扩散方向与其相反,朝界面扩散→A J 惰性气体B 组分由于不能被液体吸收,故B 组分在相界处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B B i c c >,B 组分存在浓度梯度B d d c z,其方向指向B 组分浓度高的方向为正,而B 组分的分子扩散方向与其相反,朝气相主体扩散。
当液相能以同一速率向界面供应B 组分时,界面处B i c 保持恒定,则A B J J =-,这种情况属于等分子反向扩散(下一章精馏属于这种情况)。
吸收过程液相不存在B 组分,不可能向截面提供B 组分,故吸收过程所发生的是组分A 的单向扩散,而不是等分子反向扩散。
由于界面处组分A 被液体吸收及组分B 反向扩散离开界面,都将导致截面处气体总压降低,使气相主体与界面之间产生微小压差,这一压差必然促使混合气体向界面流动,此流动称为主体流动。
主体流动不同于扩散流(A J 或B J ),扩散流是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它所传递的是纯组分A 或纯组分B 。
主体流动系宏观运动,它同时携带组分A 与B 流向界面。
在定态条件下,主体流动所带组分B 的量必恰好等于组分B 反向扩散的量,以使B i c 保持恒定。
因气相主体与界面间的微小压差便足以造成必要的主体流动,因此气相各处的总压(或M c )仍可认为基本上是相等的,即A B J J =-的前提依然成立。
(3)分子扩散的速率方程通过静止或层流气膜中与界面平行的任一静止平面PQ 的物流由三个:两个扩散流A J 和B J ,及一个主体流动M N 。
设通过静止考擦平面PQ 的净物流为N ,对平面PQ 作总物料衡算可得()M A B M A B N N J J N J J =++==-式中:N ——2kmol m s⋅ M N ——2kmol m s⋅ A J ——2kmol m s⋅ B J ——2kmol m s ⋅ 上式说明,尽管主体流动与净物流的含义不同,但主体流动的速率M N 与净物流速率N 必相等。
为了求出组分A 因分子扩散和主体流动而造成的传质速率A N ,可在平面PQ 处组分A 作物料衡算得:A A A A MA M M c c N J N J N c c =+=+ 式中: A J ——因组分A 存在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速率;A M Mc N c ——主体流动中A 所占的传递速率。
一般情况下,对双组分物系,净物流速率N 即包括组分A 也包括组分B ,即A B N N N =+ 故: A A A A B M()c N J N N c =++ (8-16) A J 与Ad d c z 有关(4)分子扩散速率的积分式上式分子扩散速率微分式中包含A N 和B N 两个未知数,只有已知A N 和B N 之间的关系时,才能积分求解A N ,下面讨论两种常见的情况。
① 等分子反向扩散(精馏)等分子反向扩散时没有净物流0N =(因而也无主体流动M N =0),则A B N N =-,故 A A A d dzc N J D ==- 2211A Ad d A A z c z c J z D c =-⎰⎰令21z z δ-=,δ为扩散距离,积分上式得()A A1A2DJ c c δ=-此式表明等分子反向扩散时组分A 的浓度分布为一直线。
如图8-11所示。
对气相 A A A n p c V RT== A A1A2()D J p p RT δ=- ② 单向扩散(吸收)前已述及,吸收过程主体流动所带组分B 的量必等于组分B 反向分子扩散的量,故惰性组分B 的净传递速率A B A A A M0,c N N J N c ==+,可改写为: 2A21A1A A A M A A M M A M M A2M B2A 21M A1B1d (1)d d d ln ln z c z c c c N D c z c N z Dc c c Dc c c Dc c N z z c c c δ-=-=---==--⎰⎰令 B2B1Bm B2B1ln c c c c c -= 则 B 2B 2B 1A 1A 2B 1B m B mln c c c c c c c c --== M A 1B 1A 2B 2B 1A 1A 2c c c c c c c c c =+=+-=- 故 M A A 1A 2Bm ()c D N c c c δ=- 此式表面单向扩散时组分A 的浓度分布为一对数函数,如图8-12所示。
对气相B2B2A1A2M B1B1BM,ln ln c p p p p c RT c p p -=== B2A A1A2Bm B1()()ln p D p Dp N p p RT p RT p δδ=-= 与等分子反向扩散速率方程相比,单向扩散时多了一个因子MBm cc或Bmp p , M Bm Bm 1(1)c p c p >>,我们称之为漂流因子(数),它反映了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Bm p p ↑,主体流动作用↑,对吸收愈好,这就如顺水推舟,水流使船速加大,故称之为漂流因子。
若A c ↓↓,Bm Bm ,1p p p p ≈≈,主体流动的影响可略去。
8.3.2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
它在传质中的作用与导热系数在传热中的作用相类似,但比导热系数更为复杂:一种物质的扩散总是相对于其他物质而言的,所以它至少要涉及两种物质,同一组分在不同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是不一样的;扩散系数还与体系体系的温度、总压(气相)或浓度(液相有关)。
目前,扩散系数可由以下3种途径获得:① 试验测得。
试验测定是求物质扩散系数的根本途径,后面通过例8-2说明试验测定扩散系数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试验测定法。
② 有的手册中查得。
③ 借助某些经验的或半经验的公式进行估算(查不到D 又缺乏进行试验测定的条件时)。
(1) 组分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表8-1列出总压在101.3kpa 下某些气体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数值,由表可见气体扩散系数的值约为12101/cm s - 。
经分子运动论的理论推导与试验修正,可以得到估算气体扩散系数的半经验式,如式(8-23)所示。
该式形式复杂不须记住,只要能正确使用即可。
由该式可知气体扩散系数D 与A 、B 两组分的性质、体系和温度、压强有关。
对一定物系气体D 与绝对温度T 的1.81次方成正比,与压强p 成反比,式(8-24)须记住。
例8-2,解:4CCl 通过静止气体层的扩散为单向扩散,且为一非定态过程,但因扩散距离z 的变化缓慢,故可作为拟定态处理。
扩散速率可用式(8-22)表示B2A B1ln p Dp N RTz p = A1A2101.3,37.6,0p kpa p kpa p ==≈B1A1101.337.663.7p p p kpa =-=-=8.314KJ/(KmolgK),321K R T ==为求D 必须知道A N ,设汽化时间为τ,则4CCl 的汽化速率也可用液面高度变化的速率表示,即L L A A A d d d d A z z N M A M ρρττ== 3L A 1540Kg/m 154Kg/KmolM ρ== 所以 L B2A B1d ln d p z Dp M RTz p ρτ=0A B20L B1d ln d zz M p Dp z z RT p ττρ=⎰⎰ ()2A B220L B11ln 2M p DP z z RT p τρ-= ()220LB2A B12ln z z RT D p M p p ρτ-= =3223315408.314103210.060.01101.3154210910101.310ln 63.7⨯⨯-⨯⨯⨯⨯⨯ =9.12×10-6m 2/s注意:①本题的难点在何处?(A N )②本解法与书本解法的区别在何处?(2) 组分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表8-3列出了某些物质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由于液体中的分子要比气体中的分子密集的多,可以预计其扩散系数要比气体中的扩散系数小的多,由表8-3知,液体中的扩散系数的数量级约为10-5cm 2/s ,为气相中的万分之一(气相约10-1~1cm 2/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