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对流传质
- 格式:pdf
- 大小:525.28 KB
- 文档页数:32
《冶金传输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1014007-08课程名称:冶金传输原理(1-2)Principles of Transfer in Metallurg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80 (12学时试验、6学时上机)学分: 5开课学期:4~5开课对象: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语言参考教材:《冶金传输原理》张先棹、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11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冶金传输过程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冶金过程,深入了解复杂的冶金反应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机理,从而为改进冶金工艺操作和设备、提高控制和设计水平打下基础,同时为冶金反应过程提供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学习计算机求解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主要内容有: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三大部分,并介绍了三者的类似机理、相互关联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利用相似原理来处理试验数据和进行模型试验。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冶金传输过程的基本理论,为“钢铁冶金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冶金过程的问题和解决冶金过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Δ)学时安排备注第一章动量的传输基本概念4第4学期1.1 流体及连续介质 A1.2 流体的性质 A1.3 粘性动量通量、粘性力 A ☆Δ1.4 分析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C第二章第二章流场运动的描述 42.1流场运动描述的两种方法 C2.2 流线与迹线 B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Δ)学时安排备注2.3梯度、散度、旋度 B2.4 流函数、势函数 B2.5流体微团运动分析 B第三章第三章动量传输的基本方程6 2.1 连续性方程 A ☆2.2 实际流体的动量传输方程(N-S方程) A ☆Δ2.3 理想流体的欧拉方程 A2.4 伯努利方程 A ☆第四章第四章管道中的流动及孔口的流出 5 3.1管道中的流动 A3.2不可压缩流体的管流摩擦阻力 A ☆Δ3.3不可压缩流体的管流局部压力损失 B3.4管路计算 B3.5经过孔口的流出 C第五章边界层流动 4 5.1边界层的概念 A ☆5.2平板绕流摩擦阻力 A ☆Δ5.3绕流阻力和颗粒沉降速度 C第六章可压缩气体的流动 5 6.1 可压缩气体的概念 A ☆6.2 可压缩气体(理想气体)一元稳定等熵流动的基本方程A Δ6.3 一元稳定等熵流动的基本方程特性 A ☆6.4 变截面喷管中气流的变化特征 B6.5 渐缩喷管与拉瓦尔喷管 B6.6 激波 C第七章相似原理与模型研究方法 4 7.1相似的概念 A7.2对现象的一般数学描述及单值条件 B7.3相似定理——相似三定理 A ☆7.4相似准数 A Δ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Δ)学时安排备注7.5相似模型法 C第八章传热的基本方程 6 第5学期8.1基本概念 A8.2 热量传输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定律 A ☆8.3 热量传输的微分方程 A ☆Δ8.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A第九章导热89.1 稳态导热 A Δ9.2 不稳态导热 A ☆Δ9.3 导热的数值解法 A ☆第十章对流 610.1 对流给热的一般分析 A10.2平板层流给热的分析解法 A ☆Δ10.3层流边界层的近似积分解 B Δ10.4动量传输和热量传输的类比方法 B10.5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方法 B第十一章辐射换热 611.1 基本概念 A11.2 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 A ☆Δ11.3 实际物体的辐射 A ☆11.4角系数 A ☆Δ11.5 两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A11.6 辐射的网格方法 A11.7气体辐射 C第十二章质量传输 412.1质量传输的基本定律 A ☆Δ12.2 扩散传质 A ☆12.3 对流传质 A ☆Δ12.4 三传的类比 B(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五实习、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实验:(12学时)1.流体流速及流量测定,2学时2.流体动量平衡-伯努利方程的应用,2学时3.边界层特性实验,2学时4.空气纵掠平板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2学时5.空气纵掠平板时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测量,2学时6.法向辐射率εn的测量,2学时上机内容:(6学时)1.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第一类边界条件),2学时2.二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第二类、第三类边界条件),2学时3.一维不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第二类、第三类边界条件),2学时六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教学、上机实习、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七参考书目1.《TRANSPORT PHENOMENA》(Second Edition) R.Byron Bird Warren E.StewartEdwin N.Lightfoot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2 动量、热量、质量传递原理[美]J.R.威尔特等北京:科学科学出版社,19843 计算流体力学吴子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八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经过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编写的。
12. 传质过程简介12.1 知识结构1. 质量传递(三传类比);2. 扩散传质(斐克定律,等摩尔逆向扩散,质扩散率,单向扩散); 3. 对流传质(传质系数,实验关联式,各准则定义式及其物理涵义); 4. 热质传递。
12.2 重点内容剖析12.2.1 概述传质分析广泛应用于干燥、加湿、去湿、吸附、脱附等工艺。
1.质量传递(传质)——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的过程(自发过程(熵增))传递动力——浓度梯度浓度(1)质量浓度——单位容积的组分质量,记为ρ i 。
(2)摩尔浓度——单位容积的组分摩尔数,记为C i 。
2D 规律:转移率=推动力×扩散率 3.质量传递机理扩散传质:静止或层流流动的流体,依靠分子微观运动产生质量转移的现象。
(与导热机理类似)对流传质:流体流过一个相界面时,由于流体微团的对流和掺混作用而产生的质量转移现象。
(与对流换热机理类似)12.2.2 扩散传质一、斐克定律——扩散通量正比于浓度变化率 ()s m m o l dydC D N A ABA ⋅-=2/ (12-1)式中负号表示通量与浓度变化率方向相反 或:()s m kg dyd D M A ABA ⋅-=2/ρ (12-2)二、等摩尔逆向扩散 对于气体:TR PV M RTP V n C i i i i i i i ====ρ, (12-3,4) 对于两组分体系:dydPRT D N dy dP RT D N B BA B A AB A -=-=, (12-5,6)或:dy dPT R D M dy dP T R D M B B BA B A A AB A -=-=, (12-7,8)又:系统总压不变 P=P A +P B =常数0=+dydP dy dP B A (12-9) (A 、B 两组分浓度梯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N A = —N B (12-10)(如果N A ≠—N B ,系统将发生整体迁移,相对于运动着的系统坐标,还是存在N A = —N B ,而系统的整体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得:D AB =D BA =D (12-11) (D 为组分及其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由斐克定律积分可得:()2121A A A A A C C yDy P P RT D N -∆=∆-⋅=(12-12) 或:()2121A A A A A A yDy P P T R D M ρρ-∆=∆-⋅= (12-13)三、单向扩散(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参见参考文献[1]P385~387)四、质扩散率——单位浓度梯度作用下的质流通量,表征物质扩散能力的大小。
《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2026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修读学期第五学期学分 2 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Transfer Process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化工传递过程》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的必修课。
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化学工程中各个单元操作均被看成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对单元操作的任何进一步的研究,最终都是归结为这几种传递过程的研究。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各传递过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类似性,虽然课程中概念、定义和公式较多,基本方程又相当复杂,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可运用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
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为改进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的基础数学模型;为速度、温度、浓度分布及传递速率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分析和解决过程工程和强化设备性能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 侧重于熟悉掌握传递过程的各种基本理论;正确的提供所求强度量的分布规律及传递速率表达式;2. 掌握传递过程的微分方程并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方程的水平;3. 能够正确地分析、简化三传基本微分方程;对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4. 了解传递过程的发展趋势、方向和其在化学工程中的具体运用领域;5. 通过学习加深对化学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提高自学与更新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学时分配讲授实践第1章传递过程概论 2 2 0 第2章动量传递概论与动量传递微分方程 6 6 0 第3章动量传递方程的若干解 6 6 0 第4章边界层流动 6 4 0 第5章湍流 6 4 0 第6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6 6 0 第7章热传导 2 2 0 第8章对流传热 2 2 0 第9章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方程 4 4 0 第10章分子传质 4 4 0 第11章对流传质 2 2 0 第12章多种传递同时进行的过程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传递过程概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2.掌握传递过程的类似性;3.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化工传递过程基础》课程是一门探讨自然现象和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速率的课程。
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原理)的共性归纳为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三传")的原理系统地论述,将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由经验分析上升为理论分析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化工过程中三传现象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
确定边界条件从而分别求出过程的解析、数值解或转化为准数关联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中传递问题的能力,为在工程上进一步改善各种传递过程和设备的设计、操作及控制过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具体为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非牛顿流体中的传递现象、粘弹性及广义牛顿流体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及其应用、边界层方程及其应用、湍流理论评价、能量方程、对流传热的解析、温度边界层、平壁和楔形强制层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湍流传热的解析计算、自然对流的传热过程等。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理论课讲解时应注意对化工过程中"三传"的类似关系进行研究理解,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专业中有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共性问题,课后注意安排一定量的习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相结合,以讲授为主,电化教学为辅,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强调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如何根据具体过程建立其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考勤及作业20%+期末考试成绩80%,满分100分。
二、大纲内容第一章流体流动导论1.牛顿型流体的粘度2.非牛顿型流体的类型3.圆管中的层流流动说明与要求:(1) 掌握牛顿型流体和非牛顿型流体得基本概念。
第二章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1.动量、热量与质量的通量表达式2.总衡算方程3.微分衡算方程说明与要求:(1) 掌握总质量衡算方程、总能量衡算方程与总动量衡算方程(2) 单组分系统、多组分系统的微分质量衡算方程、微分能量衡算方程与微分动量衡算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