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装下的话语霸权_后现代视域下看成都_远洋太古里_重塑大众价值观
- 格式:pdf
- 大小:476.09 KB
- 文档页数:4
2008年第8期(总第48期)2008年第八期东南传播摘要:大众传媒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在媒介的力量下快速的流动和扩散,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
然而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出现了“霸权”现象。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强国凭借自身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地向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传输本国的意识形态,企图控制支配它们。
面对此现象,唯有提高本国的软实力才能与之抗衡。
关键词:大众媒介文化传播文化霸权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加快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渗透与融合,使得文化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然而同样是在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其在政治、经济、技术上的强劲优势源源不断地向第三世界国家灌输本国的文化,妄图在全世界形成以西方为领导的统一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赋于自己处于“文化霸权”的地位。
这种输出不是靠经济规模、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来完成,而是借助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等各种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无声无息地传输本国的意识形态,让其它国家的人们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和娱乐方式。
一、大众媒介与文化传播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可以统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每天就像空气一样环绕在人们身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提高,媒介形式不断多样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它把全世界的人都连接到一起,使若大一个地球变成小小的“地球村”。
在这个小“村落”里,各种信息可以毫无障碍、畅通无阻的交流传播,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得以碰撞、融合、互动、发展。
在大众传媒社会里,人们借助各种媒介获知丰富的信息,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形成一定的生活观、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彻底转变。
媒介即文化,文化具有媒介性。
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权
自中国社会发生转型,思想开放,大量引进西学以来,知识界就日益陷入一个早有察觉、却又难以摆脱的怪圈,亦即,除了译介各种理论方法之外,还屡屡输入问题,将欧美知识界的热点问题视做本土视野中的核心话题。
全球化问题在相仿的惯性中进入中国,并引起新一轮热烈的争论,然而从中派生出来的文化全球化思考却直接切中当下文化现实境遇,而关于民族话语权的设想,则可能为在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弱势文化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一、当代问题与事实的全球化事实总是有目共睹的,而问题只被敏锐的思考发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化的发生要早于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就时下关于全球化的界定而言,主要都是将它当做一种经济行为,一种无法逃离的经济浪潮和整个世界发展的宏大背景。
它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而后渐渐推行到各个方面。
由经济增长的永恒规律所造成的利益追求,利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势,让资本在流动中创造最大利润,由此引发对新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生产和贸易越来越不限在国界以内,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政策、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等,也相应发生改变,做出主动调整或被动改变。
因此也就有了一系列的全球化,包括经济、资本、金融、政治、信息、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
从下面这一表现全球竞争型变化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发生与技术变革、生产类型和新经济增长产业很有关联,波及面日益朝向日常生活注参见《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张世鹏、殷叙彝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年代
条件
受到威胁的国民经济行业60年代
劳动密集型
纺织等简单的流水线工作70年代
资本密集型
汽车、机械、化工生产80年代
新技术。
“文化霸权”与翻译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文化霸权"与翻译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赵金凤摘要:"文化霸权"反映了当今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不同文化问的势差.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工具——翻译与文化霸权的关系,剥开翻译在语言外衣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本质,以及翻译所起的社会文化功能.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人们认识到,翻译并非仅仅是一种纯语言的活动,而且更是不同文化意识形态间的权力关系的体现.译者应当提高文化自觉,使翻译成为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殖民的工具.关键词:文化霸权;翻译;文化转向;全球一体化"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葛兰西(AntonioGramsci)提出的,他认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和物质力量,更要依赖于文化体制,如学校,媒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被统治阶级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接受他们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Gramsci,1971:8O,349).当初葛兰西提出这一概念仅是用于一国之内,指统治阶级对一般大众的文化统治,后来这一概念被应用到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问,主要指强势文化国家通过对外援助,利用文化交流和借助大众媒体等比较怀柔的方式推行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此来影响弱势文化国家,企图实现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霸权现象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文化霸权的存在,使得许多民族文化逐渐淡化了对自身的认同, 陷入集体无意识,濒临消亡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意义的文化竞争就是建立和巩固文化霸权与消解文化霸权的斗争,对这一点,前人已有很多从政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作过论述,而本文将从翻译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文化霸权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关系,以期提高译界的文化意识和意识形态自觉性.一,"文化霸权"对翻译的影响和翻译对"文化霸权"的建构作用翻译是借助语言进行的一种文化交际活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翻译不再被当作一种纯语言的行为,而是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一种文化实践活动.翻译研究学者认识到,人们对一种文化态度的不同,会影响翻译的全过程,因此,翻译已经成为文化竞争中的一种工具,是建立或消解文化霸权的有利武器.下面就从译人与译出,文本的选择,文化翻译策略,译者文化身份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5个方面来看一下文化霸权与翻译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翻译在强势文化确立其文化霸权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译人与译出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A.C.Graham)在谈到汉籍英译问题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例外."(潘文国,2004)换言之,最好的翻译应当是从外语翻译为母语,即"译人",而从母语译为外语,即"译出"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所谓的规律长期以来被当作译界的行规.格氏可能认为,中国人的英语程度不61?足以完成汉译英的工作,但是实际上他却有意无意地让英人自己的意识形态主导着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因为翻译是很难摆脱译者自己意识形态的影响的.传统的译论认为, "译人"与"译出"是一个语言能力或语感的问题,译者对母语的把握胜于外语,因此应当采取"译人"的方式翻译.显然,这一认识从根本上忽视了译者的文化观念对翻译的影响.翻译的文化论揭示了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由于政治经济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文化势差,反映到翻译上,会"呈现出单向倾斜的状态,比例从来都不是均衡的."(李红满, 2003)"在过去几十年中,文化交流的最明显特征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引进和输出形成了文化上的'逆差'.以我国为例,把外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远远胜过中国文化介绍到外国."(王大来,张景华,2002)据统计,英美两个国家翻译书籍的数量非常小,仅占到图书出版总量的2%到3%左右(V enufi,1995:12—17).而在其他处于弱势文化的国家,情况却与之相反,甚至欧洲一些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在德国和意大利,不仅翻译书籍的数量很大,而且被翻译的书籍绝大多数是英语书籍(V enuti,1995:14).造成这一不平等的原因,除了本来存在的文化势差外,不正确的翻译观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译出"被认为是下策,译者也多从事"译人"的工作.而强势文化依仗其文化霸权,又少有人愿意从事"译人"工作,这就使弱势文化中的译人远远大于强势文化中的译人,结果是弱势文化中翻译作品泛滥,而同时强势文化中的翻译作品相对很少,"在英美制造了一批文化视野狭窄,强蛮霸道的单语读者"(V enuti,1992:6).对此,《翻译与文化霸权:法语一阿拉伯语的翻译案例》的作者雅克奎蒙德(RichardJacquemond)深有感触,他考察了全球的翻译状况后指出,翻译的主流是北北翻译,南南翻译几乎不存在,而南北翻译又有所不同,据此提出翻译活动受到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制约,并进一步阐明了翻译对文化霸权所具有的依赖性.2.文本的选择"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译语一方的各种文化参数如译语文化的地位,内需及其对原语文化的接收和认可等的影响".(张德让,2001)首先,"译语文化的强弱决定了文本选择的方向和数量".长久以来,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英语确立了它在众多民族语言中的霸主地位.结果,许多译者在选择文本时,大多选择英语文本来翻译,而英语译者对其他语种的文本却不屑一顾,造成了上文已经提到的翻译书籍在弱势文化市场占有很大比例的问题.而"译语文化的内需及其对原语文化的接受和认可更直接影响到具体文本的选择."正如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所指出的那样,在西方人眼中,"东方几乎就是一个欧洲人的发明,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浪漫传奇色彩和异国情调的,萦绕着人们的记忆和视野的,有着奇特经历的地方."因此,强势文化译者在选择文本时常选择那些能迎合西方读者口味的,符合西方人价值观和审美观, 充满异国风情的文本来翻译,以期自己的译作能早日打人英美国际市场.张德让在《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一文中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曾任香港总督的J.F.Davis试图通过翻译改变中国诗歌在西方所受到的冷遇. 为此,他精心选择"最佳材料",但他的诗集极少收录中国人心目中的佳作.与此相反的是,通过翻译,使得寒山的诗在美国赢得了其在中国一千年也没有的文学地位.寒山能够在英语世界享有盛名,主要是他迎合了50,6o年代美国社会和校园盛行的学禅之风和嬉皮士运动,进而在美国形成了"寒山热".所以,译语文化对原语文化的接受和认可,会对译者的选材造成直接的影响.1982年任62?意大利外交部文化关系署长的罗曼诺(Sergio Romano)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一位作家的作品,必须是在美国意识形态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才能有机会得到译者的青睐"(Romano,1982:94).相比之下,弱势文化译者在选材时,涉及各类题材书籍,甚至引进英文原版图书,这种大规模译介英文书籍的现象,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了解西方,符合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也无意中助长了强势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而同时弱化和边缘化了本民族文化.3.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lan—guagecultureoriented,orSLculture—often—ted)和主要以译语文化为归宿(targetlan—guagecultureorientedorTLculture--orien?- ted).当然,这与通常所说的异化(for- 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有一定的差异.实际上,翻译中的异化归化有两类:语言的异化与归化,和文化的异化与归化.传统的译论重点论述的是语言的异化与归化. 我国学者郭建中(1998)所说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通顺的翻译是英语翻译的规范, 在英国翻译史上,从Delhram,Dryde到Tytler 都主张通顺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归化的翻译占了主导地位."实际上是指语言的归化. 而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LawrenceV enuti 所说的归化处于英美翻译策略的主导地位(V enuti,1995:21),指的却是文化的归化.但是,语言上的归化可能在文化上却是异化的,反之也是这样,有时文化与语言交织在一起.强势文化在翻译弱势文化时可以根据译人语的文化价值解释源语文化,即使用归化策略,而弱势文化在翻译强势文化时往往也按强势文化的价值观做出策略选择,即异化. V enuti指出,(文化)归化的翻译策略总是迎合读者的口味,总是顺从英美文化的价值标准,因此文化差异便在翻译中被弱化了,而逐渐统一于一种霸权文化.V enuti认为出现这种文化差异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长久以来,翻译研究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人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人文本进行调整,弱势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V enuti,1992)因此,V enufi提倡"异化"翻译,并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手段,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R.Tagore)的译作曾在英国风靡一时,然而,他很快名誉扫地,因为,"从他所译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另一个泰戈尔,他是殖民主义者的一个可悲的跟随者,因为他把自己拴在文化霸权的绳子上,以一种仆人对主子的口吻译他的诗.他那种牺牲印度文化为代价去迎合英文读者的译法使他的作品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Bassnettand.Lefevere, 1990:63)不同翻译策略的运用,使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失衡,弱势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进一步边缘化,或者说进一步被强势文化同化,导致弱势文化的集体灭亡.4.译者的文化身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权力差异同样影响到译者文化身份的确定.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并且是"惟一的翻译主体"(陈大亮, 2004).然而,由于文化间权力差异的存在,弱势文化在翻译强势文化时,传统的翻译观会使译者屈从于强势文化的价值观,失去其主体的能动性.因而,长期以来,译者往往被"边缘化",并成为"隐形人",而译作也被视63?为原作的复制品而难登大雅之堂.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只有"忠实"于原文,才能翻译出好的译作,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创造性发挥",那只能表明译者不是一个好译者.在殖民时期,欧洲对弱势文化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所到之处,皆以欧洲人的标准价值观和认知模式改造殖民地."欧洲被认为是最大的原作,而殖民地则是其复制品,是译作;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文军,唐欣玉, 2003)因此,在身份和地位上,欧洲优于殖民地,原作优于译作.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按照欧洲文化价值观进行翻译,毫无自己的主动性可言,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无从谈起.时至今日,"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和"原作中心论"的翻译观,仍然影响到译者文化身份的确定.居于强势文化的译者在翻译弱势文化时,只求达到一般交际目的而不刻意努力去传达弱势文化,或随意以强势文化的价值观解释甚至篡改弱势文化,而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在翻译强势文化时,却保留强势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使本民族文化价值观"边缘化".这就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要克服这种霸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译者要保持自身文化身份,因为本土文化身份是"克服西方文化霸权的盾牌,也是译者张扬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武器."(赵曙明,金春伟,2002).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克服翻译中的文化霸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5.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Bassnett与Lefevere第一次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概念.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的序中,2人建议学者们运用"patronage, refraction,andideology"这样的术语,以便进人社会权力的反复无常与变迁兴衰之中,这里权力是在文化生产的意义上说的,而翻译生产只是其中一部分.(BassnettSusan& AndreLefevere,1990:4—5)8O年代后期开始,Bassnett与Lefevere主张的文化转向已经成了事实,主要表现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潘文国,2002),而且政治倾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后殖民主义,与政治,民族,帝国主义等结合尤为突出.概言之,所谓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实际上就是从研究语言技术操作层面,转向研究翻译的社会文化层面;翻译研究的关键词从"对等" "等值""转换""翻译单位"等转变为"文化" "权力""边缘""解构""霸权"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研究已经从如何译的研究变成了为什么译,谁来译,给谁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间的权力关系也就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客体,因而有关文化霸权的理论也开始应用于翻译研究的领域,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武器.二,翻译对"文化霸权"的解构作用中国有句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妨也把翻译与文化霸权的关系比成"水与舟"的关系.因为作为一种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不仅受到文化霸权的影响,而且会对其产生建构和解构的双重作用.在世界文化的多元交流过程中,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本土身份,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促进世界各文化的共同繁荣,这是全球化的内涵和主流方向之一.而文化身份的保留与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V enuti认为: 翻译不仅构建着独特异域文化的本土再现, 它同时也参与了本土身份的塑造过程.因此要反对文化霸权,就要求弱势文化在翻译强势文化时,要尽可能地向强势文化译介弱势文化,必要时采用"译出"的战略;在译本选择上,要根据本国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强势文化的精华部分,将其应用到本民族文化的建构中来;为发扬传播民族文化,应辩证地看待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可以在译人和译出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在译出时,应在语言上采用归化为主而在文化上采用异化为主的方法,并可根据翻译目的采用一些"非翻译正法"如增删,详注等,使弱势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入主流话语;在译者64?文化身份上,要进一步解放译者,增强译者的文化自觉,不再充当原文的仆从,正如我国着名翻译家王佐良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1984)总之,在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推行文化霸权的后殖民时代,利用翻译的积极作用凸显弱势文化和消解文化霸权,应当是翻译理论工作者和译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参考文献f1]BassnettSusan&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 toryandCulture[C].LondonandNewY ork:Pin. terPublishers,1990.[2]Gramsci,ASelectionsfromthePrisonNotebooks. 『C]eds.Q.HoareandG.Nowell—Smith.I_on.don:Lawrence&Wishart,197t.[3]Munday,Jeremy(ed.)Introducing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NewY ork:Routledge, 2001.[4]Romano,Se晒oDiscussion[A].eItalianBookin America[C1.NewYDrk:ColumbiaUniversity,1982. [5]Venuti,Lawrence(ed.)RethinkingTransition: Discourse,Subjectivityandideology[c].London&NewY ork:Roudedge.1992.[6]Venuti,Lawrence111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 HistoryofTmnslation[M].London&NewY ork: Routledge,1995.[7]Venufi,Lawrence(ed.)rn1eTranslationStudies Reader[M].London&NewY ork:Routledge.2O00.[8]wrence(ed.)TheScandalsofTransla.tion[M].London&NewY ork:Roufledge,2000. [9]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一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O]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4(2).[1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大学.1998(2).[12]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2003(1).[13]潘文国,当代西方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1—3)..[14]潘文国,译人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2).[15]汤林森着,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6]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4).[17]王大来,张景华,论文化转型与翻译的定位[J],四JIl~l,语学院,2002(2).[18]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J],北京大学,1995(2).[19]王宁,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J],中国翻译,2005(6).[20]王平,归化与异化:殊途同归的翻译策略[J],福州大学,2004(1).[2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翻译通讯, 1984(1).[22]文军,唐欣玉,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J],北京第---~b国语学院,2003(2).[23]徐瑁,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汉文化经典外译策略探索[J],外语教学,2009(2).[24]杨平,翻译的政治与翻译观念的再思考Is],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2).[25]俞佳乐,许钧,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兼评《翻译文化史论》[J],中国翻译,2004(1). [26]张德让,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外语教学,2001(3).[27]张骥,韩晓彬,论美国"文化霸权"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2). [28]张景华,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J],四)ll~b语学院,2003(4).[29]赵曙明,金春伟,全球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身份[J],牡丹江师范学院,2002(2).65?。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因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较多的亲缘性,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互联系。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
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 .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华·赫尔姆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和控制。
文化霸权理论认为,西方文化通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了侵略和压迫。
而在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则是指在外来语的使用中体现出的文化霸权意味。
文化霸权理论认为,文化霸权是由于全球化和媒体传播的加强而日益加深的。
通过媒体的传播,西方文化变得普遍且容易被接受,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导文化。
作为主导文化,西方文化在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控制和操控。
文化霸权意味着西方文化成为其他文化的标准和准则,其他文化在与其接触时必须适应和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
在外来语的使用中,文化霸权也可以体现出来。
外来语是特定语言中引入的其他语言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外来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外来语的使用中,一些特定的外来词往往携带着文化霸权的意味。
文化霸权在外来语中通过词汇的选择和运用方式体现出来。
在某些情况下,外来词可以确实丰富一个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其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但有时,一些流行的外来词往往代表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
现代商业和科技领域中常用的一些英文词汇,如“CEO”、“App”、“selfie”等,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使用,占据了其他文化表达的空间。
这种外来词的使用方式和频率,使得传统文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边缘化,被西方文化所替代。
文化霸权还在外来语的使用中通过意义的扭曲和失真表现出来。
外来词往往是在语言和文化交流中传播的,其中的涵义往往具有随文化而变化的特点。
在西方文化影响力较强的地区,一些外来词的使用方式和意义常常与其在原始文化中相去甚远。
一些外来词因为其在西方社会中的独特用法而被引入,但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与其原本意思差异较大的新意义,导致了文化隔阂。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第一篇: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谁都知道,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制造的话语,它以反抗和鞭鞑现代主义而闻名于世。
由于它在政治上极度厌恶和拒斥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得以轻易地盛行于类似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
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它给被机器熏陶得晕头转向的年轻人带来了一线生机。
然而后现代主义自身的悖论,即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使得人们逐渐冷却了最初对待它的激情。
到了20世纪末期,后现代主义又在中国这块庞大而复杂的土地上死灰复燃,一直绵延到了今天。
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为什么热衷于原本指称晚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呢?首先,是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一门多元主义的哲学,它质疑僵硬的“元叙述”话语,以宽容的态度承认所有世界观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传统的生产主义转变到了消费主义的新理念。
还有,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历时性的共存关系,老子的“无为”和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
那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哪些表现呢?第一,无意义或无深度的艺术充斥文化市场,比如香港新版的《西游记》(张卫健主演),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
值得说明的是我指的“无意义”和“无深度”仅仅是个中性词语,它们在平庸的搞笑中也许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从另一方面来看,像严肃的和主旋律艺术作品正日益遭遇大众的冷眼。
第二,人们崇拜文化多元主义犹如在政治上信奉民主主义,都是西方思想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过去谈论的总是“革命”和“楷模”,现在则满口是“性感”和“惹火”,这种语言学上的变化是与人的道德素质毫无关联的。
第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
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卑微,从而以现实的态度应对现实,获取金钱并及时享乐成了合法化的追求目标。
在广告与传媒的轮番轰炸下,人们迷失了方向,只好跟随着潮流走,生活方式于是逐渐国际化和趋同化。
反思全球化中背景下的“文化帝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
统治阶级要统治市民社会,就必须借助文化人和文化机构,使自己的伦理、政治、文化价值观成为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广大群众“自由”“统一”统治集团所提供的社会生活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是指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强调,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不仅属于西方,更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
西方文明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东方学”,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传“东方学”来统治东方世界的。
这种西方大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批判性理论,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它主要是揭示和批判西方世界在进行政治经济入侵过程中,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文化霸权。
这种入侵一改以往赤裸裸的凶残面孔,带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引导。
但是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
”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殖民。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一元化”倾向的主要来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多维度的社会变革。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在多领域、多层面发生的过程,那么文化全球化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产物。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的文化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掺杂着一些不得不引起人们警惕的因素,在其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制度转移、价值变迁等现象。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的优势,向其它国家强力推行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企图把弱势民族的文化整合到自身所控制的世界文化中,以期达到控制这些国家,实现其霸主地位的用意。
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它在全球的发展实际是一种独语[1],而不是一种对话,由此形成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使弱势民族及其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危及这些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威胁了民族认同的基础,削弱了国家民族凝聚力。
中国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因此审视西方文化霸权的表现,探讨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文化霸权的表现文化霸权来源于安东尼葛兰西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当代西方后殖民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是指西方国家利用优越的文化,通过文化扩张取得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战略目的,其实质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变种,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并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
在他们眼中别人的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自己的文化才是文明的,进步的。
西方以文化全球化为借口,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沿用意识形态思维进行文化扩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拓展和占领文化市场,结合经济活动把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作为普遍的原理加以推广,企图在全球实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并且利用国际文化交流和宗教势力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