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11
医护一体干预模式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及感染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2-06T03:42:13.706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3期作者:杨平杨丹【通讯】闻小飞[导读] 目的:分析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入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选取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杨平杨丹【通讯】闻小飞渭南市中心医院骨三科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目的:分析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入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选取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医护一体干预模式,对比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术后切口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康复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
结论:医护一体干预模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医护一体干预模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感染率作为较为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实现对于受损膝关节的更换,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患者而言,通过接受该手术进行治疗,有利于促进其预后行动能力的合理恢复,对于患者健康具有积极价值[1]。
在围术期期间,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健康的有效恢复,基于此,医护人员对于如何开展护理服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本文针对医护一体干预模式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展开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入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选取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62~80岁,平均(74.31±2.07)岁;研究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63~79岁,平均(74.40±2.12)岁;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需知道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当前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骨病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术解决,让很多原来无法站立的患者重新站起来。
膝关节置换术就是一种现代高科技的人工材料手术方式,通过人工材质的关节替换原有、已损坏的关节,帮助患者重新站立。
但是在手术之后必须要做好护理工作,才能够保证人工关节更好的适应人体,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1.一般护理工作1.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需要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选择合适的体位,同时要叮嘱患者禁食禁水6个小时。
(2)手术刚完成后身上会设置导流管、导尿管等管道,进入到病房后要对这些管道进行稳妥固定,并保证管道的通畅性。
同时对引流管引流出的液体颜色、液体量以及性状等进行严密观察。
若引流量>100ml/h,色鲜红,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手术之后要做好心电监护、吸氧观察,着重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等。
(4)在手术完成后,置换关节的患腿需要比心脏高15度,膝关节保持微曲的状态,同样达到15度。
患肢需要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并对膝关节进行冰敷,冰敷时间需要达到24个小时,有效预防出血和肿胀。
(5)对患者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观察,主要通过对足背动脉以及皮肤颜色的观察实现。
如果发现足背动脉消失或者减弱的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可能是由于伤口包扎过紧或者关节腔出现积血等情况导致的血液循环受到限制。
2.并发症护理(1)全身并发症护理全身并发症护理中包括肺不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尿道感染等情况。
在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呼吸情况等进行严密观察。
严格根据医生开具的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对患者的体温和饮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护理,同时结合个体差异情况合理选择食物,食物需要以高纤维、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补充患者术后的消耗。
如果患者是老年人,需要对液体的速度进行控制,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的喝水量要达到2000到3000毫升,并做好每天的尿量统计,对血电解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水电解质以及进出量方面的平衡性。
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疑问△作者丨唐枭栩医生1、膝关节置换术后,是否就和正常人一样活动?答:膝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减少疼痛,恢复关节的基本功能。
手术后,正常行走、基本生活等都没问题,如果患者能够遵循医嘱,坚持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如伸直练习、股四头肌练习等,一般都能恢复到一个不错的状态。
即患者恢复后基本都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蹲起,甚至如果患者不告诉别人自己做过膝关节置换,其他人从外观、步态上根本就看不出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像运动员一样进行剧烈活动,会加快关节假体的磨损,缩短使用寿命。
2、手术后还会出现疼痛等症状吗?答:会。
刚做完手术,麻醉过去后会出现疼痛,这是手术引起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
术后一段时间,关节功能恢复后,95%以上的患者疼痛会逐渐消除。
1/3病人术后一年,感觉新换的人工关节和自己本身的关节一样,非常合适,不会感到有任何疼痛感;也有约1/3的患者在术后阴雨天时,偶尔会稍感不适,有点疼痛感,与自身有磨合过程;还有1/3的患者,因为关节粘连或功能锻炼不及时而导致疼痛,但这种疼痛比手术前的关节痛要轻得多,基本不影响生活。
3、手术膝关节置换术后,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有哪些?答: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最常见的就是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假体周围有了细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将假体取出,把周围的细菌杀干净,再重新安装一个新关节,这种方法患者会稍感痛苦。
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怎么防止感染。
事实上,以前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很高,国外数据显示为1%~2%,现在国内各大医院统计数据大约为0.5%,已经相当低了。
做完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如果有感冒、发烧、肺炎、泌尿器感染等,需要及时服用抗生素。
要知道,如果不及时处理,炎症通过血液传到人工关节处,就会引起感染。
除了感染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还有血栓。
一般血栓发生在术后2~3周,或者4~5周。
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血管里的凝血因子粘稠度升高,血凝块堵在血管中,血液流动缓慢,形成血栓。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方法。
膝关节由多个组织构成,包括股骨髁、胫骨平台、髌骨、滑膜、关节囊、韧带、半月板和肌肉等。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最复杂、对运动功能要求最高的关节之一。
膝关节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获得长期稳定。
一、膝关节置换的目的包括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和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二、膝关节的功能和活动范围如下:1.活动范围为过伸10°至屈曲135°。
2.功能范围为0°至90°,下蹲要求117°。
3.旋转运动范围:在伸直位时,膝关节只有极小角度的旋转;在屈膝90°时,外旋可达45°,内旋可达10°至30°。
三、手术适应症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结核强直后、骨肿瘤切除术后等。
四、手术禁忌症包括活动性感染病灶或膝关节感染(绝对禁忌症)、肌肉瘫痪或神经性关节病变(相对禁忌症)、周围软组织覆盖不满意、明显的韧带功能不全或伸肌腱装置功能不全。
五、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腓总神经损伤、屈曲挛缩、关节不稳和假体松动等。
六、术前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饮食和睡眠情况以及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2.了解患者有无全身隐匿性感染,如龋齿、中耳炎等;有无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原发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了解患侧肢体皮肤,有无疖、痈、脚癣、静脉曲张等。
3.确认术前准备是否完善,了解有无异常的指标;女性患者要注意是否在月经期。
4.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是否服用非甾体药物及激素。
5.进行心理疏导,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同种疾病的成功病例;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想法。
6.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血糖水平、多饮水、戒烟等;指导术前适应性锻炼,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练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等。
人工关节置换感染防治原则-张先龙1 危险因素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治疗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极大的经济上的压力,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给医生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包括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在内,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可达1.5%~2.5%;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翻修时,感染的发生率更高,据报道可达 3.2%和5.6%。
人工关节感染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患者自身的因素,如糖尿病、肥胖、皮肤条件差、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等,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因素是医生所无法改变的;第二类则与手术技术和操作有关;第三类与手术室和病房环境有关。
美国的Mayo Clinic 进行的一项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中,术后伤口浅表感染、国家院内感染检测评分大于2分、患者伴随肿瘤和先前有人工关节置换史四项因素被认为与人工关节感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免疫缺陷是较为常见的易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这类患者中最常见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也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有长期服用类固醇类药物的病史,感染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术后早期伤口不愈、浅表感染、关节内深部感染和晚期感染的可能性都大于普通患者。
先前手术史是人工关节感染另一重要危险因素。
人工关节翻修时,感染的发生率更高。
关节部位重复多次的手术一方面产生大量疤痕组织,恶化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血运,也增加了关节内细菌污染的可能。
另一方面,翻修患者关节内大量的异物留存更增加了细菌停留、增殖的表面。
2 感染的预防措施现代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层流手术室、隔离手术衣、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等方面。
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近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2.1 层流手术室层流手术室现已广泛应用。
但有文献认为水平层流手术室术后感染率较垂直层流手术室明显为高。
当人体处于水平层流出气口和患者之间时,人体上的细菌可能被吹向术野,垂直层流通过从上向下的空气流动能有效避免前述情况发生。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治疗。
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比较疗效。
结果单纯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清创后二期翻修和关节融合术效果满意。
结论清创后二期翻修和关节融合术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效果良好。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迟发感染;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77-0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彻底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但由于感染的发生,使得术后效果不佳,处理极为复杂,引起骨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已发生的迟发感染,目前的治疗集中在抗感染、清创术及翻修术等,但疗效的优劣颇具争议。
本研究通过对22例tka术后迟发感染的治疗,探讨术后迟发感染的治疗策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2年3月间,我院共收治22例tka术后迟发感染患者,男性12例,女性10例;左膝17例,右膝5例;年龄60岁-72岁;3例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22例患者均为术后6个月以后感染、初次关节置换,未发现形成窦道;细菌检验呈阳性,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血生化指标中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
1.2 治疗方法 8例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保留假体、抗感染治疗,12例患者清创后取出假体、6个月后再次置换膝关节、2例患者行关节融合术。
2 结果8例仅行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8周后,未有效控制,患者感染出现复发迹象;12例患者清创后取出假体,抗感染治疗后,给予再次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良好;2例实施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感染得以有效控制。
3 讨论有研究指出,tka术后进行翻修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
trampuz指出,按照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术后感染、术后延迟感染、晚期感染;早期感染者由高毒力细菌引起,迟发感染主因术中感染低毒力细菌引起;晚期感染者细菌来源为血行播散[2]。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是一种难以处理的并发症。初次TKA和翻修TKA术后的感染率分别介于0.5%-2%和2%-4%之间。一些人口研究结果表明TKA术后更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又是导致TKA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因素仍然在于预防,但目前缺乏足够的循证研究文献来制定最佳的预防措施。每一例出现疼痛的TKA病例都应被怀疑可能是由于感染所导致的,需要进一步检查直至排除这种可能性。对这些病例的处理方案应包括通过标准的实验室筛查来检测是否存在感染。
关节滑液穿刺抽吸检查仍然是诊断感染的最好方法。如果关节滑液的白细胞计数大于1,700/μL,同时中性细胞分类大于69%则应高度怀疑感染的可能性。
目前在治疗假体周围深部感染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与手术相关的感染发生和出现症状的时间是决定TKA感染的处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保留假体的处置方案只能适用于急性感染的病例,但最近的文献结果提示该方案的成功率极低,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其在处理感染TKA中的作用。而分期翻修更换假体的方案仍然是处理TKA术后感染的金标准。
Instr Course Lect 2013;62:349-361. 感染仍然是TKA术后最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初次TKA及翻修TKA术后感染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介于0.5%-2%和2%-4%之间。2005年时,所有翻修TKA中有16.8%的病例是因为术后感染而进行的。
据估计到2030年时有65%的翻修TKA会是因为感染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感染TKA病例数约为52,000例。而处理这些感染TKA将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原因,每处理1例感染TKA需要花费大约60,000-100,000美元。感染TKA的治疗是所有骨科手术中对相关资源消耗最多的术式之一。
本文将着重讨论感染TKA的诊断及治疗。 TKA感染的诊断 包括普通X线片、实验室检查、关节穿刺抽吸、先进的影像技术、以及术中检测等相关工具都能协助疑似感染TKA的诊断。但目前对于怀疑假体周围感染病例并无用于其诊断或围手术期处理的相关标准。
最近,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工作组评估了现有每一种诊断方案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诊断TKA感染的新方案。(图1、2) 图1 诊断具有较高可能性的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流程图。a,如果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而第一次关节腔穿刺抽液培养的结果存在偏差,可进行再次穿刺抽液;b,如果手术时感染的诊断仍无法确立,可进行冰冻切片检查,术中也可进行滑液WBC的分类计数;c,(重印自Della Valle C, Parvizi J, Bauer T, et al: 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Diagnosis of Pre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of the Hip and Kne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0;18(12):760-770.) 图2 诊断具有较低可能性的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流程图。a,如果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而第一次关节腔穿刺抽液培养的结果存在偏差,可进行再次穿刺抽液;b,如果手术时感染的诊断仍无法确立,可进行冰冻切片检查,术中也可进行滑液WBC的分类计数;(重印自Della Valle C, Parvizi J, Bauer T, et al: 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Diagnosis of Pre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of the Hip and Kne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0;18(12):760-770.)
诊断感染TKA时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一般而言,每一例TKA术后出现疼痛的病例均应被怀疑是感染所致,直至确认不是感染为止。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及其特点。必须排除来自于髋关节以及腰椎的牵涉性疼痛。还应确定疼痛发生的准确时间。
了解疼痛是从手术过后就持续存在还是术后疼痛曾经消失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的?疼痛程度是否随活动程度而变化?膝关节周围是否存在发热或发红现象?初次手术后是否存在伤口愈合困难或渗液等问题?此前是否因怀疑感染使用过抗生素治疗?TKA术后患者是否接受过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如:处理牙科病变、结肠镜检查、或经尿路的操作等?
X线平片可以在诊断感染时提供有用的信息,比较术后即刻及最近复查时的X片通常很有帮助。如果存在感染,则X线平片上可显示出骨膜分层、软骨下骨吸收、进行性透亮线、 或局灶性骨质吸收等现象。但必须注意的是,只有当骨量丢失达达30%-50%时才可能观察到典型的骨质吸收和骨溶解病灶。
血液学分析应包括白细胞(WBC)计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最近还增加了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但应该记住的是,没有一项检测对于诊断感染是100%敏感的。上述检测项目对感染来说通常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同时特异性较低,这使得它们成为感染良好的筛查而非精确预测方法。AAOS工作组建议对疑似感染的所有病例在初次就诊时即应检测ESR和CRP水平。
全血WBC计数并非TKA感染的可靠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高达70%的感染病例WBC计数正常。而ESR通常在术后5-7天时升高达到峰值,随后缓慢降低并在大约3个月后达到正常水平。CRP水平则于术后6小时内开始升高,通常在术后2-3天达到峰值,随后在3周内降至正常。
ESR和CRP对于感染的特异性仅有56%,它们单独或同时异常均不足以诊断感染。但同时使用两者进行判断却能较为精确地排除感染的可能性,其敏感性为96%,阴性预测值为95%。
最近开始普遍利用血清IL-6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它通常在术后6小时内升高达到峰值,并能在术后72小时内下降至正常。研究结果显示IL-6用于预测感染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但目前并非所有医疗机构都能检测IL-6。
关节穿刺抽吸检查仍然是诊断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为了尽可能减少细菌培养的假阴性结果,在进行关节穿刺抽吸之前患者需停用抗生素2-3周最近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在必要时仍然可以接受关节穿刺抽吸进行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但细菌培养将不再可靠。
Mason等发现,WBC计数大于2,500个/μL且中性分类比例大于60%时预测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95%,阳性预测率为91%。
Leone和Hanssen报道关节液WBC计数小于2,000个/ μL且中性分类小于50%时用于排除感染的阴性预测率为98%。
更新的文献提出了不同的WBC计数值和中性分类比例范围来诊断假体周围感染。一般而言,如果关节滑液WBC计数大于1,760个/μL且中性分类比例大于69%,则应高度怀疑存在感染的可能。
由于机体对手术刺激的反应,术后早期阶段关节滑液细胞计数和分类比可能有所升高,从而可能无法精确反映是否存在感染。因此在术后早期阶段如果使用传统的细胞计数和分类比例作为标准来诊断感染,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指标异常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手术。
最近Bedair进行了一项采用关节滑液检测诊断TKA术后早期感染的研究。他们对146例患者在TKA术后6周内进行了膝关节穿刺抽吸,结果有19例患者诊断为感染。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恰当的截断点后,这些研究者认为,关节滑液WBC计数为27,800 个/μL时对感染的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和98%,而中性分类比例的最佳截断水平为89%。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能是诊断感染的有用手段,尤其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但这些检查手段费用较高,对患者来说比较麻烦,而且对于感染缺乏特异性。
Tc-99m能检测成骨细胞的活性,尽管在感染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阳性结果,但包括创伤、关节退行性病变、以及肿瘤等也都可能产生阳性结果。更重要的是,甚至在术后12个月时Tc-99m扫描的结果也可能保持阳性,其敏感性和阳性预测率仅介于30%到38%之间。
In-111标记白细胞扫描可以在WBC存在的区域显示出核素浓聚现象。研究显示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86%。综合两种核素扫描的结果能提高预测感染的特异性,因此一般推荐同时进行两种扫描检查。
最近,人们对采用分子遗传学技术来诊断感染的兴趣与日俱增,其中包括对假体超声清洗采样进行多聚酶链反应分析。这些技术中的大多数均可在4-6小时之内获得结果,并且在使用了抗生素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有效检测。
分子遗传学检测感染的缺点是它们不能提供细菌的药敏结果。同时这些技术在操作上较为复杂且费用较高,而且这些检测方法的高度灵敏性还会导致假阳性的结果。
术中检测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和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一般来说,以革兰氏染色判断感染是不可靠的,而且其敏感性极低,不应该单独以革兰氏染色结果来排除感染。AAOS工作组推荐反对以革兰氏染色检查来排除假体周围感染。
文献报道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诊断感染的结果各不相同,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技术依赖性,往往靠进行观察的病理医师的经验来判断是否存在急性感染。在进行冰冻切片检查时,经常会发生取样误差。不同的检测方法显示每高倍镜视野内存在5-10个WBC即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诊断感染。
AAOS工作组强烈推荐术前未能确认或排除感染的翻修TKA术中取假体周围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但由于现有文献资料所能提供的资料有限,因此AAOS工作组无法确定WBC的最佳标准值(每高倍镜视野内观察到5个或10个WBC)。
诊断感染的新方法 尽管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于疑似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但尚无一种得到公认的有效诊断方案。最近,骨肌系统感染协会的一个工作组分析了目前所有可以获得的证据资料,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假体周围感染的定义。这些标准应该允许临床医师广泛采用相关假体周围感染的定义。
基于该工作组提出的标准,如果出现下述情况则认为存在假体周围感染: (1)与关节腔相通的窦道; (2)两次独立从病变关节采集的组织或液体标本培养得到同一种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