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7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15 MB
- 文档页数:73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用于治疗严重的髋关节疾患,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这种手术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状况并改善生活质量。
但是,在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种不常见但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分析术后感染是置换术病人所面临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据报道,THA术后感染率为0.3%~2.2%。
虽然感染率较低,但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的缺点是它的严重影响。
感染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发热和局部红肿、关节松动或脱位、软组织破坏导致假体松动、滑膜炎和感染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通常需要再次手术治疗、长期抗生素治疗和复杂的康复计划。
术后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是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杆菌。
感染来源可以是术前患者自身的细菌、麻醉、手术器械、空气、医护人员、近距离传播和动物等。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等也与感染风险有关。
诊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红肿、渗出和感染性炎症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
这些指标都可以反映细菌感染,但不足以诊断感染。
影像学检查通常可以检测到假体无力、肿胀和滑液积聚等问题。
常规射线检查可以检测到骨质疏松、骨质缺损、造影剂渗出和假体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以检测到假体周围的组织、肉芽肿和脓肿。
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应该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感染程度、病原体种类和患者的一般情况等。
治疗通常包括早期感染治疗、收治、手术和再置换。
早期感染治疗是指对于有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可疑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是静脉注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头孢噻肟和阿米卡星等。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签:髋关节;置换术;感染自从Charnley进行第1例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术后感染就始终是该手术最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外科手术不断进展,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不断完善,但术后感染仍是毁灭性的,它仍是临床医师必需面对的巨大挑战。
Mehra等[1]观察到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部感染率是1%~2%。
Phillips等[2]在对15年中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回顾性研究中,深部感染发病率为0.57%,其中29%是术后3个月以内被发现,35%是3个月~1年被发现,36%是1年以后被发现。
1致病菌最常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2]。
近年来关节置换后感染假体周围分离出MRSA菌株越来越普遍,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也表现出多重耐药性[3]。
2感染途径引起感染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生物材料或周围组织的直接污染;痈疽感染的扩散传播;血源性污染[4]。
3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是术中组织培养[5]。
对于典型感染病例,Alexabder诊断标准为,当有和关节相通的瘘管即可诊断关节感染,或存在以下证据中至少两条时也可诊断感染:①术前关节液或术中组织标本经细菌培养阳性;②在组织标本中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③临床、实验室和放射影像支持感染[6]。
诊断症状不明显的假体周围感染比较困难,可能临床表现只是轻微的疼痛[7],红细胞沉降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血白细胞计数通常用于诊断假体周围感染。
但是这些证据在区分感染和无菌性假体松动或机械性假体松动之间不存在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感染的检测方法来提供依据[8]。
Cesare等[9]认为血清白细胞介素-6用来诊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其水平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Sadiq等[10]进行的组织芯活检技术提供病原体的耐药性,并且可以在关节替换阶段为制备最合适的抗生素骨水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