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分维ppt
- 格式:pptx
- 大小:751.68 KB
- 文档页数:7
2915.6 分形与分数维教学要求要求了解简单分形图形与朴素的分数维概念,并从中欣赏数学的美.知识点1.几个常见的分形图2.分数维数的概念5.6.1. 几个常见的分形图在近代数学的发展长河中, 与混沌密切相关的一门新的几何学诞生和发展起来了, 这就是分数维几何学. 1982年, 美国科学家曼德布罗特(B. Mandelbrot)出版了“自然界的分数维几何”一书, 从此, 分形或分数维就成了科学家们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熟悉经典的维数概念, 知道点、直线、平面、立体分别是0 , 1 , 2 , 3 维的. 如果把时间变量添入我们生活的空间, 那么就出现了4维空间. 更一般地, 具有n 个自由度的对象, 就是n 维的. 这些维数都是非负整数. 但是在自然界又充满着许多人们熟悉的但又十分变幻莫测的现象, 它们涉及的几何图形无法用整数维数去解释. 比如天上多变的云彩, 地上河网水系,复杂形状的海岸线, 人体内的血管分布等等. 因此, 不要以为分数维概念是数学家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它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与艺术实践的推动下出现的.从数学本身来说, 经典的欧几里德几何研究圆规与直尺画的图形. 自牛顿~莱布尼兹创建微积分以来, 微分几何学研究光滑的即可微分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具有特征长度, 如圆的半径, 正方形的边长, 可微曲线的弧长等等. 但是许多复杂的图形没有这样的特征长度, 但又有着明显的自相似或扩展对称性结构. 例如从集合论奠基者康托(Cantor)命名的康托集, 你将会看到, 它的长度为0, 但这个集合的点又与1维的实数集一样多. 你说它是0维呢, 还是1维呢? 无法解释. 只有分数维的理论才能给以科学的说明.我们不打算也不可能介绍纯理论的分数维概念, 只是从若干常见的分形图形初步了解分形或分数维几何的基本思想, 而且从中也将获得有趣的艺术欣赏, 体会数学的美感, 还可了解计算机对于艺术的强大功能.实验5.6.1 经典康托集.在区间 [ 0, 1 ]上, 截去中间的1 / 3,即开区间 32,31,得两个闭区间 ∪ 1,3231,0,其总长度为2/3; 在留下的两段中, 再截去它们各自中间的 1 / 3, 即两个开区间 ∪ 38,3732,31,得四个闭区间∪ ∪ ∪ 39,3837,3633,3231,0,其总长度为(2/3) 2; 如此继续, 一般地, 在第n 步, 截去2n -1开区间−− n n n n n n n 313 , 323 , , 38 , 37 , 32,31n L ,得2n 个闭区间, 其总长度为(2/3) n .当∞→n 时, 最后所留下的极限集称为康托集, 记作F . 简单地说, F 是从[0 , 1]减去无穷多个开区间得到的. 显然F 的长度等于032lim =∞→n n .另一方面,可以作出F 与实数集之间的一一对应来,也就是说, F 与实数集有同样多的点. 现在要问, F 的维数是多少? 是0, 还是1? 你再把康托292 集的构造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实验5.6.2 Weierstrass 函数.德国数学家K. Weierstrass ( 1815 ~ 1897 ) 在1872年发现了一个处处连续而又处处不可微的函数. 我们通常作函数的图象, 即使是分段连续的, 各段上也是光滑的, 即可微的. Weierstrass 函数的发现, 在数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使人们确信, 直观的结论, 必须用严格的数学逻辑来论证, 直观只是为理性思维提供启迪, 当然这种启迪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Weierstrass 函数常用的一种形式是())cos(1)()2(x b b x w kk k d −=∑+∞−∞=− , b > 1 , 1< d < 2 . (5.6.1) 对b = 1.5 , d = 1.2 , 1.5 , 1.8, 请你作出w (x )的图象.注意, (5.6.1)是极限函数, 作图时可取有限和. 例如可按下述程序作图:f [b_ , d_ ] := Sum [ b^( (d-2) k ) ( 1-Cos [b^k * x] ) , {k, -100, 100} ]f1 [x_ ] := f [ 1.5 , 1.8 ] ;Plot [ N [ f1 [ x ] ] , { x, 0, 1 } ]将得到图 5.24. 然后取定一组参数 ( b , d ) , 对同样的和, 但对不同的区间作图, 比如]1,0[∈x , [0, 0.2 ], [0, 0.04]. 你将看到这些图形的相似性, 后者是从前者截取的一部分, 这正是Weierstrass 函数图象的自相似性.图5.24实验5.6.3 Koch 雪花曲线Weierstrass 函数的构造过于复杂, 数学家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的研究,V on Koch 于1904年用简单的初等方法构造出一种同样是处处连续又处处不可微的曲线, 封闭起来形状像雪花, 称为Koch ( 雪花 ) 曲线. 其构造过程如下:取定一条线段E 0 (不妨设为单位长), 以中间的 1/3 线段A 为边作正三角形,然后截去A , 得到由四条长1/3 的线段组成的折线E 1, 再对E 1的每一线段施行同样的手术, 得到折线E 2, 如此继续 ( 即用E 1代替E 0 ), 直至无穷. 则极限曲线k k E lim E ∞→=就是Koch 曲线. 用Mathematica 形成Koch 曲线 ( E k )的程序是:Clear[LSystem]LSystem[atom_,rules_,angle_,k_:3] :=Module[{g ={},x0,x1,y0,y1,a =0,ps ={},str,i},293 {x0,y0}={x1,y1}={0,0};str =atom;Do[str =StringReplace[str,rules],{k}];For[i =1,i<=StringLength[str],i++,c =StringTake[str,{i}];Switch[c,"F",(* Line one step forward *){x1,y1}={x0,y0}+{Cos[a],Sin[a]};AppendTo[g,Line[{{x0,y0},{x1,y1}}]];{x0,y0}={x1,y1},"f",(* Move one step forward *) {x0,y0}={x1,y1}={x0,y0}+{Cos[a],Sin[a]},"B",(* Line one step backward *){x1,y1}={x0,y0}-{Cos[a],Sin[a]}; AppendTo[g,Line[{x0,y0},{x1,y1}]];{x0,y0}={x1,y1}, "b",(* Move one step backward *){x0,y0}={x1,y1}-{x0,y0}-{Cos[a],Sin[a]},"T",(*Turn angle CCW *) a=a+angle, "t",(*Turn angle CW *)a =a-angle, "[",(* Save current state *)AppendTo[ps,{x1,y1,a}],"]",(* Restore saved state *) {x0,y0,a}={x1,y1,a}=Last[ps]; ps=Drop[ps,-1] ] ];Return[Graphics[g]]]Show[LSystem["F",{"F"->"FTFttFTF"},Pi/3]]例如 k = 1 , 2 , 3 , 4 时, 我们分别得到图5.25 ~ 5.28.图 5.25 : E 1 图5.26 : E 2图5.27 : E 3 图 5.28 : E 4294你能否从一个正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边界封闭折线出发,运用E 1代替E 0的步骤, 作出Koch 曲线来?我们已经看到,产生Koch 曲线这种分形图形的决定性因素是图 5.25中的图形E 1. 因此我们把E 1称为这种分形的生成元. 如果采用生成元F 1( 见图5.29 ) , 则产生康托集.F 0F 1图5.29实验5.6.4 Minkowski 香肠若取生成元为图图5.30的M 1 , 则产生的分形图形称为Minkowski 香肠.图5.30 : M 1用Mathematica 作M k ,只要将前面作Koch 曲线的程序的最后一句改成Show[LSystem["F",{"F"->"FTFtFtFFTFTFtF"},Pi/2]]即可. 若k = 1 , 2 , 3 , 4 , 我们将分别得到图 5.30 ~ 5.33.图5.31 : M 2 图5.32 : M 3 图5.33 : M 4实验5.6.5 Peano 曲线若取生成元为图5.34的P 1 , 则产生的分形图形称为Peano 曲线, 这也是近代数学史上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曲线.295图5.34 : P 1用Mathematica 作P k ,只要将前面作Koch 曲线的程序的最后一句改成Show[LSystem["F",{"F"->"FTFtFtFtFTFTFTFtF"},Pi/2]]即可. 若k = 1 , 2 , 3 , 4 , 我们将分别得到图 5.34 ~5.37.图5.35 : P 2 图5.36 : P 3图5.37 : P 4实验5.6.6 树木花草图若取生成元为图5.38的T 1 , 则产生的分形图形称为树木花草图.用Mathematica 作T k ,只要将前面作Koch 曲线的程序的最后一句改成Show[LSystem["F",{"F"->"F[TF]F[tF]F"},Pi/10]]同时,将a = 0改成a = Pi/2即可. 若k = 1 , 2 , 3 , 4 , 我们将分别得到图5.38~5.41.296图5.38 : T 1图5.39 : T 2 图5.40 : T 3 图5.41 : T 4通过对上述几个分形图形的观察研究, 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们的一些典型性质, 比如: 具有无限精细的结构, 比例自相似性质, 可以由非常简单的方法定义并由迭代产生.5.6.2. 分数维数的概念我们熟悉的维数都是非负整数,在物理学中反映了自由度的数目. 但Cantor 集与Peano 曲线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要突破这种经典观念的束缚. 以Peano 曲线为例,k k P lim P ∞→= ,P 与正方形,作为点集,它们之间可以做出1-1对应来. 于是平面上的点就可以不用两个有序实数(横坐标与纵坐标)表示,而只需用一个实数就可表示出来. 那么我们就很难说P 究竟是1维还是2维. 实际上,对任何有限的正整数n ,Peano 曲线可以填满n 维立方体.为了克服上面的困难,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考虑维数的意义. 目前考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较易理解的一种是相似性维数的概念.我们从上面几个分形图形已经看到,它们的结构都有内在的几何规律性,特别是比例自相似性. 为理解相似性维数的意义, 先从最简单的线段、正方形与立方体的经典维数开始. 把线段、正方形与立方体的边二等分,于是线段是其一半长的2倍,正方形是边长为一半的小正方形的4倍,而立方体则是边长为1 ⁄ 2 的立方体的8倍. 换言之, 线段、正方形与立方图5.42297体分别是由2个、4个与8个相似形组成的. 把2、4、8分别写成21,22,23,即 2 = 21, 4 = 22, 8 = 23. (5.6.2)其中的指数1, 2, 3恰是对应图形的经验维数, 底数2则是分割边长的等分数, 或其倒数1/ 2是所占原长度的分数. 于是我们就可突破经验维数必须是整数的观念. 现在我们对(5.6.2)各式取对数, 得三个图形的维数分别是2ln 2ln 1=, 2ln 4ln 2=, 2ln 8ln 3=.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集合F 可分成k 个与原集相似且尺寸大小为1/r 倍的子集, 则F 的相似性维数是r k d ln ln = , (5.6.3) 例如, 康托集的维数是 6309.03ln 2ln ≈. 请你写出Koch 曲线, Minkowshi 香肠与树木花草图的维数. 实验5.6.7 Sierpinski 三角垫. 从一个正三角形S 0出发, 连接相邻两边中点的联线, 构成一个小正三角形, 从原三角形中挖掉这个小三角形, 得到的图形( 由三个小正三角形组成, 见图 5.43) S 1, 就是Sierpinski 三角垫的生成元. 则Sierpinski 三角垫m m S S ∞→=lim 的维数是5850.12ln 3ln ≈. 作S m 的程序是 :Clear[Sp]Sp[nn_Integer]:=Module[{lt,lt1,k,t,n =nn},lt ={{{0,0},{1.,0},{0.5,Sqrt[3.]/2}}};While[ -- n >0 ,lt1={};For[k =1,k<=Length[lt],k++,t =lt[[k]];lt1=Append[lt1, {t[[1]],(t[[1]]+t[[2]])/2,(t[[3]]+t[[1]])/2}];lt1=Append[lt1, {t[[2]],(t[[1]]+t[[2]])/2,(t[[3]]+t[[2]])/2}];lt1=Append[lt1, {t[[3]],(t[[3]]+t[[2]])/2,(t[[3]]+t[[1]])/2}]];lt = lt1];Return[Graphics[Map[Polygon,lt]]]]Sp[m+1]//Show图5.43:S 1 图5.44:S 2298图5.45:S 3 图5.46:S 4 请你计算Sierpinski 三角垫m m S S ∞→=lim 的维数是多少?。
§3 分形和分维3.1 分形的定义分形(fractal )这个名词是Mandelbrot [1,2]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表征复杂图形和复杂过程首先引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它的原意是不规则的、支离破碎的物体。
分形可以分为规则分形和不规则分形。
在分形名词使用之前,一些数学家就提出过不少复杂和不光滑的集合,如Cantor 集、Koch 曲线、Sierpinski 垫片、地毯和海绵等。
这些都属于规则的分形图形,它们具有严格的自相似性。
而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不光滑性和复杂性往往是随机的,如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变换无穷的布朗运动轨迹等。
这类曲线的自相似性是近似的或统计意义上的,这种自相似性只存在于标度不变区域,超出标度不变区域,自相似性不复存在。
这类曲线为不规则分形。
迄今为止,分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1982年Mandelbrot 将分形定义为Hausdorff (豪斯道夫)维数大于拓扑维数的集合。
此定义强调维数,而其中的豪斯道夫维数一般不是整数,下面将介绍如何计算它。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拓扑维数。
拓扑学是研究可以连续变化的图形的学科,而几何学是研究刚性图形的学科。
在几何学中圆和正方形是不同的,但在拓扑学中两者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可以连续地相互变换,并且它们都将平面上的点分成三个集合:图形内、图形外和图形上的三个集合,所以它们具有共性。
类似地,一条十分曲折但连续的折线和一条直线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可以连续地相互变换,而且两者的拓扑维数都是 1。
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规则分形的实例说明分形的这个定义。
1986年Mandelbrot 给出了一个更广泛、更通俗的定义:分形是局部和整体有某种方式相似的形(A fractal is a shape made of parts similar to the whole in some way )[3]。
该定义强调图形中局部和整体之间(包括小的局部和大的局部之间,如下面的DLA 模型产生的图形中小枝杈和大枝杈)的自相似性。
第讲分数维(Ⅰ)—分数维否定微分,这在历史上恐怕也是划时代的。
高安秀树第讲一、分数阶的发展史在分形几何的发展中,分数维有着关键的作用。
正如我们学习平面几何(二维几何),立体几何(三维几何)。
那么任何一种分形几何亦有着这特定的维数。
这一概念在提炼的过程中十分艰难,同时也很不容易获得一般人的承认。
第讲在分数维出现之前,对于分数维的研究,远远早得多。
它反映人们由整数转向分数或一般实数的概念发展。
分数阶研究的一个突出例子是Newton 的一般二项式定理。
第讲图2-1Newton第讲早在中国宋朝杨辉,伺后的欧洲巴斯卡都发现了整数型二项式展开系数——即所谓的“杨辉三角”。
图2-2杨辉三角它表示中各项对应的分数。
(1)nx +(1)nx +第讲Newton 的学术生涯,首先是从分数阶一般二项式定理着手的。
他作了两个大胆的推广:•广义组合,其中是分数。
n p C p 1(1)(1)!n p p p p n n C =−⋅⋅⋅−+(2-1)第讲•把二项式定理,实际上即级数推广到无限项:2331(1)1(1)2!1(1)(2)(2)3!p x px p p x p p p x p x ……+=++−+−−+−+(2-2)也即0(1)n p n n p x C x ∞==∑+(2-3)第讲这一分数阶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尽管Newton 并没有严格的证明,但是他却巧妙地证明了1122(1)(1)x x =++2311111111()(2)(22)122481628x x x x +++−⋅+⋅−⋅⋅+⋅⋅⋅=+(2-4)第讲123421115(1)12816128x x x x x +=+−+−+⋅⋅⋅(2-5)式中且。
这是跨越分数维的伟大一步。
1x <第讲伺后是分数维积分与微分的出现。
Newton发明微积分是数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法国数学家J.Liouville刘维尔试图把微积分的维数推广到分数情况。